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波斯帝国1845

波斯帝国1845 第58节

  银行在成立后就宣传他们的保密性,也就是不公开存款账户信息。这给那些贪官污吏、地主士绅可以安心将钱存在这里。

  而且因为互不信任的原因,国外的洋行和本土的商人做生意的时候,彼此之间存在着一道付款收货的隔阂。两方的商人卖货的时候都担心货给了收不到钱,钱给了又担心收不到货。这个时候,钱庄作为金融机构,受到了双方的信任,钱庄就发挥了交易结算中间人的作用。

  具体操作是这样的,钱庄为商人做担保,彼此交易之后,钱庄作为结算的中介。假如英国商人卖给清国商人货物之后,没收到钱,钱庄先将货款给垫上,然后再去找清国商人要钱。反之亦然。这种模式逐渐演化,就演变成了类似银行汇票业务的庄票业务。

  而汇理银行敏锐的抓住了这一机遇,为分布在上海和宁波的各大钱庄,提供庄票的折现业务。这一手极大的促进了钱运转的速度。这样钱庄的庄票就可以做抵押,不用等庄票到期就可以提前将本金回流。如此,钱庄的资金周转速度就变得更快了。钱庄的利润自然也就提高了。

  这样虽然扩大了金融业,但也让钱庄的命根子掌握在银行手中。而且这个时候也没有啥保护意识,分布在上海的本土钱庄资本金普遍在十万两白银之内,这是银行的承受范围内,于是大量钱庄开始向汇理银行贷款扩大生意。

第157章 向黑海进军

  “沙阿请看,这就是俄国人临走时没来得及炸毁的石油设施。我们已经全面接管,并且准备生产。”

  望着油井,纳赛尔丁感觉伊朗的财富要来了。这个时候石油的开发和勘探还没有起步,伊朗在收复巴库会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历史上俄国也是靠着巴库油田发展起来的石油工业,就连小胡子也想要这里,结果失败了。

  “目前你们会怎么使用石油?”纳赛尔丁询问。

  “我们会通过一系列加工来获得多种产品,最重要的煤油可以作为更为清洁的照明燃料。”

  煤油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九世纪时,波斯的炼金术师创立了完善的蒸馏和提取方法,并通过蒸馏绿矾和石油,分别发现硫酸和煤油。

  1851年美国商人塞缪尔·奇尔开始销售用石油提炼出的煤油,同时出售为此发明的煤油灯。随后煤油开始进行商业化生产。但此时的煤油还很小众,因为技术不高,总会有些杂质。

  “我希望这里能够马上生产石油和其他产品,政府会进行大规模投资,并且还会建立一个石油实验室。”

  说了这么多,旁边的教授已经是感恩戴德了。要知道他们从来没有受到过这样的重视,现在他们就想一头扎进实验室,将石油研究的透彻。

  有了石油,那么距离伊朗的起飞就不远了。之前发行的650万英镑债券,有一部分就是投资石油的。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没有跟上的时候,第二次绝不能落后。

  沙阿亲自来到巴库让不少人感到高兴,特别是有一大堆物资分发给他们,说明伊朗没有忘记他们。

  纳赛尔丁亲自分发物资,并且在市中心的广场上进行演讲。市民们看到沙阿身穿军装,站在讲台上向他们讲话。

  “俄国人的压迫已经离去,但我们不能掉以轻心,他们随时都有可能回来。北方的士兵正在前线保护这个国家,伊朗的子民啊,请贡献自己的力量协助他们获得胜利吧。”

  当地民众可是非常仇恨俄国的,在沙阿的演讲后,投入到当地的建设工作。俄国地主官僚的财产以无人认领为理由没收并重新分配,其中一部分作为士兵和军官的奖励被赏赐,他们也会定居在当地成为重要的社会阶层。

  当地的农民也获得了大小不一的土地,同时作为收复的地方,当地被免除了两年赋税。这让农民的积极性大增,巴库也开始了石油工业的建设。

  相比于巴库,埃里温为中心的亚美尼亚地区待遇就没这么好了。尽管也有免除赋税等举动,但政府明显偏向什叶派,同时当地的亚美尼亚人大多被迁移到德黑兰、伊斯法罕、布什尔和马什哈德等地。

  民族主义在成为国家凝聚力的同时,也会成为其他国家插手内政的借口,只有将一个地区的少数民族发散分散到各地才会提高安全性。同时给予他们一定的政治权利,在专家会议中就有宗教保留席位给他们。

  ——————————

  伊朗军队占领第比利斯后向西进攻,目标就是哥里。这里是联通格鲁吉亚东西两方的重要枢纽,伊朗一旦拿下,就会打开前往格鲁吉亚西部的道路。

  太阳的余光照射在大地上,哥里附近的小镇已经没有往日的景象。弥漫的烟雾和呛人的硝烟将这里笼罩了起来,让小镇有些像是童话中凄凉的气息。而在小镇另一边,一些村民正在撤退。不过从他们惊恐不安的表情可以看出,他们现在只想着逃命。

  他们这些举动,只能更加坚定了身后追兵的信念。所以更大规模的追击正在进行,伊朗的骑兵在马背飞驰,他们从两翼快速的接近,驱赶着这些人。就像是准备狩猎的狼群,正在挑选着最佳的猎物。

  以苏莱曼尼为代表的普鲁士军官带领军队赶到这里的时候,俄军军队已经在此布防了。不过得益于时间不够,所以在防御工事上有所欠缺。

  他们立刻就发现了这个缺陷,直接各种武器招呼,火炮、机枪一齐上阵,直接把周围的村庄炸的渣都不剩。而经过三天的抵抗后,军心终于崩溃了,他们四散开来向着后方逃去。现在哥里就是他们眼前成熟的果实,只要一伸手就能摘到。

  伊朗军队品尝到胜利的甜美果实,那么俄军就只有尝到失败的恶果。在哥里城内,俄军指挥官基佐已经无力的瘫坐在大厅的椅子上。在他周围是忙碌着准备撤离的人员,他们将需要带走的物品装上车,而焚烧不能带走文件的黑烟已经弥漫在上空。每个人都带着或多或少惊恐的神色,指挥部的气氛也是相当大沉闷。

  看着一脸难受的指挥官,副官说到:“将军,现在我们需要撤离了。”

  基佐看了看指挥大厅,离开了哥里。其实他也是赶鸭子上架,突击成为指挥官,因为大部分军官都在久姆里战役中损失殆尽。

  几个小时后,伊朗军队终于进入了这座城市。作为先锋的骑兵师,并没有在此停留多长时间。在留下少量军队等待步兵的到来后,他们立刻又开始了追击。因为他们的任务是,不能让这些败兵聚集起来拖延脚步,这一次他们要向黑海进军。

  对于伊朗军队的表现,英法除了对伊朗军队战斗力的称赞之外,对于俄军士气和军心的下降感到惊讶。其众多报纸都在大肆宣扬俄国已经撑不住了,胜利就在眼前。对于这些协约国的言论,俄罗斯帝国自然是大加反驳。

  俄国对新闻媒体严加看管,只有敖德萨一家报纸报道前线,但都是好消息,什么英法要撑不住了,俄军要准备好了什么的。

  国内的斯拉夫派也是一阵歌舞升平,他们号称只要俄国大军一到,英法就会投降。但他们有没有想过,俄国打进攻战只有被打的份,从俄罗斯帝国成立往后的300年里足以说明,俄国必须要摔个大跟头才能醒悟。

第158章 看法

  纳赛尔丁在收复的地方进行了大量的访问,并且为当地民众送去了物资。这让伊朗报纸大量赞赏沙阿,说他的仁慈比任何伊朗君主还要大。

  英法的一些报纸也报道了纳赛尔丁的举动,他们为这位年轻统治者的举动感到震惊,毕竟从工业革命以来还没有哪个君主敢上前线。

  但这样一来,就会显得另一个参战国——奥斯曼帝国的苏丹很呆。从开战以来,阿卜杜勒.迈吉德就一直待在王宫里,每天也是不问前线情况,只是一个劲向着要更改法律,为此和那些宗教领袖扯皮。

  但是现在苏丹发现隔壁新上来的沙阿将他的风头比下去,甚至还觉得他要抢新月教老大的位置。这让苏丹感到如鲠在喉,对方比他小8岁,如果未来波斯和奥斯曼发生战争,那奥斯曼输的概率会很大。

  “雷希德帕夏,你说这几年波斯的情况怎么样?”

  作为三次成为大维齐尔的人,雷希德帕夏可以说是苏丹身边最亲近的人。他想了想,说道。

  “苏丹,波斯这几年效仿我们整顿军队,现在看样子已经有了一定的效果。但他们还是比不上我国,帝国的资源丰富,不用投入大量资源,只需要进口就能获得物资。

  而且,我国和欧洲各国关系都很好。英法站在我们这一边,而波斯没有这样的优势。”

  听了这些话,苏丹好了很多。但他还是有些不放心,毕竟双方在两河流域和教派问题迟早会打起来,为了准备,苏丹决定进行两次行动。

  第一个行动就是借钱,苏丹决定借款来成立军工厂和训练军队。目前奥斯曼一年的军费花销是350万英镑,加上王族和政府的日常消费,不借钱是不行了。

  既然如此,那就去找他最亲爱的法国,借个几千万法郎,反正不是不还。

  第二个行动就是从法律上给予其他少数民族平等的地位,受孟德斯鸠和卢梭以及法国大革命等思想家的强烈影响,米利特之间的平等看着必须要马上进行。民族主义开始蔓延,具有共同认同感的民族国家开始在欧洲兴起,尤其是希腊独立战争,这开始影响到奥斯曼帝国的各个民族。在这些情况下,奥斯曼主义开始产生萌芽。

  奥斯曼主义也就是说,所有臣民不论宗教在法律前权利义务一律平等。米利特仍存在,但世俗方面如教育、征兵、税收和兵役被同一应用到所有臣民身上。而且为了获取英法的支持,苏丹向他们承诺进一步的改革,并承认基督徒的权利。

  只有向英法靠拢,奥斯曼才有活路,为此,不得不改变实行了几百年的法律,尽管会损害一些人的利益。

  拿破仑三世在杜伊勒里宫看着伊朗沙阿的报道,这位不到25岁的年轻统治者竟然亲自前往前线,可见他的勇气。

  此时法国在他的统治下开始重新找回伯父时期的威望,但国内的经济有些撑不住了。目的也达到了,现在最想要的就是和谈。但看样子还得再等等。

  ——————————

  远在墨西哥的劳伦斯也在报纸上关注这场欧洲战争,自从他来到这里,发现墨西哥的经济实在是一片空白,除了少量大型手工工场,墨西哥的经济还保留在殖民地时代,庄园成为主要的经济成分。

  劳伦斯用自己和哥哥的积蓄以及纳赛尔丁给的赞助开了一家铁路公司和银行,然后他发现,自己来的真是时候。整个墨西哥别说铁路了,就连一家现代化银行都没有,是真的没有。

  这让戴维斯银行开始了疯狂扩张,第一段铁路建设完成后让当地的庄园主和他合作,并且将钱存入银行。他们发现银行能够降低他们的运输成本,看来这是有好处的。

  到了现在,从马塔莫罗斯到托雷翁的铁路已经建设完成。这极大促进了北方经济,而劳伦斯兄弟也进入了当地上流社会。此时他们的资产已经有500万美元,可以说是墨西哥首富了。

  有了钱后自然是想要更多,劳伦斯将目光放到政治上。他的哥哥阿尔瓦雷斯已经进入政坛,并且花了5000美元成功当选马塔莫罗斯的市长。

  这个时候墨西哥是混乱的,大小军阀在各地争斗,自由派保守派在国会争斗。而这个时候,戴维斯兄弟开始在当地推行一种新的概念:也就是团结一致,向美国复仇。

  在这个国家弥合分歧是困难的,特别是自由派和保守派,但美墨战争的伤痕深深的印在每个人的心里。以这个为切入口,阿尔瓦雷斯开始拉拢一些达官显贵组建协会,还开始游说国会,将华雷斯到墨西哥城的铁路交给劳伦斯的铁路公司来做。

  “只要能连接到墨西哥城,每年就会有120万的利润。”

  劳伦斯正在向哥哥说着这条铁路的好处,阿尔瓦雷斯自然也是知道。现在的墨西哥总统已经被打成卖国贼了,对于这个提案,估计能马上通过。

  “不得不说,这里比路易斯安那差远了,空白的像一张纸。”

  在国会里,阿尔瓦雷斯充当了保守派和自由派的调停人。他使用的方法也很简单,砸钱。

  中间路线是他活动的主要目的,虽然在当下看墨西哥内战迟早要来,但这不妨碍兄弟二人用铁路掌控墨西哥的计划。

  兄弟银行不仅投资铁路,还投资建设了港口、纺织工厂、食品加工厂等多个产业。马塔莫罗斯60%的经济都和他们有了关系,如果一个不高兴,整个城市都要停摆。

  这样的情况下当地迅速发展,市议会也正常运转,9名议员都是支持市长的。在议会表决下。一支1000人的国民警卫队建立起来,他们是当地军事的主要力量。

  “真没想到,我们在墨西哥翻身了。而且用了不到十年时间。”

  阿尔瓦雷斯看着劳伦斯的规划,一股自豪感油然而生。墨西哥就是比美国好,这个国家只是缺了一点力量。

  “现在真是感谢沙阿了,要不是他的投资,我们也不会发展的这么快。”

  阿尔瓦雷斯此时也感谢纳赛尔丁的资助,他们现在在墨西哥如鱼得水,在新事物没有进入的年代,他们就成为了金融业的第一人。

  “是啊,当初来到大不里士是我走的最正确的一条路。现在欧洲的情况,我希望沙阿能赢,如果顺利,我们也会成为主宰般的存在了。”

第159章 崩溃

  在高加索的俄军已经穷途末路,哥里沦陷后他们一退再退。在丢失一系列据点后,伊朗军队已经距离苏呼米不远了。

  而就在这个时候,沃龙佐夫的身体终于坚持不住了。7月26日,沃龙佐夫在苏呼米去世,终年71岁。

  总督去世严重打击了剩余俄军的士气,他们只能龟缩在苏呼米等待救援。而在巴塔尔帕申斯卡亚,一场建国仪式正在进行。

  28位切尔克斯长老和一百多位重要人物的见证下,切尔克斯人,他们终于从俄罗斯帝国独立了。

  这个新生的国家取名为切尔克西亚,以什叶派为国教。因为逊尼派老大不能给他们任何帮助,只有向伊朗求助才行。

  切尔克西亚堵住了俄国通向南高加索的第二条道路,现在只剩下苏呼米还能联系。但很遗憾,俄国仍然认为塞瓦斯托波尔最重要。

  之前尼古拉一世的指挥被作废,因为战争,那些统治较为薄弱的地方开始暴动。

  在哈萨克,不服从俄国统治的牧民掀起了反抗运动;在高加索和波兰,十几支游击队在当地对抗俄国;北高加索地区的新月教徒更是四处出击,察里津和罗斯托夫以南都乱了。

  准备救援南高加索的俄军不得不穿过沼泽和游击队遍地的南方,但他们大部分都是临时征召而来的农奴,战斗力不高,训练不足,补给也没有,就这样的军队,怎么能打仗。

  俄国民众的忍耐力好像终于到了极限。在大街上宣传反战言论的事件变得多了起来,而地方政府自然是一个劲的镇压,而尼古拉一世的身体仍然是一个未知数,因为你不知道沙皇能撑多久。

  在莫斯科城外的一栋房子内聚集了不少人。这些人大多是高级知识分子,他们现在聚集在一起,商议一件关乎未来的大事。四周的窗户都被挂上了厚厚的窗帘,而且在周围布满了警惕的护卫。

  这些人不去参加市中心举办的斯拉夫游行,因为他们的思想和那些斯拉夫派意见相左。他们就是俄国的民粹派成员。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之后,在欧洲流浪的亚历山大·赫尔岑经过反思认为在俄罗斯存在社会主义的基础—村社,从而诞生了其俄罗斯主义思想。

  在他的影响下,以车尔尼雪夫斯基为代表的俄国国内知识分子开始组建一系列组织,他们继承了十二月党人的大部分思想,同时更注重农民革命。

  “现在的战局大家都看到了,这场战争的失败已经不可避免,这时候我们必须为了俄罗斯的未来做出自己的决定。今天的决定将来会被载入史书,就算是失败,也会让后来者想到还有一条路来拯救俄国。”

  流亡回来的赫尔岑对与会者们慷慨陈词说着这次秘密会议的重要性。

  “我希望你们能够前往乡村,看看那些农民。他们是整个国家的根基,这场战争的失败会让农民损失惨重,这将是改变这个国家的最好机会。”

  众人纷纷故障,其中有两人反应最强烈。一个是尼古拉·普拉东诺维奇·奥加辽夫,另一个是才18岁的尼古拉·车尔尼雪夫斯基。

  奥加辽夫出生于圣彼得堡一个贵族家庭。随后迁往莫斯科。少年时代结识赫尔岑两人在莫斯科麻雀山上起誓,继承十二月党人的革命事业,为争取俄国人民自由解放而献身。

  他和赫尔岑一起创办了北极星报,号召人民推翻沙皇。此时的战争已经快将俄国弄垮了。

  此时的俄国已经集齐了所有发生经济危机的表现,贸易萎靡、生产不振、货币贬值、财政破产。而这样的情况下农民开始暴动,虽然在波罗的海地区有现代种植园和农场,但在其他许多地区,土地的村社所有及中世纪式的条带耕作制,消除了个人经营的积极性。

  就算在发展迅速的城市中,工人们不得不同排水系统缺乏、公害和差得惊人的住房条件及高税率等现象作斗争。因此出现了疯狂酗酒的现象,这是一种暂时摆脱残酷现实的手段。

  在波尔塔瓦省和坦波夫省的大部分田地都荒芜了;庄园的房屋被烧毁了,牲畜被肢解。在俄国中部,有68个地区出现了动乱,66个种植园被毁坏。最严重的地区是萨拉托夫。

  与此同时,针对少数民族的俄罗斯化政策又将立陶宛人、波兰人、爱沙尼亚人等推到了对立面。暴动不断发生,整个国家都已经陷入动乱。

首节 上一节 58/2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说好打穿港综漫威,竟然吞噬星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