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波斯帝国1845

波斯帝国1845 第195节

  想着这些,阿里也只能快速向家里跑去,不知道老爹又有什么吩咐。

  所在的村庄也已经不一样了,农业合作社也来到了这里,所有村民都加入进来,开始为了增收而一同努力。

  村里还盖了一座小学,阿里的弟弟就在那里就读。如果能通过考试,就可以去镇上的中学读书,这个时候,知识就是力量。

  回到家里,父亲已经坐在那里等着他了。阿里上前,询问父亲有什么事?

  “阿里,最近你有些分神,干活的时候都有些不专心。”

  以为老爹是要教训自己,阿里马上求饶,“最近的确是这样,还请父亲饶命……”

  “我什么时候说要罚你了?”

  “啊?”,阿里有些恍惚,怎么老爹最近转性了?以前脾气可是那么暴躁。

  “我和你妈妈商量了一下,你也不小了,应该结婚才是。已经说好了,就邻村的一家,过几天你就去看看!”

  这样的消息可比惩罚还要厉害,阿里赶紧说道。

  “父亲,我现在不想结婚!”

  “说真的,你也不小了,该成家了。人家也是看中了你,不要逃跑,乖乖的等着!”

  长期以来,小农经济在伊朗慢慢扎根,农民们对土地感情特别深。大多数农民一辈子就在自家村庄或者隔壁村庄转悠,活动范围不超过10公里。找配偶时,大家也基本都在不远的村里挑,很少有人愿意跑到10公里外去结婚。

  “老爹!”

  阿里还想说什么,但被老爹制止。

  “这是命令!别以为我不知道你想要干什么,是不是想要再去德黑兰?还去邮局存钱……

  存钱也就算了,那是你应得的。但你不能离开这里,这才是你的家!”

  最近前往城市打工的越来越多,虽然赚的多,但家里的农活谁干啊?

  “可是父亲,“阿里声音发颤,“我可以在德黑兰的机械厂找到了学徒工的位置,每月能挣80里亚尔.这可比在这里种地强多了,而且还能有更多机会。“

  现在遍地都是机会,要么去城市打工,要么冒险点,去殖民地碰碰运气。总能找到合适的,至少比种地好多了。

  “机会?!”,法鲁兹猛的拍桌。“你爷爷的爷爷就在这片土地上种小麦,什么时候轮到你去城里当什么.什么.“他粗短的手指在空中胡乱比划着,仿佛要抓住那个陌生的词汇。

  “机械师。“阿里咬着嘴唇补充道。

  “对,机械师。你以为去了城市就能一飞冲天?你错了,只有极少数人才行,大部分人就是坐着之前你我做的事!”

  从乡村搬到城市的人,大多数干的活儿都是出力的,像是去城里人家里当佣人、保姆,或者干点建筑上的粗活,还有的去当兵、清理烟囱、送水啥的。他们做的都是比较基础的体力工作。

  “听着小子,“法鲁兹突然拽过儿子的手,粗糙的掌心摩挲着那些被工具磨出的茧子,“上周隔壁村一个人的儿子从城里回来,少了条腿。“他手指发力,几乎要捏碎阿里的腕骨,“你知道工厂锅炉爆炸时,人肉是什么味道吗?像烤过头的羊肉!“

  窗外传来自行车的铃声,那个炫耀的孩子正绕着打谷场转圈。阿里突然挣脱父亲,冲到窗边吼道:“那你呢?你明明见过世界!“他扯下墙上的马鞍摔在地上,干裂的皮革裂开,露出里面发黄的商队通行证——上面盖着从伊斯法罕到德黑兰各个关口的印章。

  法鲁兹的表情像是挨了一记闷棍。他缓缓蹲下,拾起通行证上脱落的铜铃铛。“二十年前.“铃铛在他掌心发出沉闷的声响,“我亲眼看见十个和你一样的傻小子,在沙漠被土匪剥皮。“他突然掀开袍子,腹部蜈蚣般的伤疤在阳光下泛着白光,“这世界从来只吃穷人!“

  阿里被震住了。他从未见过这道伤疤,就像他从未真正了解过父亲。

  “三天后去见姑娘,“父亲的声音突然苍老了十岁,“要是你还能想着那些铁疙瘩.“他指了指掉在角落的简章,“我就把老骡子卖了给你凑路费。“

  法鲁兹也不是非得逼迫儿子一辈子生活在这里,他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跟城里比起来,乡村的条件确实差了不少。庄稼收成不好时,家里的粮食就不够吃,得精打细算地过日子。收入来源有限,很多时候得靠天吃饭,遇到天灾人祸,生活就更难了。

  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庄稼被天灾给祸害了,或者农产品掉价了,这些都会让农民朋友们没办法,只能离开家乡去找新的出路。相比之下,城市能给他们稳定的工作,更高的薪水,还有更多样化的吃的,再加上各种玩乐的机会,自然就吸引人了。

  而之所以给阿里找妻子,是想让他不要忘本。万一他要去城市不回来,也不要忘了这里才是他的家。现在的时代已经不是他能控制的,连乌里玛都被打了,他们也只好顺着潮流改变!

第534章 农业收割机

  在阿里进行激烈的思想斗争时,巴格达机械厂也调试完成。按照一直以来的惯例,投资高达580万里亚尔的巴格达机械厂,纳赛尔丁沙阿是一定会出席的。事实上纳赛尔丁的确前来视察了,不是因为它的规模,而是因为它的产品。

  “见过沙阿。”一帮机械厂高层看到纳赛尔丁后,在厂长的带领下对沙阿行礼问好。

  “好了,不用客气。”

  一帮人听到沙阿的招呼后,直起腰站到一旁。在厂长的带领下,纳赛尔丁走进了厂区。

  “沙阿请看,这是刚刚研制出来的联合收割机。将小型蒸汽机与收割机结合,实现自走动力。并且加装自动捆扎装置,减少人工捆扎环节。使用钢制锯齿刀片,提高耐用性。而且我们还为它配备了大量的农用工具,可以让它在农村里做多面手。”

  顺着看手指着的地方看到,有好几个联合收割机被整齐的放在一起。其中一辆还在旁边摆放着犁、耙、小型磨面机等。

  “你们现在这款产品产量怎么样,打算卖多少钱一辆,销售情况呢?有多少人感兴趣。”

  厂长开始回答,“因为是刚开始生产,所以一个月大概只有35台收割机可以生产。并且考虑到农村里的复杂地形,对于耐用性的高要求,我们打算卖3200里亚尔左右。”

  一听要卖320英镑,纳赛尔丁有点疑惑的问着他。“这是不是有点太贵了?”

  “主要是蒸汽机和零件生产费用有点高,那些刀片都需要高价从大不里士购买,我们必须卖到这样的价格才能有利润。”

  沙阿继续询问,“那你们考虑过市场能不能接受吗?”

  “我们有调查过,这台收割机相当适合有大块田地的人使用,在我们国内就有差不多3000到6000台的市场。而且奥地利和普鲁士都有大片的耕地,相信在欧洲有差不多5万台的需求。”

  如果按照这样说的,现在伊朗的可耕地大概在2400万公顷。这还是农林部拼了命的发展农业才有的。

  记得刚收复两河流域的时候,当地的耕作技术原始,也一直处于初级阶段。简陋的木制无论古董耕犁,通常没加推土板,套在公牛或骡子身上,有时候套的是水牛,但是通常不会套在马的身上。因为在肥沃的大河流域社会,不用花太大工夫就可以五谷丰登,有时候一年还能收上两、三作,因此,当地缺少像对于居住在气候恶劣、土地难耕地区民众的那种诱因,促使人们从事技术发明。

  还有一点就是,中东地区受过教育的绅士除了极少的例外,从不在耕作上伤脑筋,而农夫是没有受过教育的。因此,两河地区普遍欠缺产生技术上改良所必备的条件,即学术训练、工技手法,以及真正从事农耕者的互动。

  伊朗进入后,开始了土地改革和农业升级。大量的新农具进入新地区,农民的积极性提高了,产量也上来了。还修建了水利,比奥斯曼那时候好多了。

  什叶派也在农业开垦中立下功劳,被认为是先知传下的训示,其中多处称扬商业,但很少对农业表示敬意。对于农民的切身问题罕有关切,除了缴税一事。当国家主导经济的趋势增强时,农地也为没什么农业知识、对于领地长远的繁荣昌盛也没多大兴趣的武官所控制,情形自然更是每况愈下了。

  因此什叶派众多宗教学者整理出一份《农业敬语》,从古兰经和其他宗教典籍种找出重视农业的句子,并推行出去。就算是纳杰夫也不得不赞同。

  不过,两河流域和河中地区还有大量的农业用地可以开发。伊朗本土也有没有开发的地方,按照最乐观的估计,应该可以超过5000万公顷。当然具体是什么情况还得看未来。

  这些耕地也不全种粮食,水果、咖啡、棉花等附加值比较高的作物也种。比如阿姆河流域就是棉花集中生产区、马斯喀特地区就是咖啡种植区等。种着这些,农民的生活也好了起来,也能消费些高端工业品。

  伊朗现在最不缺的就是沙漠,可以通过堆肥植树来改造土地。其他的耕地也能慢慢改良,这款收割机投放市场,能够让伊朗开垦更多的土地种植粮食。还能让更多的人进入城市壮大伊朗的工业。

  “现在我对这款收割机相当看好,只是你们的产量很是问题。”

  “沙阿放心,我早就对此有了预案,只要一有火爆的苗头,我们将继续招收人手,预计只要一个星期的缓冲技能将日产量提高到25台以上。”

  纳赛尔丁点头,相信他能够做好!随即回去巴格达王宫。并且下了命令,要求伊朗银行为这些收割机设立贷款,减轻民众的负担。

  与此同时,伊朗也开始对严格的银行条例进行修改。从原先不准设立私人银行变成可以设立地方银行,随后在财政部批准下,德黑兰银行、大不里士银行、伊朗邮政银行和巴格达银行先后在1863到1866年成立。他们受财政部和中央银行管辖,可以在地方行动,但受到的限制还很多。

  外国银行还是要交20%的保证金(1856年修改)才能进行交易,但终归不能像在其他国家那样深入内陆,伊朗的金融城墙弄的很结实。并且开始向外进攻,不断撕咬着原本的格局。

  现在国家的金融格局是:伊朗国家银行为中央银行,工商银行、邮政银行、农业银行和伊朗银行为政府控制的四家大银行,另外还有三家地方银行,一共是七家国家银行以及奥地利贸易银行、那不勒斯银行和巴林银行三家外国银行并存。

  金融资本的拓展也推动工业的发展,1866年一年,七家银行一共发放工商贷款7231万里亚尔,德黑兰证券交易所的股票增加到119种,大量的股份公司建立起来。而大量的工业投资和政府政策下,伊朗的工业也是一飞冲天。

第535章 二十年发展报告(上)

  伊朗的变化有目共睹,这一切都被政府融入到递给沙阿的二十年发展报告中。

  一般认为,1847年是国家大改革的开始之年。因此政府也以1847年开始记载一系列大事。

  而在报告一开始,就写着伊朗的人口。因为1847年还没有人口普查,所以只是估算。而政府估算,1847年伊朗全国人口大概在1000万上下。

  而到了1867年,伊朗人口已经增加到3412万。这里面有一部分是新领土上的人口,当然更多的还是伊朗人口增长率的提高。

  医院的数量由0增加到现在的557所,医生数量为5163人,护士和药剂师数量达到10325人。医疗体系的建立让人口死亡率大幅度下降,而且还在不断拓展。当医生或者护士成为不少人的目标,不管是地位还是薪水,都是挺高的。

  政府的正式公务员也达到了33万,都是这二十年内通过考试选拔上来的。这些人比那些长老啥的要忠诚,当然效率也高,政府下达的命令基本能够完成。比原先的地方政府好多了。

  此外,教师也成为了国家的正式编制。小学、中学、大学以及各个专业学校均由政府拨款。以上三个职业也是不少人向往的,每次考试都有不少人前去。

  教育体系中,大学生数量达到了创纪录的4.8万人。他们也是国家的新鲜血液,充斥着各个角落。每年也有几百人前往普鲁士、奥地利和英国留学,回国后成为军官、企业家或者从事其他行业。当然还有的就是进入科学研究所,点科技树。

  文化语言方面,所有民众会说波斯语,但这里面还有12%的人还会说阿拉伯语、7%说亚美尼亚语、5%说奥斯曼土耳其语、格鲁吉亚语、希腊语等其他语言。政府保留他们说其他语言的权利,但波斯语必须要学会!这是规矩。

  宗教方面,84%的人信仰什叶派、4%信仰逊尼派、7%为亚美尼亚使徒教会、剩下的5%是东正教、祆教、犹太教、路德宗、天主教等宗教。这些由宗教会议管理,实行以什叶派为主体下的宗教和平。

  什叶派也经历了众多转型过程,首先就是全部采取波斯语,除麦加等地还能使用阿拉伯语外,平常宗教日程都使用伊朗语言。

  此外,将阿舒拉节与波斯史诗《列王纪》结合,强调侯赛因的牺牲与伊朗历史英雄的悲剧叙事。同时提拔库姆、马什哈德与麦加地位同等,淡化阿拉伯圣地的绝对权威。甚至还有人提出要让拥有智慧的女性成为宗教学者,但被其他人反对。

  医药产业也从无到有发展起来,在这个还没有规模化的时代,伊朗率先开始在制药业发力。伊朗第一医疗公司成立,开始生产巴比妥和石炭酸消毒剂。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医疗产业的发展。

  像这样依靠科研的产业还有许多,包括化学、石化、动力、能源等。还有钢铁、机械、造船、采矿等重工业,都依靠科研技术提高生产力。

  蒸气船和铁路是工业时代最重要发明并有加速后续成长性。到1867年,伊朗的商船数量已经从15艘增加到619艘,铁路里程达到8700公里。公路里程为16580公里,电报线长度达到11683公里,这些联通了伊朗的各个地方,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传递。

  造船业是政府重点推动的产业之一,阿巴斯港、布什尔、巴士拉、马斯喀特等港口城市至少拥有一家造船厂。布什尔的造船业产值高达700万里亚尔,但没有阿巴斯港的高,1300万,其中90%是军工推动。

  随着邮政部建立起来,电报和邮政开始走上快车道。全国共设立了2500个乡下邮政点和450个城镇邮局。物流速度加快,缩短了至少一半的时间。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在采矿方面,今年的煤矿开采量为450万吨、铁矿为380万吨。还有金、硫、铜等其他矿产,比1847年涨了十倍不止。而与之相对应的,钢与生铁的产量达到65万吨,并且数字还在不断的增加。

  钢由于其硬度,被用到建筑上。1862年,第一栋10层高的大楼在德黑兰竣工,随后这种建筑开始在各个城市大量出现。大部分建筑用作公寓,租给那些进城务工的人。

  在移民中,伊朗每年会接纳10万的移民,其中6万为奥斯曼人、3万为埃及人,还有叙利亚人、信仰什叶派的印度人等。他们大多属于伊朗的劳工阶层,赚取收入。此外每年还有数十万的奥斯曼劳工在伊朗停留,为伊朗的经济付出努力,作为交换,他们挣着在老家都比不上的收入。

  在全国的人均收入报告中,大不里士、巴库两地的人均收入最高,达到1050里亚尔,然后是德黑兰(862里亚尔)、巴格达(843里亚尔),就算是伊斯法罕和撒马尔罕,也有732和701里亚尔。但在赫拉特、扎黑丹等东部地区,人均收入只有可怜的200多里亚尔。

  还有,在巴格达和大不里士的西部地区工业正在起飞、马赞德兰和两河流域农业改良正在进行的同时,被贫穷困扰的东部地区,人口正以最快的速度增长着。他们为西部地区提供了大量劳动力,而最近几年政府才注意到情况,开始加大投入东方。

  农民仍占全国人口的一半以上,工业化进程的确快速,还有更多的农民正在转变为农民工,有的则彻底转变成城市劳工,和家人一起进行打工,这个阶层目前占到全国人口的15%。预计在10年后,人口会增加到25%。

  在这些劳工中,又有1%属于技工阶层,他们掌控着较高的技术,拿着比普通劳工多的薪水管理着工厂。但劳工仍是城市的不稳定因素,如果经济差了,那么工厂要裁员,就会形成大规模的失业潮。到时候这上百万人估计政府要头疼了。

  除去农民和劳工两个占比大的阶层,还有店主、官员等人数,目前来看伊朗的情况是比较健康的。只要经济势头不会打断的情况下。

第536章 二十年发展报告(下)

  在经济领域,伊朗的经济报告也是很乐观。

  1847年到1867年,伊朗雇佣10人以上工厂数量从10家增长到3552家。使用蒸汽动力的占所有工厂的92%。其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创建的工厂达400多家。

  以纺织业为例,伊朗纺织业吸纳了不少工人,同时因为受市场影响较大,纺织业也成为最重要的轻工业。

  伊朗生产的布匹、丝绸、地毯畅销欧亚,除了殖民地帮忙消耗、成本低外,欧美贵族富商都以拥有伊朗地毯为荣,其精美的样子放在家里可有面了。

  伊朗纺织业的产值达到了21531万里亚尔,为轻工业中最高。吸纳了上百万的工人工作,有力推动了贸易和工业化。除了供给国内市场,也大量出口,去年的出口额度为6900万里亚尔。

  造纸、家具、食品工业也经历了跨越式发展,私人资金最先流入的就是这些行业。除了偏远地区还是手工业外,主要地方已经采取大工厂模式。

  伊朗的经济模式不同于英国,是以政府主导型发展经济和贸易。400多家国有工厂中,大多都是雇佣工人千人甚至万人以上的级别。而私人企业也有千人以上的级别,但距离万人还差得远呢。

  进出口方面,伊朗的贸易额已经成功突破五亿里亚尔的大关。得益于油价上涨和欧洲经济发展,伊朗的贸易也活跃的很多。进口方面,62%为粮食和原材料,30%是其他国家的工业品,8%为其他产品。

  因为更多新产品的出现,以至于其他国家进口的原料大幅增长。巴西的橡胶、法国的零部件,这些都要大量进口,因此增长最快。

首节 上一节 195/2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说好打穿港综漫威,竟然吞噬星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