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波斯帝国1845

波斯帝国1845 第149节

  两人相视一笑,举杯相碰。茶杯碰撞的清脆声响中,旧港的未来悄然改变。

第409章 总督的决策

  萨迪格非常清楚商业联盟的实力,尽管比不上工业联合会,但胜在团结合作,灵活务实。能够很快的定下投资对象,并且给中小商人提供合作渠道。

  而且工业联合会此时正专注于汉志的投资,对于苏门答腊,暂时还没有过多关注。

  萨迪格知道自己要想继续往上爬,就必须在这里做出点成绩来,因此,他准备了一个庞大的改造计划。就等资金一来,马上开工。

  而在距离总督府不远的房屋里,十几个人正在商讨什么,他们的脸上都是紧张的神情。

  “黄公,伊朗总督还是没有召见我们吗?”

  被称为黄公的人点了点头,“不知道伊朗来的大人在说什么,但这些天荷兰人给他们造成的麻烦不少,不然应该第一时间就会让我们前去。”

  黄森说的没错,要是以往,荷兰人肯定让他们乖乖掏钱,然后继续让他们维持自治。但伊朗总督到现在都还没有召见他们,难不成总督准备将他们一网打尽。

  不,不太可能。要知道伊朗对于东南亚华人的待遇可是非常优厚,秦尼斯坦的华人过的是最舒服的。按道理伊朗应该不会对他们痛下杀手。

  “再等等,伊朗不会对我们做什么,毕竟这里的胡椒出口由我们来掌控。”

  苏门答腊最重要的财政收入就是胡椒出口,而华人掌控着70%的胡椒贸易,是最重要的中间商。此外重要的勿里洞岛矿场,有80%的人是华人劳工。

  此外,华人在巴东、棉兰等地经营杂货店、米店、当铺等,控制基层商业网络。部分华人商行参与沿海贸易,将苏门答腊的农产品运往新加坡、槟城等贸易枢纽。他们在当地的经济影响可是不少。

  “黄公!”,门外出现一声喊叫。一个气喘吁吁的年轻人跑了进来。“总督府贴出了告示,说要邀请人前往总督府做客,上面有您的名字。这是请帖”

  黄森接过请帖,手还是颤抖的。烫金的请帖在油灯下泛着冷光,波斯文与中文并排书写,末尾盖着萨迪格总督的狮日徽印。屋内一片死寂,所有人的目光都钉在这张薄薄的纸片上,仿佛它能决定整个旧港华商的命运。

  “明天晚上.总督府晚宴.”黄森念出请柬上的字句,声音干涩得像是砂纸摩擦。他抬头环视众人,那些平日里精明强干的商贾此刻面色惨白,有人甚至不自觉地摸向腰间——那里本该挂着算盘,如今却空空如也。荷兰人撤离前收缴了所有武器,连小刀都要登记造册。

  “备礼,”黄森终于下定决心,“把库里那尊翡翠观音取出来,再备上三百斤上等白胡椒。”他顿了顿,又咬牙补充,“还有去年从泉州运来的那套青花瓷,一并带上。”

  总督府的宴会厅灯火通明,波斯地毯上的石榴花纹在烛光下宛如血渍蔓延。萨迪格高坐主位,身旁是刚刚抵达的苏莱曼和他的商业联盟代表。这时黄森带着十二名华商首领躬身入内。

  “黄先生!久闻旧港华商‘以信立世’,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萨迪格笑着举起水晶杯,里面荡漾着琥珀色的波斯葡萄酒,“这第一杯,敬我们共同的未来!”

  酒过三巡,侍者们端上一盘盘烤得金黄的全羊,香料气息混着薄荷酱的清凉扑面而来。黄森却食不知味,他的余光始终盯着大厅角落——那里站着六名卫兵,腰间的弯刀柄上全都有新鲜的血迹。

  “啊对了,说到未来.”萨迪格突然用银勺敲了敲杯沿,“我有个提议。”

  整个大厅瞬间安静。苏莱曼放下餐刀,商人们齐刷刷挺直腰背。黄森感到后背渗出冷汗——来了!

  “旧港需要重建,”萨迪格的声音不紧不慢,“码头要扩建三倍,棉兰到巨港的官道要铺上碎石,亚齐的香料仓库需要加固.”他每说一项,就有侍从在桌上摊开一张图纸,“这些工程,我想交给在座各位。”

  除了这些,萨迪格还提出了他最大的构想——环苏门答腊铁路。这条铁路以旧港和亚齐为南北两点,修建一条环绕苏门答腊的铁路,用来提振经济和促进开发。

  华商们面面相觑。修路?建码头?不是来夺胡椒贸易的?

  “当然,”萨迪格突然话锋一转,“工程款需要诸位先行垫付,政府将以胡椒专卖权作保。另外,旧港市里还有一些地皮,各位也可以进行购买。”

  原来在这里等着,宴会厅顿时沸腾。商人们争先恐后地报价,有人甚至当场掏出算盘噼啪作响。整个城市被画出了数十块地,这些地块有的位置一看就让人眼红,有的就不太显眼。当然这些地块基本都能赚到钱,只不过赚多赚少那就是能力问题。

  这次的宴会让他们明白,伊朗是准备将这里认真建设。不然也不会有这次的宴会。而宴会的影响也安抚了一些人的担忧,特别是那些华商,不用担心伊朗驱逐,他们可以继续在这里生活和做生意。

  而在公示了半个月之后,激烈的拍卖就开始了。经过一番激烈的争夺,各地的商人都各有收获。当然最赚钱的还是让总督截留给了伊朗商人,苏莱曼就拿到了一块位于市中心的地皮,当然也交上了钱。

  这些地皮总交易额达到4036万里亚尔,最大的一块地被华商黄森获得,他付出了636万里亚尔的价格后,准备建设自己的商行。根据总督颁布的法令,华商也可以组建商行,但需要总督的许可证。因此他还花了50万里亚尔获得了许可证,并且和其他商人共同组建商行。

  而有了这笔钱,萨迪格也不用愁了。他开始规划铁路,同时将当地的锡矿收回,当地的工人仍能继续工作,矿场所有者变成总经理,但最终决定权由伊朗掌握。

  轰轰烈烈的苏门答腊大开发开始了,在海量的资金和人力涌入下,相信这里未来会变得不一样。

第410章年的结束

  马来亚危机可以说是这一年最大的新闻,不少人认为英国即将再次对东方发动战争,但最后却以维也纳协议收场,让不少人感到意外。

  不过协议后远东的局势已经被彻底改变,伊朗继续扩张,英国强势加入,荷兰死保基本盘。而其他国家没有一点机会插手。

  这次危机改变了远东,但此时列强的注意力还是集中在欧洲。俄国镇压波兰起义、奥地利和普鲁士之间关于领导权的争夺、意大利地区的分裂和统一,成为欧洲最主要的三个问题。

  其中,波兰起义已经开始陷入颓势,没有任何一个大国支持他,只能是以失败收场,他们的控制区域仅限在波兰会议王国这一小块地方,俄国将近四十万大军扑面而来,誓要将这些叛乱者碾碎。

  至于奥地利和普鲁士之间的情况,则是老问题了。但这件事还得和意大利半岛联合起来看,是一环扣一环。

  意大利半岛目前呈现四方态势,定都佛罗伦萨的意大利王国控制北边、定都那不勒斯的西西里王国控制南边、中间是定都罗马的教宗国,此外奥地利还控制着威尼斯地区。

  加里波第的两次战争失败后,国王伊曼纽尔不得不放弃统一全国的设想,转而和那不勒斯提出瓜分教宗国的主张,但被对方拒绝了。因为哈布斯堡家族一直认为是天主教的守护者,是不会做这样的事情,罗马之劫的教训历历在目,绝对不会这样做的。

  现任教宗庇护九世被人认为是自由教皇,但在1848年革命中被推翻,反对者建立罗马共和国后还得借法国和奥地利才能重新回到罗马。在这之后教宗就变了个人,开始对抗意大利统一势力。

  不少人对于占领罗马仍然热衷,因为罗马是亚平宁半岛的历史性首都。但此时法国在罗马有4000名驻军,这让意大利感觉无可奈何。而庇护九世趁机拉拢西西里和奥地利,企图组建反意大利同盟。而普鲁士则找到意大利,提出未来对奥地利开战可以获得威尼斯和罗马地区,双方签订秘密盟约。

  这些问题在未来十年会成为欧洲另一场战争的导火索,但伊朗不会参与这些,沙阿只关心他们在欧洲的投资会不会受影响。在奥地利下了那么多资金,不能有损失。

  伊朗最新的财政报告也出炉,9463万里亚尔,比去年增加了不少。其中最大部分是石油公司上交的收入,是5021万里亚尔。因为伊朗不遗余力的宣传,现在煤油销售额不断上涨,因此也惠及到了政府财政。

  而突然宽裕的伊朗政府也没有乱花,煤油收入用于铁路、电报、工业、教育和军队。其中军队每年的财政支出就占了预算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伊朗的常备军顺利增加到22万,并且建立了可在短时间内动员60万人的预备役制度。

  伊朗的武器质量也在不断上涨,军工厂仿制的普鲁士德莱塞针发枪是目前最先进的火枪,每分钟6—8发的速度远超目前的主流,前装枪的2—3发。采用纸壳定装弹和击针发火,600米的射程范围可以有效打击对面。

  火炮方面,伊朗则和普鲁士的克虏伯工厂合作,研发出一款钢制后装炮。采用钢制炮管+膛线+后装机构,射程和精度远超青铜前装炮。这些武器已经在伊朗军队中大规模装备,有力提升了军队战斗力。

  军队的武器升级和扩军带动了军工业和其他产业的发展,钢铁、采矿、纺织、运输等都有不少发展。政府也提供政策保护民间工业,工业产值虽然没有准确计算,但根据不少经济学者的预估,伊朗的工业已经超过俄国、奥地利和比利时,仅次于英国、法国、美国、普鲁士,位居世界第五。

  这样的说法不知道对不对,反正看发展势头倒是可以。其发展势头倒是超过不少国家,说不定还能超越普鲁士。

  虽然收入看着喜人,但要是看了今年的支出,那就更吓人了。1.1亿里亚尔,也创下新高。其中有5600万是战争动员以及镇压越南起义军的支出,这些算是临时的支出,估计明年应该会有一个大的下降。

  虽然伊朗工业恢复过来,但是目前为伊朗出口创汇的产品中,农产品仍然占了很大一部分?那么哪一种农产品是其中贡献最大的呢?

  是葡萄酒,很多人想不到吧,伊朗出口的葡萄酒,才是其农产品创汇的主力。其出口量从1858年的15万吨增加到83万吨,不过虽然葡萄酒出口量大增,但是基本以走量为主,产品主要都是集中在中低端,高端品牌的产品较少。但就葡萄酒的价值也比其他农产品出口价值要高。

  当然除了葡萄酒之外,伊朗农业另一大出口拳头就是柑橘。

  没错,就是柑橘,伊朗出口各种品种的柑橘,得益于气候,伊朗可以生产大量的柑橘用来出口。此外还有开心果、椰枣、甜瓜和石榴,这些都是重要的出口农产品。

  今年的伊朗产品出口达到了3.6亿里亚尔,比去年增长了7.1%。进口则是2.8亿里亚尔,增长了10.2%。

  而进出口增长,自然也带动了海关税收的增长,今年海关税收达到1890万里亚尔。让其成为政府的第二大税种。

  在进口中,伊朗商人大量进口来自远东的商品,并提价卖给欧洲。这让一些欧洲商人进行了抗议,特别是英国,从来只有他们坑人,没有别人坑他们。但只想伊朗抗议有啥用,有本事让远东制定买家去。

  当然让伊朗如此得益于伊朗商人在远东良好信用,当地人更愿意将商品出售给伊朗商人。因为他们从不拖欠款子,也不会借机压价太多,而且还不会提出各种过分的要求。这和英国人比简直是青天大老爷。加上不少华人进入他们手下担任买办职务,从广州到上海,再到长崎,伊朗的商人已经在远东组建了一张庞大且深厚的大网,就连英国人也得佩服。

  就这样,伊朗在协议签署的喜悦中度过了1863年。

第411章 改良工艺

  伊朗的经济蓬勃发展,但英国经济有些不振。因为欧沃伦格银行的破产,伦敦多家银行和金融机构遭遇挤兑,股市暴跌,利率飙升至10%。英格兰银行被迫暂停《1844年银行特许法》,允许超发货币。

  这件事也影响到了其他国家,里昂丝绸业受英国需求下降冲击,巴黎股市短暂动荡。奥地利的英国资本也有些波动。

  帕默斯顿首相忙着挽救经济,对于其他地方的外交暂时不太上心。当然这件事充其量也只是英国的内部事情,还没有像1857年那样扩散到全世界。

  作为法定假日,诺鲁孜节拥有七天的假期。结束后所有人都各归各位,开始属于自己的忙碌。

  坐落于巴格达上城区的帕西化学是最早扎根在当地的企业,因为染料需要大量的水,加上纺织业中的大量需求。公司的创立者,扎里夫.穆萨维看准时机,将所有积蓄投入到这家染料公司中,得益于纺织业的发展,公司的规模也逐渐扩大。

  “老板,这个月又有两家纺织厂找我们订购紫色染料。我们要不要继续扩大产能。”

  听着下属的汇报,扎里夫微微一笑。“这我知道了,扩大产能是必须的,现在市面上大部分还是英国和普鲁士的染料,总有一天,我们都会将他们赶出去。”

  这样的经济民族主义在各国都很常见,毕竟谁也不愿意让外国货充斥着本国市场(除了买办和某个光头)。不过目前大规模生产的合成染料只有苯胺紫这一种,想要赚钱还得增加种类才行。

  “好了,看看我的大发明家有什么进展。”

  扎里夫走进研究室,他重金请来的马哈茂德·法齐可是从英国毕业归来的留学生,据说他和苯胺紫的发明者威廉.珀金学习过,不知道他学的如何,但看他的样子是挺好的。

  “老板!”

  法齐看到扎里夫后马上拿着样品递给对方,“我成功了,您看看!”

  扎里夫拿过一看,红色的布,不过比普通红色要浅。样子挺好的,可以经受住其他考验。

  “这个颜色叫什么?”

  “啊,是叫品红,原本是法国一个人发明的,但我在他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减小了他的毒性,并且可以大规模生产。”

  品红在1858年就已经被发明出来,但这时候工艺依赖砷酸,毒性大,产率低。而法齐则在实验中做了一些改进:用更安全的硝基苯替代砷酸,并且严格控制温度,不会因过热导致爆炸。这样就成为了可以大规模生产的染料,成本也削减了40%。

  “谢谢你的付出,我想政府肯定会给你相应的回报。当然,我也会给你专利费用。”

  伊朗的专利法在1862年颁布,旨在鼓励民间发明和企业创新。申请专利成功后会拥有15年的专利期限,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改良工艺,需要证明改良后的显著进步性就可以申请成功。而改良品红显然在这其中。

  “您知道的老板,我要的不只是这些。”

  扎里夫笑着点头,“我知道,你想要的,是要让那些看不起你和国家的人低下头,求着你。”

  法齐在英国遭受的白眼挺多,尽管伊朗赢得了政府方面的尊重,但在民间,歧视仍在。他在珀金手下学习时受了不少白眼,特别是他想要提出要近距离观赏制作苯胺紫步骤时,珀金一句话:你懂这个吗?直接把法齐惹恼了,这时候,他暗下决心,就要让他看看,伊朗也能完成他的成就。

  “赶紧准备大规模生产,另外,再让工人们辛苦一点,这几天就先加班,多余的工作时间给他们双倍薪水。”

  伊朗目前大部分工人工作时间都在十二小时,虽然有规定说要将工作时间限制在十小时,但具体情况下没有多少执行。

  当然扎里夫老板,可不是直接十二小时下去,这样让他的名声不太好。因此他有一套完整的计划。首先是让工人们适应十二小时的工作时间,然后宣布因为工厂因为订单太多,需要将他们分成两班倒,一班八个小时,十六个小时不断地生产。然后以较低的成本价,与其他品牌打价格战,达到自己占据国内市场的目的。

  不过因为照明问题,哪怕工人能接受,但是夜晚需要的照明也是大难题。用煤气灯或者蜡烛,这太容易引起火灾,而是其亮度不够,并不能让工人保证工作。因此最黑的时候是绝对不能生产。

  扎里夫将那块品红布料举到煤油灯下,鲜艳的红色在光线下泛着丝绸般的光泽。他的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这不仅是染料,更是打破欧洲垄断的武器。

  “法齐,”他突然转身,“如果我把工厂产能翻三倍,你能保证质量吗?”

  年轻的化学家推了推眼镜:“只要硝基苯供应跟得上,一个月内就能让产量超过法国货!”

  扎里夫咧嘴笑了,露出白色的门牙:“那我们就让那些染料商人尝尝来自伊朗的厉害。”

  帕西化学工厂在晨光中苏醒,蒸汽机的轰鸣声惊飞了底格里斯河畔的水鸟。法齐站在新建的品红车间里,手指抚过刚刚下线的第一批成品——那些鲜艳的红色粉末在玻璃瓶中闪烁着宝石般的光泽。

  “老板,样品检验结果出来了,”法齐激动地跑来,“色牢度比法国货高20%,毒性只有法国产品的三分之一!最重要的是,成本只有法国的一半。”

  扎里夫捏起一撮染料,轻轻捻动。粉末从指间流泻而下,像一道红色的瀑布。“去请商业报的记者,”他突然转身对副手说,“我们要让全国都知道,伊朗有了自己的顶级染料!”

  这样的工艺也不能用品红这样的外国名,法齐为它取了个新名字:沙赫红。并且很快申请了专利,伊朗专利局经过验证,确定沙赫红具有重大进步性,因而获得通过。工厂开始了大规模的生产,而这将改变目前的染料格局。

第412章 军舰招标(上)

  造船业一直是所有拥有海岸国家的必备产业,这其中,以英、法两国的造船业最为厉害。两国加起来能占到全球的四分之三。

  伊朗的造船业也在这样的情况下艰难发展,随着政策和资金的扶持,已经形成了布什尔港为首的民用商船制造中心和以阿巴斯港为首的军舰制造中心。

首节 上一节 149/2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说好打穿港综漫威,竟然吞噬星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