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波斯帝国1845

波斯帝国1845 第59节

  8月2日,俄国国内的革命派组建了土地与自由社。主张推翻沙皇和农奴制,成立共和国,并开始四处活动。

  而在作为俄国农业重要地区的乌克兰,十几个城市的农奴爆发抗议,他们烧毁庄园逃跑,并很快蔓延到与奥地利接壤的波兰地区。

  后方的动乱和前线的失败交相呼应,为了切断塞瓦斯托波尔供给线上,英法联军试图向控制亚速海补给线的刻赤港发起进攻,在付出了巨大代价后终于被占领。

  之前在冬季的几个月里,围困战进入了一段平静时期,因为双方都在集中力量加固自己的防御工事。因为忙于挖建工事,这期间没有什么大的战斗,但是俄军还是对英法联军的堑壕发动了零星的袭击。但收效甚微。

  慢慢地,当双方都在围困战中无法取得什么进展时,交火成了象征性的行为。在无事可做的时候,当士兵们变得越来越无聊时,他们能把交火变成体育活动。一方会在步枪刺刀尖上绑一块布伸出堑壕当靶子让对方瞄准射击,对方击中了就发出一阵喝彩欢叫,没打中就是一片嘘声。

  春天到来后,联军发动了对这里的攻势。炮击持续不断,每天至少有两千发榴弹落在棱堡。在大规模炮击结束之后,俄军清点出有十六万枚炮弹和迫击炮弹落在塞瓦斯托波尔,炸毁了几百座房屋,共炸死炸伤4700名士兵和平民。

  俄军也投入了409门大炮和57门迫击炮反击,十天内共发射了80000枚加农炮弹和榴弹。但是俄军很快发现弹药不够,不能维持高强度的炮火回击。因此只能在适当的时候反击。

  俄军火力的减弱让联军取得了主动权,炮击密度越来越高。在8月15日,步兵开始进攻,并迅速占领了两个棱堡。

  此时俄军已经到了和高加索俄军一样的情况,工兵天才托特列边在炮击中受了重伤,不得不退居二线;六天之后,锡诺普海战英雄纳希莫夫在视察棱尖棱堡的炮台时,被一颗子弹击中面部,随后被送回住所,在昏迷了两天之后去世。

  两位英雄的离去打垮了俄军的士气,他们打退了敌人对其他要塞的进攻,但最重要的马拉霍夫要塞被占领,这让守军不得不从塞瓦斯托波尔撤退。

  9月2日夜,俄军指挥官下令整个南岸的军民全部撤离。俄军在撤退前炸毁了军事设施,烧毁了物资。夜晚的天空被房子燃烧的火焰映红,远处棱堡的炮声与塞瓦斯托波尔城内的爆炸声混在一起,让人无法分辨。第二天早上,渡河行动完成。最后一批守军收到离开棱堡、烧毁城市的信号。他们用剩下的大炮击沉了海港里俄军黑海舰队的最后一批舰船,这才撤到北岸。

第160章 俄国政权更迭

  塞瓦斯托波尔大火是1812年莫斯科大火的翻版,这场大火持续了好几天。当联军部队进入城市时,有些地方还在燃烧。他们看到了一幕悲惨的景象,不是所有的俄军伤员都被撤离,因为人数太多无法运走,有三千名伤员被丢弃在城里,既没有食物也没有水。

  而苏呼米的情况也是如此,当塞瓦斯托波尔沦陷的消息传到后,他们也从海上离开了这座城市。伊朗军队只看到苏呼米燃起的火光,那是俄军的坚壁清野,一点都不会给敌军留下。

  法国有不少人以为这意味着战争结束了,占领这座俄军军港、摧毁沙皇的黑海舰队一直是许多人心目中的战争目标,而这些目标现在实现了。

  但事实上,从军事角度说,占领塞瓦斯托波尔离打败俄罗斯还差得很远:还需要大规模陆地入侵,占领莫斯科或在波罗的海上对圣彼得堡取得军事胜利之后才谈得上打败俄国。

  但此时俄国内部的动乱又加了一把火:俄罗斯帝国皇帝,尼古拉一世因病去世,享年57岁。

  身着军服的尼古拉一世被埋葬在彼得保罗要塞内的大教堂里,这是自彼得大帝以来历代俄罗斯君主坟墓的所在地。他的死,成为俄国一个时代的结束。

  而在巴黎和伦敦,人们涌向街头庆祝。所有人都以为战争结束了,因为正是尼古拉一世咄咄逼人的外交政策导致了这场战争,现在他不在了,俄罗斯应该清醒过来,祈求和平了。泰晤士报宣称尼古拉一世的离世是天意,期待联军能够很快取得胜利。在巴黎和伦敦的证券交易所里,股票价格急速上扬。

  尽管他们认为战争结束,但继位的亚历山大二世并不打算马上放弃父亲的政策。他很快就公开表示不会接受任何有辱俄罗斯的和平条件,承诺将继续为俄罗斯的神圣使命和在世界上的光荣而战。他再给前方军队的信中写到:“塞瓦斯托波尔不是莫斯科,克里米亚不是俄罗斯。莫斯科被焚毁两年后,我们胜利的队伍行进在巴黎街头。我们还是同样的俄罗斯人,上帝在我们这一边。”

  亚历山大制定了一份明年在巴尔干地区发动新攻势的详细计划。在这份计划中,俄罗斯将协助斯拉夫和东正教徒组成党派武装,以挑动民族主义暴动的方式扩大战争规模。沙皇知道法国人已对战争感到疲倦,他知道拿破仑三世倾向和平,因为在占领塞瓦斯托波尔之后,法国皇帝已经实现了取得一场“辉煌胜利”的目标。他意识到不愿意结束战争的是英国人。

  英国首相帕默斯顿和主战派在扩大对俄战争上有自己的目的,远远超出了克里米亚战争保卫土耳其的原始目标,而是为了永久地遏制俄罗斯,削弱俄罗斯帝国的力量,使之无法与大英帝国抗衡。

  他提议继续进行一场泛欧洲规模的战争并同时将战火扩大到亚洲,以钳制俄罗斯的势力。

  这一想法已经不再是通过结盟以一批亲西方的国家包围俄罗斯,而是试图发动一场大型战争,从内部让俄罗斯帝国分崩离析。但让他非常恼怒的是,法国和奥地利已与俄罗斯开始直接对话,并且愿意考虑在《四点方案》的基础上接受相对温和的和平条件。

  而法国人对帕默斯顿的计划并不太热心。克里米亚战争中,大部分硬仗是法国人打的,所以他们的想法很有分量,不会比帕默斯顿的方案轻。如果没有法国的支持,英国人要把战争继续延续下去,几乎连想都不用想,更别提说服其他欧洲国家参与了,这些国家绝大部分更愿意接受法国的领导。

  和平提议送达伦敦,这份最后通牒由法国和奥地利这两个天主教国家共同制定,英国仅被知会了进展,这一点让英国政府感觉受到了冒犯。外交大臣克拉伦登还是一贯的谨慎,他担心法国也许真会单独与俄罗斯达成和平,如果这样的话,英国人不可能不加理会而独自继续作战。

  他成功争取到对和平提议做出一些小的修改:黑海地区中立化将由一项综合条约保证等。但除了这些小修改外,克拉伦登赞成接受法国人和奥地利人制定的和平条件。在女王的帮助下,他说服了帕默斯顿接受这一计划,至少暂时做此表示,以防法国与俄罗斯单独媾和。

  沙皇一直处于一种战争心态中,因为拿破仑三世对和平的渴求让他觉得俄罗斯也许有机会争取更好的条件来结束战争,他所要做的无非是让俄军继续保持作战姿态,等待法国国内矛盾激化。

  没人能够说服主战的沙皇做出让步。拿破仑三世给亚历山大二世写了一封信,让他接受和平提议,否则如果西方联军恢复对俄作战,沙皇将面临损失半个帝国的危险。有消息传来说瑞典终于同意与西方列强签署军事协议,这对俄罗斯来说是个不祥之兆,意味着联军有可能在波罗的海发动一场新的攻势。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也声称,如果亚历山大继续进行一场“威胁欧洲所有合法政府稳定”的战争,他也许会被迫加入西方国家联盟,站到俄罗斯的对立面。

  “我恳求你,亲爱的外甥,”他向亚历山大写道,“做出你能接受的最大让步,仔细考虑如果这场残酷的战争继续下去的话,将会给俄罗斯的真实利益、给普鲁士和整个欧洲带来怎样的后果。破坏性的激情一旦被释放出来,将会出现什么样的革命影响,谁也无法估量。”然而,即使是在这些警告面前,亚历山大依然固执己见。

  两天之后亚历山大收到奥地利的最后通牒,列出了西方联盟的和平条件。沙皇邀请他父亲最信任的幕僚们到圣彼得堡的冬宫召开会议商量对策。在会上,比沙皇年长、头脑也冷静一些的大臣们的意见占了上风。他们提出俄罗斯缺乏资源继续维持战争,一些本来中立的势力现在开始转向西方联盟,冒着与所有西方国家开战的风险行事是鲁莽的。

第161章 第二阶段

  不管是法国还是俄国,他们都有意无意的将伊朗忽视了,在占领苏呼米后,他们还在规划一场大的活动。

  “列阵,敬礼!!!”

  士兵们排成两列,欢迎远道而来的沙阿来到第比利斯。纳赛尔丁看着这座城市,心里也是感慨万分。

  “沙阿!我等不辱使命,成功完成作战计划。”

  鲁哈尼和萨拉米等一众将军在旁边向沙阿说道,经过一年半的时间,花费了超过3500万里亚尔,付出将近四万人的伤亡后,南高加索终于回到伊朗手中。

  “祖父曾经想要将国土收复,可惜失败了。现在他的愿望由我完成,他会很高兴的。”

  整个第比利斯几乎被打成废墟,城中的居民开始清理垃圾,但周围都是异教徒,他们也是提心吊胆。

  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大主教教堂,纳赛尔丁看到前面有一大堆人,领头的穿着东正教的服装向他走来。

  “站住!”

  士兵对准枪口,但更多的人走了过来,士兵则一个劲的驱赶,而那位领头的拿出一份厚厚的文件,用格鲁吉亚语大喊。

  “这是我们的陈情书,我们也是沙阿的子民,同样为沙阿服务和纳税。”

  说的很好,但有一点应该想到的。那就是纳赛尔丁听不懂格鲁吉亚语,好在沙阿身边有一个懂格鲁吉亚语的翻译,将对方的话翻译过来后,纳赛尔丁知道对面的人是第比利斯的大主教伊多西尔,他这次来是代表格鲁吉亚东正教徒向沙阿陈情。

  俄罗斯帝国一向是平等的,平等的将压迫平等的给予到每一个地方。格鲁吉亚的贵族和富商可以进入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上层社会,维持他们奢侈的生活;但底层民众仍然要为自己的生存而劳作。为了防止有普加乔夫那样的大起义,俄国政府开始推行强制性的同化政策。

  格鲁吉亚自然不能避免,当地的正教会被强制合并到俄罗斯正教会。大量的文化遭到破坏,就算是抗议也会被当地镇压。

  当听到伊朗军队打过来的时候,他们的第一反应是麻木。在他们看来任何国家或者统治者都是一个样,就是希望他们能够给他们宽松点的环境,俄国人压榨的实在是太狠。

  纳赛尔丁接过了陈情书就离开了,对于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这两个地方,自然是要长久统治才行。

  “对了,哥里的人都赶走了吗?”

  “沙阿放心,居住在哥里和附近的人都被感到北方了。”

  这地方可是出过狠人,以防万一,那些居住在第比利斯郊区的人也被赶走了。他可不想让那位慈善家在伊朗出生,还是去俄国吧,沙皇等不及要去地下室了。

  进入作战室,一幅北高加索地区的地图挂在墙上。众人都在巨大的沙盘上排兵布阵,准备为下一阶段做准备。

  进入北高加索是伊朗的第二阶段,以支援切尔克西亚和伊玛目两个国家为借口,派遣军队北上。计划沿着黑海海岸北上,进攻叶卡捷琳娜诺达尔。这是俄国在北高加索重要的前沿阵地,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沙阿,我们准备趁着俄军还没有南下时进入切尔克西亚,帮助他们抵抗俄军。然后再进攻叶卡捷琳娜诺达尔。

  同时另外一路军队会前往格罗兹尼,然后向阿斯特拉罕出发,如果成功,我们就能影响伏尔加河的航运。”

  俄国的航运主要依靠两条河,第聂伯河和伏尔加河。伏尔加河是欧洲最长的河流,为俄罗斯西部地区提供了廉价的水运服务,同时也为俄国西部农业提供水源。

  不管是占领还是靠近,伏尔加河肯定会受影响。伊朗目前的情况就是逼迫俄国南部经济停摆,让亚历山大二世承认现有范围。

  北高加索的情况也对伊朗有利,正如这片土地本身所呈现出的复杂局面一样,俄国在该地区的管理体系也表现为一种融合多种元素的混合类型。

  按照俄国当时的行政区划,外高加索地区被划分为省和县,并设立市长、县长等民事官员职务。在司法体系上,教徒山民遵循的习惯法和宗教法被俄国法律取代。这种不顾当地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的举措很快引起土著民族的坚决反对。

  而且北高加索地区人口也少,罗斯托夫和察里津以南,人口有154万,其中43.2万人属于黑海沿岸的哥萨克。17.2万人属于国有农民,农奴约有3.7万人。剩下的就是高加索本地人,他们在战争爆发后就和俄军进行持久的不合作。俄军只能等待援军到来给他们狠狠的打击。

  而且俄国征服这里没有花费太多力气,因为太弱了。从17世纪开始,才陆续有了一些以部落、民族为主体的小王国,俄国派遣了大量哥萨克骑兵冲杀这些部落式的王国。哥萨克骑兵战斗力彪悍,甚至盖过了当时的鞑靼骑兵。那些部落式的王国,根本就不是他们的对手。

  不过,俄国征服这里后没有好好治理。北高加索是俄国最贫穷的地方,同时也是暴力最多的地方。这也是俄军先支援克里米亚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要把伊朗现在的军队全都搭上了。”

  纳赛尔丁看着这个计划也是有些拿不准,他太清楚英法的德行了。现在塞瓦斯托波尔提前一年夺取,估计他们正想着如何和俄国谈判。或者俄军正在筹划对伊朗的大规模行动,根据他们在莫斯科的情报,最近前往察里津的军官和士兵增加了不少,看样子是要对他们出手了。

  “沙阿,这是参谋部做出来最好的作战计划。目前俄国已经撑不起大规模的征兵了,而且他们的负债再次增加,根据推算,他们最多能撑到明年6月。

  而在这几个月里有相当长的冬天,俄国人一直以冬将军为杀手锏,但冬将军也会对他们造成伤害。现在是俄军最虚弱的时候,正是可以扩大战果,以便未来在谈判时多一点筹码。”

第162章 北高加索

  见他们这么说,纳赛尔丁也批准了计划,先前往切尔克西亚和伊玛目国,然后再图其他。

  伊朗开始处理南高加索的事务,首先是铁路。伊朗铁路公司开始规划从大不里士到巴库和苏呼米的铁路,托俄国的福,现在南高加索一公里铁路都没有建设,这就让伊朗代劳吧。

  当地民众没有太大的反抗情绪,因为俄国人已经无限拉低了他们的底线。而他们也没有任何还手之力,现在只不过换了个国家,希望伊朗能下手轻点。

  亚历山大二世也考虑着对伊朗作战,结果财政部长告诉他现在俄国欠款已经超过8亿英镑了。俄国每年要花掉3400万英镑的军费,加上其他费用,达到6600万英镑。

  “你是说,国库没钱了?”

  亚历山大二世不可置信,他认为俄国经济现在是蒸蒸日上,国库不应该空啊,但只有财政大臣最清楚,俄国财政目前就是拆东墙补西墙,只能依靠借债不断补充赤字。

  至于经济发展好也不过是虚幻的,俄国就是出口粮食和原材料表现出来,对于至关重要的工业几乎是没有。农奴的大量抽调又破坏了生产基础,加上最重要的贸易国英国的对抗,俄国正在陷入前所未有的经济困境。

  “陛下,从1845年开始我国就陷入持久的财政赤字。这几年一直依靠发型债券来弥补,现在和英法的战争,军费暴涨,再不停战国家就会破产。”

  彼得.布洛克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俄国经济已经撑不住长时间的战争,但亚历山大二世依然不放弃,他要求所有民众继续交税,不交税的就没收财产。

  在沙皇看来,奥斯曼不足为惧,法国和奥地利准备和谈,没有法国当肉盾英国也难以为继。最头疼的就是伊朗了,高加索山脉就丢了,那北部地区也就有麻烦了。

  而且俄国政府对当地的投资不足,基础设施落后,这些原本是政府自以为节流的方法如今成为俄军南下的障碍。

  俄军还要小心联军的动作,占领塞瓦斯托波尔后,他们又向辛菲罗波尔前进。为此还要准备几十万人防守,整个内阁会议争论了两天,战争和谈两派是吵的不可开交。

  此时天公也不作美,北高加索迎来秋雨时节。道路泥泞难走,不管是俄军还是伊朗军队,都暂停行进,准备等雨停后再出发。

  唐宁街十号里,帕默斯顿和伊朗大使讨论接下来的计划。英国在克里米亚的损失让不少人感到心痛,他们要求与俄国和谈,法国也有这个意思,不论英国发挥多大的外交能力也没用。

  但是伊朗在高加索的战斗让帕默斯顿看到希望,为了支持他们,英国开始利用自己在海上的优势为他们运送火药和其他物资。正如拿破仑战争他们支援俄国一样,现在他们开始支援伊朗。

  “请阁下放心,大英帝国会支持贵国一切正当需求。”

  帕默斯顿巴不得俄国丢点领土,伊朗的要求正好满足他们。承认切尔克西亚和伊玛目国独立,高加索山脉以南的领土归伊朗,并且还要废除和俄国签订的和约,他们在伊朗的特权全部废掉。

  这些英国可以全部支持,毕竟削弱俄国就是政府的目标。而且一个较为强大的伊朗是保护印度的最好方法,这几年英国和伊朗之间的贸易越来越高,而英国也乐意输出一些技术,毕竟过去那种封锁的情况已经不适用这个时代了。

  “我国感谢贵国伸出援手,俄罗斯膨胀的野心不符合各国和平的要求。这样破坏和平的国家必须狠狠的教训才行。”

  伊朗的态度正中帕默斯顿的下怀,既然伊朗对俄国这么仇恨,那就决定了,你就是新的炮灰。

  ——————————

  在叶卡捷琳娜诺达尔,俄军在指挥官的命令下加强防御,最近切尔克斯人和车臣人对他们的袭扰明显增多,必须做好准备。

  “快点,都快点。把这里加固好。”

  军官对士兵的催促转化为另外两种,那就是谩骂和拳脚。高级军官歧视低级军官,军官歧视底层士兵,而这些军队中的民族成分还很复杂。俄罗斯人,小俄罗斯人(乌克兰人),波兰人等混在其中,矛盾一触即发。

  七八名波兰低级军官趁着休息的时间围在一起,来自南高加索的压力让他们原本承担的工作更加沉重。而那些俄罗斯人也是一个劲的压榨他们,加上亡国的痛苦,他们准备成立一个组织,来担负起复国的责任。

  目前在波兰已经有一个白党,参加者都是当地的大贵族大地主。而市民、农民也在暗中发力,特别是波兰当地的天主教会,在俄国强硬的同化政策下还能保持波兰语言和天主教。而波兰复国的愿望不仅没有消退,反而越来越强烈。

  希腊独立战争给他们打了一个样本,要想发动起义就必须将全体波兰民众发动起来。特别是进入俄国军校中的军官,他们吸收最先进的知识,也是复国情绪最激烈的一批人。

  “现在我们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那些俄罗斯人欺人太甚。他们仗着手中的武器来欺压我们,不能再这么下去了。”

  波兰士兵个个都仇恨俄国,特别是1830年起义后俄国直接将波兰领土纳入直辖,上层不知道民间疾苦的贵族醉生梦死,底层的民众却要受到多重压迫,这样的情况,他们都受够了。

首节 上一节 59/2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说好打穿港综漫威,竟然吞噬星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