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波斯帝国1845

波斯帝国1845 第162节

  抽空朝圣一下圣城对于每个人来说是最好的,都说教派冲突大于一切,但伊朗治理下好像也没啥。自己的收入增长是实打实的。为了能够更好的生活,改个信吧还是。

  起义军以法拉和巴米扬为中心,设立自己的政府。亲伊朗的什叶派部落领袖阿卜杜尔自立为阿富汗埃米尔,很快派人去德黑兰寻找救援。

  他清楚,伊朗和英国都对阿富汗虎视眈眈。想要保持独立是不可能的,而自己的信仰和身份又肯定会招致反对。所以,投入伊朗阵营是必要,也是无奈的选择。唯一能放心的就是阿富汗没有民族主义意识,只有部落没有民族,只需要将那些部落首领安抚就可以平定大部分地区。

  在经济上,阿卜杜尔决定全面放开伊朗资本和商品。只要维持自己的地位,怎么都行。

  这些年借助和伊朗的贸易,什叶派商人的经济地位提高了不少。他们不仅兜售着商品,伊朗商人还取代了犹太商人的金融放贷位置。因为银行的开设,突破了古兰经的限制。放贷不再是犹太人的专利,而借着银行,伊朗也能控制其他国家的经济。

  在这样的情况下,纳赛尔丁仍按计划前往河中视察。他经过阿什哈巴德、希瓦、撒马尔罕、塔什干等地,当地已经拥有了一定规模的工厂和矿场,农业也在发展。

  “这就是不一样的河中啊。”纳赛尔丁感叹着。

  “沙阿,这些年河中一直致力于将当地的工业发展起来。我们引进了一批工厂,包括纺织、弹药、军工等行业。”

  叶海亚向沙阿说明这些年河中的情况,当地的棉花种植业快速发展,为此大量的纺织厂在撒马尔罕和塔什干落地。当地的民众也因为较高的薪水而进入工厂。

  撒马尔罕的民众也在街道两旁欢迎沙阿的到来,其中有不少人甚至跪下。他们原本是奴隶,后来伊朗占领这里后将他们释放,重获自由的他们自然是对沙阿感恩戴德。

  沙阿和当地的民众进行了互动,询问他们的生活如何。以前那些统治者可不会这么做,他们只会一个劲的向他们要钱,还是现在的君主好。

  纳赛尔丁一副狠抓经济搞建设的样子,外交方面是完全不管了。当然说不管也不对,因为在阿富汗的北边,河中地区也开始了屯兵。

  在锡尔河南岸,伊朗修建了25座堡垒防止俄军进攻。同时在咸海南岸修建码头,并有两艘小型蒸汽舰在此地活动。防的就是俄国。

  英国大使史塔福德也麻了,怎么一有事就找不到沙阿了。好在大维齐尔还在,他直接将英国首相要求会谈的消息给了他。

  “大使先生”阿米尔说道,“我国已经连续好几次向阿富汗提议,但都被对方驳回。不知道和贵国的会谈能不能解决这件事。”

  “阿米尔阁下,请您相信我国和平的意愿,我国也理解贵国想要和平的心情。但阿富汗问题需要长期的合作才能稳定,我国一直致力于和平事业的发展,只有和平才是能够促进交流的根基。”

  阿米尔没说什么,只是将一份报纸递给大使。“您看一下这个,这上面说的可都是真的?”

  史塔福德看的第一眼就知道英国摊上大事了,这上面说的是意大利王国正准备集结军队前往帮助阿根廷和阿富汗。

  如果只是这样倒也没啥,问题是后面,某个意大利议员则说他们已经争取到了一个强国的支持,他们的海军加上意大利的陆军,是无敌的存在。

  众所周知,这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拥有强大的海军。阿米尔想看看史塔福德怎么说下去。

  “大维齐尔,这绝对是无稽之谈,我国一直致力于和平,怎么会协助意大利?”

  “大使阁下不用这样,我也没有说贵国是帮助意大利的。不过看您的样子,好像这说的是真的……”

  “不是,绝对不是。”

  史塔福德连忙否认,这意大利真是……他不知道说啥了。这么容易就说出去,而且都不用猜,就知道这个盟友是谁。他们是猪吗?不对,猪起码能吃肉,他们只能拖后腿。

  “现在这件事传的很大,谁都知道意大利要出兵进攻我国。还美其名曰什么,解放。

  哼,您说说,连自己的故土都能割让的国家有什么资格说这个词。”

  意大利这个跳梁小丑是不担心的,要是英国下场的话,伊朗恐怕还得遭遇一次战争。

  “请大使转告罗素首相,伊朗无意扩大冲突,但如果有人故意破坏和平,伊朗也奉陪到底。”

  大使怎么说呢,没法说。只能递交电报过去,希望尽快派代表前来,同时他花了4000字的长幅把意大利痛骂了一顿。希望伦敦能把这个蠢货给踢出去,和他们在一起感觉智商也降低了。

  罗素首相对于国内的金融危机只能再找罗斯柴尔德银行,能拯救金融的也只有他们了。

  经过他们出手,英国的情况也稳定下来。可以考虑点其他的,然后,意大利的事情也传到了英国国内。

  好几家报社的记者围着内阁成员,询问这上面说的盟友是不是英国。所有人都矢口否认,并且把意大利大使叫过来痛骂了一遍。

  但意大利国内不这么想,他们想的都是可以向伊朗和奥地利复仇了。政府人员想的是可以获得殖民地了,意大利的荣光要来了,罗马帝国的荣光也要回来了。说不定凯撒、屋大维,还有历届皇帝都会为意大利取得的成就而自豪,过了一千年,罗马帝国的荣光永存。

第447章 局势已定

  上百万的哈拉扎人起义了,难道阿富汗国王没有自己的支持者吗?

  有是当然有的,但目前正在观望。如果起义军失败了,他们会乘胜追击;如果国王失败了,他们会圈地自保。

  起义军已经来到了巴拉基巴拉克附近,这里距离喀布尔已经不足12公里。阿富汗国王也知道这里的重要性,派遣王储穆罕默德带领军队抵挡起义军。

  3月28日,起义军开始进攻巴拉基巴拉克。起义军号称拥有20万人,实际上只有六万多,但他们拥有15门火炮,其威力不容小觑。

  轰鸣的野炮爆炸声拉开了战斗的序幕,和之前的试探性进攻不同,早上的战斗刚开始并没有近身突击的热场景,起义军直接向城堡发射炮弹。

  第一轮炮弹试射,偏离的炮弹落在距离守军炮台六七米远的地方,剧烈的爆炸将杀伤范围内的十多名士兵击倒在地,哀嚎声、求救声、炮火轰鸣声淹没了守军指挥官的命令声,城墙阵地因为突然爆发的猛烈炮击一片混乱。

  “殿下,敌人的大炮太厉害了。已经有不少人炸伤了。”

  穆罕默德看着不断被抬下去的士兵,越来越感觉紧张。他手中可是将大部分的军队都调过来了,如果不能守住这里,那么喀布尔就无险可守,最终被灭亡。

  “一定要守住这里,把市民都拉上来,守住!”

  市民们被动员起来参与到防守中,他们能够在双方战争焦灼时为部队提供后备力量,但是在双方实力差距过大,攻守局势易位的不利局势下,没有经过专门训练,心理素质无法适应恶劣战场环境的他们,反而容易成为打击已方士气的破坏者。

  惨烈的场面吓住了这些市民,一些人因为惊吓过度,蜷缩着身子躲在城墙边缘浑身抽搐,或是因为目睹身边战友肢体不的恐怖画面,精神崩溃,大叫着在城墙上方四处逃窜。

  起义军的突破口就是西南角,据当地逃出来的市民说,这个地方因为年久失修防御特别脆弱。因此火炮集中在这里,终于,一段城墙在连番的炮击下轰然倒塌,留下一个狭窄的缺口。上百名士兵在起义军将领的带领下,向缺口涌去。

  哈扎拉战士如潮水般涌向那道三米宽的缺口,他们手中的德黑兰造步枪在阳光下泛着冷光,枪托上刻着的十二伊玛目名号被鲜血浸得发亮。守军在慌乱中组成人墙,用刺刀捅穿第一个冲进来的起义军胸膛,却挡不住后续涌来的第二波、第三波——这些来自巴米扬的山民穿着简陋的皮甲,却像雪崩般不知恐惧为何物。

  缺口处的争夺很快演变为肉搏地狱。一个独眼哈扎拉老兵用缴获的英制刺刀连捅三名守军,直到刀身弯曲卡在肋骨里;十七岁的起义军少年抱着点燃的炸药包滚入敌阵,爆炸的气浪将双方尸体抛上十米高空。当王储的皇家卫队终于赶到时,缺口处已经堆起半人高的尸墙,黏稠的血浆让靴底打滑,冲锋的士兵像割麦子般在火药烟雾中成片倒下。

  “殿下!西南塔楼失守!”满脸烟灰的副官跌跌撞撞跑来报告。穆罕默德转头望去,只见起义军的绿旗已经插上塔楼箭垛,狙击手正居高临下点射军官。

  “跟我走,把他们打回去。”

  穆罕默德抄起弯刀,带着身边的卫队向西南角前去。

  烈日将战场烤得发烫。到正午时分,守军的弹药已消耗大半,市民组成的民兵队开始溃逃。有人试图用绳索缒下城墙,却被起义军的弓弩和火枪射成刺猬;更多的逃兵挤在狭窄的城门甬道里自相践踏。穆罕默德让他们回去都无济于事。

  “回去,不许后退!”穆罕默德吼着。

  这话没用,反而加剧了不少士兵的怨恨,他们推开穆罕默德,各自逃命去了。

  起义军的爆破队终于炸开了主城门。浑身是血的哈扎拉战士如决堤洪水般涌入,他们用长矛挑着守军头颅,用火药烧焦每一扇雕花木门。穆罕默德不得不集结剩下的军队到达内部堡垒,一路上他们且战且退,损失了不少士兵。

  枪声、炮声、爆炸声混杂在一起,城内到处是交战厮杀声。入城的起义军以十人一组,百人一队,机枪开路,小型山炮、迫击炮跟进。在付出一千三百余人的伤亡后,他们逐步掌握住城内巷战的主动权,并且不断将守军分散切割为孤立的小部队。

  失去中枢的指导命令,城内虽然依旧有不少残余部队,但是各自为战的局面只能给起义军带来一些小麻烦,却无法改变他们注定失败的命运。

  最后的抵抗持续到月上中天。穆罕默德蜷缩在地窖里,听着头顶的哭喊声渐渐微弱。当起义军用斧头劈开橡木门时,他正用颤抖的手往燧发枪里装填最后一发子弹——这是祖父从锡克教徒手里缴获的古董。

  “我绝不会成为你们的俘虏!”

  说完这话,穆罕默德冲自己的太阳穴开枪。死在了起义军面前。

  黎明时分,从家里出来的市民们看到了恐怖的一幕:巴拉基巴拉克的城头竖起三百根长矛,每根矛尖都挑着剥皮的尸体。最中间那具戴着镶满翡翠的王冠,随风晃动的脚踝上还套着象征王储身份的黄金脚环。而在更远的山路上,起义军的炮兵正拖着战利品向首都进发,车轮碾过的血痕在朝阳下亮得像一条猩红地毯。

  巴拉基巴拉克战役,起义军以7800人的代价攻占了这座城市。距离喀布尔仅一步之遥。

  当消息传回喀布尔,国王已经吓得不知道方向。他倒在地上,心里骂着儿子,他可是把大部分的军队都给你了啊。结果就这?

  英国的援军在哪里,之前说的好好的要援助,但好多天了,一个人都没看到。但现在好像不是说这个的时候,起义军已经快到喀布尔了,自己也得跑才是,反正这里还是能够夺回来的。

  4月4日,阿富汗国王带领大臣和后宫,以及大量财宝离开了喀布尔,他们准备前往白沙瓦,那里更容易获得支援。

第448章 政权更迭

  国王跑了,喀布尔群龙无首,只得投降。4月10日,起义军进入喀布尔。杜兰尼王朝的统治宣告结束。

  而意大利要出兵援助阿根廷和阿富汗的消息传着传着,就变成了意大利要和英国去进攻伊朗。还有的说什么意大利已经和俄国签订条约,到时候瓜分伊朗;意大利要恢复罗马帝国的荣光,所以要统一地中海;意大利要重新对奥地利发动战争;意大利……

  总之,说啥的都有。但都和意大利脱不开关系。现在全欧洲都知道了意大利的“狼子野心”,有人认为是大局观,有人认为是脑血栓。人口只有有伊朗一半,工业也不发达,军队……更别提了。

  不过英国俄国他们就感觉挺莫名其妙的,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而现在的记者为了收视率,啥都敢说。昨天还是英国要出兵伊朗,今天就要说英国要求伊朗割让土地。啥决策还没做出呢,舆论就先沸腾了。

  伊朗自然是用最大的声音进行抗议,特别是俄国。指责他们是夺地之心不灭。

  俄国怎么能忍,也在报纸上喷了起来。加上伊朗对中亚阿古柏的态度,俄国心里憋了一肚子火。全冲伊朗发过来了。

  两国这样,英国看到后,决定否决出兵提议。让俄国和伊朗对对碰不是更好。

  英国的外交政策已经变成能用外交和金钱解决的,绝不动武。不过这并非害怕,而是恐惧战争对帝国经济与治理体系的连锁破坏。

  英国工业严重依赖自由贸易,一旦发生战争,会对英国的经济产生影响。这也是英国自由贸易帝国的脆弱性。而印度起义让英国意识到,过度扩张可能引发殖民体系崩溃。因此英国开始减少直接对外干涉,能动嘴绝不动手。

  俄国在农奴制改革后开始进行军事改革,通过增加军事学校和增加军工投资等手段增加攻击力。英国可以帮助俄国组建军队和发展工业,到时候让他和伊朗打,自己在背后赚点小钱就行了。

  想到这里,罗素首相觉得自己真是个天才。让其他人和其他人打,自己只需要卖给他们物资就行,不仅赚了钱,目的还达到了。

  英国外交部连续几次发声,说英国没有出兵的打算。这才稳住了议会的反对派和民意,至于意大利,这是谁,他不认识。

  阿卜杜尔的特使也到达了德黑兰,并且在24小时内和伊朗签订了同盟条约。这速度也是没谁了。

  条约规定,伊朗和阿富汗结成同盟,阿富汗向伊朗全面开放市场,同时启动搁置已久的阿富汗铁路项目。

  至于其他的,什么驻军、贷款、传教啥的阿富汗全部同意。先把命保住比什么都重要。

  不过,占领喀布尔不是结束,阿富汗王国的残余势力在白沙瓦集结,其他逊尼派正在坎大哈准备重新进攻。他这个政权支持者主要是哈拉扎人和其他信仰什叶派的民族,想要彻底稳定,还是任重而道远啊。

  “我们可以重新修建从赫拉特到喀布尔的铁路,预计需要700万里亚尔。并且还需要三年的时间。”

  交通大臣不知道从哪里找到了铁路的文本,向着阿米尔说了起来。

  “这件事我也知道,虽然经过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但还是可以启动了。”

  不仅是铁路,还有矿产和其他行业。既然伊朗和河中有矿产,那么阿富汗应该也有。不过需要和当地部族进行谈判,免得陷入麻烦。

  阿米尔转头看向了穆沙拉夫,这位的脸色一如既往的不好。

  “怎么了穆沙拉夫,谁欠你钱了?”

  “大维齐尔,您觉得谁欠我钱了?”

  这话说的,所有机构和投资都是靠着财政部拨款才能运转。谁能欠他钱。

  “怎么,你的投资失败了?”

  “当然没有!”

  这些年从巴库的煤油收入中,政府都会留下一部分作为投资基金用来创收。时至今日,这笔钱达到了2.2亿里亚尔。而通过投资,赚取了2963万,年回报率7.8%。这在投资回报率中算高的。

  “那正好,到了用他的时候了。在阿富汗投资一下想来是可行的。”

  作为经济渗透的一步,政府和阿富汗阿米尔合资建立企业来生产是必要的。四处勘探一下,有矿产就马上开挖卖出去,等铁路建好了在投资其他的。

  阿富汗的地形和伊朗有一拼,山脉和山地占了绝大部分。农业产出仅够温饱,要是有点矿,倒也不用这么着了。直接赚钱起飞。

  “不过他们同意我们在喀布尔驻军,那么军费支出是谁来承担?”

  穆沙拉夫就和格莱斯顿似的,一样的财政保守派。能省一点是一点。这个方面,伊朗和阿富汗是对半分,当然驻军也只有4000人。花费不会太多。

首节 上一节 162/2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说好打穿港综漫威,竟然吞噬星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