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波斯帝国1845

波斯帝国1845 第16节

  纳赛尔丁听到后非常平静,他早就想到了。但听到阿米尔的说法,巴孛在法庭上说的也是超出他的预料。

  “真没想到会是这样,不过说的也没错,我要是普通人也会听他的。”

  总督这个时候还说这个,这让阿米尔非常着急。“殿下,现在不是说这个的时候,这件事要如何收场?”

  纳赛尔丁想了想,“既然谁死都会引起混乱,那就不要考虑死刑,终身监禁就行了。总督府不至于连他们都养不起。”

  这确实是一招,但恐怕会引起其他人的反对。毕竟教士就是冲着弄死巴孛去的。

  “不要想其他的,只有这样才是最有利的。如果库姆给的压力过大,那也不得不这么做了。”

  他们只能一点一点削弱什叶派的力量,必要的时候也需要利用他们。从政教合一变成政教分离,这个过程是痛苦的,但也是必须的。

  阿米尔只能答应下来,只是希望接下来不要出什么乱子了。那些抗议的民众嚷了一天后就消停了,但那位为巴孛挡枪的信徒没有救回来,成为这场审判的牺牲者。

  巴孛为他在监狱里举行祷告,其他信徒也跟随着一起。整个监狱人满为患,并且还凑钱给他进行安葬。经过这次审判,巴孛的名声大噪,其中代表农民和穷人说的话也是引起很大反响,已经有不少人要求释放巴孛。但总督府不为所动,这件事已经不是他们能左右的,需要进行详细讨论才可以。

第42章 改制

  巴孛再次被关入监狱,大不里士城内一支有处死和释放两种建议,因为巴孛亲口承认自己没有反对伊玛目和阿里,所以教徒对巴孛的敌视少了一些。

  这次的审判效果已经超出所有人的预料,就算是当初的马赫迪运动也没有今天这么反应激烈,大不里士的什叶派教士的底线看来是知道了,这涉及到古兰经解释权的问题。

  不过总督和市长这几天没有出现在他们面前,看着是不管了。他们倒想冲入监狱杀了巴孛,但那些警察士兵看着就不好惹。

  纳赛尔丁开始关心其他的事情,有些军官反应新来的那位德国军官对他们太严厉了。不过他自己也和士兵一起训练,这不得不让他们佩服。

  “这可比法国军官有责任心,看来请他是正确的。”

  纳赛尔丁一边说,一边将毛奇的军队建议书交给阿米尔。在考察了大不里士新军后,毛奇针对未来的规划提出自己的建议。

  新军战斗力看着很好,但缺乏实战经验和规划。因此需要设立一个总参谋部来制定作战计划和战略规划。参谋部由6到15名军官组成,设总参谋长一人,副参谋长两人。

  参谋部下设4个处,一处负责战略战术,二处负责军队内部事务,三处负责后勤补给,四处负责炮兵和弹药事务,同时总参谋部还将担负起高级军事人才培养的任务。而下属军队中也要设立相应的参谋部,打造波斯的参谋体系。

  接着是扩军,虽然说5个团为一军。但毛奇认为这样的体系需要再次细分,因此在团的上面增加旅这一单位。两团组成一个旅,两旅组成一个师加上炮兵团,炮兵团拥有36门加农炮、18门山炮和12门榴弹炮。加上后勤运输,工兵营、战地医院、骑兵侦查营、通讯处等,一共全军上下在16000人和火炮68门。

  这样的编制增强了军队的整体战力,当然毛奇的计划还不止这些。他建议总督将军队扩张到三个军48000人,还要抓紧训练,最好是有战争来测试他们的能力。

  这些建议让阿米尔看的眼花缭乱,他不知道毛奇说的是什么,只看到最后一句话:以上需要耗费240万里亚尔。

  “240万里亚尔,这会不会太多了?”

  纳赛尔丁倒是可以为老师解答:“详细情况毛奇将军已经在后面进行解释,需要的火炮大不里士生产不出来,得从普鲁士进口机器生产,还有要对军官学校进行升级,从普鲁士雇佣一些军官来讲课。这些都是要花钱的。”

  “但这也太多了,虽然财政局也能拿出来,但这么多的资金一出去,要是再有别的事情就麻烦了。”

  阿米尔担心现在各地都要用钱,如果资金流断了,这对新政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纳赛尔丁为知道这个,后发国家要想工业化、现代化就需要大量的资金,而英法等国就靠着给他们贷款来逐步掌握他们的经济甚至是政治。有些时候,外国的银行甚至能够左右政局,这能想到?

  “现在一切为了军队,只有军队强大,俄国和奥斯曼就不会欺压伊朗。至于其他的,先让让路吧。”

  总督都这么说了,他这个市长还有什么可说的,直接调拨资金去了。

  之前通过查抄部落财产变现的资金还剩下530万里亚尔,另外还有从马赞德兰调来的金币,直接投入问题不大,只要没有战争之类的事情。

  ——————————

  穆罕默德在通过建设工商业部门后继续讨论新的政令,大臣们都在绞尽脑汁想着,不是想着提升就是想着阻碍。

  “现在伊朗百业萧条,各地总督都上书说当地各行各业衰落。伊斯法罕、设拉子等重要城市也是如此。如何振兴经济,各位有什么建议吗?”

  各位大臣也是做好了功课,准备在会议厅中提交自己的方案。

  “沙阿,伊朗国内工商萧条,是因为农业衰落,重振农业,则工商业自然就复苏。不如减免税收,鼓励农民开垦。”

  又是这个,穆罕默德这几天收到的不止一次这个建议,看来是真的深入人心啊。

  “这个建议会考虑的,但肯定也不止这一条吧?”

  另外一位大臣开始推出自己的方案:“现在各国都是从贸易中收取税收,阿巴斯大帝的时候也是和国外贸易获得稳定收入,我们可以鼓励出口和进口,这样税收自然就多了。”

  嗯…………很有想法,也是可以的。伊朗也应该增加知识面了,多和其他国家贸易,可以了解不同的知识。

  除了这两条,还有一个是他们公认的,就是振兴工商业。工商不兴,国库就不会充盈。

  以德黑兰为例,古列斯坦诏书颁布后这里就有了三家使用机器的工厂。都是地毯编织行业,而且数目还在不断增加。

  用机器就可以完成人工一年甚至更多的工作量,这让有大量资金的贵族官僚看到了新的投资方向。但德黑兰是在内地,不管是从阿巴斯港运输还是从大不里士运输都很麻烦,时间也长,而听说铁路可以缩短时间后就有人提议,修建一条从大不里士到加兹温的铁路。

  宗教学者自然是反对的,他们提出几个理由:1,铁路要征地,而土地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源,不能占;2,听说铁路上的火车会喷吐黑烟,这会危害沿途的庄稼;3,火车的声音可能会惊扰伊玛目。

  这里的学者可没有大不里士那么开明,直接就是不服。有本事就强推,到时候看看老百姓是听你这个沙阿的还是我们这些教士。

  穆罕默德最讨厌被人威胁,但他也是没办法,有些宗教领袖还有私兵,而他能控制的军队不仅战斗力不行,要是两军对峙,对方直接要求当下武器怎么办。精神领袖和世俗领袖他们听谁的?

  “真是麻烦,也不知道赛义德怎么样了,安拉,请保佑他。”

第43章 希瓦

  从东方的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到达西域后就是河中地区。这里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方,撒马尔罕、安集延等重要商业城市屹立在这片土地。帖木儿时期,河中地区是其统治核心,撒马尔罕更是帖木儿帝国首都。

  清乾隆以来,浩罕等国在河中崛起,加上海运贸易的兴盛,这条陆上丝绸之路就逐渐衰落了。而沙俄咄咄逼人的态势正在侵吞他们为数不多的领土。

  从亚历山大一世开始,俄国开始对哈萨克斯坦进行全面征服,一方面出动大批军队镇压哈萨克各部的反抗,一方面又诱使小帐、中帐和大帐哈萨克上层首领向自己臣服。

  随后,沙俄政府授权西伯利亚总督斯佩兰斯基颁布了《西西伯利亚吉尔吉斯人条例》,宣布废除哈萨克原有的统治制度,把哈萨克地区划分为若干行政区,一切按照俄罗斯的政治制度、由沙俄政府派遣的官员统治。至此,延续366年的哈萨克汗国宣告灭亡。随着对哈萨克的征服,沙俄对中亚诸汗国和满清的新疆地区发动了强大的攻势。

  1839年,俄国入侵希瓦,但由于天气寒冷,俄军及其所乘骆驼冻死无数,俄军不得不撤退。后来因为尼古拉一世注意力转向欧洲,对中亚的注意力下降,因此这里迎来久违的和平期。

  赛义德带着沙阿的使命出使三汗国,到马什哈德后向北出发,在安息帝国旧首都尼萨附近的阿什哈巴德城堡停歇。这里地理位置不错,距离马什哈德也不过几天的路程。附近的农田也能提供粮食,可以在这里建设城市。

  赛义德将自己的见解写在纸上,等回去后上交给沙阿。随着波斯使团在中亚前进,来自希瓦的穆罕默德可汗最先得到消息,派人前往迎接使者。

  希瓦汗国位于阿姆河下游,咸海南岸的花剌子模绿洲,首都初在乌尔根奇,后因阿姆河改道,于1619年迁至希瓦。

  俄国对希瓦的征服在彼得一世时期就开始了。到了现在,就算是被沙俄吊打的波斯在他们面前仍是庞然大物。他们这些国家只能在两个大国之间求生存。

  “大人,前方有人。”

  赛义德得到随从的提醒,向前方望去。果真有一队人马在前方向他们走来,而对方在看见他们后连忙前来向他们问好。

  “阁下是从波斯来的吗?”

  “我是波斯的使者,沙阿特派我来出使希瓦。”

  “可汗已经恭候多时,请贵使随我前来。”

  赛义德一行人在对方的带领下来到了希瓦城,穆罕默德可汗已经在城门口迎接他们了。

  “欢迎远道而来的使者,希望波斯和希瓦之间的友谊能够继续加固,牢不可破。”

  “沙阿关心贵国的局势,特派我前来慰问可汗。”

  可汗给了赛义德一个大大的拥抱,随后邀请使团一起进入希瓦城。

  “这几年可汗可好?”

  “一切都好,有劳贵国沙阿关心。”

  赛义德一上来就是对可汗嘘寒问暖,“贵国能有今天的富裕全是可汗的功劳,这一路上都是商旅密集,百姓安居乐业,已经很久没有见过这样的情况了。”

  穆罕默德听着这些话很受用,但他还是说道:“这得多亏我的父亲,要不是他打下基础,这里的景象恐怕就是一片荒凉了。”

  “说的是”

  可汗为赛义德和使团举行了晚宴,并准备了住宿处去休息。第一天就这么欢快的过去了。

  第二天,赛义德开始向可汗提出请求。现在的国际局势风云变幻,北方的俄国在吞并哈萨克草原后对希瓦产生了压力,而单打独斗总会落败,只有团结起来才有一丝希望。

  “贵国想要和我国结成同盟?”

  “正是,可汗也不希望自己的国家被另一国吞并吧?”

  这说到他心坎里去了,俄国可是对希瓦虎视眈眈,之前要不是气候问题怕是早就灭亡了。虽然波斯的力量感觉不多,但团结起来总没错。

  而且,希瓦生产的棉花、水果等也向波斯出口,而波斯生产的商品在希瓦也有很大的市场份额。不过因为希瓦处于中亚,受外国势力影响较少,因此一些新鲜事物也不太了解,赛义德利用这个信息差在接下来的谈判中占据上风。

  希瓦的大臣和可汗也是不明白,什么领事裁判权、贸易特殊权,还有波斯驻希瓦公使这个职位,一切都感觉陌生。

  “贵国真的是来和我国友好相处的吗?”穆罕默德疑惑的问道。

  “请可汗放心,这份条约将成为两国友谊坚不可摧的证明。”

  赛义德信誓旦旦的宣称这份条约带来的好处,从大臣贵族到城中平民都相信这是一份重要条约。就算是不好的,也比丧失土地好。

  1846年8月26日,波斯和希瓦签订《波希友好互助条约》和《友好通商条约》。波斯在希瓦拥有领事裁判权、自由勘探矿产权等权利,波斯和希瓦商品可以自由进互通。波斯商人在希瓦受到保护等共计14条内容,当然波斯还在希瓦“争取”到1.2公顷的土地用作商业和公共居住。

  当然,最重要的是波斯和希瓦结为盟国。两国有其中一国受到攻击另一国就要出兵援助。原本的朝贡国变成了明面的盟友,暗地的附庸。

  希瓦经济中绿洲农业和游牧占大部分,棉花是他们的重要出口产品。而大部分棉花出口到波斯,然后换取纺织品和其他商品。这次的通商条约就是确认波斯商人在希瓦拥有其他国家的优先权,波斯商队可以延伸到希瓦进行贸易了。

  实际上,如果希瓦和波斯打起来也就是闪电战。希瓦的人口不到百万,而且集中在绿洲和城市,光是这样就能耗死他们。就算是希瓦民众都是军队,他们的国库也撑不过一个月。

  赛义德在希瓦出色的完成任务,接下来还有布哈拉和浩罕两国,希望也能如此顺利,趁着俄国还没有反应过来,将手深入中亚。

第44章 铁路之争

  从大不里士到阿尔达比勒这条路上,几千名工人正在敲打地上的轨道。

  “嗯,这么下去明年就可以开通了,本来以为奥斯曼会率先开通铁路,结果是波斯领先。”

  负责这条铁路的英国工程师看着目前的进度满意的点点头,这条铁路长155公里,沿途还有两个车站来停靠。开通后,阿尔达比勒的原料就可以源源不断的运送到大不里士,两地的交通也会有改善。

  唯一让这位工程师不满意的就是铁轨、枕木这些原材料运输很慢,这严重拖累了进度。

  铁路需要的钢材大不里士还没有生产能力,因为需要考察一下当地的煤铁质量情况。不能像某个钢铁厂因为没有勘探当地矿产质量,结果炼出来的钢含磷太高根本不能用。

  分析当地的煤炭和铁矿石成分,还有要做好选址,不能距离原材料产地过远以增加成本。还必须考虑钢铁的市场,铁路还要延伸,另外还要找些其他用途。

  纳赛尔丁已经有了其他的铁路建设计划,而且他不打算遵守和乌里玛的约定,反正到时候铁路建好了,你还能拆了不成。

  第二条铁路已经在计划上,从阿尔达比勒到吉兰再到马赞德兰。同时他也规划从大不里士—德黑兰—马什哈德和马赞德兰—德黑兰—伊斯法罕—设拉子—布什尔两条铁路线。成功的话,这两条铁路将成为推动伊朗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而进步协会的报纸也开始向其他省份发布,印刷厂火力全开,昼夜不停的印刷传单报纸周刊。并派人送到各个城市,他们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个世界已经不一样了。

  而在德黑兰,修建铁路的争议还没有结束。自从上次提议被乌里玛挡了回去,有见识的商人还没有放弃,他们继续上书,还向一些倾向于变革的大臣提出建议。

  去过大不里士的商人向其他人宣扬当地的情况,各种各样的机器,不一样的宣传,还有没有见过的建筑。

  商人是最容易接受外来事物的群体之一,一切都以他们的利润为先,只要是能够增加他们收入的都会尝试。

首节 上一节 16/2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说好打穿港综漫威,竟然吞噬星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