波斯帝国1845 第83节
在阿米尔看来,这已经是伊朗给他最好的条件了。他们啥都不用干,就能处于社会上层。伊朗帮他们防卫,还帮他们建设,没有哪个国家能给他这么优待了吧。
而且,凭着他们在当地的威望,和伊朗叫板不也是手到擒来吗?不用担心,先签字再说。
这个条款的确是不错,而且为了显示诚意,伊朗会马上建造一条从阿巴丹到科威特城的铁路。来自当地生产的粮食会很快送到科威特。这也是加入后的福利。
随着科威特酋长的签字,半岛上的部落基本和伊朗达成同盟或者臣服协议。这在别人看来没啥用,除了沙子还是沙子,昼夜温差大,这破地方给俄国人都不愿意要。埃及和奥斯曼都当这里是荒凉之地,只有伊朗愿意投入资金改造。而且还带着部落一起富裕。
作为交换,阿拉伯各个部落都要向伊朗政府上交6000人作为直辖部队。他们享有伊朗常备军一样的权利,还能进大不里士军校学习。一旦发生战争,他们还要领兵前去。
而为了永久解决当地部落冲突,伊朗也是花费大量的时间来进行调查和提出解决方案。先是用钱和联姻拉拢上层贵族,用宗教麻痹底层民众,再然后,都打算让阿拉伯民族从游牧变成定居。但因为难度太大暂时搁置。
就目前来看,当地部落有的开始在各个小城镇里定居下来。除了在周围放牧,其他的时候都在城镇里生活。伊朗也是从中投资铁路和公路,改善当地的情况,其他人看到伊朗这么做都以为疯了,谁会投资沙漠呢?但伊朗仍然我行我素,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此时不管是哪个国家,都感觉到中东上空的火药味越来越浓厚。但你一看,还是一切太平。
纳赛尔丁在大不里士的视察登上了各大报纸的头条,一幅狠抓经济搞建设的姿态让各国大使认为是他们想多了,殊不知,他们没有多想,就是他们最不愿意想的那样。
第227章 巴库石油工业
“沙阿请看,这就是刚刚建成的炼油厂。一年能够提炼100万桶煤油。”
石油公司总经理米尔扎.纳斯鲁拉汗向纳赛尔丁介绍公司的建设情况,因为煤油销量的暴涨,公司也不得不抓紧时间扩大产能。巴库周围都是建设中的炼油厂和油井。
“除了煤油,你们还加工什么?”
“温度升高的话我们还可以生产润滑油,这个东西会延长机械和武器的使用期限。”
纳赛尔丁期待着还有什么时,对方不说话了。
“没了?”
“没了”
得到肯定回答后沙阿有些失望,他以为伊朗还会有更多发明,看来还是需要有型的大手来调控。
纳赛尔丁看到一队工人正在将一桶桶的东西搬出来,就询问米尔扎:“这些是什么?”
“这些都是生产煤油后的东西,因为易燃和污染,暂时还没有想到更好的办法。”
看着无色无味的东西,纳赛尔丁想起了内燃机和燃烧弹。这两个在未来改变工业和战争的东西现在还没有发明出来,而伊朗可以做这个第一个人。
“也许这些可以代替煤炭成为更好的燃料。这里会是改变世界的地方,看看能不能研发出更高效的机器。”
实际上这也是石油研究所的方向之一,以煤炭为原料的蒸汽机效率的确很大,但如果伊朗拥有比蒸汽机更高效的机械,那工厂还不得生产很多商品,进而占领世界贸易份额。
“这是能改变世界的东西,既然他在巴库那就是对伊朗的恩赐。这个要是能够使用在战场上也是不错的选择。”
沙阿为这个副产品指出两条路,一个是发明效率更高的机械消耗,另一个就是战场上消耗,相信公司可以给出满意的答卷。毕竟在上交政府利润后,公司还有非常大的盈余,这点钱除了建设厂房和其他设施,研发就成为花钱的大头。
这些钱可不是简简单单的花出去,每一笔都要有政府的审核才行。不过有了钱,公司也开始提升工人的生活质量。这不仅是因为要将这个打造成政府的龙头企业,也是因为实现古兰经中提到的财富分配和人人富裕。石油工人的工资是巴库当地最高的,当地的路灯、清真寺、学校、道路或多或少有公司的投入。
不过,只有一家石油公司感觉有些太单调了。都说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不如成立另外一家石油公司,不过政府在这个里面只能有相对的股份,因为主要采集地在阿拉伯半岛,他得让渡些利益给那些部落。
历史上的海湾阿拉伯国家在没有发现石油前都是以农耕和游牧产业为主,英美两国在当地发现油田后和当地部落进行合资开发,但这个时候也只是收点地租和少量的股份分红。直到第一次石油危机,他们的收入暴涨,石油土豪这个概念才真正的出现在众人眼前。
不过这个时候,伊朗也不能开口说阿拉伯部落有石油,不然英美法过来会打乱他的计划。目前的策略是趁着他们不知道的情况下先把地给拿了,然后努力提升军队实力,这样对方开大炮开的时候自己也有一战的力量。
当然,为了转移视线。除了巴库和美国,世界上其他地方也有石油,比如委内瑞拉和西非几内亚湾。不然为什么要和法国合作沿着西非拉各斯岛向内陆探索,又为什么在美国投资俄亥俄和德克萨斯的土地,不就是石油嘛。凡是关于石油的报告,都可以马上报告沙阿。可见其重视程度。
由于伊朗的煤油在世界贸易中的占比最多,因此伊朗的煤油桶也被其他人当做石油的计算储量,毕竟是液体,不如煤炭这样的固体好计算。
伊朗在石油上获得的成功让俄国眼红,要知道巴库原本是他们的,甚至石油开采都开始了,结果被伊朗截胡,怎么不让人生气。更别说现在俄国还有超过两亿卢布的债务要还,缺少南高加索和一部分北高加索,俄国只能努力开拓西伯利亚来弥补损失。
此时煤油灯也在欧亚流行起来,蜡烛迅速退出照明市场,除了教堂等机构还继续使用外,大部分人都购买煤油灯用来照明。
而煤油灯的普及就为煤油的使用打开了销路,不过因为生产少,所以价格还有点高,这也是公司来进行扩建的原因。
石油的出现无疑拯救了鲸鱼、海豹、海象和其他因自身脂肪而被捕杀的海洋哺乳动物。石油工业发展之前,鲸蜡曾经是蜡烛、家用照明灯、路灯甚至灯塔或者各种机械润滑所消耗的原料中最常见的。这是一种从抹香鲸的头部提取的很精细的油,曾被认为是“国王之油”。
在美国,捕鲸船队的规模在1846年达到顶峰,几乎跟鲸蜡的制造高峰期同步,之后便开始下降。捕鲸工人能够从一头抹香鲸的巨大头部最多提炼2000升的鲸蜡;而一口油井的原油每日可达3000升。
全球石油工业的发展逐渐改变世界,不过英国没有见到这样的情况,仍旧重视煤炭产业,因为这东西他们英国遍地都是。而英国能从偏居一隅的西欧小国一跃成为世界的霸主,就与其丰富的煤炭资源息息相关。
英国的煤炭资源分布十分广泛,也很好开采,几乎是遍布英国全境。从北方的格拉斯哥到中部的曼彻斯特再到南部的伯明翰,到处都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且其主要的产煤区附近都有河流或者紧靠着大海,这而已使得英国人能够非常便捷地将煤炭输送到全国各地。
而反观对岸的法国,整个国家的煤炭产量还不足英国的八分之一,而且法国的煤炭质量不高,难以炼成焦煤,不利于冶金业的高效使用。因而,法国也只能向英国、比利时等产煤大国进口高价煤,这进一步的制约了法国的发展,使其在同英国的竞争中落于下风。
拥有更高效的能源是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原因之一,不过科技的发展是很快的,对新能源和新机械的需求也是很大的,在新的赛道上,英国落后了。
第228章
纳赛尔丁在巴库的视察不亚于在大不里士的情况,他对当地的石油工业相当看重。不然也不会多次过问。
“沙阿,科威特已经答应加入我国,并且会对奥斯曼宣战。
而且据可靠情报,奥斯曼苏丹正在酝酿对我国的战争。他们在巴尔干的军队正在向我国方向移动,目标是大不里士。”
阿米尔向纳赛尔丁发了份电报,不得不说这省去了很多时间。
而纳赛尔丁也知道奥斯曼那些人是什么德行,作为哈里发、奥斯曼最伟大的苏丹、世界的征服者,他们是绝不会看着一个异端在他们旁边起来。在不能让他们臣服的情况下,战争就成为唯一的选择。
“奥斯曼政府里面都是蠢货吗?”纳赛尔丁自言自语道。
仔细一想还真是,19世纪开始后奥斯曼没有一件事是顺利的。他们已经丧失了自己对东地中海的干涉权利,完全由欧洲国家说了算。
“这样的情况下,我国必须加快战争准备,也许这场战争不会很长,但也要做好打两年以上的准备。”
从战争资金到物资储备,伊朗政府正在全方位运行着。就连之前他购买的国债也暂时不拿回来了,所有要还的钱再次投入对奥斯曼战争的国债中。
有了对俄战争的经验,这次伊朗对财政支出有了一定的了解。对奥斯曼的战争支出初步定在了5500万里亚尔,为了这个目标,除了伊朗本土外,各个殖民地也要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秦尼斯坦作为最大的殖民地,要拿出1000万里亚尔,东非则要拿200万来。两个殖民地一共拿出1200万里亚尔来支援这场战争。此外东方汇理银行、波斯银行等王族产业会代表王族提供部分贷款,最后还会有乌里玛们组织的募捐和购买国债运动。这样就可以凑齐对战争的款项。
而对于伊朗本土,由于提振后的关税带来的收入,使得伊朗财政得到了很大宽松,挤一挤预算还是可以拿出一部分钱充当战争资金。
而除了阿米尔带来的战争准备报告,来自殖民地的汇报也通过电报让沙阿了解目前的情况。
进展最大还是东南亚地区,布鲁克打算出售的砂拉越地区最后以3.5万英镑成交。而这个地方纳赛尔丁不准备并入殖民地,而是整合出一个砂拉越苏丹国,他的弟弟,阿巴斯.米尔扎.恺加受到沙阿赏赐,去当苏丹。
除了砂拉越,纳赛尔丁还获得了当地唯一一家公司,婆罗洲公司的掌控权。这个地方需要投入看到回头钱,所以又让东方汇理银行来注资控制。至于亲爱的弟弟,伊朗为他提供50万里亚尔的赞助和150万的贷款,以后他要是想要扩张,可以拿着钱去增加军队。
而在东非,探险队在探索纳赛尔丁湖后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在这周围探索。他们确认安全后就会让总督府设立贸易点,用自己生产的工业品去对方手里换取黄金、象牙和其他原料。
东非的移民也是最重要的事,不仅从伊朗本土,还有各个阿拉伯部落中也会有些人愿意离开前往未知的土地创业。在哪里不是种地放牧,而部落也可以往外支出一些多余人口,保障他们的生活质量。
殖民地的发展为伊朗提供了经济的必要原料,特别是黄金、铁、煤和棉花。仅仅一个月就有10万里亚尔的婆罗洲黄金流入伊朗,这更加确认了东方就是黄金遍布的地方,必须快点占领,不然要被英法抢先了。
沙阿在房间里来回踱步,但目光一直在墙上的地图。奥斯曼和伊朗之间的边境有些难看,他们在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也是挺难看的。不如让伊朗教教啥才是真正的统治。
纳赛尔丁的行程在巴库后就剩下一个格鲁吉亚地区,因为这里是伊朗在黑海的出海口,大量的货物从这里运送到欧洲,因此这两年发展很快。
时间紧迫,沙阿只能抓紧视察当地的军备情况,然后返回德黑兰。既然要先发制人,那时间就是很宝贵的。
不过沙阿没有想到,阿米尔在发电报的时候没有给他发全,还有一个来自远东的消息没有给发:清国和俄国签订了割让土地条约。
趁着清国忙于对英法的战争中时,俄国官员彼得罗夫斯基带领团队来到了东北地区。他表示俄军为了防堵英法,陆续屯兵移民于黑龙江北岸,经营多年,已初具规模。现在俄人屯居既已成事实,再者东界界限迄未定准,不如由俄国领有该区。但清国将军奕山答以两国交界早经尼布楚条约规定,以外兴安岭以至于海为界,向无更改。
对方恼羞成怒,限两天内给予答复。当夜,俄军鸣枪放炮,以武力相恫吓。奕山曾于第一次鸦片战争中作为靖逆将军前往广州抵抗英军,结果大败而逃。此时身为黑龙江将军的他,在北方地区,再一次向沙俄的炮舰政策屈服。
根据这一条约,他们丧失了6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直接将克里米亚战争中失去的拿了回来,还赚了不少。俄国不费一枪一弹,就夺取了一块大小等于法普两国面积的领土和一条同多瑙河一样长的河流。
至于为什么伊朗得到这个消息,自然是这件事在北京公使里都传开了,阿卜杜拉急忙将这个消息禀报德黑兰。
“不是,清国的人都是傻子吗?就算再怎么荒凉,这土地也不能白白送出啊。”
就算是好脾气的大维齐尔此刻也骂人,太TM软了。俄国人就只是威慑,他们就投降了。这要是换到伊朗,不得扒下他一层皮?
气归气,但这么下去俄国恐怕要全吞了清国。他们可不管对方人口到底多不多,只要能有土地,哪怕杀光了都行。
这可不行,清国地大物博,还拥有众多港口。如果让俄国占领,那他就有了源源不断的资源投入更多的战争,这对伊朗来说不是个好消息。
第229章 对俄国的政策调整
不过好在,清国还没有割让出海口,目前来说他们还没有完。鉴于此,伊朗必须加快中亚的进军,如果遇到反抗的也不谈判了,直接打。
“真是麻烦,如果让俄国找到了出海口那我们的压力就大了。”
阿米尔紧急和佩泽什基安以及鲁哈尼见面,还有参谋总长萨拉米也来了。
“各位应该知道了俄国和清国签订的条约,他们一下子获得了一块比法国还要大的土地。而且他们还不会罢休,肯定从远东获得更多。
一旦让他们获得出海口,这会对我国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
实际上俄国从远东获得港口对伊朗的直接影响是比较小,但这会开了一个口子。一直以来俄国被锁在黑海和波罗的海两个口袋型内海里,而远东地区没有这样的内海,一旦获得出海口,包括清国北部在内的大片地区就在俄国的势力范围内。俄国海军还可以南下,攻击秦尼斯坦。这是伊朗不能忍受的。
“目前来看,俄国是准备要以远东港口为跳板,进入太平洋和南方。这对我国在远东的利益造成损害,我们也必须加快在这里的布局。”
说是布局,其实也不知道有啥用。因为截止目前伊朗就是和远东贸易,他们在北方没有更多的军事力量,也没有军事基地。这就是为什么对日本的作战也要快速进行的原因,伊朗希望在日本获得一块土地作为他们扩张的延伸。
“既然如此,那我们就不能仅限于日本了。旁边的朝鲜王国我们也要吞下。”
参谋总长提出的建议可谓简单,既然要港口,那就在他家门口堵上。除了日本,日本旁边的朝鲜看着也不错,说不定也能成为秦尼斯坦这样的富庶殖民地。
“还来?参谋长知不知道,为了筹集和奥斯曼战争的资金,伊朗花了5500万,对日本的战争资金还有2000万。如果远征,会是多大的一笔支出。
而且,这不会让英国反应吗?他们会眼睁睁看着这样的事情发生?”
佩泽什基安提出反驳,他们在远东主要以贸易为主,不应该投入过多力量,而且英法也不会眼睁睁看着伊朗这样。这个方案行不通。
“那我想听听阁下的见解”,萨拉米说道。
“与其费力围堵,不如从其他地方威胁俄国。我们已经获得了南高加索,还在布哈拉有了自己的力量。我们完全可以在这里制造紧张氛围。”
佩泽什基安指着地图上的第比利斯和布哈拉继续说道:“这里距离莫斯科和克里米亚很近,经济在俄国国内也是比较发达,而远东和西伯利亚只不过是没有开发的地方,而且从莫斯科到当地,没有铁路至少得几个月。等到他们将军队运送到,战争估计也结束了。
所以我的意见是,继续在北方给予俄国压力,让他们不敢在远东放开了打。同时将浩罕和布哈拉纳入我国保护,这样可以避免俄国利用他们袭扰我国。”
佩泽什基安从另一个方向上解决问题,他们没必要大老远的去远东,只需要在家门口制造一些危机就行。比起或有或无的远东,莫斯科和乌克兰才是俄国的统治重心。
“但如果真的这样,那我们在远东的利益谁保护,是指望这个不放一枪就投降的清国,还是其他两个?”
远东也是烂泥扶不上墙,哪怕抵抗抵抗呢,就这么轻轻松松割地,这要是在伊朗,直接是把伊斯法罕以北的伊朗土地割让出去,还包括首都德黑兰。
“这也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英国、法国、美国和荷兰已经明确表示会组建同盟来让远东进入更文明的形态。”
这个方案已经说过了无数遍,除了清国,其他两个国家都没有和俄国一战的能力,他们的归宿就是成为商品倾销地。他们不是想找殖民地吗,那伊朗就帮他们找。宁愿让他们都加入也不要让俄国独吞。
“既然是这样,我无话可说,但如果其他国家和俄国达成交易,那对我国是真的灭顶之灾。”
萨拉米最后还不忘说一下俄国和欧美是一个圈子,他们这些人再怎么向欧洲问好,也因为宗教信仰等问题融不到这个欧洲圈子。
既然融不进去,那就不要硬来。不然多没劲,费了那么多力气,却获得了不匹配的利益。
上一篇:说好打穿港综漫威,竟然吞噬星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