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波斯帝国1845

波斯帝国1845 第48节

  巴赫拉姆将一些地块分成15块大小不同的区域,说这些地方将会进行建设。

  这直接引起了当地富人的购买,经过竞拍等手段,巴赫拉姆获得了将近400万两银子。

  这些钱用来改造当地,同时也提出建造铁路,连接柬埔寨和西贡。这样可以提升贸易和人员流动。

  面对东亚这么大的变动,英国自然是第一个知道的。唐宁街火速召见伊朗大使,华莱士也去拜见大维齐尔和沙阿。他们只说这是因为当地人对他们的战争,结果就是割地赔款。

  这个流程的确不奇怪,而且伊朗一直尊崇英国为东亚主宰,加上对方也没有完全掌控,让伊朗来这里自然是可以的。毕竟法国人都来了,为什么伊朗不可以呢。

  而且西贡开放后的确引来了不少商船,他们都在这里停靠贸易。一些商行在这里设立分行,很快当地就会繁荣起来。

  而清国内部的争斗已经引起了不少人的围观,尤其是英美法这些国家。一些人宁愿相信造反者们与朱明王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不愿接受他们是敬拜上帝者的事实。

  就比如一张报纸这么说:人们辗转流传说,新皇帝是明朝后裔,是一位罗马天主教徒,正用一个狂热者的一切猛烈手段来摧毁偶像和寺庙。也有人说他是信“上帝”者,但此说比起前一种说法更不可能是事实。联系过去的事件看,前一种说法倒可能有几分真实性。在密切注意事态发展的人们看来,新皇帝信奉基督教的传闻,不过是大清的拥护者故意捏造出来的,其目的是引起人们对他的不满——他采用全非基督教性质的“天德”称号,也证明这种传闻不大可能是事实。

  此时清国内部正在进行权力更迭,新皇帝上任,改了年号叫咸丰。对于这场起义他们也比较重视,派当地官员进行围剿,不过好几次没有成功。

  早在去年11月,广西各有关州县已得悉金田等处拜上帝人马公然揭帜造反的情报。12月,广西地方官员向清廷奏报了金田等处“匪徒纠聚”的情形,并奏称:“桂平、平南、郁林均属连界,防其串合纠结,现将梧州随营兵勇调派五百名,饬令署抚标中军参将成安督带,驰赴平南一带,相机剿捕。”

  这是金田起义的信息第一次出现于清朝大吏的奏报之中。但直到此时,官员尚不知道这是与天地会造反截然不同的拜上帝会起义,甚至完全不清楚起义领袖是些什么样的人,当然更不可能预见到这些“纠聚”的“匪徒”行将成为大清王朝的劲敌。

  而就算没有这个,南方的动乱也够他们吃苦头。在长江以南、云贵高原以东的江南各省中,广西经济文化最为落后。全省每年额征地丁银69万两,在江南各省中位居最末,在全国十八省中位居第十五。每年除稻谷外,广西几无其他农副产品输出,在省际贸易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清代公私文件在提到广西时,总要加上“地瘠民贫”、“内无所产,外无所资”等语。

  此外广西居民的民族构成十分复杂,全省10多个民族混居。此外,土客矛盾,亦即早已定居的土著客家人之间的矛盾也很突出。

  这种社会矛盾既复杂尖锐,官府统治力量又十分薄弱的状况,使得广西不仅成为本省各种造反势力的藏龙卧虎之地,更成为外省造反者的逋逃渊薮。附近的天地会众和其他反抗者,在本省不能立足时即逃入广西。迁入广西的两省客民,则成为他们最好的“窝主”。甚至鸦片战争以后广东所裁撤的乡勇,因本系无业游民,也“流入广西,剽掠为生”。

第127章 法国政变

  不过这些事情和伊朗国内有些太远了,伊朗才刚刚来到东方,需要稳扎稳打。

  在德黑兰的市中心坐落着一栋刚刚建成的建筑,这是由沙阿出资建设的伊朗科研中心。

  在设立大学后,成立科研中心的项目也走马上任。因为伊朗的科研力量薄弱,大多是从欧洲聘请的教授和成绩优异的伊朗学生共同研究。当然有些还是和欧洲公司一起研究,比如普鲁士的西门子、克虏伯这些,因为只有他们才愿意和伊朗合作。

  “产生在闭合回路上的电动势和通过任何该路径所包围的曲面的磁通量的变化率成正比,这意味着,当通过导体所包围的曲面的磁通量变化时,电流会在任何闭合导体内流动。也就是法拉第发现的电磁感应。”

  来自英国的教授正在向伊朗学生讲解什么是电,并且将富兰克林利用风筝引导雷电最终发现电的故事告诉了他们。这让学生们感觉很新奇,科学真的是很需要探索的。

  而另外一波人正在听老师讲解石油,这个比煤拥有更多的用处,只不过现在还没有大规模开采和勘探。

  这年头,东方君主支持科研的可不多,也就伊朗学术氛围好一点。

  一阵铃声响起,西蒙尼·埃里森放下了课本。“同学们,今天的课程就到这里,如果想要继续了解石油历史的同学,那么可以私下找我,下节课我们继续讲解石油的应用。”

  在给学生讲解石油之后,西蒙尼.埃里森总于能清净一下,也有时间考虑自己研究石油应用。

  石油的应用由来已久,东罗马帝国用原油和石灰混合制成著名的希腊火,点燃后用弓箭远射,或用手投掷,以攻击敌人的船只。欧洲从德国的巴伐利亚、亚平宁地区的西西里岛和波河河谷,到波兰的加利西亚、罗马尼亚,中世纪以来,人们就有关于石油从地面渗出的记载。并且把原油当作“万能药”。加利西亚、罗马尼亚等地的农民,早就挖井采油。

  1846年,加拿大地区的亚布拉罕·季斯纳发明了从煤中提取煤油的方法。这种产品可以作为清洁剂和燃料使用,不过从煤中提炼有些太费劲了,所以埃里森想到可以从石油中提取,这个应该更加容易。

  但是目前从伊朗勘探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地区都没有石油,不是沙漠就是戈壁,勘探特别困难,除了查出一些煤铁铜,石油根本查不出。看来还是得要巴库,听说那里已经开始采出石油了。

  ——————————

  “尊敬的波斯沙阿,感谢您对法兰西的重视,作为总统,我有义务维护两国之间的关系,我诚挚的邀请您前来巴黎进行访问。”

  纳赛尔丁看着法国大使夏尔,又看了看信函。

  “感谢贵国总统的邀请,我会在适当的时候前往巴黎和他会面。”

  夏尔向纳赛尔丁表示感谢,随后离开。但他离开时没有听见沙阿的后一句话。

  “到时候应该不是法国总统了,而是法国皇帝。”

  此时这位法国总统正在进行最后的集权准备,即便他在选举中获得了秩序党人的支持,他在政治上是孤立的,没有议会支持,与法国政治环境格格不入。

  被共和党人拒绝后,他必须违背自己的意愿组建一个政府,但这一妥协并没有阻止他发现自己与国民议会的代表不断发生冲突,国民议会再次成为主要的保守主义者和君主主义者,但同样敌视总统。

  根据总统不可连任的宪法原则,路易·拿破仑应于1852年12月合法下台。但已经有三分之二的省议会决定修订1848年宪法,允许共和国总统连任。拿破仑也顺水推舟,致力于提出宪法改革,使他有资格连任,任期从4年延长到10年。

  不过这个被国民议会否决了,自从他当选总统后,有关政变的谣言开始流传,以纪念他伯父犯下的雾月政变。修正案否决后议会或路易·拿破仑煽动政变的谣言再次传播,但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公众才意识到将从爱丽舍宫发动武力尝试的确定性。

  当议会代表们要求弹劾总统时,著名政客梯也尔和他的盟友试图重新启动一项过时的制宪法令,该法令赋予国民议会主席直接请求军队的权利,而无需向战争部长提出申请。对路易·拿破仑来说,这是一次宣战,并立即制定了一项行动计划,以在通过此类法律的情况下使议会处于围困状态,特别是因为阴谋家知道右翼代表正在准备逮捕总统。

  事已至此,他只能发动政变了。他命令马尼昂召集他指挥下的将军,并要求他们做好准备。国民自卫军是巴黎唯一有能力反抗的武装部队,却采取中立态度;最后,总统以及银行家预付了行动所需的黄金,这防止了阴谋家洗劫法兰西银行的金库。

  在拿破仑一世去世30周年的当天,政变开始。总统的军队占领了巴黎的所有战略要地,从香榭丽舍大街到杜伊勒里宫。六万人在一百多门大炮的支持下占领了首都。路易·拿破仑占领了包括国家印刷厂在内的所有印刷厂,而只有支持爱丽舍宫的报纸才能继续出版。咖啡馆和马厩被强制关闭。警察局长“控制”反对派领导人,无论是共和党人还是君主主义者;只有一人抗拒,被拘捕。

  路易.拿破仑就在巴黎的墙上贴上了他的公告文本:一份是针对法国人的“人民呼吁”,另一份是针对军队的公告。它颁布法令,宣布进入围城状态,解散国民议会,恢复普选,召集法国人民参加选举,并制定新宪法。他对人民的呼吁宣布他打算恢复“由第一执政官建立的制度”。

  政变的消息逐渐在法国各地传播,有时在大城市自发示威;然而,除了少数例外,没有组织性的反应。这就给了总统机会,他采用严厉手段,打击反对者,胜利得到保证,波拿巴主义者稳如泰山。保守派议员很快被释放,但左翼政客大规模逃离。

  这场政变最大的结果就是确定了路易.拿破仑的独裁地位。新的政治制度将是公民投票而不是议会制。国家元首独自负责他批准和颁布的法律,而部长们只对他们的行为负责。总统还将任命所有文职和军事职位,司法部门将代表他行事。他也是唯一能够宣战和缔结和平或贸易条约的人。

  现在,已经没有人能够阻止他了,正如几十年前他的叔父做的那样,路易.拿破仑也开始向皇帝之路前进。

第128章 东方危机

  为了平息民众的不满,总统阁下推动一系列政策实行。他宣布法国前国王的财产为国家财产,禁止奥尔良家族在法国拥有财产,并取消了前任国王路易·菲利普以前分配给其子女的财政拨款,扣押的收益在互助协会、工人住房、教会服务者基金和荣誉军团等非盈利组织之间分配。对于奥尔良保皇党和怀念七月王朝的资产阶级来说,这些规定是煽动性的,相当于掠夺。选民中的资产阶级群体特别认为这是对财产权的打击。

  拿破仑总统在处理内政时也不忘外交,同一时间,法国的两艘战舰开进达达尼尔海峡,逼迫奥斯曼苏丹交出圣地圣墓教堂的钥匙。

  这下可引起俄国的反应了,圣墓教堂也是东正教的圣地,钥匙被法国人保管怎么可以。

  本来尼古拉一世准备过段时间就让军队去“询问”奥斯曼,但国内的局势他也按不住了。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贵族和农民都请求沙皇效仿叶卡捷琳娜大帝,给奥斯曼一些小小的震撼。

  “奥斯曼竟然敢将圣地交给法国,这是对俄罗斯的侮辱。”

  战争部长亚历山大.切尔内绍夫在国务会议上呼吁尽快调集军队前往边境,让奥斯曼看看现在谁才是主宰。

  “我们的确应该这么做,但这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反对。我们不知道英国的态度,还有法国,普鲁士可能会保持中立,奥地利是支持我们的。”

  外交大臣卡尔说了目前欧洲主要国家的倾向,目前看,除了奥地利一个国家能够支持他们,其他国家都不可预测,特别是英国,原本尼古拉一世去和英国讨论瓜分奥斯曼,但没有签署任何条约。

  “而且,波斯已经和奥斯曼订立了同盟。如果我们要在黑海方向压制奥斯曼,那么我们也得在埃里温压制波斯才行。”

  这是最稳妥的,既然要压制,那就得一起压制才行。波斯这几年效仿奥斯曼进行改革,实力肯定增加了不少,要想以前那种泰山压顶的趋势已经不太可能。

  “就算加上波斯,也不够和我国打的。不要忘了,以往多次战争都是以我国胜利告终。全欧洲都应该感谢我们,是我们将他们从拿破仑的统治中解救出来。他们为什么不能支持我们?”

  卡尔不知道这个是怎么当上战争部长的,外交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真不变那么俄国不可能获得这么多的领土。

  目前俄国因为对奥地利的帮助让欧洲自由派对他们憎恶,逼迫普鲁士解散联盟又让他们保持中立。法国肯定不会向着俄国,英国目前看,大概率也得对着干,因为他们在奥斯曼有大量投资。

  “两位!”财政大臣彼得.布洛克制止了他们,“不管是战争还是外交,都需要财力作为支撑。我很负责任的告诉各位,目前帝国的财政不能长久支撑战争。”

  这已经是老问题了,俄国的财政一直是一个大问题。长久以来的战争让他们不得不依靠增税和借款来解决,最重要的就是向欧洲市场上销售债券。

  目前俄国财政好不容易恢复平衡,这又来一次战争,整个国家要破产。所以彼得才说不允许发生大规模战争。

  不过尼古拉的心不在这些上面,所谓的财政情况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串冷冰冰的数字。只要拿下君士坦丁堡,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他还给这个城市起了新名字:沙皇格勒。

  而且不仅是他,广大东正教徒也是促使俄国出兵的主要推动力。莫斯科发生了10万人的非法游行,要求政府出兵奥斯曼,拿回君士坦丁堡。

  这下可是民意难违了,俄国国内要求出兵的呼声越来越高,最终促使帝国政府做出决定,出兵15万进入多瑙河,五万士兵进入南高加索。分别震慑奥斯曼和波斯。

  ——————————

  此时的英国伦敦正在陷入人山人海之中,经历一年的筹划,万国工业博览会正式在伦敦开幕。

  此博览会由当政的维多利亚女王的王夫阿尔伯特亲王筹办,目的是庆祝现代工业科技与设计的新兴潮流。

  由于亲王与女王的幕僚们很热衷地推动这项可营利的博览会,终于说服英国政府于1850年1月3日成立了筹办1851博览会的皇家委员会,因此大幅提升计划的可行度,而这个委员会包含英国当时最负盛名之一的工程师布鲁内尔。

  英国王室虽然是自己主办,但并没有把其定义为“本国工业博览会”而是“万国工业博览会”,英国认为有鉴于单独强调展出本土工艺,将使得其治下教化出的殖民地与保护国的许多先进成就被忽略,因此万国工业博览会乃是采用邀请日不落帝国境内的“世界各国”来达成真正的世界博览会,甚至认为英国对邻近不文明的国家和地区展示科技成就才是一件重要的大事。

  当时英国境内正是盛行着这种对“英国模式”的自负与炫耀思维,多数人因为政治与经济发达而有安全感,而维多利亚女王则试图提升人民对她的政权的满意度。因此这场博览会自然就是所有人都期待的。

  这场博览会最具特色的建设非水晶宫莫属,由铁为骨架、玻璃为主体,建成之后果然一鸣惊人。这巨大的玻璃屋长约563米,宽约138米,从打地基到竣工费时仅九个月。可见工业革命的力量。

  这里的展览品有很多,十几个国家超过14000件展品被参观。其中也包括伊朗的商品,但大部分还是农产品,工业品包括地毯、丝绸,还有伊朗的葡萄汁等各种果汁,这些东西受到不少游客的喜爱。

  伊朗的游客也在这里见到了改变世界的东西,包括轨道蒸汽牵引机、高速汽轮船、起重机、厨具用品、铁制品、以及来自美国的收割机。这些东西足以改变任何一个国家,整个伦敦都陷入了博览会的狂热之中,不管是报纸还是民众,都在自豪的讲述博览会的辉煌。

第129章 改天换日

  工业博览会的盛况让英国人自豪,但东方的内战让英国政府保持紧张。毕竟谁都不愿意看到自己的贸易对象遭受战乱,这样他们就不能好好做生意了。

  不过,该做的还得做做,英法等国家都宣布保持中立,不向双方出售武器,并保持阿芙蓉贸易。伊朗也跟随他们的脚步宣布中立,但具体情况还得具体分析。

  纳赛尔丁怎么会放过拿钱的机会,直接从私房钱中拿出400万里亚尔,让他们想办法从双方口袋里都拿出钱来,当然还有可以组建一万人的火枪,尝试可以开个头。

  “清国内乱是最好的生意机会,在避免触碰英法的利益同时尽最大可能获得更多收入,不惜一切代价。”

  这次拿出这么多钱也是一次大的投机,毕竟未来需要钱的地方越来越多,不多来点怎么行?所以这次的投资就给了他们,希望对方能够给伊朗带来10个400万。

  纳赛尔丁将钱和信件一起交给信使,让他赶紧送到香港。时间最重要,这点他还是明白的。

  而关于奥斯曼被俄国威胁的事情沙阿也已经知道,作为能有,伊朗当然要支援他们了。所以伊朗大使马上和苏丹阿卜杜勒.迈吉德表示,伊朗会和奥斯曼共同应对俄国。

  有伊朗的支持还不够,奥斯曼还需要英法其中一个国家的支持。不过这两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事情,目前看只能奥斯曼一个人扛了。

  1851年9月22日,俄国增兵15万过德涅斯特河来到了多瑙河,同时征兵5万进入南高加索。俄国驻伊朗大使前来面见沙阿,威胁说请沙阿仔细考虑情况,不要做后悔的事情。

  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一举动直接让英法两国都推到奥斯曼这一边。英国担心奥斯曼的利益受损,法国则认为突破对方外交封锁的机会到了。

  英国首相约翰.罗素伯爵要求俄国方面保持克制,不要爆发战争。但此时已经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英国议会中谁都知道战争会爆发,但谁都希望是在下一届政府时爆发。

  此时俄国宣布,沙皇任命亚历山大-缅希科夫公爵担任特使,前往君士坦丁堡同奥斯曼政府进行谈判。他是英格里亚公爵亚历山大·达尼洛维奇·缅希科夫的曾孙,参与过抵抗拿破仑的战争。

  作为沙皇政府统治集团的核心人物,由他担任谈判特使,足以见俄国人的重视。而这让各国认为俄国准备逼迫奥斯曼认下协议。

  但协议内容让他们再次震撼了一下,俄国不仅要求苏丹收回向天主教徒赠送伯利恒教堂钥匙的决定,更进一步提出要做奥斯曼帝国境内东正教徒的保护者。对奥斯曼这个政教合一的国家来说,这相当于把俄国沙皇树立成第二个苏丹。

  这都不是卖国条约了,这是亡国条约。字肯定是不能签的,奥斯曼只能一边请求缅希科夫高抬贵手,一边向英法通风报信。

  英国方面则派大使坎宁从中斡旋,提出只谈宗教不谈其他。但俄国方面拒绝了,并且开始和奥斯曼进行谈判。

  刚刚平定骚乱的拿破仑总统见状,也不得不抓紧时间开始改变政治体制了。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修改宪法、更改国徽、删除自由平等博爱标语一气呵成。

  他还进行全国巡游,深入民间演讲获收拢民心,同时不忘打出叔叔拿破仑一世这张悲情牌,公开宣扬帝制思想。

  很快法国就出现了一个热议的话题:帝制,被波拿巴党人控制的报社也开始摇旗呐喊。此时天主教,农民都是帝制的支持者,右翼怀念拿破仑一世的荣光也强烈支持,左翼虽然有反对,但大多数人也被总统的政策吸引,转而支持他。

  而且,三大保王派也进行了合流,不管这个王位是谁的,起码先变,一直留着共和算什么样子。

  在接下来的更改政治体制的公投中,帝制以808万票获胜,而保持共和只有19万票,连20万都没有。

  而接下来自然是选择皇帝了,毫无疑问,路易.拿破仑脱颖而出。

  1851年12月2日,在奥斯特里茨战役46周年时,拿破仑在巴黎登基称帝,是为拿破仑三世。

首节 上一节 48/2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说好打穿港综漫威,竟然吞噬星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