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波斯帝国1845

波斯帝国1845 第161节

  智利突然向巴塔哥尼亚进攻超出了想象,伊朗紧急召见智利大使,结果对方说这是意外。

  意外?围攻克尔曼好多天了是意外?你能不能换个好点的借口。

  伊朗和智利的关系陷入冰点,而智利看样子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除了自己稳定的政治作为根基,极速发展的经济和好的外交也是他的底气。

  与其他南美国家相比,智利比较早地形成了稳定的政治局面,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40到50年代是智利经济的早期发展时期,这种发展主要依赖于采矿业和农业。

  采矿业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白银产量从20年代的每年大约2万公斤增加到现在的大约12.7万公斤;铜的产量同期从每年平均2725吨增加到35600吨;但黄金产量逐年下降,同期从每年平均生产1200公斤下降到现在的270公斤。

  同时,加利福尼亚和澳大利亚金矿的粮食需求为智利的小麦出口开辟了市场,由于运输条件的改善,智利又向英国出售了大量的小麦和大麦,1862年达到150万公担,是出口的最高纪录。

  得益于贸易的发展,从1855到1863年的八年间,政府的收入一般都超出了其支出。出现了大量的盈余。这笔钱用来整顿军队和购买武器上,光是从英国的军火交易就高达200万英镑。包括订购的两艘军舰。

  此时智利已经动员了1.2万军队,在火炮的轮番轰炸下,克尔曼还是没有被占领。

  为了防范智利的进攻,克尔曼在之前几年进行了前所未有扩建。加固城墙、深挖壕沟,每个城墙口都有火炮,挖了井防止对方断水,储存的粮食足够使用一年。

  更何况,克尔曼内部高度团结,他们将这场围城战比喻成八百年前的托莱多围城战。卡斯蒂利亚的阿方索六世围攻托莱多两个月逼迫其投降,这次他们不会让对方轻易得逞。

  炮弹落在城墙上,伊朗的火炮也在反击。智利军队继续在这里僵持,而海军则多次袭扰伊朗商船,断绝他们的支援。

  2月28日,智利海军军舰圣地亚哥号炮击了一艘伊朗商船,造成六死二十二伤,震惊伊朗上下。智利方面派遣大使表达歉意,还说智利本来无意炮击,但对方硬要冲,他们无奈才做这样的决策。

  “无耻!”

  纳赛尔丁知道这是智利的借口,不就是觉得伊朗本土距离太远,想要一鼓作气解决吗。偏不让你得逞。

  秦尼斯坦的舰队将前往智利,保护伊朗商船。同时宣布伊朗进入战备状态,不过智利早有准备,但英国吓得肝颤。

  英国在智利、阿根廷和乌拉圭三国的投资和贷款将近1200万英镑,占南美洲投资的一半。这要是发生战争,拿就全赔本了。而且还有八百万是在巴西的投资,巴拉圭战争的爆发会让他们受到损失。

  此时的帕默斯顿首相还陷入了和同僚格莱斯顿的斗争中,尽管巴麦尊和威廉·格莱斯顿对彼此保持着绅士般的风度,但他们在宗教、外交、国防和改革等方面都有着根本分歧。

  为了防范法国,帕默斯顿设立了一个皇家国防委员会,该委员会建议修建大量要塞以保护英军造船厂,首相强烈支持该建议。由于耗资巨大,格莱斯顿表示反对,还威胁说若是接受该建议他就要辞去财政大臣的职位。最后还是双方各退一步,这才解决了问题。

  而阿富汗的事情让老首相心力交瘁,英国还没有从金融危机的衰退中走出来,其他地方的事情让英国证券交易所再次抛售股票,多年的辛劳让他不得不在3月12日辞职。外交大臣罗素勋爵上台组建政府。

  罗素上台最重要的事就是解决南美洲和阿富汗的问题,一个涉及广大的经济利益,一个关系到印度的安全。哪个都不能掉以轻心,而伊朗这个老对手比法国还难缠,早在之前,内阁就得出结论,自己发兵是最后的手段。还是要以和为主,不然就凭伊朗的实力,他们起码要花3000万英镑才行。

  这样的情况是不可能的,英国不会花上千万英镑去攻打伊朗。伊朗已经将当地民众的情绪调动起来,如果英国入侵,难保当地人会拿起武器和他们对抗。伊朗人可不是印度人,只能说一头波斯狮子正在盯着他们这头英国狮子。

  而此时的阿根廷局势不断恶化,3月16日,阿根廷军队企图重新夺回罗萨里奥,但6000阿根廷军队被4000巴塔哥尼亚军队打退。动用海军进攻布兰卡港,但被海岸的岸防炮给击退。

  “大总统,前线急电!”

  布宜诺斯艾利斯总统府内,参谋军官急匆匆的跑进米特雷的办公室中,神色慌张道。

  “怎么了?”

  “我军进攻罗萨里奥再次失败,桑切斯将军被炮火击中身亡!”

  米特雷经受不住,晕了过去。等他醒来,内阁成员都在他周围。

  “现在,我们需要共克时艰,巴拉圭不是我们的主要对手,伊朗才是。”

  “总统,我们要不要找英国。”

  米特雷突然大声说,“当然,还有智利,也一起去找。”

  没有利益驱使,英国、智利等国都不会帮助阿根廷渡过眼前难关,因此,为了保全住国家安全,米特雷已经做好了牺牲一部分利益的准备。

  巴塔哥尼亚荒原是智利和阿根廷的争议地区,如果智利愿意出兵救援,米特雷愿意将巴塔哥尼亚地区割让给智利,同样,如果打退了巴塔哥尼亚的进攻,米特雷也愿意承认乌拉圭属于巴西帝国,阿根廷将不再干预巴西与乌拉圭的合并,而劝动英国出手相助,解决了阿根廷面临的危机后,米特雷也不介意对英全面放开国内市场,毕竟商业利益虽然重要,但是也比不上国家的存亡重要。

  米特雷心中谋划的这些内容没有告诉其他官员,只告诉了即将出使两国求救的人。这也是不得已的选择,如果有替代选择,他也不会这么做。

第444章 英国新内阁

  罗素勋爵在唐宁街十号召开紧急会议,对于南美洲和阿富汗,让所有人开始讨论情况。

  “克拉伦登伯爵,请说说你的看法。”

  新任外交大臣克拉伦登伯爵向所有人说一下基本形势。

  “目前阿富汗国王已经派使者向我们求援,当地的起义部队已经距离喀布尔不远。而且他们还有火炮和步枪。”

  这明眼人都知道起义军的背后是伊朗,问题是他们才从马来亚危机中脱身,还要扎进阿富汗的泥潭吗?

  “还有阿根廷的情况,伊朗管辖的巴塔哥尼亚已经要打到阿根廷的首都,智利围攻克尔曼多日,久攻不下。智利政府向我国求援。”

  他接着向众人说,“我想提醒诸位一句,伊朗并不等同于奥斯曼和远东,他的综合实力和军事实力绝不是帝国派遣一两万军队便能够解决的,如果我们答应智利和阿富汗的请求,亲自派遣部队参战,那么我建议帝国最少要派遣12万人以上的陆军部队,同时调遣最少一支分舰队规模的舰队赶赴波斯湾,对伊朗沿海地区实施海上封锁。”

  内阁各部要员中,并不是所有人都和克拉伦登、罗素一样属于自由党一派,因此,他发言过后,很快便遭到以陆军大臣德比伯爵为首的保守党一派的反对。

  “克拉伦登伯爵,我不认为您说的需要五万帝国军队。我们只需要扶持奥斯曼和智利……对了还有俄国,他们就会替我们收拾伊朗。然后他的领土就会让我们随意夺取。

  而且,和俄国的战争中我们动员了10万人,现在对于伊朗我们就要动员12万人。难道伊朗比俄国更可怕?”

  “德比伯爵,我不想这么说,但您真的认为根本不需要派遣军队便能逼迫伊朗求和吗?”

  “当然,只要我们扶持起奥斯曼和俄国,伊朗迫于压力就会投降。”

  “恕我直言阁下,您说的这两个国家都已经被伊朗打败。伊朗从俄国夺走了高加索,从奥斯曼夺走了美索不达米亚,两年前又拿下了麦加。他们的军队是经过普鲁士军官训练过的,武器也能够自己生产。他们的民众团结一心,不是轻易就能征服的。”格莱斯顿对德比伯爵说道。

  “那么难道我们要对伊朗让步吗,可别忘了,如果让他们在阿富汗成功,印度就会有危险。如果让他们在南美洲成功,我们的投资都会有损失。”

  保守党和自由党间的争斗不仅涉及到政治方面,在军事外交方面,倾向不同党派的将领们之间也有极强的竞争性。

  英国第一次对于远方的国家感到讨厌,要说欧洲,那他是可以使劲把水搅浑;印度则是牢牢掌握在他的手中,其他国家也是有求于他。就伊朗,他的样子就不像是能当狗的。自己已经大发慈悲给了他应有的地位,为啥还不满足呢?

  “好了好了,阿富汗的事伊朗已经递交了外交文书,只要求阿富汗给予这些人平等地位。我想这个能够同意,接下来就是说服喀布尔。

  至于南美洲,我们还是要做好失去阿根廷的准备,转而扶持智利可能是最好的选择。”

  硝石是生产炸药的主要原料,在合成氨没有发明出来前,从智利开采出来的硝石对于维持英国的火药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此外,智利的铜也是英国需要的。英国资本大多进入智利采矿业,为他们的工业发展提供了原材料。

  相比之下,阿根廷能获得的收益实在是微不足道。国内矿产有限,主要出口皮革、油脂、干肉等产品,唯一能说的也就是那700万只羊生产的东西了,可惜这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就能补上。

  出兵干涉并不被内阁官员们看好,但是阿根廷毕竟是白人为主的国家,英国在当地也有一部分经济利益,眼看阿根廷陷入危局却不出手相助对于英国的全球战略也没有好处。为此,他们决定曲线救国。

  援助阿根廷的军事行动,巴西、智利两国承担主要的军事义务。英国负责提供贷款和物资,同时伦敦先就阿富汗问题和伊朗谈判。争取能解决一个是一个,实在不行,阿根廷让给他们,自己可以去其他地方加大投资。

  说到底,内阁还是决定不出兵。南美洲距离英国有几千公里,就算英国海军天下无敌。那也没有到这种地步,再说了,钱从哪里来。要知道英国现在还在金融危机中呢。

  让巴西和智利来,一方面可以省下军费,另一方面还能扩大自己的生意。将阿根廷失去的在这两国补回来。

  南美国家虽然在表面上拥有装备不逊色于欧洲一般国家的军事装备,但是南美国家的军事力量是建立在数额庞大的外购上面,武器几乎全部是从欧洲列强手中购买得来,而真正产自本土的武器类别却十分有限。

  巴西、智利两国,则是因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两国政府不用大力发展见效慢的工业体系,便能够利用利益巨大的矿产资源从欧洲国家换取最新的军事装备,因此,没有迫切建设工业体系的外部压力,巴西、智利两国的军事工业水平便长期停滞在独立建国的初期阶段,对重型武器和配套弹药的需求主要依赖于英法等欧洲强国的出售。

  虽然他们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但是那些大型矿场却大部分掌控在外国手中,少部分新进勘探的矿场也因为扩充军事力量,被政府或是抵押或是低价卖给了欧美国家。这是南美洲国家的通病,为了军队,可以把一切都给卖了。

  考迪罗政治加上欧美对南美的殖民化改造让他们成为大型种植园和矿场,他们没有迫切发展工业的需要,也陷入了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的困境。工业计划受制于政治动荡不会长久进行,以至于他们的工厂大多以小型企业为主,现在只能靠英国的援助才有希望抵挡伊朗这个半工业化国家。

第445章 联动反应

  哈拉扎人的起义军犹如一颗火星,点燃了阿富汗的遍地。坎大哈等地也爆发了起义,就连喀布尔也有暴动。各个部族好像是约好的,一起起义。

  伊朗已经连续三次向喀布尔发出信函,要求对方给予什叶派平等的地位。只要这样伊朗就会帮助他来平定这场起义。

  但对方竟然不允许,逊尼派作为他们的立国之本,肯定不能惹怒那些教士。不过他们提出了替代方案:以法拉为中心,周围1000公里的地方为起义军的地方。他们只需要付出部分经济利益就行。

  但这样的条件被伊朗和起义军拒绝,他们想要的就是让什叶派和逊尼派平起平坐,然后依靠伊朗的力量,逐步将逊尼派推出去。

  但阿富汗也意识到伊朗的目的,坚持拒绝了这个条件。见这唯一的条件被否决,伊朗已经动员部分军队在赫拉特。

  夏巴兹在赫拉特多次得到起义军的情况,从起义军起义开始,伊朗就支援了价值240万里亚尔的武器,同时还有4800名受过训练的哈拉扎人进入阿富汗,为起义军战斗。

  “总督,沙阿的命令。”

  夏巴兹接过电报,纳赛尔丁决定更改阿富汗的策略,从原本的宗教平等改为附属国收服。这个王朝有些腐朽了,让伊朗重新装修最好。

  “看来英国人不同意我们的和谈了。”

  英国一直说要和平解决问题,但没有啥用。印度方面倒是有些动作,一些军队从加尔各答出发前往旁遮普,就是行动太慢,一个半月要是能到就是烧高香了。

  “我们能争取到的部族有多少个?”夏巴兹询问副手。

  “应该有三十多个,还有几个原本是支持国王的,后来和我们接触,应该可以争取。现在起义军这么厉害,国王的话他们也不怎么听了。”

  阿富汗与其说是一个国家,不如说是一个部落联盟。国王就是盟主。现在盟主实力下降,其他部落也生起了小心思,纷纷割据一方。

  而且相比于英国,同属于一个宗教的伊朗还显得更宽容点。虽然属于不同教派,但伊朗对他们这里的拉拢可是下了很大力气。所有部落首领的财产可以保留,还能得到爵位。

  至于宗教,什叶派和逊尼派不都是虚的。只有钱是真的。阿富汗山地众多,为了不步入英国后尘,还是要花大力气来进行同化。

  英国政府在3月16日向伊朗政府发消息,提议两国对阿富汗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伊朗政府做出回应,详细说明自己多次和阿富汗讨论和平进程,结果都被对方挡了回去。如今这样的局面,是阿富汗咎由自取。

  罗素一方面痛恨阿富汗造孽一方面也不得不出面保着他,英国已经吃过一次瘪,不能吃第二次。他和俄国大使仔细交谈,讨论施压伊朗的可能。

  不过他们还没有讨论结果,意大利先跳了出来。意大利首相批评了伊朗破坏阿富汗和平的举动,还说要组建军队讨伐。

  没人把他的话当回事,意大利这么说无非是为了报复伊朗支持奥地利对他们的战争,还拿走了米兰。由于奥地利对意大利人进行史无前例的清算,导致上百万意大利人背井离乡。因此意大利这样说也有理由了。

  当然意大利还有别的心思,他这样做就是给英国看的。经济、军事实力落后主要欧洲强国的意大利把目标对准在伊朗身上,希望借助英国对伊朗准备进行打击的时候,趁机夺取伊朗的几块殖民据点。东非地区的殖民地不仅是意大利眼馋,英国法国哪个都眼馋。伊朗东非的产出甚至超过了南非地区。

  除了农作物和食品,伊朗在当地修建了1860公里的铁路和3400公里的公路,还有超过2000公里的电报线。这些促进了内陆的交通和联系。

  随着农业的发展,制造业开始在当地落户。纺织厂、家具厂、工具工坊等坐落在海港城市,填补了当地的部分市场。当地的人可以拥有更多的耕地,更好的生活,而其他殖民地的人却只能寻找其他机会,要么和野蛮人交战,要么移民去其他地方。

  意大利想要夺取伊朗在东非的殖民地,当然仅凭他自己显然不可能,因此他想将英国拉过来。自己只需要一点边角料就行,其他的请英大人自取。

  好不容易有个炮灰,英国怎么能放过。对于意大利的请求,英国是同意的。反正赢了给他,输了他们也不会对自己生气。这样挺好的。

  英国和意大利口头约定:意大利出兵的话英国会负担30%的财政和部分武器。如果成功,意大利可以获得伊朗东非殖民地的20%,剩下的归英国所有。

  有了一个冤大头,想找其他的也真不容易。比利时勉强算一个,之所以算勉强是因为现任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一世不同意,但他的继承人利奥波德王子对此很感兴趣。老国王病入膏肓,看样子活不了多久。等王子继位,他说不定能够答应这个。

  对比于意大利、比利时两国为英国人摇旗呐喊,法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的表现则各不相同,三国都推脱国内事务繁多,政府没有精力和财力支持大规模的远征行动,对于阿根廷白饶遭遇,政府表示深切的同情。

  当然,还有让罗素勋爵闹心的。美国政府突然宣称要帮助阿根廷政府,避免伊朗的进攻。

  此时的美国总统已经换成了在之前战争中立下大功的尤利西斯.格兰特。他对于国家统一有着偏执,在1864年大选中,他打出了要统一,不要分裂的口号,以绝对优势当选。

  宣誓后,格兰特总统开始施行他的计划。不仅要重新统一美国,还要重振美国的地位,其中门罗主义更是他必不可少的一环。

  然后,他的计划遭受到了国会的阻挠。以反对党控制的众议院反对了总统的提议,并宣称现在应该注重内政,希望总统先生能够理解。美国参战的计划就这么搁置了。

第446章 生事

  阿富汗的事情是伊朗和英国之间的再次博弈,在任何问题上,伊朗比俄国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和包容性。不管是阿富汗还是马来亚,相同的宗教总能获得共鸣。尽管教派不同,但伊朗已经获得了麦加和麦地那,圣地在手,他们也不得不从,毕竟伊朗还有圣地专用航线呢。

首节 上一节 161/2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说好打穿港综漫威,竟然吞噬星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