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波斯帝国1845

波斯帝国1845 第160节

  现在农民普遍进行家里的扩建和装修,让自己的生活更好点。当然这需要更多的收入,除了种植经济作物,外出打工就是所有农民家庭的选择。

  凌晨,天刚蒙蒙亮。法鲁兹和阿里就带着大包小包来到了村口,已经有七八个人到达了。

  “法鲁兹,就差你们了。”

  “抱歉抱歉,那我们走吧。”

  所有行李放在了一辆驴车上,时间紧迫,他们必须要在火车开出前到达火车站。哈菲兹提着油灯走在前面,为所有人照明,等到太阳出来了,就熄灭油灯,借着阳光前进。

  经过两个小时的前进,他们终于抵达了萨里。这里有直达德黑兰的火车,马赞德兰的粮食都从这里运送,此外还有生活用品和人员往来,都依靠着这条铁路。

  “拿好了,这是车票,别弄丢了。”

  哈菲兹向他们发着火车票,阿里看着这张纸,上面写着萨里—德黑兰。感觉很新奇。

  “别看了,赶紧装好!”

  法鲁兹拍了一下儿子,不要让他过于张扬。一股没见过世面的样子,丢人。

  “让他看吧,毕竟是难得的机会。”哈菲兹拍了拍阿里的肩膀,“这小伙子挺壮实,是个干活的料。”

  火车站里都是想要去德黑兰打工或者出售货物的,在旁边的货运站,大量的谷物、水果、蔬菜、棉花等农作物等待出售。还有一些商人正在对着货单,准备火车到来后进行清点。

  呜!呜!

  火车进站了,车厢的乘客出了火车,站台的乘客进入车厢。法鲁兹他们买的是便宜的三等座,放好行李就坐在这里等待开车,而其他乘客带的东西就有些丰富多样。什么鸡、鸭、鹅,这些活物都被带来,车厢里弥漫这一股说不清的味道。

  但这时候还不能出发,因为货物还在装运。一直等到半个小时后,货车车厢才算装载完毕。

  汽笛再次拉响,列车缓缓驶出车站。所有的景象向后移动,这是乘客在火车上的感觉。

  “对了哈菲兹,德黑兰的薪水怎么这么高?”有些人询问工作地方的情况。

  “嗨,最近德黑兰需要建设的地方突然多了起来。听说当地要修建两栋六层高的楼用来做公寓,还有医院、学校这些地方,都需要人。

  而且这个薪水只是伊朗本地的价格,要知道那些奥斯曼人只需要3个,甚至1个里亚尔就能干活。”

  这个时候奥斯曼的收入极度不平等,上层的收入是底层的10000倍。一个劳工一天最多赚0.5个奥斯曼里拉,对比下伊朗的薪水简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奥斯曼是不是活不下去了,这么点薪水,他们的日子得有多苦?”

  他们也同情起奥斯曼人,比起自己,他们过的简直就是奴隶。

  “等过一段时间,我再打听下哪里还有赚钱的。据说去苏门答腊有赚钱的法子,就是路途遥远,没有几年根本回不来。”

  “那也太远了,我可不去。不如去巴库,听说那里工作的人一天至少有10里亚尔。”

  另一个人轻笑,“有这样的好事怎么也轮不到你,我看还是老老实实的去打工吧。然后给家里增添点物件。现在日子好了,总要过下去。”

  这个引起其他人的赞同,他们只不过是农民,还是要攒钱把自己的家给装修一遍才行。

第441章 打工(二)

  阿里看着窗外的景色,这些都是他在村里看不到的。

  以前总听说哪里哪里如何,现在一看果然是这样。外面的世界的确是丰富多彩的,不知道到了首都,还会有什么惊喜。

  这一路上的火车也有很多,要么客运,要么货运。德黑兰的人口从之前的十几万增长到了四十万,这需要大量的粮食和其他生活用品来维持居民的生活。因此,马赞德兰的粮食至关重要。

  不仅是粮食,德黑兰的工厂生产的商品也大量进入马赞德兰。作为伊朗最富庶的省份,同时也是靠着里海,通过马赞德兰的港口,伊朗商品也出口到俄罗斯。

  火车上长时间坐着也是无聊的,没过多久不少人就沉沉睡去,一大早赶来的趁机睡一会儿,到时候打起精神来做自己的事情。

  在梦里,阿里梦见自己赚了不少钱,然后结婚,在城市里购买了一套房子定居。这美好的还嘿嘿了两声,法鲁兹也不知道这小子做的什么梦。

  呜!呜!

  终于,在做了三个小时的车后,火车终于到达了德黑兰。他们带着行李下车,而阿里看到这座比萨里还要大百倍的城市,感觉一切都是不一样的。

  “先去找住的地方。”

  哈菲兹说完,就带着他们去了北区的沙哈鲁之家。这是一所旅馆和酒馆合二为一的建筑,拥有一百多个房间,而且因为消息灵通,也被其他人称为新手之家。

  定了几个房间,把行李放下。他们几个就在酒馆中吃了午餐,顺便打听一些打工消息。

  “东区的博物馆最近在招募建筑工人,一天6.5里亚尔。我们可以去试试。”

  哈菲兹将这个消息告诉众人,这个项目是沙阿重点推荐的。说是让更多的人认识到这片土地上的历史。

  这作为伊朗教育部的重点,将会快速进行建设。不仅是在这里,波斯波利斯、伊斯法罕、巴格达都会修建博物馆,文物必须要好好保护起来,他可不想在大英博物馆看到这些。

  “啊对了,市中心医院有个搬运的活,每天4个里亚尔,我看阿里可以去试试。”

  阿里听到这个,连忙说自己可以胜任。法鲁兹也没有说什么,让他去工作吧,说不定有意外收获。

  第二天天刚亮,哈菲兹带着他们去了德黑兰博物馆的工地,工头很快就雇佣了他们,每人每天6.5里亚尔。阿里去了医院,除了搬运医院物资外,还会搬运尸体。这会有额外的奖励,因为没有人愿意搬运尸体。

  阿里不管这个,只要有钱就行。而且太平间还挺凉快的,在这里待着还行。

  第一天,阿里就搬了几十个箱子和十具尸体,不仅拿了4里亚尔,还有三里亚尔的额外奖励。

  “新来的,你是哪里的?”

  休息时,一个搬运工询问阿里。

  “我是从马赞德兰来的。”

  “马赞德兰,这是个好地方啊。不过,现在最让人向往的还是巴格达和巴库。”

  在这些人的口中,巴格达作为新崛起的城市,任何人的机会都是很大的。不管是打工还是做生意,工作几年都可以攒下一笔可观的存款。

  至于巴库,则是伊朗新的发展城市。靠着当地的石油,任何人都能够赚的很多。特别是石油公司的人,最差每年也有320里亚尔的收入。

  320里亚尔,这个收入让阿里听的羡慕。家里耕种一年,才有600多里亚尔的收入。这一个人一年就有320里亚尔,要是再往上升升,说不定会有更多。

  “这么多,那是不是很难被招上?”

  “当然,每次招聘都会有一大堆的人前往,当地人都赶不上,更别提我们了。”

  阿里想着这个,拿着钱回到了住处。父亲和其他人也回来了,今天赚的不错,工头也舍得拿出钱,弄一两个月就能攒下不少积蓄,到时候家里装修就有钱了。

  像他们这样的务工人员还有很多,在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人员向城市流动是再正常不过的。一方面,农业机械深入农村,包括蒸汽脱粒机在内的机械解放了大量劳动力;另一方面,化肥的使用让农业产出大为增加,粮食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婴儿潮出现。

  为了弥补开支,不少人选择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得报酬。他们会将钱拿出来购买食品和家具,这促进了国内市场的发展。现在交通这么便利,以前那些想做的事情现在都可以做。

  以巴格达为例,当地的二十多万居民中就有五分之一属于长期务工人员。他们每年固定进城打工,休假时回到村庄。他们从事的都是最底层的工作,包括清理街道、搬运物资等,有一些人趁机学了一门手艺,成为了木工、铁匠这样的人。

  不过,他们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还是相当重视的。伊朗逐渐普及义务教育,每个孩子都需要完成学业。而近年来大学和中学的扩建也让不少人意识到,学历越好,越有机会向上爬。于是鼓励孩子们进入大学学习,学费虽然贵,但咬牙也能维持。

  当然了,这其中奥斯曼的务工人员也少不了。目前在伊朗打工的奥斯曼人增加到119834人,三年时间翻了两倍,可见伊朗对奥斯曼的吸引力有多强。

  他们分布在两国边境城市和大型城市中,一个个奥斯曼社区开始出现。他们说着波斯语、信仰什叶派,在经济上已经离不开伊朗了。奥斯曼不能给他们的,伊朗都可以给。

  在奥斯曼国内,伊朗资本也大幅增加到6800万里亚尔。其范围遍布奥斯曼疆域,甚至最远的突尼斯和的黎波里都有伊朗人建立的商站。在黎凡特。伊朗和法国人争夺当地的贸易市场;在埃及,伊朗商人收购棉花等商品;在科斯坦丁尼耶,伊朗设立的企业大量赚取钱财。根据巴格达条约,伊朗的资本和英法一样收到保护,就算奥斯曼人想要抵制,但政府是不会动手的。更何况伊朗比奥斯曼更爱奥斯曼人,起码他们能让奥斯曼人过的更好。

第442章 南美洲需要奥斯曼劳工

  安卡拉作为安纳托利亚内陆最大的城市,在最近几年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伊朗资本在这里立足,第一条伊朗投资的铁路:埃尔祖鲁姆—安卡拉铁路已经建设完成。内陆地区的人借着这条铁路,不断的从伊朗获得经济利益。

  安卡拉市长雷杰普坐在市政府的会议室里,他的对面是几个伊朗商人。最近这里面安卡拉的日子也不好过,要不是有了铁路,饿都饿死了。

  “市长先生,我们的提案你考虑的怎么样了?”

  “没有问题,只不过您真的需要这么多人吗?”

  安卡拉这些年中,最大的收入就是那些去伊朗打工回来的人的薪水。在五万人的城市中,就有将近两万人去了伊朗。可见其吸引力。

  最近伊朗给他一个大活,说是南美洲有个大项目,需要7000名劳工。每个人可以预付两年的工资,也就是220里亚尔。

  “当然,这个项目可是很大的。因此需要大量的劳工,这还只是第一批,希望市长能够准备好,过几天就会有火车来接人。”

  “那是自然”

  市长已经完全成为伊朗的代理人,没办法,对面给的太多了。

  不仅是安纳托利亚,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地区也早就是伊朗资本的天下。他们修建的工厂是当地手工业者效率的几十倍,直接冲垮了当地的经济。

  但伊朗也不是英法,冲垮了后就不管了。伊朗的工厂吸收了大量失业人员,伊朗工商银行在大马士革开设了分行,他们为当地民众解决工作问题。

  而那些地方官也不遑多让,他们的财产存入了伊朗银行,这样能够安全点。同时为了赚钱,他们也放任伊朗资本进入当地,这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的现代化,但多数还是为伊朗服务的。

  ——————————

  此时南美洲的战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随着巴拉圭对巴西和阿根廷宣战。巴塔哥尼亚也活跃起来。

  阿巴斯王子带着16000人从布兰卡港出发,攻占了特雷斯阿罗约斯。

  “殿下,阿根廷军队正在从托恩基斯特和乌尔卡进攻,但都被我军顶住。”

  阿巴斯和亲信艾哈迈德看着地图,阿根廷目前已经开始了总动员。但除了布宜诺斯艾利斯外,内陆的省份进展缓慢,这是他们可以破除阿根廷的机会。

  “趁着阿根廷还没有大规模动员,我军要突破他们的第一道防线。到特伦克劳肯,他们的铁路就会失去作用。”

  特伦克劳肯是铁路枢纽,也是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内陆的连接通道之一。拿下这里,就可以让阿根廷的联系中断,同时他们也可以利用铁路,将自己的兵员运送到前线。

  巴塔哥尼亚总督府已经宣布全地区总动员,在保证地区最低的正常运转后,其他人都加入了军队。妇女负责制作军事物资,老人则去广场上为军队打气。预计将会有八万人进入军队中。

  当巴塔哥尼亚军队和阿根廷部队在前线僵持时,智利突然宣布对巴塔哥尼亚的侵略行为实行打击,一天后,智利军队对克尔曼发起猛烈打击。他们接连突破克尔曼外围阵地和第一、第二道防线,先头部队接近克尔曼县核心区域,并对当地的港口形成巨大威胁。

  这是巴塔哥尼亚始料未及的,智利的佩雷斯政府看准时机猛攻。一旦拿下克尔曼,那么在这后面就没有什么大型城镇,智利就可以完全占领阿劳卡尼亚。

  好在克尔曼和波利斯之间已经开通了电报,守军的求援电报传到前线,阿巴斯执意将负责在克尔曼的移民调派到前线,对于克尔曼,要是从波利斯派遣援军去有些太迟了,如今只能看这些移民的情况了。

  时间按照既定的轨迹向前流逝,2月15日,智利军队围攻克尔曼长达45天。但还是没有攻下。22日,巴塔哥尼亚军队继续推进,而这时,内陆的门多萨和科尔多瓦省宣布中立,在分出胜负前不会出兵援助。

  阿根廷的内陆地区均被联邦党占领,他们对布宜诺斯艾利斯集团的自由主义和亲智利倾向感到厌烦。而巴塔哥尼亚的进攻让他们觉得臣服在伊朗下也没啥问题,只要反智利和增加中央权力就行。

  两省宣布中立预示着阿根廷将遭遇重大失败。而突然出现在卡塞罗斯的巴塔哥尼亚军队则加快了这一进程,他们是阿巴斯的奇兵,通过马匹进行快速运动。距离重镇罗萨里奥不足20公里。3月4日,罗萨里奥在巴塔哥尼亚付出400人的伤亡后沦陷。

  7日,阿根廷从前线抽调1万部队进攻后方被占据得到补给基地却被7000人打退。而罗萨里奥的沦陷也意味着阿根廷首都和内陆的联系彻底中断。随后,科尔多瓦省等内陆省份宣布保持中立,而阿根廷只剩下布宜诺斯艾利斯省。但就是这个省,给了阿根廷继续打下去的雄心。

  在阿根廷全国,布宜诺斯艾利斯省占据着阿根廷90%的航运、75%的工商业和66%的交通运输。全国五分之四的人口更是在这里,可以说,只要这里没有占领,那么阿根廷就还有机会。

  但因为当地的动乱,阿根廷错失了欧洲大移民的机会。而战争又让将近十万人厉害这里,大部分还是达官显贵。

  此外,资本的逃亡也非常多。英国资本流出超过50%,对阿根廷的经济造成难以想象的影响。巴塔哥尼亚占领了圣路易斯省和拉潘帕省,几天后门多萨省也并入当地,巴塔哥尼亚扩大了领土范围。而当地的政客财产也没有损失。

  而巴拉圭看到阿根廷这样,也抓紧进攻。趁着巴西还没有大规模入侵,巴拉圭占领了贝尔霍梅河以北的领土。有了这样的军功加持,洛佩斯的国王野心很快就要藏不住了。

  阿巴斯穿着盔甲,亲自带领军队到前线作战。阿根廷的防线也不是吹的,堡垒形成交叉火力,制止了伊朗军队的前进。双方再次进入相持阶段。

第443章 事态变化

首节 上一节 160/2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说好打穿港综漫威,竟然吞噬星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