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波斯帝国1845

波斯帝国1845 第211节

  日子一天天过去,阿里渐渐摸清了工厂的节奏。他发现,开机器的工人比搬运工挣得多,还能少受点日晒雨淋,便偷偷跟着旁边的老工人学。休息时,他蹲在机器旁,看老工人如何调整纱线的松紧,如何处理机器卡壳的问题;吃饭时,他主动帮老工人打水,趁机请教操作技巧。老工人被他的执着打动,偶尔会教他几句诀窍:“机器和人一样,得顺着它的性子来,纱线紧了就松松梭子,齿轮卡了就擦点机油。”

  日子久了,阿里攒下了不少钱。他没有忘记最初的想法,开始利用休息时间去巴格达的集市转悠。他发现这里的棉布大多是粗纺的,而家乡的棉布柔软耐用,要是能运到这里来卖,肯定受欢迎。

  三个月后的一个清晨,纺织厂的机器突然集体停了下来。轰鸣声消失的瞬间,厂房里静得能听见工人们的呼吸声。工头焦急地在机器间穿梭,老板也亲自来了,脸色阴沉得像沙尘暴天。

  “齿轮咬合处卡死了,得拆了重新校准!”老工人围着最核心的那台机器叹气。这台机器是工厂的心脏,一停,整个生产线都得瘫痪。老板当即许诺,谁能修好机器,奖励50里亚尔,还能升为机器操作工。

  工人们你看我我看你,没人敢上前。阿里攥紧了满是老茧的手,想起这三个月偷偷记下的机器构造——他每天睡前都会在脑子里“拆解”机器,把老工人说的诀窍翻来覆去地琢磨。他深吸一口气,挤出人群:“老板,我试试。”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他身上,工头皱着眉:“你一个搬运工,别瞎捣乱!”卡里姆也拉了拉他的衣角,可阿里却走到机器前,按照记忆里的步骤,先仔细清理了齿轮间缠绕的棉纱,又找来机油,小心翼翼地滴在咬合处。他学着老工人的样子,轻轻转动齿轮,感受着卡顿的位置,一点点调整着螺丝的松紧。

  汗水顺着他的额头往下淌,浸湿了粗布工装。一个小时后,他试着按下启动按钮,机器先是发出一阵轻微的“嗡嗡”声,接着便恢复了往日的轰鸣。厂房里爆发出一阵欢呼,老板拍着阿里的肩膀,眼里满是惊喜:“好小子,从今天起,你就是机器操作工了!”

  成为机器操作工后,阿里的日子轻快了些。他租下了工厂附近一间带窗的小阁楼,每月工资涨到35里亚尔,还能在休息时趴在窗边,看着集市上往来的人群规划未来。

  收工后,他揣着攒下的积蓄,直奔集市旁的邮局。通过邮局的汇兑,他给家里寄去100里亚尔,附言里只说自己在巴格达一切安好,已从搬运工换成轻松的工作。

  夜晚,阿里站在阁楼的窗边,看着巴格达的万家灯火,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知道,自己在巴格达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未来还有更多的可能在等着他。他握紧拳头,暗下决心,一定要在这座城市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不辜负家人的期望,也不辜负自己当初的选择。

第580章 新的阶段

  阿里在巴扎闲逛的时候也购买了一幅纳赛尔丁沙阿的肖像,他挂在墙上,每天上工前都要向其行礼。感谢沙阿的铁腕改革,让他们这些本一辈子都要种地的年轻人找到了新的希望。

  除了肖像,还有伊朗国旗,家家户户基本都挂着。新年和沙阿生日那天民众都会带着国旗去集会,特别是巴黎条约签订的日子,以此纪念伊朗第一次打败劲敌俄国。

  巴格达市中心的广场上还有一块大型公告板,上面会贴一些政府或者地方重要的公告。阿里也会在空闲时候看看,比如政府又要颁布什么政策、最近的关税要不要上涨什么的。

  而在最中间的位置上,还贴着政府即将颁布宪章的消息。阿里不知道宪章是什么,但只要沙阿推行,那肯定是好的。

  普通人哪里会懂得这些,他们所追寻的不过是美好的生活。这也是政府给他们提供的。

  穆拉德王子带回来的成果喜人,和奥斯曼埃及两个国家达成了不错的协议。同时加赫拉曼的消息也传到巴格达,向法国贷款可以说是一个风险极高的生意,但既然拿到法国地中海港口的优惠,也是值得的。

  不过拉夫桑贾尼的信让纳赛尔丁感到紧张,亚历山大二世在圣彼得堡举行一次盛大的阅兵,以此纪念博罗季诺战役。他看到俄军的装备已经进行更新换代,看来为了改革军事,沙皇费了不少力气。

  而在阅兵后,不少知识分子喊着斯拉夫兄弟团结一心。而根据民族情况,北到斯德丁、南到索菲亚,都是所谓的斯拉夫兄弟,要是再往南,就是希腊这个东正教兄弟。怎么俄国兄弟这么多?

  “看来俄国人还是不打算放弃冲出黑海,时刻想着夺走君士坦丁堡。”

  阿卜杜拉搭话:“奥斯曼恐怕挡不住俄国。”

  “所以才需要他的老朋友帮一把。”纳赛尔丁将代表伊朗士兵的棋子推到地图上的君士坦丁堡,“只要这里仍然是奥斯曼的,俄国就永远冲不出去。”

  “可是父亲,就算奥斯曼能继续掌握君士坦丁堡,但如果这里独立。”

  穆拉德将另一颗棋子放在奥斯曼在巴尔干的领土上,“这样俄国就可以通过铁路,穿过罗马尼亚和塞尔维亚,到达地中海。而在巴尔干领土的丧失,也让君士坦丁堡岌岌可危。”

  “所以我们需要帮助他们,不然为什么要先推动军队提案呢。”

  之前的那份军队提案在沙阿的推动下通过,并纳入新年预算。但对于征兵数量陆军部门还是有些不满,太少了,应该加码。

  他们给出的修改提案是:将陆军数量提高到50万,火炮数量由700门提高到1400门,机枪数量增加到3200挺。这些东西需要在1500万里亚尔的基础上再增加800万。财政部都要抗议了,还是在沙阿的强压下通过。

  希望时间能够,未来十年,甚至五年内肯定会再次爆发战争。伊朗必须要积攒全部力量打出去,这才有可能阻止俄国的阴谋。

  奥斯曼经过军事改革,拥有28万军队和600门火炮,历年的经济形势不乐观限制了军队的扩大。而俄国目前至少拥有六十万军队和上千门火炮,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奥斯曼的海军情况如何?”

  “奥斯曼在黑海拥有10艘主力舰和32艘非护卫舰,质量上比俄国新建的黑海舰队质量要好。他们的领导者是皈依了的英国人,名叫霍巴特,并且还获得了帕夏。”

  这么看,奥斯曼海军是不用担心的,就是巴尔干那些民族。奥斯曼和他们的关系不太好,而且这种情况伊朗也有一份责任,当初对奥斯曼战争时,伊朗就支持过克里特和保加利亚民族主义来给奥斯曼制造麻烦。

  “那些支持所谓民族独立的,都要撤出。所有资料都要销毁,让所有知情人闭嘴。”

  这种事情只能说是立场不同才这么做,现在奥斯曼已经不是伊朗的对手,那么遏制俄国势力就列为第一位。保持一个实力中等的奥斯曼是符合伊朗利益的。

  “不仅是地中海,俄国内部也有可乘之机。”,大维齐尔穆沙拉夫补充,“他们内部不像法国德国那样是一块铁板,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民族或多或少在争取独立。芬兰、西伯利亚等地方也有属于他们的文化,只不过圣彼得堡为了维持稳定,大量的扼杀和修改。当地的怒火正在暗中积攒。”

  俄国内部的民族问题比起奥地利或者奥斯曼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级官员通常由俄罗斯族或完全忠诚于中央政府的贵族担任。自治权利被极度压缩。即使像芬兰和波兰这样原本拥有高度自治权的地区,其特权也在被不断剥夺,引发了强烈反抗。

  在反抗最激烈的波兰,起义失败后,沙皇政府采取了最残酷的俄罗斯化政策,甚至将“波兰王国”降格为“维斯图拉边区”,试图从行政和文化上抹去波兰的存在。

  并且民族问题与阶层问题交织在一起。例如,在乌克兰地区,农民既反抗俄罗斯地主,也反抗波兰地主;在波罗的海,农民反抗德意志地主。这使得社会结构更加脆弱。

  俄罗斯试图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沙皇、一个教会”的模式来维系庞大而多元的帝国。但这注定是失败的,除非有个和他一样是穿越者的人。

  本以为自己能够快速让伊朗变得强大,但这也不是一拍脑袋就成功的事。他也做过一边说休养生息一边发动战争的事情,这样的别扭才是他的常态,真正要落实的都需要人协助。特别是当进入深水区的时候,这种别扭就是经常看到的。

  好在终于有了效果,他也能随心所欲起来。要是他能把经历的事情写成小说,估计也会被骂死。逻辑都没有,但现实是最不需要逻辑的。

第581章 电话

  “沙阿,沙姆哈尼先生来了。”

  “让他进来!”

  沙姆哈尼是新进的伊朗科学院的院士,负责通信电报方面。他改良了电报机,让电报发射时间缩短了四分之一,不知道接下来有什么惊喜。

  “沙阿,王子殿下,大维齐尔……”

  沙姆哈尼向众人行礼,他的身后是助手推的小车。上面的东西用白布盖住了。

  纳赛尔丁微笑点头,开口道:“沙姆哈尼,听闻你们有新奇物件展示,快讲讲。”

  沙姆哈尼欠身回应:“陛下,当今欧美科技飞速发展,我们科学院的学者一直紧密追踪。几年前,我们知晓了一项了不起的创造——电话,并且,我们的学者在理解其原理后,已努力仿制成功。”

  说着,沙姆哈尼让助手掀开白布,摆着一套由木筒、金属线圈、薄铁片等部件构成的装置,外表略显粗糙,却透着新奇。“陛下,这便是电话。”沙姆哈尼介绍,“能凭借电流传递声音,相隔甚远也能交谈,就像神灵在耳边低语。”

  1856年,意大利裔的美国科学家安东尼奥.穆齐成功利用一条电线传送声音,并以电话形状仪器进行通话。被认为是第一个电话的发明人。但就在这十几年里,电话没有任何进展。

  在一次电报实验时,沙姆哈尼猛然发现一块铁片在磁铁前振动会发出微弱声音,而这种声音能通过导线传向远方,这让他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想,如果对着铁讲话,是不是也会引起铁片的振动呢?这开始了对电话的研究。

  “它如何工作?”沙阿的声音打破沉寂。

  沙姆哈尼立刻上前,示意助手将两台装置分别推到沙阿与大维齐尔面前,随后引导大维齐尔去隔壁房间。金属线圈在阳光下泛着冷光,薄铁片边缘还留着锉刀打磨的痕迹。“沙阿请看,当您对着这端说话,声音会震动铁片,带动线圈切割磁场产生电流。电流通过电线传到另一端,再通过相同的原理将震动还原成声音。”

  纳赛尔丁沙阿将耳朵凑近木筒上的铜制传声口,大维齐尔则按照指示,对着另一台装置开口:“陛下,臣在巴格达的宫殿中向您致敬。”

  纳赛尔丁表现出惊喜的样子,“这真是不可思议。有了这个,岂不是能更快获得更多信息。”

  “理论上完全可行,陛下。”沙姆哈尼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只要增加线圈匝数并加强电流,电线能连接波斯的任何角落。想象一下,您在德黑兰的宫殿中,就能听到伊斯法罕总督的汇报;军队在边境的动向,半天内就能传到您的案头。比电报还快。”

  大维齐尔此时从隔壁房间返回,脸上还带着难以置信的神情:“陛下,方才我在隔壁说话时,仿佛与您近在咫尺。只是这装置的稳定性如何?若是遇到风沙或是暴雨,电流会不会中断?”

  沙姆哈尼躬身答道:“大维齐尔阁下,我们已在实验室做过模拟测试。金属线圈外包裹了浸过石蜡的麻布,能有效防潮;电线杆选用的是经过防腐处理的胡杨木,足以抵御风沙侵蚀。至于电流中断的问题,我们计划在每五十里设置一个中继站,安排专人值守,确保信号稳定。”

  纳赛尔丁点头,此时电力系统也在初步建设。从西门子进口的发电机经过改造,可以满足目前的发电需求。其实也就是宫殿里的电灯和部分市集里的照明。

  发电机的能源则是煤炭,但现在沙阿命令他们建造燃烧石油的发电机,据说科学院内部都开始了疯狂思考。

  本土不缺煤,但石油资源更加丰富,完全可以用作火力发电的原料,而且高加索地区水力资源丰富,可以尝试在部分水流湍急、水位差较大的流域建设大型水力发电站,合理利用当地水力资源。

  纳赛尔丁对这些方面是相当重视,不惜一切代价引进这些方面的专利。就是想要实现弯道超车。

  “可以先在各个政府部门期间架设电话线,不过这里面的通话还是有些不清楚,还需要改进。”

  “是的沙阿,我们正在努力改进。预计三年内可以更进一步。”

  电力,电话,内燃机,石油,这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伊朗都拥有了,接下来就是如何推广并高效利用,但这也是政府的任务了。

  纳赛尔丁看向沙姆哈尼:“这装置若只用于政务,未免太可惜。”他起身走到窗边,望着宫殿外连绵的市集,“波斯的商队从德黑兰到设拉子要走二十天,若能让他们在途中与商铺通话,生意会快多少?”

  沙姆哈尼眼中一亮:“沙阿说的没错!我们可先在大不里士、伊斯法罕等商埠试点,用粗铜线连接各大市集。只是商铺主们未必愿意承担架设费用……”

  “不仅是这样,”大维齐尔上前一步低声道:“沙阿,此事需谨慎。如果英国人得知我们掌握了这项技术,恐怕会不择手段地获取。而且,这种装置若落入地方总督手中,也可能对政府造成威胁。”

  沙姆哈尼立刻反驳:“大维齐尔大人,正是因为英俄的威胁,我们才更需要发展这项技术。去年俄国人在里海沿岸铺设电报线时,拒绝让我们的工程师参与。如今我们有了电话,就能建立独立的通信网络,不再受制于外国势力。至于地方,只要将核心技术掌握在科学院手中,定期派专人维护设备,就能确保通信安全。”

  为了停止争吵,纳赛尔丁马上说道:“可以先在巴格达到巴士拉试试,一切可以慢慢来,东方有句古话,欲速则不达。我等得起。”

  “是”

  啊,真好。伊朗在科技领域再次领先了欧洲,只怕那些欧洲人怎么也没想到,未来有一天要从他这里购买专利吧。

  这样也好,总是欧洲领先会让他们丧失进取心,不如让他们看看,还有一个国家拥有他们没有的技术。这样他们就会重新努力,没有比他更好的人了。为了让欧洲时刻保持进取心,他真的,我哭死。

第582章 外交和援助

  拉夫桑贾尼在圣彼得堡会见了沙皇亚历山大二世和众位官员,对于这位老对手,拉夫桑贾尼实在没有什么好说的。只是礼节性的问候就离开了圣彼得堡。

  伊朗已经放弃用外交途径解决与俄国的问题,两国之间的矛盾只有火与剑才能解决。而这就需要在军事、外交上全方位对俄国进行堵截和渗透,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拉夫桑贾尼的下一站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瑞典在18世纪与俄罗斯发生多次战争,并最终失去芬兰,从此国力衰退,不再追求大国地位。

  但不追求地位不代表他们放松警惕,瑞典对俄罗斯的扩张主义保持高度警惕,尤其担心俄罗斯进一步控制波罗的海或威胁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因此瑞典的政策就是武装中立,即避免直接卷入欧洲大国冲突,但暗中倾向西方。在对付俄国上,伊朗和瑞典有着相同的利益。

  不仅是瑞典,丹麦也是一样的焦虑。他是和俄罗斯关系最微妙的一个,既有合作又有防范,核心目标是保住剩余领土,不被俄国或者德国吞并。俄罗斯曾希望丹麦允许其舰队自由通行,但丹麦在西方压力下多次拒绝。

  拉夫桑贾尼将带着他的外交团队在北欧进行长时间的访问,并且还会前往柏林祝贺威廉一世。接着前往奥地利,从黑海回到伊朗。

  英国此时还在进行深刻检讨,他们的外交政策严重失误。如今需要尽快弥补。

  在对俄国的政策上,格莱斯顿暂时摒弃了俄国威胁,开始和俄国签署贸易协议,加大两国之间的经济往来。俄国的粮食木材出口到英国,换取机械和工业品。同时英国还同意给予俄国3000万英镑的贷款,这可是创了记录。

  让俄国撑住伊朗的进攻,维持大陆均势,英国重新开始了外交活动。德国和伊朗的崛起已经让伦敦感受到了威胁,他们必须尽快推动新的政策。

  ——————————

  法国也开始尽快偿还赔款,早一天赔完,德军就早一天走。他们用阿尔萨斯-洛林的铁路资产来抵偿了3.75亿法郎。然后,法国政府从银行提取黄金储备,支付了2.73亿法郎,另外又以白银支付了2.39亿法郎。这样一来,法国直接支付了大约8.87亿金法郎。

  而英国为制衡德国崛起,提供20亿法郎低息贷款,并施压德国降低利息。预计需要两年就能赔偿完。

  从巴黎南下,翻过比利牛斯山脉,就是西班牙。他的债务情况比法国也是不遑多让,马克西米利安到任后才知道西班牙的情况有多么糟糕。

  西班牙工业化程度低,农业占主导地位且生产效率不高,导致国民财富总量有限,可征税的基数小。此外间接税也打击了大部分贫民阶层,教士和贵族仍然拥有免税特权。

  在支出上,军费的支出占比超过总支出的一半。西班牙政局极度不稳,卡洛斯战争等内战耗费了大量国库资源。尽管美洲殖民地丧失,但西班牙仍在古巴、波多黎各和菲律宾等地维持着昂贵的统治和驻军,这些地区的管理成本远高于其带来的收入。

  由于常年赤字,政府累积了巨额债务。到了现在,支付国债利息本身就成了财政预算中一个极其沉重的负担,挤占了其他所有领域的开支。

  由于财政混乱和政治风险,西班牙政府在国际市场上的信用很差,发行新债券时不得不支付非常高的利率。

  为了填补窟窿,财政部部长本图拉·扎纳多利每天清晨都要在办公室接待三批人:第一批是巴黎罗斯柴尔德银行的代表,他们用带着法语口音的西班牙语催促债务重组方案;第二批是军方将领,拍着桌子要求支付拖欠三个月的军饷;第三批是地方官员,抱怨税收征管体系瘫痪,连马德里周边的庄园主都在以“教士免税”为由拒绝缴纳土地税。扎纳多利的钢笔在文件上签了无数个名字,却始终找不到破局的办法——国际市场上,西班牙新发行的5亿比塞塔债券,年利率被炒到18%,仍无人问津;国内,农业歉收导致粮价暴涨,巴伦西亚等地已出现饥民暴动,镇压的军费又成了新的财政负担。

  马克西米利安做出了一个冒险的决定:派特使前往维也纳,请求奥地利帝国提供1亿克朗贷款。特使带着西班牙王室珍藏的两幅鲁本斯画作作为抵押,却在维也纳遭遇冷遇。奥地利帝国首相冯·博伊斯特直言,西班牙的政治混乱让任何投资都像“把金币扔进地中海”。更糟糕的是,法国在此时突然收紧了对西班牙的贸易关税,梯也尔政府担心西班牙债务危机蔓延,宣布对西班牙葡萄酒、橄榄油等出口商品加征25%的关税,这直接切断了西班牙重要的外汇收入。

  马德里的街头开始出现更激烈的抗议。数百名工人聚集在议会大厦前,举着“面包与债务不能共存”的标语。马克西米利安在王宫内听到外面的骚乱声,不得不紧急召见内阁成员,商议是否要效仿法国,用殖民地资产抵偿债务。但殖民部部长的一句话浇灭了他的希望:古巴的蔗糖种植园因奴隶起义陷入停滞,菲律宾的驻军连步枪弹药都难以补给,这些殖民地早已是“榨不出油的石头”。

  此时马克西米利安只剩下最后一招,那就是桌上摆着财政部提交的“最后方案”:削减40%的军费,取消教士和贵族的免税特权,同时向国内银行家发行“强制国债”。但方案刚一提出,军方代表就拍案而起,威胁要发动兵变;教会代表则以“开除教籍”相要挟,坚决反对取消免税权。会议从清晨开到深夜,最终在一片争吵中不欢而散。

首节 上一节 211/2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说好打穿港综漫威,竟然吞噬星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