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波斯帝国1845

波斯帝国1845 第75节

  罗元翰坐在主位上一言不发,作为兰芳公司创始人罗芳伯的孙子,他不能让基业送给荷兰人。

  “但眼下我们还有其他机会吗,刘家人仗着荷兰撑腰快把兰芳卖了。罗家和江家能眼睁睁看着祖宗基业付之东流吗?”

  旁边的江南山脸色也不好看,他的爷爷出任过公司第二任大统领,本来是互相推让的,结果现在被刘家弄成世袭了。

  这怎么行,他们无时不刻不想将公司夺回来,但自己的力量很小,英国人又没兴趣。只能依靠伊朗了。

  罗家和江家都有自己的竹网,他们知道在西贡有一个新的势力来到了。虽然不知道他们是不是另一个荷兰,但多个势力介入总归是好事,他们可以从中斡旋维持自身。

  “我已经让人送信给西贡了,就目前来看,只要我们能拿出足够的利益他们就会援助我们。”

  罗元翰都想好了,公司一开始的业务就是黄金,他们可以拿黄金引来援助,实在不行就学习西方的股份制,将一部分股份送给伊朗,而出产的黄金也卖给他们。

  婆罗洲生产黄金,而黄金让各国都心动,这也是罗元翰的筹码,投靠谁不会啊,就看谁的靠山厉害。

  荷属东印度总督费迪南·巴胡也对伊朗感到担忧,特别是他们对华人的态度简直不要太好。

  在西贡的华人不仅能正常贸易,还可出任政府中的中低级官员。而付出的代价仅仅是多交税和政治权利受打压,这好吗,这不好。

  当初荷兰等国商量好,各国都把华人不当人看,就算当人看也只是面具。现在来了个真把华人当人看的,你让我们怎么办?

  别看过去荷兰人西班牙人把华人喊打喊杀的,但没了华人他们的殖民地啥都不是。西班牙人曾经在菲律宾驱逐过一次华人,结果当地的商业马上停摆,最后还是将他们请了回来。

  所以,华人对他们来说就是又爱又恨。但当一个对华人更好的国家来了后,他们的就不得不考虑经济损失了。

  而且,不仅是加里曼丹,苏门答腊也有问题。在1821到1837年见,传统精英与新兴的商业精英阶层“帕特立”之间的战争爆发。而为了获胜,传统精英与荷兰在巴东签订了合作协议,由荷兰派兵对抗改革派。在战争后期,因传统精英不满荷兰人的腐败和凶残,也不满荷兰人插手他们的宗教生活,大部分传统精英与帕特立和解并联手抗荷。然而他们在荷军的碉堡战术下节节败退,首领也被流放。

  本来也没啥了,但是最近他们又开始活跃起来,奥斯曼和伊朗战胜俄国的消息传到了这里,这让以亚齐为首的苏门答腊势力蠢蠢欲动。荷兰已经层层递进,快要将亚齐给灭了,但现在他们又有了不确定因素。

  东印度绝不能有任何损失,他的重要性就好比英国和印度之间的关系。作为荷兰国王的项链,这里为荷兰提供大量的经济利益,如果损失了土地,那么对荷兰来说是难以估算的损失。

  但荷兰再怎么像也无济于事,因为东方汇理银行和赛帕商行为代表的伊朗资本开始进入苏门答腊。并且向当地民众传播什叶派信仰。比起西贡,伊朗对苏门答腊岛战略就是按照本土去治理,所以对当地格外注重。暗地里支援反荷势力资金和武器,只要他们能加入伊朗,他们绝对不会亏待苏门答腊。

第205章 深化改革

  如果可以,纳赛尔丁不会来访问地中海四国。

  原本他以为四国也就经济不行,没想到他们的其他地方也是一个奇葩。

  他到了里斯本,见到了葡萄牙国王佩德罗五世,这位被称为希望者的国王积极推动公共事业如道路、铁路、电报等及改善公共卫生,所以民望极高,深得人民爱戴。

  这是他见过唯一一位好的君主,比起旁边的西班牙女王简直不要太好。纳赛尔丁和她握手对方还得摸索几下,让他一阵恶寒。

  在非洲殖民地问题上,纳赛尔丁提出出钱购买葡萄牙的莫桑比克沿岸。但佩德罗五世没有这个意思,但他提出可以将刚果地区的卡宾达出售给伊朗,这地方葡萄牙都没啥兴趣。

  但纳赛尔丁也没啥兴趣啊,他又不是利奥波德二世那样的暴君中的暴君。对刚果地区没啥兴趣,他要这地方干啥?

  纳赛尔丁再次提出了一个协议,葡萄牙将林波波河以北地区出售给伊朗,他们还可以保留南部地区如何?

  然后,佩德罗五世华丽无视了。林波波河南部他就剩一个马普托地区了,这样的协议不亚于眉毛以下截肢。怎么好意思提出来的。

  而在撒丁和两西西里,当地的统一运动此起彼伏。撒丁在独立战争失败后就一直等待下一个时机,而两西西里则完全没有心思统一,他们只想维护自己的地位。但统一已经是趋势,就是看谁会统一亚平宁。

  沙阿和撒丁王国的首相见面,并且签署了自由贸易条约。因为伊朗的商品需要打开更多的市场,而因为关税的提升,这对伊朗的工业来说是一个好的开始。

  伊朗很快从经济危机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煤油成为新的出口产品,而和阿拉伯部落以及东方的贸易保障了他们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这让伊朗可以有更多的精力来进行现代化。

  伊朗现在已经开设德黑兰大学、大不里士大学和伊斯法罕大学,并且还有四所师范学院培养教师。而巴库、马什哈德、布什尔大学还在筹备当中,加上大不里士的陆军学校以及阿巴斯港的海军学校,伊朗现在有大学生5245人,但超过一半是军队学生和师范学生。

  根据伊朗新颁布的法律,伊朗每个孩子都有义务进入小学和中学进行学习。并且确立了单轨制学校系统。也就是让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

  为了普及教育,政府向新设立的教育文化部投入大量的预算。而发展工业中需要的专业人才也让职业学校在各地出现,各地纷纷设立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目前各类技校达到了几百所,这些人才扩充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

  其实发展教育挺费钱的,而且时效期很长,短期是看不到效果的,所以能在全面发展教育而且如此之重视,这确实体现了非凡的勇气和魄力,以及一种无畏的冒险精神。

  除了教育,医疗卫生方面伊朗也是相当重视。特别是在婴幼儿方面竭力降低他们的死亡率,伊朗现在也就是需要人来发展经济,所以对于孩子他们也是非常重视。

  但不管是教育还是医疗,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这就是政府目前最需要发展的经济。证券交易所已经被批准,并于3月1日正式交易。

  交易所成立之初只有15家公司上市,就这还是经过一系列整改后才出场的。而且伊朗国内的确是资金匮乏,第一天的交易量只有200万里亚尔。但这对伊朗工业来说是个筹集资金的好方法。

  因为小公司往往在建造工厂和购置设备阶段就花光了资金,然后只好向银行贷款才能开始营业。所以伊朗的银行大量向有需求的工商业者发放贷款,并鼓励他们和其他国家竞争。

  中亚地区应该是受影响比较小的,俄国的产品实在是不敢恭维,所以伊朗的商品就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希瓦70%、布哈拉60%、浩罕55%的进口都是伊朗进行。而他们向伊朗出口棉花、药材,以及从清国进口茶叶等东西转手贸易。

  但仅仅是市场控制还不行,伊朗需要的是实际控制。1854年,伊朗派遣1300人发起了一次远征,逼迫希瓦的可汗还钱,但对方还不起,只能允许他们在希瓦驻军,并且进一步开放市场。同时伊朗也规划一条从马什哈德到希瓦的铁路,预计五年内完成。

  这场和俄国的赛跑伊朗必须要赢,所以伊朗双管齐下,一边用武力威胁,一边用利益诱惑。除了浩罕,布哈拉也倾向伊朗,主要是和俄国比,伊朗实在是太好了,实在不行他们也可以改信啊。

  此外,唯一一个没有和伊朗竞争的就是阿拉伯半岛区域。当地99%的粮食和95%的工业品都需要从伊朗进口,并且在宰赫兰下船然后运输。

  很多人不知道阿拉伯半岛有啥利益,但伊朗继续输送大量的商品,并且将范围继续扩大。铁路和公路的建设让内陆地区和沿海联系起来,以沙马里为首的什叶派部落都已经向纳赛尔丁表示效忠。

  部落对定居点的居民征收贡赋,同时肩负着保护定居点免受外敌攻击的责任,绿洲居民则承担缴纳贡赋和为部落提供军事力量的义务。伊朗主要对部落的领导层进行拉拢,高官厚禄、钱财物资,只要他们想要,伊朗都可以给,前提是他们得服从伊朗。

  伊朗出钱雇佣了一支3500人的阿拉伯骑兵部队,他们被送到中亚地区执行任务,一些阿拉伯部落王子也来到德黑兰大学进行学习,他们将带着伊朗文化回到部落。

  但除了这些已经效忠的部落,还有一些部落仍在观望。他们在奥斯曼和伊朗之间摇摆不定,一个是广大教徒的哈里发,一个是什叶派的沙阿,但两国实力势均力敌。特别是在科威特地区的哈利法家族,他们想要观望一下,如果可以,说不定他们能扩充实力并且入主巴格达呢。

第206章 对奥斯曼的战略

  “沙阿这次出行可谓是收获满满,伊朗已经重新获得了大国的地位。”佩泽什基安高兴的说。

  “现在还有点为时过早,英国需要的是一个能帮他抵挡印度的家伙,其他国家则是想要大量的财富。如果伊朗不能为他们提供价值,那么总有一天他们会把伊朗瓜分殆尽。”

  现在中东进入短暂的和平期,奥斯曼、伊朗和埃及三方目前相安无事。但这样脆弱的平衡很快就会被打破,奥斯曼正在到处借钱,苏丹不能容忍昔日的对手比他还厉害。

  纳赛尔丁在纳杰夫和耶路撒冷可是狠狠出了一把风头,已经把他这个伟大世界的哈里发,奥斯曼帝国的苏丹都给盖过去了。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苏丹决意要发动一场对伊朗的战争,他相信自己可以像祖先伟大的苏莱曼一世那样横扫伊朗。

  他的底气就是坦齐马特改革的成果,在坦齐马特法令颁布后,中央政府继续致力于增加国家财政和削弱地方权贵的根基。中央政府的税收缓慢但稳定地增长,奥斯曼利用这笔钱开始将训练有素的军队调往特拉比松和凡城,根据消息,伊朗大部分军队被调到格鲁吉亚和巴库防御俄罗斯了,到时候他们出其不意,直接拿下伊朗的经济中心大不里士,争取三个月内结束战争。

  要不怎么说他和东方那位是难兄难弟呢,体量大就可以获胜的话那俄国早就把奥斯曼杀个一百遍了。而奥斯曼的改革更多还是在法律和社会上,对于主要的经济方面没有多大措施。这就导致伊朗的工业情况比奥斯曼的要好,持久力比奥斯曼也要长。

  而且,作为最先和欧洲贸易的国家,奥斯曼竟然还没有在金融业实现现代化。对俄国的战争后开始在伦敦、巴黎、维也纳和法兰克福等地出售长期债券。这些债券的偿还期通常为一百年,年票面利率为4%。

  奥斯曼政府在非常不利的条件下借入大量资金,而且支付的利息也明显高于同时期的其他国家。在扣除银行家的佣金之后,奥斯曼政府的实际收入通常还不到债务面值的一半。就这点钱,还得给其他地方,用在经济上的少之又少。

  而且对伊朗的作战也是苏丹和政府的突然兴起,但伊朗对奥斯曼的作战早在克里米亚战争快要结束时就开始规划了。

  伊朗准备了两套方案,第一个方案就是以大不里士为诱饵,吸引奥斯曼军队进入伊朗境内,随后再出其不意将他们包围起来。这个方案有个风险,就是那伊朗最大的工业城市做诱饵,如果不能成功包围奥斯曼军队,一旦大不里士失守,伊朗将遭受难以想象的损失。

  尽管伊朗全国都开始进行工业化,但大不里士的工业仍然排名伊朗全国第一。33%的纺织、72%的钢铁、65%的武器弹药以及80%的机械都从这里生产。此外,他还是巴库和德黑兰之间的重要连接地,一旦受到威胁,那么伊朗的经济损失就大了。所以,这个方案就被否决了。

  既然这个不行,那就只有第二个方案了,也就是先发制人。通过先手向巴格达、凡城和特拉比松进攻。奥斯曼没有足够的军队在这边境上排列,等打下巴格达后,向北进攻重镇摩苏尔,向西打下阿勒颇和大马士革,直到地中海。

  这个方案也是需要伊朗押上自己所有的军队,好在阿拉伯部落愿意援助,这让他减轻了一些压力。同时伊朗在国际上的好名声让他的债券很受欢迎,如果可以,过几年伊朗就可以继续征召几十万人进行征战。

  现在,伊朗的工业和军队基本上没有问题,但横在他们统一中东的最后一个障碍就是欧洲的介入。上一个想要统一的阿里帕夏就是因为欧洲的介入导致失败,伊朗要想统一,就必须让欧洲,尤其是英法俄三国不介入。

  对于英国来说,奥斯曼是保证地中海的稳定;对法国来说,奥斯曼是他们重要的投资地;对俄国来说,奥斯曼是他们冲破黑海的障碍。任何风吹草动都有可能让他们介入。

  所以说,要想让他们不插手,除了长久的外交工作还得给他们找一个能够都获得利益的地方。这个地方必须足够大,而且不管是俄国的领土要求还是英法的经济利益都能满足,那么,哪里能同时满足呢?纳赛尔丁的目光看向了东方。

  英法两国对清国的战争已经开始了,他们想要更多的市场和投资地。而俄国在尼布楚条约后也一直没有忘记东方不冻港的想法,于是,在克里米亚战争结束后,俄国便更积极地向远东地区扩张。

  在英法进攻清国时,俄国准备趁火打劫。以武力方式争夺黑龙江以北、以东的土地,而因为清国的政策,整个东北地区防御空虚,割地已经不可避免。

  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对不起清国来让三国不对中东有注意力了。目前他们向清国出售的武器看着已经出现效果,镇压太平军效果非常好。一旦时间被延长,那么对伊朗来说就是利好。

  三国注意力的另一个方向就是日本,签署的神奈川条约后日本被带入世界体系中,但他们的反抗要比清国更加激烈。大量日本人袭击外国人的事件发生,这对于英国来说是不可忍受的。

  在和英法之间的秘密协议中,就有一条关于日本的。如果其中一个国家对日本宣战,那么另外两国也必须加入,最后应该由三国共同瓜分战利品。

  至于战利品,三国也已经规划好了,英国可以获得九州、法国则获得四国以及本州西部(长州藩),伊朗则将势力范围扩大到琉球和本州北部,当然,作为日本开国的第一个国家,美国自然也要获得一杯羹,经过美国驻法大使的加入,美国可以获得日本的虾夷地。而剩下的地方都由幕府进行统治。

  这样的协议也算是一个预案,因为不知道谁会开第一枪。但看着伊朗上蹿下跳的样子,英法觉得让伊朗来最合适不过。当然,为了能让伊朗继续在远东和俄国争斗,他们还和伊朗签署免责条款,伊朗在远东的行动只要不影响他们的利益就可以继续进行下去。这也就代表了伊朗将在近东、中东以及远东和俄国进行斗法,他对英国的价值也就这些了。

第207章 回国

  耶路撒冷的阿克萨清真寺,纳赛尔丁正在做着礼拜,奥斯曼的耶路撒冷总督在旁边跟随。

  这位总督可是个贪财的家伙,为了获得更多的财富,他开始在耶路撒冷周围搞起了朝圣旅游,只要钱够,总督亲自下场陪你游玩都没问题。

  最近总督发了一大笔财,就是他旁边的伊朗沙阿,说是要购买耶路撒冷的土地给什叶派家庭居住。所以花55万里亚尔购买了耶路撒冷城内城外的全部土地,因为土匪横行,所以城外的土地价格很低,加上城内的居民没啥购买力,就都成为纳赛尔丁的财产。

  纳赛尔丁还表示只要在他的管辖范围内,他就会购买更多的土地,这可把总督大人乐坏了,沙阿一出手,他以前十几年的收入就都有了。

  当然,这些土地还有个条件,就是绝不能出售给犹太人,一块都不行。

  金主都这么说了,那他也没啥反对的,反正那些犹太人也榨不出油水来,不如牺牲他们。

  “多好的土地啊,为啥要便宜犹太人呢?”

  纳赛尔丁痛感阿拉伯人不团结,给了犹太鬼子和昂撒鬼子可乘之机,如果他们全部由伊朗领导就不一样了,奥斯曼已经不行了,伊朗才是代表新兴的力量。

  整个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都是一幅原生态的样子,纳赛尔丁决心要送奥斯曼到棺材里,而且亲自打下棺钉。

  当然,在访问的时候,纳赛尔丁也没有忘记工作,包括批准对暹罗的曼谷条约,成立秦尼斯坦铁路公司,设立由王族和阿拉伯部落共同参股的伊朗阿拉伯公司,负责探查沙漠地区的各种资源以及开发。

  之前和拿破仑三世的谈话中得知伊朗订购的铁甲舰明年就能下水,所以纳赛尔丁再订购一艘,还要加急。这也是为了更好的保卫他们的海上利益。

  而且,和英国说适当发展海军,但岸防炮可不算海军啊,于是各个沿海城市都进行岸防炮建设,争取一炮就能将对方的舰队打趴。

  纳赛尔丁也收到了阿米尔的信件,说一切项目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而从大不里士到阿巴丹的铁路预计今年开通,而且还有普通公路的建设,预计能将货物运送时间缩短到五分之一,可以提高伊朗商品的竞争力。

  “沙阿,最近东方可是很热闹。一个人找上我们说让他们夺回一个黄金公司,还说会用52%的股份来回报。”

  纳赛尔丁看向佩泽什基安,“那就答应啊,这不是白得的财富吗?”

  “沙阿,这个公司不太简单,他背后有荷兰支持,如果我们贸然进入,会引起外交事件,所以……”

  “所以,你是想说伊朗不应该激怒荷兰人?”

  纳赛尔丁摇摇头,随后向佩泽什基安说道。“现在可不是互相谦让的时候,如果是英国这样的还得注意,但荷兰这样的就算了。他早就不是过去的那个国家了。

  而且,我觉得一个美国人说的很有道理,在现在的世界里,你要么做餐桌上,要么在菜单上。你觉得伊朗应该在哪里?”

  这你死我活的语言真的有吗,佩泽什基安表示怀疑,但他也不敢反驳,因为看样子沙阿准备介入这个地方,而且不仅是这个地方,还有日本、越南、清国,一直到北方。只要是有俄国的地方伊朗就都要插手。

  别怪他,反正后面都要打,不如提前为远东和平做出贡献。未来估计要继续增兵。

  而从耶路撒冷到德黑兰又是几个月的路途,纳赛尔丁来到了大马士革、阿勒颇、贝鲁特,也乘船来到塞浦路斯,一些基督徒占多数的地区也有了什叶派家庭。他们都是听从大阿亚图拉的号令从安纳托利亚转移到叙利亚和塞浦路斯,沙阿和乌里玛为他们提供资助,让他们能够安稳定居。

  奥斯曼显然没有好好对待这片土地,人口稀少、经济不振,交通也不咋样,这交给奥斯曼,怎么能搞好这片土地呢。

  等到纳赛尔丁回到德黑兰已经是7月的事了,从去年出访到现在,他的旅途一共进行了一年零21天。访问了11个国家,去了35个城市,签署了19份协议,大多数是符合伊朗利益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阿米尔看到纳赛尔丁后赶紧走了过来,“欢迎沙阿回国。”

  “感谢大维齐尔在百忙之中还能迎接。”

  当然纳赛尔丁也没有忘记迎接自己的臣民们,在与大臣们打过招呼后,他对着周围的人群挥动的手臂,这仿佛是一个信号,在场的欢呼声达到了顶峰。

首节 上一节 75/2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说好打穿港综漫威,竟然吞噬星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