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波斯帝国1845

波斯帝国1845 第55节

  在一声声的怒吼中,切尔克斯人举家出行,长老带头点燃了自己的家,所有村落付之一炬,破釜沉舟之举表明他们脱离沙俄的决心。

  与此同时,奥斯曼军队联合英法两国军队向北行动。

  沿岸的俄罗斯人在恐慌中逃离,希腊人也紧随其后。道路上挤满了向北逃难的平民、车辆和牲畜。而缅什科夫对英法联军的到来措手不及,他没有想到盟军会在冬天即将到来之时发动进攻,因此没有及时动员部队守卫克里米亚。

  俄军在西南沿海有三万八千名士兵和一万八千名水手,在刻赤和锡奥多西亚有大约一万两千人的部队,在被吓坏的居民的想象中,这点兵力远远比不上侵略者的人数,而辛菲罗波尔只有一个营的部队驻守。

  9月14日是1812年法军进入莫斯科的周年日,这一天联军舰队在卡拉米塔湾落锚。与此同时,在陆地南方的阿尔马高地上,缅什科夫部署了他的主力,在此阻挡联军南下进攻塞瓦斯托波尔。

  法军率先登陆,先遣部队抢上滩头后,每隔固定的距离便搭起不同颜色的帐篷,到天黑时,所有法军部队和他们的火炮都已上岸。

  和法军相比,英军的登陆过程一片混乱。因为假设总会在登陆过程中遭遇抵抗,英军没有制定在未受抵抗情况下的登陆方案,于是步兵先行登陆,这时海面还风平浪静,但是轮到骑兵登陆时,风浪已经大了起来,马匹不得不在大浪中挣扎。

  英军先后花了五天时间,才终于让所有步兵和骑兵都登上了岸。许多士兵因为身患霍乱不得不被抬下船只。因为没有运送行李和器材的工具,只得派人在当地鞑靼农庄里征缴推车和拉车。士兵身上除了在瓦尔纳派发的只够三天的口粮外,没有任何食物和饮水。又因为帐篷和背包还没有从船上卸下来,在登陆的头几天英军士兵只能无遮无盖地过夜,饱受夜间大雨和白天炎热天气的折磨。

  缅什科夫的策略是投入主力防卫阿尔马高地,因为这将是保卫塞瓦斯托波尔的最后一道天然屏障。

  通往塞瓦斯托波尔的道路在距海岸四公里处跨过阿尔马河,在路边的制高点上,俄军将最重型的大炮布置在一系列炮台上,但是在面海悬崖之上并没有布置大炮,缅什科夫认为这里的悬崖太陡峭,敌人不可能爬得上来。

  驻守炮台的俄军为了自己舒服,赶走了附近村里的鞑靼居民,把村民家的床、门、木板,加上一些树枝抬回高地,给自己搭了简易木板房,躲在里头把从村子里抢来的葡萄吃个精光。他们还在村民的房子里塞满稻草,准备在敌人到来时付之一炬。

  俄军指挥官相信他们至少能在这里守住一星期,缅什科夫甚至向沙皇保证能守住六个星期,为加固塞瓦斯托波尔的防守赢得宝贵时间,并将战事拖到冬天,而寒冷的冬天一向是俄军对付入侵者的最好武器。许多军官相信胜利在望,嘲笑英军只会在殖民地的野蛮人面前逞强。

  他们还为1812年的胜利干杯,声称要将法国人赶回大海。缅什科夫的信心膨胀到了极点,甚至邀请了塞瓦斯托波尔的名媛前来阿尔马高地欣赏战事。

  几乎没有人曾经与英法的军队交过手,看到敌人的舰队就停泊在附近海面,舰炮随时准备用火力支援陆军,一些俄军士兵意识到他们所面对的是一支比自己强大的军队。大部分高级军官可以凭借当年抗击拿破仑军队的记忆来为自己鼓气,但是真正要面对敌人的士兵大部分很年轻,根本没有这样的经历。

第147章 溃败

  第二天是东正教的假日,在俄罗斯是庆祝圣母玛利亚诞生的日子。俄军在营地举行了礼拜,祈求她的保佑。一群群士兵围坐在篝火边,一直聊到深夜。老兵向年轻的战友讲述过去的战斗经历,他们喝酒、抽烟、讲笑话,尽量表现得镇静自如。

  到了上午,盟军已在平原上集结完毕,英军在塞瓦斯托波尔路左边,法军和土耳其军在右边,向海岸悬崖方向散布。这是一个晴朗无风的日子,电报山上聚集着衣冠楚楚的人群,他们都是受缅希科夫邀请来观战的。从那里远眺,英法两军着装的细节都能分辨清楚,军鼓、军号和风笛声,甚至金属的撞击、军马的嘶鸣都可以听到。

  根据前一天确定的作战计划,英法两军同时向前推进,保持一个宽广的前沿锋线,然后从左侧,即内陆侧,绕到敌军侧翼发起攻击。但是在最后一刻,拉格伦决定推迟英军的进攻,等待法军在右翼取得突破。他命令已经进入俄军大炮射程内的英军就地卧倒待命,等待合适的时机冲向阿尔马河。这就让英军挨了俄军一个半小时的炮击。

  当待命的英军在地上挨打之时,法军抵达了阿尔马河岸。在法军面前,河对岸的悬崖非常陡峭,几乎高出河面五十米,因此缅希科夫以为没有必要配备炮火守卫。

  法军前锋大部分士兵来自北非,在阿尔及利亚战场上积累了丰富的山地作战经验。他们把背包留在岸上,游过阿尔马河,在树丛的掩护下很快爬上了悬崖。俄军被法军士兵的灵活惊呆了,眼睁睁看着他们借着树木爬上悬崖,灵活得像猴子一样。他们一爬到崖顶就马上躲藏在岩石和树丛中,把防守的俄军一个个干掉,等待援军到来。

  更多法国士兵爬上了悬崖,他们还把十二门火炮运了上去。如果马匹不愿意在陡峭的山路上往上爬,士兵就用佩剑抽打。法军火炮到达非常及时,正好用来对付缅希科夫刚刚从战线中部调来的火炮和士兵增援,他意识到自己正面临战线被突破的危险,试图保住自己的左翼。

  缅希科夫的救急方案落空了,当俄军增援部队抵达左翼时,整个法军先锋,再加上许多土耳其士兵都已经抵达崖顶。俄军有二十八门大炮,数量上比法军的十二门多,但是法军火炮口径更大、射程更远,法军来复枪的威力让俄军大炮不敢靠近,法军大炮的射程优势马上就显示了出来。

  与此同时,附近海面上联军舰队的大炮也开始轰击崖顶上的俄军阵地,打击俄军官兵的士气。俄军左翼的指挥官基里阿科夫是沙皇军队中最无能的将军之一,而且经常酗酒,很少处于清醒状态。他手里拿着一瓶香槟,命令明斯克团向法军开火,却搞错方向,把火力瞄准了基辅骠骑团。遭遇友军攻击,基辅骠骑团不得不撤退。明斯克团对醉醺醺的指挥官完全失去了信心,同时对法军火枪的致命精准感到恐慌,因此也开始撤退。

  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来复枪的威力,英军士兵排成一条条窄横队向前进发,这样的阵形在地形崎岖的地方必须有严格的指挥才能保持得住。见到一条细红线从烟雾中冒出来,俄军都惊呆了。他们没有看到过士兵排成两列横队作战,也从没想到他们的纪律如此严明,能以这种显然很弱的阵形向庞大的俄军发起进攻。

  苏格兰燧发枪团是最先过河的部队,收到命令后立即向坡上发起冲锋,结果和败退的联军迎面相撞,苏格兰燧发枪团受损最大,士兵纷纷被撞翻在地,熊皮帽到处飞舞。当他们终于避开迎面而来的友军,继续向大土岗冲锋时,就只剩下一半人马了,而且阵形一片散乱。

  约两千名苏格兰士兵排成横排,向俄军步兵发动了十四次齐射。齐射时火力非常密集,相当于几挺机关枪的威力,俄军步兵彻底被击垮,成片地被击中倒地,不得不撤退到坡上更高处。

  当英军不得不扮演狙击手的角色时,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并无畏惧,也不需要长官下令。因为他们手中的枪支可是高科技产物。

  米尼来复枪是当时的一种新式武器,这采用1848年法国军官米尼发明的子弹,,在俄军滑膛枪和大炮的射程之外,依然能保持致命的准确度。

  大部分英军是在前往克里米亚途中才得到配发的,只匆忙接受过训练。但当他们发现手中武器精度高射程远之后,马上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俄军离英军三百步远时,我们的滑膛枪就打不着他们了,而他们却可以在一千两百步远的地方向俄军开火。

  在致命的来复枪面前,守在高处的俄军步兵和炮兵没有堑壕的保护,根本守不住阵地。俄军步兵和炮兵向后撤退,英军慢慢向坡上推进,脚下满是敌军的尸体和伤兵。

  看到火力强大的敌人向自己步步逼近,俄军开始出现恐慌。教士们到队列中为战士们祈福,士兵们的祈祷越来越急切。军官们骑在马上甩着鞭子逼士兵向前,但是除此之外,没有什么俄军指挥官在对战事进行控制。直到一个喝得醉醺醺的俄军将军发出了从高地左侧撤退的命令,然后就因为惊慌过度而不见踪影了,几个小时之后有人发现他躲在一个地洞里。

  因为不知道该从哪里撤退,俄军开始四处溃散,逃下高地,离敌人越远越好。军官们骑着马甩着鞭子把逃跑的士兵赶来赶去,就像牛仔赶牛一样,但完全不能制止溃逃,士兵们对长官已经失去了耐心。

  绝大部分俄军成群结队地向卡恰河溃退,既没有指挥官,也不知道该做什么、往哪里去。许多士兵在几天之后才归队。在电报山顶,一群哥萨克兵想把缅希科夫的马车拉走,结果被法军缴获。他们发现马车里还有一个战地厨房,此外还从车里缴获了沙皇的信件、五万法郎现钞、法语黄色小说、缅希科夫的靴子,还有几条女人的内裤。在山顶上还有被丢弃的野餐、阳伞和战地望远镜,这些都是来自塞瓦斯托波尔的观战者们丢下的。

  在战场上,到处横躺着死伤的战士,其中有两千英军,一千六百法军,也许有五千俄军,因为人数太多,确切数字无法统计。英军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才把自己的伤兵运走。而俄军连运都没有运,活生生看着他们在战场上呻吟,并最终死去。

第148章 沮丧的沙皇

  这场战争已经进行了将近一年,而俄军的表现实在让人大跌眼镜。以至于让其他势力觉得俄国不行了。

  而伊朗的表现又让其他国家眼前一亮,他们怎么也没想到这个改革仅仅四年的国家就能爆发出如此强大的战斗力。甚至比的过改革几十年的埃及和奥斯曼。

  伊朗的军队在占领久姆里和巴库后继续推进,在东边的军队正在猛攻高加索山脉的要塞,准备打通和起义军的联系。而对于收复的土地,伊朗已经开始进行治理。

  俄国在1850年打出巴库第一口油井,不过这个时候石油用途不太多,所以产量也不高。伊朗进攻后,俄军毁坏了油井设施,多亏伊朗抢修,大部分设施能够正常运转。

  有了原料,伊朗对于石油的研究就可以提速了。与此同时,为了让当地民众认同伊朗,不仅免除不少俄国的苛捐杂税,还规划了大不里士到巴库的铁路。

  可以说,伊朗获得的成果是奥斯曼所没有的。一些人感觉到不平衡了,他们认为是奥斯曼吸引了大部分都火力才让伊朗占了便宜,不然他们怎么能拿这么多的土地?

  但不平衡归不平衡,他们还不会傻到这个情况下捅一刀。在俄国这个最大威胁没有清除前,一切都靠后。

  此时冬天到来了。三天三夜,冰冷的风雨席卷塞瓦斯托波尔外的高地,吹倒了英法联军的帐篷。泥泞中,士兵们只能抱在一起取暖,全身湿透,瑟瑟发抖,能用来挡风遮雨的,只有薄毯和大衣。士兵们试图重新搭起帐篷来,但是手指已经被冻僵,有些人干脆继续躲在谷仓和马厩里过夜,抵着墙壁,相互抱在一起,徒劳地寻求一丝温暖。

  联军指挥官们曾相信战事会速战速决,因此没有为在塞瓦斯托波尔外高地过冬做好准备,而且他们也没有想到此地的冬天会这么冷。英国人在这方面特别疏忽,没有给部队提供合适的冬装。士兵们是穿着军礼服来克里米亚的,一开始甚至连大衣都没有。,第一批运来的冬装又随着运输船沉到了海底,所以部队的冬装要到后来才会运到。

  法军的准备工作则好得多,他们给部队配发了羊皮外套,后来又配备了衬着皮毛、带帽子。法军还让士兵想穿多少层衣服就穿多少层,一点都没有英军要求所有士兵有绅士般着装和外表的怪癖。

  联军指挥官们对士兵住在哪里也没有好好想过。他们随身带来的帐篷底部是不隔热的,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起不到什么保护作用,而且许多已经被暴风雨打坏了,没法修好。

  英国军官的居住条件比手下的士兵要好得多。大部分人都有仆人伺候,可以让他们给帐篷铺上木地板,或是在地上挖洞,再铺上石头。但这在饱受煎熬的普通士兵看来,是令人发指的。

  法军军官跟自己手下的士兵住得很近,与英军高级军官的舒适生活形成了鲜明对比。军官和士兵们都一起住在一个小帐篷里,在天气好的时候,或是在行军中,这样的安排很不错。

  在食品供应上,两军待遇更是天差地别。法军每一个团都有一批人为士兵的基本需要提供服务,食品供应和准备、治疗伤兵等等。他们集中准备食物,每个团都有自己的厨房和厨师。相比之下,英军营地里,口粮配给个人,每个士兵都得自己做饭。这让英军的短板更加暴露。

  在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公众每天都在关注战事的发展,兴趣与担忧均不断增长。通过报纸上的报道、期刊上的照片和图片,人们可以很快了解战争的最新进展,和以往的任何冲突相比,公众对这次战事真实情况的了解要多得多。人们对战争新闻的反应成为军事当局做决策时的一个主要考虑因素,因为军事决策也前所未有地受到公众批评,这是过去战争中从未有过的事。

  俄罗斯底层人民的看法比较难以把握。商人因为自己的生意倾向结束战争,农奴阶层受苦最多,因为军队抓壮丁,农民家庭里失去了年轻健康的劳动力,同时因战争而增加的赋税中最大部分也由他们来承担。农民人口急剧下降,有些地区甚至下降了6%。俄国各地爆发了约三百起农奴起义或是骚动,攻击地主并烧毁他们的物产。

  但是也有农民把战争视为一个改变人生的机会。一则谣言在俄罗斯乡间流传:任何志愿加入陆军或海军的农奴将保证能获得自由。而在梁赞的一名教堂执事告诉农奴们说,如果他们加入军队,能每个月拿到八个银卢布的军饷,而且当兵三年之后他们和家人都能摆脱农奴身份。

  这样的故事随处可见。农奴们相信沙皇陛下发出了圣旨,承诺给志愿参军者自由,当被告知并无此事时,他们就认定圣旨被邪恶的官员藏起来了或是被掉了包。俄军不乏迫切参军的志愿者,而且沙皇可以调动广袤帝国的一切资源。但尼古拉一世失去了自己的权威与自信。沙皇对其手下的指挥官们也失去了信任,变得越来越阴郁沮丧。自从战争打响以后,他仿佛迅速衰老了十岁。

  也许沙皇依然在等待他信任的“一月将军和二月将军”来摧毁英法联军。只要高地上的英法联军不断因寒冷、疾病和饥饿减员,俄军就可以逼迫英法和谈。

  沙皇亲手写下很长的笔记,明确了一旦俄罗斯与奥地利、普鲁士和其他德意志国家发生战争,他将如何应对。这也许显示了沙皇在最后日子里焦虑无助的情绪。他无法摆脱俄罗斯帝国将会崩溃的可怕念头:祖先打下的江山会因为他愚蠢的“圣战”而毁于一旦,因为英国和瑞典会进攻波罗的海,奥地利和普鲁士会进攻波兰和乌克兰,西方列强会进攻黑海和高加索,最后则合围消灭俄罗斯。

第149章 经济扩张

  伊朗在久姆里战役的结果不仅影响了欧洲对他们的看法,也影响到内部的情况。

  在德黑兰的欧麦尔大街,这里是工商业最集中的地方。大部分新式工厂的创立者都在这里进行生意往来。

  “最近生意如何?”

  “好啊,生产的棉布直接就出售了,各个城市都抢着要。正准备扩大生产。”

  战争所带来的红利推动了伊朗工业,德黑兰的纺织业投资增加了一倍。利润率更是突破了100%。这让伊朗商人将手中资金投入机器生产中,银行的工业贷款也突破了700万里亚尔。

  不过银行不怕他们还不起,就目前的情况看,工厂利润足够他们还清每月贷款。而商人们也不用去黑社会借高利贷了,银行又安全,利息又低,这不是正好吗?

  “现在政府说要投资埃里温和巴库呢,但现在战争还没有结束,我看还是小心点好。”一个人看着报纸,忧心的说道。

  但这遭到另一个人的反驳,“不用担心,你没有看到那些俄军俘虏吗?原本我也以为他们很厉害,结果看着不堪一击啊。”

  是的,当报纸上铺天盖地报道那些俘虏的时候,对俄军的滤镜就一点一点的碎完了。原来他们并不是战无不胜的,于是还在伊朗境内的俄国人只能到处想办法离开了,留下的财产就算是打五折都没人要。最终只能以三折甚至更低的价格出售。

  为了更好的规范投资,伊朗政府推出各种政策推动工业发展。而工业联合会也发挥了不少作用,他们向英法普荷等国家派出工业代表团,前去学习纺织、采矿等行业的知识。还创办工业博览会,创办《商业日报》为民众讲解新工业。

  在政府和团体的推动下,伊朗的工业发展在西亚地区比任何国家都要好。特别是在新月三强,奥斯曼、伊朗和埃及中,伊朗也是工业情况最好的。

  众人都为经济狂热欢呼,而工业联合会的会长拉里贾尼等高层正在讨论新的投资方向。战争的确是刺激经济的手段之一,但他们的目光已经投向东方。

  在沙阿同意建立东方汇理银行并和政府出资200万里亚尔后,剩下的300万就得让他们共同来出。这可是股份制银行,自然要出钱的。

  在这些钱中,伊朗商会会出140万,他们这些人出160万。凑够500万后就在清国进行业务。顺利的话每年都能够拿到一笔分红。

  “各位,既然都没什么问题,那就一起出钱吧,我出25万。”

  “我出15万”

  “我8万”

  很快160万就凑够了,这些钱马上会送到东方,作为银行的本金。

  “真没有想到,沙阿竟然能够批准这个,原本以为没有希望呢。”

  “这也是为了打开销路,不然从千里之外夺得的地方怎么治理?”

  伊朗工业生产的一些商品开始销售到东方,而负责销售的正是东方的伊朗商人。但两地相距太远,伊朗本土银行目前还够不到当地,所以成立一家东方银行来负责当地金融。

  此时柬埔寨和交趾百万的人口都成为了伊朗商品的倾销对象,就在殖民地建立起来的一年里,伊朗就出口30万里亚尔的布匹,并且逐年上升。在阿拉伯部落,奥斯曼,欧洲后,伊朗找到了第四个出口地方。

  伊朗对于这里相当重视,总督准备将西贡建设成重要的中转港。这吸引到不少人前往这里,甚至还有英法等国的人。相信这里会很快繁荣。

  拉里贾尼想了想,继续说道:“各位,这次投资是我们进入清国的第一步。英国人已经走了十几年,我们也要把握住这次机会。

  但不要忘记,伊朗才是我们的家乡。我们建设工厂不只是为了赚钱,更是为了将国家建设成先进的样子。只有政府强大,我们的一切才能保住。”

  众人都同意这个说法,他们可没有英法那样,商人敢和政府叫板的勇气。而且你看普鲁士那样的不是挺好的吗,至少也不是俄国这样压制的。

  同时为了让政府更加支持自己,他们也是尽自己的力量回报政府。比如为了对抗俄国发行的第一批500万债券,他们就购买了300万。这些钱可以用出口的来弥补。

  这个冬天对于伊朗来说可是相当热闹,各个阶层的民众都洋溢在欢乐之中。毕竟在所有国家中,伊朗获得的成果最大,俄军只能在格鲁吉亚地区坚守,等待着援军到来。

  但在北高加索,麻烦接踵而至。车臣人已经掌控不少地方,领导人沙米勒直接宣布独立建国,定都格罗兹尼。

  车臣人在围攻格罗兹尼两个月后占领,虽然付出了4000人的代价,但获得了一个重要的要塞城市。沙米勒在当地设立底万(政府),并在北方修建防线,防止阿斯特拉罕地区的俄军南下。

  此时车臣控制的人口超过30万,大部分是新月教徒。沙米勒宣布这次是他们向异教徒俄国的复仇,男女老少都要加入进来,一旦失败,等待他们的只有死亡。

  就连在奥斯曼的切尔克斯人和其他高加索人也准备借道伊朗回到属于他们的家乡。要不是活不下去,谁愿意背井离乡呢?

  现在好不容易有了势头,他们一定要回去,这样就算是死,也是可以的了。

  高加索地区的动乱逼迫圣彼得堡采取更加严苛的政策,同时继续从农村地区征召士兵。此时在普鲁士金融市场上,俄国债券已经是惨不忍睹,甚至必须打六折才能卖出去。银行家们倒是吃的很饱,不过俄国政府依然缺钱。

  财政大臣布洛克试图通过两笔合计1亿卢布的外部贷款、发行超过4.2亿卢布的债券以及从国有银行贷款来弥补这一赤字。但因为目前的情况,导致利率必须在4.5%以上才能卖的动。有的时候利率甚至达到6%,因为不少人认为俄国完了,除非冬将军能够继续发威,不然失败是早晚的事。

第150章 颓势

  从北高加索到南高加索有三条路,第一条沿着里海南下到达巴库,第二条通过中间的山谷到达第比利斯,第三条就是沿着黑海到达苏呼米。

  此时第一条路已经不能用了,第二条也岌岌可危,沃龙佐夫还得分兵驻守山谷要塞防备切尔克斯人。那么就只剩下第三条路还可以继续运送了。

  沃龙佐夫在得到沙皇的批评后抱着病体指挥部署,剩下10万军队被他部署在格鲁吉亚,至少在6月之前可以保住剩下的土地。

  但这样的举动让本地居民更加害怕,地主带着农奴离开,北上前往罗斯托夫定居。第比利斯和旁边的哥里基本都开始走了。

首节 上一节 55/2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说好打穿港综漫威,竟然吞噬星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