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波斯帝国1845

波斯帝国1845 第57节

  亚齐只不过是一个50万人的小国,很快就被伊朗货物充满了。苏丹也得到了对方的一些帮助,包括一些武器和弹药。在南部的荷兰控制区,什叶派教团也活跃其中。这里的热带雨林很多,人口密度也不大,荷兰只在巨港等主要城镇有控制力。其他地方只能交给地头蛇。

  教团和商人就开始深入这座岛屿,一方面教团大量购入土地进行开垦,另一方面商人和当地民众进行贸易,提升他们对伊朗的好感度,在未来这个可是会帮大忙的。

第154章 视察

  四月的大不里士还是有些寒冷,不过今天的大不里士要显得更热闹一些,军队在四周执勤,而大街两边还有不少人举着国旗,为经过的车队欢呼。

  纳赛尔丁和阿塞拜疆总督阿里坐在车上,时隔五年回到这里,大不里士的一切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沙阿,自从铁路开通后这里就变得相当繁荣。市民们至今也感谢沙阿当初的英明。”

  大不里士第一条铁路开通后,阿塞拜疆的经济就迅速发展。交通的改善让原料的价格下降,让当地商品的成本低了不少,同时扩大了当地的贸易。

  “看到大不里士变成这样,我很高兴。现在战争虽然远离,但作为后勤补给地,也不要掉以轻心。”

  阿里向纳赛尔丁讲解正在进行建设的大不里士—埃里温铁路,使用的工人都是俄军俘虏,因此省下了一大笔资金用来投入巴库铁路。

  在工业方面,一些和军工有关的轻工业上涨趋势不错。而因为战争影响,军工、钢铁、机械制造的产值增长率更是一骑绝尘。这些东西改变着伊朗军队。

  不过目前伊朗的部分动员制度其实已将伊朗财政掏空了,要是战争再过几年,那么伊朗只有破产一条路可走。沙阿可不想一场战争打个五六年。

  车队开过城市进入郊区,这一下就显得视野开阔了。道路两边更多是出现被围墙保护在内的厂房,而阿里总督向沙阿做着介绍。

  “这是前年成立的大不里士机械厂,用来生产蒸汽机和零件。不过因为战争爆发开始生产一些弹药。”

  “那边的纺织厂用来生产棉纱和棉布,这些物资前线消耗巨大,因此生产很多。”

  众多的工厂或多或少的生产一些军用物资,不过这些也就是一个补充,因为生产主力——大不里士军工厂承担了大部分的武器装备。

  军工厂生产的武器源源不断的送到前线,工厂还紧急招募一批人来扩大生产。

  军工厂领导人站在门口欢迎沙阿的到来,这次沙阿前来参观当地的情况,他可是要将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为此工厂进行了一次大扫除,不然沙阿不高兴他就惨了。

  纳赛尔丁参观了武器车间、员工宿舍,办公楼、生活区,还在食堂与员工一样吃了一顿饭,展现一个亲民的形象。而等这些都走一遍后,才离开了军工厂。

  在和工人的对话中,纳赛尔丁了解到他们的收入情况。这些人在工厂内普遍都拿每年170到360里亚尔的收入,这在伊朗算是高等收入了,加上里亚尔的金本位,他们也生活的不错。

  一天的参观后,纳赛尔丁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了下榻之处,没想到一个好消息在等着他。

  在伊朗军队的持续打击下,格鲁吉亚西部的卡赫季地区拿下,伊朗军队以伤亡7000多人的代价,全歼了当地的俄军。并且还成功解救了1000多名新月教的俘虏。

  而伊朗夺取卡赫季地区,将第比利斯彻底暴露出来。这自然让俄国对此忧心不已,而圣彼得堡因为需要应对英法两国的压力,根本不能抽调部队增援,甚至恨不得将在高加索地区的军队调回国。所以在这之前,都得要沃龙佐夫来顶着才行。

  总督大人为此大感头疼,波斯人已经不是之前那样不堪一击的样子,现在他能调动的军队不足十万,而敌军至少有20万,人数上就已经陷入劣势。

  “大人,圣彼得堡方面说会马上调拨军队增援。”

  副官拿着信件兴奋的告诉沃龙佐夫,但对方显然没有高兴。

  “他们有没有说什么时候?”

  “说是夏天,不过……”

  沃龙佐夫将手中的水杯砸在地上,“我就知道,现在塞瓦斯托波尔被围困,他们肯定会救援那里,这里怎么可能会被看上。”

  沃龙佐夫又不是啥都不听,克里米亚的事情他自然都知道。所以他跑到苏呼米了,他的计划里就是用空间换时间,用第比利斯和附近的哥里拖住伊朗军队,只要撑到夏天就行了。

  但当卡赫季失陷的消息传来,沃龙佐夫还是震惊了。此时第比利斯已经是半包围状态,而为了保存实力,在当地的守军只有4.2万人,还有超过三万的当地民众“自愿”守城。希望第比利斯能撑两个月吧。

  沃龙佐夫看着地图上圣彼得堡到高加索的距离,有些忍不住的说道。“他们什么时候能够意识到,再多的土地不好好治理就是累赘。”

  俄国是在基辅罗斯和莫斯科公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俄国与其西部邻国之间既没有高山,也没有大河。为了保障自己的地缘安全,俄国人只能通过不断扩大边界改善地缘,制造战略缓冲空间。

  自建国开始,俄罗斯便与周边的瑞典、波兰、土耳其等国经常爆发战争,缺乏天然壁垒边界成为俄罗斯同西部邻国征战不休的一个重要原因。

  莫斯科公国在向中欧、中亚、西伯利亚推进的过程中,导致俄罗斯帝国成为一个由不同地域和民族构成的多元化国家。各族文化、习俗、宗教等方面的差异,给俄罗斯的稳定统治带去了种种难题。

  如此一来,俄罗斯的对外扩张形成了某种悖论和循环:扩张是为了保障安全,但扩张的结果却增加了新的不安定因素,于是只能开始新一轮扩张。而当有些人意识到土地太多是麻烦时,大部分人仍然为帝国夺取了多少土地而自豪。

  伊斯法哈尼旁边看着行进中自己的部下,满意的对身边的参谋长说道。“看来我们进攻的希望还是很大。”

  我想问题不会太大。”参谋长也说出自己的判断。

  时间来到晚上十点,伊朗军队静悄悄的摸出了阵地,开始弯着腰向俄军阵地摸去。

  大多俄军为了缓解自己紧张的心情,用酒精来麻痹自己。对于伊朗士兵,他们没有太多的警惕,而当敌军进入战壕里时,一些俄军才反应过来,但已经来不及了。

  伊朗炮兵开始对俄军的后方阵营进行炮击,不过只有二十分钟。然后是伊朗士兵的肉搏战。俄军难以抵挡,俄军只能放弃战壕,退回第比利斯。

  这次战斗中军队损失了大约3400人。其中阵亡1158人,俄军损失了7125人,其中阵亡了5719人。伊朗的子弹消耗较大,这次突袭的主力第四师平均每挺纳迪尔机枪还剩50多发子弹,可以看出战况的激烈程度。

第155章 两线进攻

  上午八点,随着伊斯法哈尼一声令下,192门火炮对着第比利斯全力开火。猛烈的炮火,让俄军措不及防,伤亡直线上升。俄国炮兵不甘自己军队被打击,也加入了反击。结果伊朗炮兵完全不管自己的安危,一个劲的对防守阵地炮击,这让指挥防御的大感迷惑。

  一阵炮击后,伊朗军队都发起了冲锋。看到敌军的举动,让守军指挥官暗叫不好。赶紧发射火炮阻止,但因为炮弹数量有限,因此发射了几次后就成了摆设。

  发起冲锋的伊朗军队在承受炮火的拦截后,出现在第比利斯前,阵地上的奥军士兵也在全力反击着保军。不过这次冲锋的士兵太多,他们完全反击不过来,伊朗军队承受着伤亡,冲了过来。

  一个伊朗士兵面目狰狞一声大吼,镇住自己面前的俄军士兵,一个突刺将刺刀捅入对方的腹部。这个被他突刺俄军士兵软软的倒在了地上,双眼逐渐消失了色彩。

  在白刃战中伊朗的优势逐渐体现出来,他们往往几个一个小团体相互配合着攻击。而俄军军队的缺少训练的劣势也被放大,加上他们没有伊朗军队士气高昂,逐渐处于下风。

  在教堂里的俄军指挥官焦急万分,他已经将能够拉出来的兵力都投入到战斗中。现在他只能祈祷上帝的庇护了。

  可惜不管是上帝、真主还是佛祖,都不能保佑他了。俄军军队在伊朗军队的压力下,已经开始出现逃亡现象。这让其他俄国军人更加士气低下,伊朗士兵看到这种现象军心大振攻击的更加猛烈。得不到增援的俄军军队,在苦苦抵挡一阵后,开始向后逃窜。

  守军被伊朗士兵进攻的强大气势压垮了,在恐慌中,他们调转身体逃跑。被俄军修建几十年,号称固若金汤的第比利斯的城墙被伊朗军队占领,并且向着内部城中进发。俄军和市民进行抵抗,企图拖延伊朗的脚步。

  但士气崩溃只是在一瞬间,越来越多的守军支撑不住向伊朗投降。在伊朗排山倒海宝的攻势下,1853年4月22日,第比利斯沦陷。

  此时英法也开始进攻塞瓦斯托波尔。因为奥斯曼的拉胯,因此奥斯曼受到了极为恶劣的对待,据布伦特说,他们经常被英军殴打、咒骂、吐口水、讥讽。在英军眼里,他们和奴隶没什么两样,命令他们挖战壕,或是运输沉重的物资。因为宗教信仰的原因,大部分英军配给的口粮奥斯曼士兵都不能吃,所以他们从来都没有足够的食品供应。

  情况严重时,一些奥斯曼士兵开始偷东西,因此遭受英军指挥官鞭笞,远远超过英军自己最多四十五下的规定。

  此时俄军进行了一次小规模反击赢得胜利。第二天,塞瓦斯托波尔举行了东正教游行,缴获的英军大炮被拉到街上,俄军士兵还展示了其他各种战利品:英军大衣、佩剑、军袍、头盔、靴子还有军马。塞瓦斯托波尔城内的士气也因为这场胜利立刻高昂起来。自从阿尔马战败以来,俄军第一次感到自己可以与联军一争高下了。

  但还有更多的俄军士兵被英军俘虏了,许多人自愿投降或是偷偷逃到了英军这边。他们带来了有关塞瓦斯托波尔的各种可怕故事,说那里水源不足,医院人满为患,到处是受伤的人和霍乱患者。一名在俄军中服役的德国军官告诉英国人“他们不得不离开塞瓦斯托波尔,因为城内气味实在难闻,街道上躺着死伤者。

  尼古拉一世在得到拿破仑三世准备向克里米亚投入更多兵力的消息后,认为缅什科夫应该利用俄军在人数上的优势,在增援法军到来之前,尽快打破围困。甚至派他的两个儿子米哈伊尔大公和尼古拉大公前来鼓舞部队并且保证施行他的计划。在这样的压力下,缅什科夫终于同意发起攻势,他相信相对于法军来说,英军比较好对付。

  凌晨五点的时候,俄军已经悄悄爬上了高地,还运上去了二十二门野炮。过去三天一直在下大雨,陡峭的山坡泥泞湿滑,士兵和马匹艰难地运送野炮上山。那天晚上雨停了,升起一片厚厚的雾,掩护了他们行动。让他们能摸到离英军位置非常近的地方。

  英军设的警戒哨没有察觉到俄军的逼近。为了躲避恶劣的天气,他们进行了转移,在那里他们什么也看不到。他们在晚上稍早时听到了军队行进的声音,却未能触发应有的警觉。

  趁着他们还没醒悟过来时,警戒哨就被俄军的骚扰部队占领了。紧接着,俄军步兵的先头部队在雾中出现,一共有六千人。他们向着敌军进攻,企图为之前的失败狠狠的出口恶气。而英军也急急忙忙的进行这抵挡。

  ——————————

  在首都德黑兰,原本的俄国驻伊朗大使亚历山德罗维奇回到了这里。他代表俄国暗中和伊朗进行和谈。

  尼古拉一世的身体已经经不起大规模的刺激,在他身边的大臣和王储决定减轻俄国的压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和伊朗议和。和英法议和难度会很大,伊朗还算简单点。

  所以这位大使回到圣彼得堡没几天就被拎着去德黑兰和谈,他的目标就是和谈拖延时间,最好拖延十个月一年的,只要克里米亚好起来,高加索问题也一定会迎刃而解。

  “好久不见了,亚历山德罗维奇先生。”

  “是啊。好久不见。”

  佩泽什基安负责和这位特使讨论,而对方也一改之前的傲慢,说起了两国之间的友谊。

  “俄罗斯和伊朗两国之间的友谊可以追溯到彼得大帝时期,贵国的沙阿亲自送了玛利亚的圣衣给皇帝。大牧首用这件衣服治好数以百计的病人,这是两国友谊最深厚的时候。”

  “没错,那个时候确实是这样。”佩泽什基安开口。“但是从几十年前开始,一切就变了。战争取代了和平,不知道这一切是谁引起的。”

第156章 和谈,压根没有

  亚历山德罗维奇感觉对方是在拐着弯骂人,但他没有证据。

  “行了,闲谈也到此为止吧。帝国想要和贵国议和,不知道有什么条件?”

  终于来了,佩泽什基安不慌不忙,说出沙阿给自己的交代。

  “想要议和很简单,第一,废除古列斯坦条约和土库曼恰伊条约,条约中割让的土地全部归还;第二,贵国割让苏呼米和巴统;第三,承认切尔克斯人和高加索人独立。

  只要贵国同意这三个条件,那么伊朗可以马上和贵国实现和平。”

  亚历山德罗维奇气的拍桌子,“你们这是讹诈,陛下绝不可能答应。”

  这要答应还了得,这直接将俄国几十年的成果又还给人家。同时也意味着俄国在高加索地区扩张的失败,这要是给圣彼得堡,他最低也是个绞刑。

  “这是我国的条件,您要知道,是贵国和我国议和,不是我国主动求和。”

  对啊,现在是俄国找伊朗,又不是伊朗找俄国。但把土地看的比命还重要的俄国,割让土地比杀了他还难受,亚历山德罗维奇开始用恐吓了。

  “好啊,这些我可以签字,但俄国民众肯定不会答应,他们宁愿死完最后一人也不会松口,那个时候,我想贵国一定会后悔今天。”

  佩泽什基安突然大笑,像看着小丑一样看着对方。

  “我想阁下忘记了,如果我国真的怕你们,就不会有这场战争。我们已经很明确了,废约、还地、撤军,三者缺一不可。”

  这简直就是霸王条款,沙皇绝对不会接受。但伊朗方面有不松口,没关系,他们就是为了拖延时间,只要援军抵达,一切就会逆转。

  ——————————

  东方汇理银行已经到达了上海正式营业,阿卜杜拉作为第一任行长自然要亲自跑业务,制订扩张计划。

  目前在这里的外国银行只有英国的丽如和有利,此时竞争还不算很激烈,这可是银行重要的发展窗口。而开业后第一个客户就是本国的赛帕商行,他在这里存放了30万的银子,一部分是利润,一部分是贸易定金。

  其他伊朗商人和买办在上海、西贡和香港的分行存款,这让银行的资金更加充裕,可以进行其他的计划了。

  此时距离上海不远处的地方已经被起义军占领,附近的人纷纷涌入上海避难,这让当地的土地价格疯狂上涨。

  此时赛帕商行已经购买了3865亩土地,如果按照现在的价格出售,他们能赚20万英镑。但这明显不符合沙阿对他们的预期,暂时就不出手,一部分打算未来卖掉,一部分就在上面建设房屋来出租。

  有政府支持的商行发展自然迅速,怡和等老牌商行资产也很雄厚,并且依靠丰厚的**贸易来扩张版图。

  阿卜杜拉在考察了一下清国的内部情况,决定以上海和香港为两个中心,逐渐向周围扩张。为了控制这里的金融,就必须要将当地的势力——票号和钱庄进行控制。

  只要有商业贸易活动,就会有金融服务行业为其服务。当地本土的金融机构,就是钱庄和票号。钱庄发挥了银行的贷款信贷业务,而票号则发挥了银行的汇兑业务。长期以来,钱庄和票号在金融体系中平行前行,并没有产生什么交集。

  因为票号先行一步形成网络优势,又因为利润丰厚而固步自封,不愿意接纳钱庄接入票号体系,限制了钱庄的做大。而钱庄无法插手票号业务,导致钱庄不具备成长为大型金融机构的基础。所以近代中国江浙一带的钱庄,普遍规模较小,网点较少,资本金也不那么充足。所以这是他们的机会,而他们的第一站就是浙江。

  浙江的宁波开放后贸易发展迅速,并迅速催生出一批商人,他们被称为宁波商帮。伊朗商人在当地进行生丝和茶叶的收购,一来二去他们就熟络起来。

  英法等国还在思考有什么政治利益的时候,伊朗直接过去就说能不能赚钱。

  这的确省了不少麻烦,一些当地商人开始和伊朗进行贸易往来。同时银行也开始试图掌控当地的钱庄。

  从道光年间开始,清国开始出现银本位纸币的萌芽,那就是票号发行的银票,后者作为票号库存实银的金融衍生品开始流通在社会中。

  但票号钱庄与政府和官员有着密切的关系,依赖政府的支持和资助,同时也吸收了大量贪官的赃款,这种关系使得票号钱庄在动荡的年代中难以独立发展。1840年后,来自外国的银行开始侵蚀当地金融体系,而汇理银行将这个推上了顶峰。

首节 上一节 57/2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说好打穿港综漫威,竟然吞噬星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