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帝国1845 第51节
“现在不是讨论有谁支持的时候,大人,我建议赶紧调集军队防御,特别是埃里温,如果波斯拿下,我们要想夺回就不那么容易了。
这几年波斯在新国王的带领下已经有了起色,这次肯定是有备而来,我们必须将他们挡在埃里温,并且向陛下汇报情况,不然凭借目前这些兵力,守住这里应该不太可能。”
将领们七嘴八舌讨论着目前应该怎么做,但只有出兵这一个选择,沃龙佐夫马上下令,将10万军队调往埃里温附近,绝不能让伊朗攻破这里。
“该死,圣彼得堡的那些人在做什么,怎么波斯都来了。”
沃龙佐夫咒骂圣彼得堡的那些官僚,他们竟然没有意识到波斯会进攻,他们应该统统枪毙。
而在圣彼得堡,尼古拉一世也在骂着外交部的官员,波斯向他们宣战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伟大的俄罗斯帝国的尊严被践踏,一个小小的波斯,竟然敢向他们宣战,这是绝不能容忍的。
“外交部到底在干什么,你们竟然没有意识到波斯宣战,这是帝国的耻辱!!!”
此时再怎么发脾气也无济于事,英法已经开始在奥斯曼登陆,加上高加索的战事,俄国必须要有更多的士兵来填补。
但征召更多的士兵又会损害本国的经济,而英法在黑海的行动切断了俄国粮食和其他出口品的流通,俄国政府不借巨额贷款就不能支付战争费用。
俄国甚至在和平时期就占岁入4/5的军费,1851年有2.2亿卢布,根据估算,今年和明年军费分别为2.9亿和3.8亿卢布。这会造成很大的亏空,而俄国只能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
“陛下,我们需要再征召20万士兵来弥补在高加索地区的缺口。另外还要在西伯利亚小心英法进攻,我们也需要从莫斯科运送物资到克里米亚,还有……”
“请等一下”财政大臣彼得制止了接下来的话语。“进一步征召士兵和运输用的人力,这对我国的经济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影响,粮食贸易已经只能走普鲁士再出口,而我们需要进口的商品英国也不让出口了。
陛下,帝国的财政已经不足以支撑长时间的战争。我们只能去柏林和巴黎出售国债,或者是让卢布贬值才行。”
财政大臣企图以这样的措施来让沙皇冷静点,但尼古拉一世已经听不进去任何劝说的话了。“哪怕只剩下一个硬币,也要打这场战争,哪怕会长达十年,也要打下去。”
说着,尼古拉一世站了起来。他巡视了所有人,语重心长的说道:“我希望各位明白,俄罗斯从来没有失败过,我不希望失败在我的手上出现。”
第136章 英法两国的舆论
沙皇都这么说了,那他们也没啥辩论的。政府持续发布命令:征召20万士兵,发行国债4000万卢布。
此时尼古拉一世也降低了要求,如果一年内不能解决,那就让冬将军教训一下他们。他相信,拿破仑都没有战胜俄国,英法奥斯曼波斯肯定也不能。
英国政府虽然认为陆军不是他们强项,但还是准备征召大量军队前往奥斯曼。因为国内民意压不住了。
随着铁路的兴起,英国在1840年代和1850年代出现了全国性报纸,公众舆论成为英国政治中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超过了议会和内阁的影响力。《泰晤士报》长期以来一直与保守党关系密切,但是它越来越将自己的地位视为不亚于任何一家国家机构,也就是所谓的第四种力量。
内政大臣巴麦尊子爵明白为了赢得大众的支持,必须培养与报刊的关系并且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向公众传达理念。宣扬与俄罗斯交战是他赢得舆论支持的手段。
他的话语能够赢得英国人心,因为其所代表的正是英国人自我想象中的英国国家特征和理想:信仰新教、热爱自由、充满活力、勇于冒险、自信大胆,他们不惜为保护弱小者而战,为自己是英国人而感到自豪,蔑视外国人,特别是天主教和东正教教徒。
他将天主教和东正教教徒与欧洲大陆最糟糕的奢靡丑恶联系在一起。英国民众对他以自由主义理念进行对外干预的言辞非常喜爱,因为他们就是这么看英国的:英国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政府的任务是将英国的生活方式带给那些不幸的外国人。
他越来越受欢迎,在民众心目中,他的理念与捍卫“英国价值”连成了一体,以至于不管谁想阻止英国参战,都会被举着爱国大旗的报刊丑化攻击。甚至女王的丈夫阿尔伯特亲王都被当作德国人或俄国人遭到指责,许多人似乎搞不清楚这两者之间的差别。
有的报纸甚至呼吁处死阿尔伯特亲王:“与其在投入战斗时犹豫不决,不如让罪人的鲜血洒在伦敦塔的绞架上!”维多利亚女王对此极为愤怒,以退位相威胁。阿伯丁伯爵和罗素代表女王与主要报纸的主编们交涉,得到的结果却是这场攻势不会马上消退,因为这些文章是报纸主编们同意刊登的,有些甚至是主编们自己写的,就是为了可以多卖几份报纸。
在英国民众心目中,与俄罗斯一战涉及“英国原则”:捍卫个人自由、文明与自由贸易。保卫奥斯曼代表了英国的美德:为弱小无助者伸张正义,反抗暴君和恶霸。但对英国圣公会教徒来说,一个重大障碍是支持奥斯曼就意味着与异教徒一起共同对抗俄罗斯基督徒。
可是福音派教徒对于支持奥斯曼反对东正教却没有什么问题,他们认为坦齐马特的改革代表了奥斯曼自由主义和宗教宽容。有些教会领袖甚至宣称奥斯曼人为新教在近东地区的传播做出了贡献。
在法国,报刊也积极影响着拿破仑三世的外交政策。最大的压力来自地方性的天主教报纸。自从圣地争执开始以来,这些报纸就一直在呼吁与俄罗斯一战,在锡诺普事件之后,这些呼声就更强烈了。一些报纸发表社论,称“如果法国与英国不能阻止俄罗斯对奥斯曼的威胁,这两个国家今后也会像奥斯曼那样受俄罗斯奴役”。
有人发起了一场宣传运动,试图证明正因为俄罗斯太落后,它必须通过地域扩张来取得更多资源。
在这场活动上,有人说:政治与宗教的谎言正是俄罗斯所代表的。它本身是野蛮的,却想模仿我们的文明,这让我们生疑,其暴政让我们感到恐怖,它的暴力统治也许适用于一个野蛮性与生俱来、与疯狂野兽相差无几的民族,但是肯定不适用于文明人,尼古拉的政策在欧洲所有文明国家中都引发了怒潮,因为他的政策是烧杀抢掠。他们不过是一群规模比较大的土匪。
这正中拿破仑下怀,他在3月底的法国议会上向上下两院说道:“在阻止俄罗斯永久性扩张至君士坦丁堡这件事上,法国的利益甚至超过英国,因为占领君士坦丁堡就意味着统治地中海。先生们,我想你们中没有谁会说只有英国在地中海的利益至关重要吧?
我们为什么要派兵前往君士坦丁堡?我们去那里,是为了和英国一起保卫苏丹的事业,也是保护基督徒的权利。我们去那里,是为了捍卫海洋的自由,捍卫我们在地中海上应有的影响力。”
不过在开战之初,英法两国的想法就不一样。两国在巴黎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讨论战争目标和战略。法国提出,除了在多瑙河流域两公国开战外,还要把战争延伸到克里米亚。如果奥地利和普鲁士能被说服加入盟军的话,法国倾向于在两公国和俄罗斯南部地区举行大规模会战,同时由奥普联军在波兰发起战斗配合。但是英国人不相信奥地利人,认为他们对俄罗斯太软弱,不想与之结盟,免得奥地利妨碍英国打击俄罗斯膨胀的野心。
英国内阁内部在战争目标和战略上也有分歧。阿伯丁坚持发动一场有限战争,以恢复奥斯曼主权为目标;但是帕默斯顿和主战派则建议在作战上更为大胆,趁机削弱俄罗斯在近东的影响力,彻底打败它。最后双方达成妥协,同意海军大臣詹姆斯·格雷厄姆爵士拟定的海战计划。
他的想法是对塞瓦斯托波尔发动快速袭击,消灭俄罗斯黑海舰队并占领克里米亚,成功之后在明年或者后年春天从波罗的海发起进攻,兵临圣彼得堡城下。
此时整个英国都陷入了战争狂热,把战争控制在有限规模的想法早被抛诸脑后。他的战争目标不断升级,这不仅仅是出于媒体好战的沙文主义,更是由于许多人相信战争潜在的成本巨大,因此必须有宏大的目标才“配得上英国的荣耀与伟大”。
第137章 大跌眼镜的俄军
作为南高加索最重要的城市之一,埃里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俄国来之前,伊朗和奥斯曼争夺这个城市达十四次,本来伊朗胜利了,结果俄国又来了。
夺取埃里温后,大量亚美尼亚人回到这里,将当地的文化洗了回来。目前这里拥有60000居民,还有12000名俄军驻守。
伊朗军队一路上势如破竹,在占领几个城镇后,终于在开战十三天后来到了埃里温城下。驻守埃里温的奥斯特曼将军有所准备,已经命令士兵加强防御,城里军民用木板做成木铲开始了工作。所有埃里温的人口——士兵、劳工、女人——都投入了挖战壕、给防御工事送土、修城墙和兵营、建造炮台的工作。他让人将俄罗斯国旗升起,以显示他们绝不投降的信心。
既然如此,那他们也无话可说了。萨拉米直接下令进攻,同时命令军队占领埃里温两边的高地,准备居高临下对这座城市进行打击。
埃里温西部就是亚美尼亚人的圣地亚拉腊山,伊朗军队进攻这里牵动不少人的神经。70门火炮对着驻守在亚拉腊山阵地的俄军士兵猛烈的开火。在亚拉腊山阵地上大量修建的阵地被火炮所击中,躲在营地里的俄军不时被炮弹击中,连惨叫一声的机会都没有,就化为一滩血色侵入了泥土中。
尤其是伊朗加农炮的炮弹,哪怕是没有被击中,只要十米范围内,都会被震死,于是在俄军阵地上,经常看到在营地内成排的士兵无声的趴在营地中一动不动,他们浑身上下都没有伤痕,就像是睡着了一样。
面对这样的场面,只能向上帝祈祷炮弹不要落在自己这段营地内。至于离开营地向后方退去,已经有几个受不了的新兵做了良好的示范,他们都在重炮的攻击下化为尘土留在了亚拉腊山上。
在三个小时的重炮轰击中,包括埃里温和东侧高地的俄军至少损失了1500人,不过更大的损失是阵地上的工事大半都被击毁,尤其是他们布置的防守点,都被击毁的差不多了。
在随后的几天里,伊朗军队的攻势让俄国人苦不堪言,他们每次试探进攻,要是阵地不使用火炮就会转变成真正的强攻,两边阵地被迫使用压制火力又会被其炮兵摧毁。
为了扭转局势,奥斯特曼想到一个天才般的主意:夜袭。他调集了3000士兵悄悄出城,准备在晚上拔掉亚拉腊山的伊朗军队。
当天晚上没有月光,让准备夜袭的将军大为振奋,在深夜12点的时候,士兵被叫起来吃东西,随后他们开始向伊朗阵地进发,打算给他们来一下狠的,缓解自己这几天被炮击的怨气。
结果一个俄军士兵应该是带了不少伏特加,馋嘴喝了几口,然后就发了酒疯,声音大的让伊朗阵地都听到了。
“有敌人,准备!”
八挺纳迪尔型机枪对准进攻的俄军,俄军也不再隐瞒下去,直起身快速的向阵地冲去,打算在伊朗军队没有反应过来时冲进战壕。
哒哒哒哒哒……
机枪向俄军开火,谁也没想到对方竟然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竟然比火炮还管用。3000人就剩下十几个逃跑的,而这仅仅过了一小会儿。
夜袭失败,不仅损失了不少守军,同时也标志着埃里温旁边的高地陷落进入倒计时。在四天后,左右两片高地都已经被拿下。
“将军,俄军在城外的防守营地都被我们拔掉,现在可以进行攻城了。”
伊斯法哈尼向萨拉米汇报情况,对方称赞的说到。“做的不错。现在一定要注意俄国的援军,我们必须在他们到来前拿下埃里温。”
伊朗军队开始准备进攻,依然是火炮率先开火。不过俄军也有自己的防守火炮,一时间双方的火炮你来我往打的不可开交。在几分钟内炮击就达到高潮,开炮时低沉的轰鸣声,炮弹在空中翻滚的尖叫声,还有炮弹落地时震耳欲聋的爆炸声完全淹没了军号和军鼓的声音。
埃里温被淹没在一片巨大的黑色浓烟中,浓烟飘浮在战场上空,天色都为之变暗,伊朗炮兵根本无法瞄准目标。
“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场景。”几千名平民的家园被炸成了废墟,对许多躲藏在那里的居民来说,这是一生中最恐怖的时刻。
一个居民看着这样的情况,在遗书中写道:“在长达十二个小时的时间里,炮弹疯狂飞舞的声音从未中断过,根本分不清楚是哪一发炮弹发出的声音,脚下的大地不断颤抖……天空中充满了浓烟,遮住了太阳,如同夜晚一般,连房间里都满是烟雾。”
这时候伊朗军队开始进攻,一时间俄国军队被打的措手不及。而这些伊朗士兵完全没有停下来的意思,直接向埃里温发起了强烈的猛攻。俄军被打的险象环生。
伊朗军队直接从亚拉腊山向埃里温开火,火炮直接越过城墙,打向了埃里温教堂。教堂爆炸的碎片杀伤了不少人,就连大主教也被击中。整个城市陷入了恐慌。
奥斯特曼知道自己作为统帅必须拿出对策,他对身边的参谋下令。“让民兵顶上去。”
说是民兵,实际上也不过是组织训练几天的平民,这些人的战斗力恐怕还不如空气。这些民兵缺少训练还容易惊慌,反而会动摇俄军的士气。
果然随着这些民兵的增援,埃里温有多处被突破,看到这里奥斯特曼知道大势已去,现在只能先撤退再说。
“给前线下命令让他们分批撤退节节抵抗,我们也准备撤退。”
听到自己统帅的话后,参谋们纷纷将重要的文件收好,准备乘坐马车向后方撤退。而奥斯特曼看了一眼自己的指挥所,在卫兵的保护下先行离开。
指挥官跑了,剩下的守军还在抵抗,他们害怕伊朗军队入城后会发起大规模报复,因此奋力抵抗。这也让伊朗占领埃里温延迟了两天。
4月1日,埃里温终于破城,伊朗军队进入这座丢失24年的城市。太阳狮子旗飘扬在城墙上。
第一次写近代进攻,有什么不妥的多多包涵,感谢。
第138章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当伊朗国旗飘扬在埃里温的城墙上时,士兵们开始对残留的俄军士兵和亚美尼亚守军进行疯狂报复,杀死了超过七百名伤员,砍下他们的脑袋,肢解他们的尸体,伊朗军官则在一边袖手旁观。
大部分亚美尼亚人随俄军部队一起逃离了埃里温,他们在俄军向北撤离时,匆忙收拾包袱推着小车全家老小跟在后面。
俄军将领告诉亚美尼亚人,只要他们愿意,就可以和俄军一起北上成为沙皇的臣民。话音刚落,整个村子的人就都行动起来了,每个人都带上他的妻子、孩子和牛马来到桥边准备过河。
混乱的景象同样出现在埃里温附近的村庄。许多有叛心的俄军士兵趁乱开了小差躲到城中,为此他们发布公告,威胁居民交出逃兵。原来加入俄军的志愿兵现在已经消失不见了,他们逃到各个地方,只要没有俄军就行。
奥斯特曼还说了一句自己的告别语:“先生们,我们现在暂时离开这里,但我希望很快就会回来——就像1828年那样。”
在埃里温的六万人口中,只有五分之一的居民留了下来!只有几间屋子还是完好的,而盗贼这些又冒了出来,他们在洗劫民居之后还不满足,好几座教堂都被抢了。
报复行动带有鲜明的宗教色彩。不过伊朗军队中也有一些亚美尼亚人,他们制止同伴杀戮,只抢当地的财产。这也是最后的底线了。
奥斯特曼逃跑后,周围城镇的守军也跑了,长官都失败了,他们又不会力挽狂澜,留在这里干嘛?
而英法在伊朗参战大幅宣扬伊朗加入战争保卫文明的持续,甚至泰晤士报也是对伊朗大唱赞歌。称赞伊朗社会和谐,民众热情,一时间伊朗仿佛成为欧洲的朋友。
此时不少英国议员认为这场战争是抑制俄国的侵略野心。英国参加这场战争的目的主要不是保卫苏丹和奥斯曼,而是不让俄罗斯插手。”
英法两国都很支持伊朗的行动,不过他们两国的实际支持基本没有,除了伊朗订购的东西打个折和提前发送。而伊朗的金库也要出问题了。
“沙阿,我们还是低估了战争的花费。按照目前的消耗,到了年底政府要拿出1500万里亚尔,明年一年要有2200万才能维持下去。”
果然战争很费钱,不到两年就要吞下3700万的资金。这些钱主要是物资的制造、士兵和民夫的工资,以及工厂的扩张。
“先这样吧,明年的预算看看能不能从其他地方省一点。实在不行,从英法两国贷款或者发行国债吧。”
纳赛尔丁也没有好的办法,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能够在伊朗这个1000多万人口的国家拿出4500万的资金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这比日本还穷呢,而且日本还有金山银山,伊朗目前还没有发现任何一座金银矿。
不过战争也不全是坏处,伊朗的工业投资在开战后提升了一倍。尤其是纺织业,在工商部登记建设的纺织工厂就有20家。因为棉纱棉布的利润率已经突破120%了。
除了纺织,食品等行业也是欣欣向荣。因为战争的影响,去银行贷款创办工厂的申请提高了很多,大量的利润就在眼前,民众自然跟风投资。
财政大臣只能谢过沙阿后离开,这样的事情还是得让他们来解决。不过头发要掉很多了。
纳赛尔丁赶紧让赛义德写信给巴赫拉姆和纳塞赫,让他们不管怎么样,一定要赚1000万英镑才行。
嗒嗒嗒,一阵敲门声响起,打断了沙阿的想象。
“进来。”
随着纳赛尔丁一声传唤,侍卫进来对沙阿和管家行礼后讲到。“英国大使华莱士求见。”
听到是英国大使求见,纳赛尔丁早就有准备了。自从伊朗对俄国宣战后,英法两国大使是见完这个大臣就举办聚会,就是不见沙阿,现在他终于来了。于是对这位侍卫说到。“请他进来。”
一会的功夫,华莱士大使就走进了沙阿的办公室。他走到纳赛尔丁面前弯腰行礼。
“不知道大使先生找我有什么事吗?”
对于纳赛尔丁的明知故问,华莱士就当没有听出来,开始说道:“殿下,英国政府对于这场战争常重视。贵国加入对抗俄国的战争是正确的,我国希望能够就战争结束后的情况提前和贵国商量一下”
上一篇:说好打穿港综漫威,竟然吞噬星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