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波斯帝国1845

波斯帝国1845 第137节

  市民们一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但都觉得没啥,毕竟不管上面怎么变,他们的生活都没有受影响。就是突然变成什叶派,他们是不是也得变一下。

  麦加变天,还有北边的麦地那也得一起变。当地哈希姆家族的宅邸内,一场更微妙的谈判正在进行。

  家族长老艾哈迈德被“请“到铺满波斯地毯的厅堂,面前摆着两样东西:

  左边是一份地契——德黑兰郊外500顷的庄园赠与文书,右边是一把出鞘的短剑——剑身刻着“叛教者“的阿拉伯铭文。

  “您家族世代守护圣裔血脉,“负责谈判的波斯军官语气恭敬,“沙阿陛下不愿让这份荣耀蒙尘。“

  艾哈迈德颤抖的手指划过地契上的金印,突然苦笑出声:“所以这就是新时代的‘自愿’?“

  他的目光在剑与地契间游移时,房门无声开启。

  萨迪格手持银壶缓步而入,玫瑰露的香气瞬间冲淡了室内的血腥气。“188年前,“他边斟茶边道,“您的先祖曾用这把剑保护过圣裔。“指尖轻点剑柄上的家徽,“如今沙阿愿用波斯湾的珍珠赎回它——当然,是作为友谊的见证。“

  茶汤在琉璃杯中泛起涟漪,倒映着艾哈迈德急剧变化的表情。他意识到:时代,真的变了。

  当夜,先知清真寺的藏经阁亮起灯火。

  艾哈迈德当着十二位长老的面,将象征守护者权力的古剑放入波斯人带来的沉香木匣。作为交换,萨迪格献上一部金线装帧的《古兰经》——扉页上用钻石粉末写着“赠两圣地忠仆,纳赛尔丁·沙阿敬呈“。

  ——————————

  阿卜杜拉帕夏的奥斯曼大军在也门北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前行,士兵们的靴底早已被锋利的火山岩磨穿,马匹喘着粗气,鼻孔喷出的白雾在寒冷的山间凝结成霜。

  “这鬼地方连条像样的路都没有!“帕夏咒骂着,手中的地图早已被汗水浸透——上面标注的“商道“根本不存在,只有无尽的峭壁和干涸的河床。

  向导是临时从萨那抓来的老牧人,此刻正用浑浊的眼睛盯着岩壁上几乎不可辨认的古老刻痕。“大人.“他喉咙里发出砂纸摩擦般的声音,“前面是'鬼哭谷',我们得绕路。“

  帕夏一把揪住老牧人的衣领,军刀抵在他干瘦的脖颈上:“绕路?我们已经在这该死的山里转了七天!“

  老牧人浑浊的眼珠转向岩壁上的刻痕,突然露出诡异的微笑:“大人,那些刻痕是祖先留下的。他们在说——“

  “轰!“

  一声爆炸打断了他的话。前方的山道突然塌陷,十几名奥斯曼先锋连人带马坠入深渊。紧接着,峡谷两侧传来此起彼伏的呼啸声——那不是风声,而是成千上万块滚石从峭壁倾泻而下!

  “埋伏!列阵——“

  帕夏的命令还没说完,一支黑羽箭就钉在了他的头盔上。箭尾绑着的羊皮纸条在风中展开,上面用血写着:欢迎来到猎场,异端者。

  奥斯曼士兵很快发现更可怕的事实:他们脚下的“岩石“突然塌陷——那竟是宰德派用树枝和泥土伪装的陷阱;看似干燥的河床下藏着暗渠,冰冷的地下水瞬间淹没到腰部;每块可供躲避的巨石背面,都预先刻好了狙击手的瞄准刻度。

  老牧人不知何时已挣脱钳制,他佝偻的身影站在高处,用沙哑的嗓音吟唱着古老的也门民谣:

  “山岩是先知赐予我们的城墙~子弹是安拉降下的雨露~“

  当幸存的五千人退到峡谷中段时,宰德派点燃了预先埋设的硫磺沟渠。刺鼻的浓烟中,帕夏看到更令人绝望的景象。

  东侧隘口出现身着奥斯曼军服的叛军——正是上个月“归顺“的部落民;西侧峭壁垂下数百条绳索,什叶派战士如蜘蛛般滑降。

  而在北面出口处,沙马尔部落的骑兵静静列阵,他们的弯刀映着火光宛如新月。

  从他们的阵中间,跑出一位传令兵,他满嘴是血地跑来:“麦加.麦加已经“

  帕夏突然狂笑起来,扯下镶嵌宝石的“圣城守护者“徽章扔进沙土。徽章弹跳两下,滚到一双镶银皮靴前——

  波斯人弯腰拾起徽章,轻轻吹去上面的沙粒:“您掉的是这个金徽章,还是.“他变魔术般亮出另一枚,“这个刻着'两圣地总督'的银徽章?“

  听到这里,阿卜杜拉再也忍受不住,向前挥舞的几下,帕夏的佩刀在这个时候断成两截。当他踉跄着跪地时,一名戴着银面具的宰德派指挥官缓步走来,将新的箭矢轻轻放在他面前。

  “选择吧,带着残部走向俘虏营,还是独自骑马回麦加报信。相信你会做出自己的选择。”

  没人知道阿卜杜拉选择了什么,只知道他从此以后消失了。就像历史的过客一样,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

  而从此也门山区多了个传说:月圆之夜,岩壁上会浮现奥斯曼士兵的幽灵,他们永远重复着列阵、中伏、溃逃的轮回……

第379章 前往麦加

  火车缓缓驶入车站,伊朗的沙阿来到了他忠诚的宰赫兰。

  此时宰赫兰已经是一座大城市,周围的人都来到这座城市工作学习。使得这座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并且成为半岛上的第一大城。

  伊朗为这座城市开通了火车,并且安装了电报线。新式的建筑立在这里,给阿拉伯人来了一点小小的工业震撼。

  “沙阿!”

  巴林、多哈等当地部落的酋长以及宰赫兰市长在火车站欢迎纳赛尔丁,自从伊朗重新统治这里,他们的日子也过得好了。除了不能施号发令,其他的也算可以。

  巴林和多哈作为伊朗最先开始统治的阿拉伯部落,伊朗在这上面倾注的心血也最多。一系列改造接踵而至。

  至于那些酋长,他们有选择的余地吗?不如去德黑兰过好日子,就算是他下面的民众也大多进城市打工,而不是放牧。

  纳赛尔丁在这里停留的时间很短,只有一天。因为他要前往利雅得和各位部落酋长进行讨论,只能回来的时候看了。

  宰赫兰到胡富夫的铁路已经开通,伊朗每年也要花费大量的资金来维护这条铁路。以至于从远方看,就是一条绿色的长龙。因为铁路两边都已经种上防沙林。

  事态紧急,不知道麦加什么情况。纳赛尔丁决定尽快前往,可千万别处什么事故。

  火车以最快的速度前进,沿途加了几次水,防止车头过热罢工。可见麦加的事情的确是紧急。

  由于胡富夫到利雅得之间没有铁路,因此还得骑骆驼过去。历时七天,终于到达了这座沙漠中间的城市。

  利雅得依靠周围的绿洲农业,人口快速攀升到一万。而针对半岛上各个部落的争论不休,伊朗也就用了一个杀伤性武器:钱。

  有了钱,让他们这些部落酋长去德黑兰等地方消费定居。对于原本的领地也不那么热心,这样伊朗也可以去改造这里的生态。

  半岛的沿海地区已经开始进行绿化建设,通过用骆驼粪和椰枣叶堆肥,改良了水渠建设,最大限度增加水的利用率,同时植沙蒿等先锋植物形成生物网格。目前已经在宰赫兰和巴林增加了5公顷的绿洲,种植的椰枣树、阿拉伯树和油橄榄也可以提升经济价值。

  利雅得的情况也是如此,从地下取水用来浇灌树苗,并且修建蓄水池等设施,尽量扩大树林面积。对于未来也挺好的。

  “沙阿!”

  艾哈迈德迎了上去,和纳赛尔丁拥抱在一起。

  “好久不见,最近过的怎么样?”

  “一切都好,我们已经做好了所有准备,就等您的命令了。”

  艾哈迈德给纳赛尔丁详细说明了现在的情况,麦加已经基本掌控,阿卜杜拉一时半会也回不来,哈希姆家族也准备向伊朗臣服。

  “这没想到,就这么短短几天,他们就都变更了信仰。”

  “信仰再好,也填不饱肚子。只要能让臣民生活的更好,上面是谁,他们也不关心。”

  纳赛尔丁对这个深感赞同,但还是要争取当地的领袖支持,特别是在阿拉伯地区。

  “话不多说,休息一段时间,我们就马上出发。”

  周围的部落一共提供了1.2万人的军队,其中2000人已经作为先锋前往麦加。但从利雅得到麦加,也需要28天的时间,这已经是最快的了。就算奥斯曼再怎么迟钝,也会知道麦加的事情。

  阿卜杜勒—阿齐兹苏丹在继位后开始大张旗鼓的进行改革,在内政方面,设立大学,制定法典。但随着坦志麦特改革的逐渐成形,它在职能结构方面的缺失就日益凸显。坦志麦特改革致力于保障苏丹子民的权利和利益,但找不到像曾经的乌理玛和各种各样的地方权力机构那样能够在中间层面上充当负责任的政府机构的组织。

  尽管坦志麦特改革拥有一套磋商机制,还经常有一些好高骛远的长远许诺,但改革的推行完全仰仗于苏丹法令的权威性。而且,苏丹的法令还经常受到不负责任的大臣的制约。

  阿卜杜勒·阿齐兹苏丹把不受制约的专制统治推向了顶峰。他不受任何自由原则的制约,通过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政府和顺从于他强大意志的组织紧密的官僚体系管理国家,从而成了一位拥有绝对权力的专制君主。

  针对父亲和哥哥的改革缺陷,阿卜杜勒决定进一步加大力度,而要想深化,首先就是要去欧洲看看,也就是考察。

  阿卜杜勒·阿齐兹先是正式访问了巴黎,接着又去了伦敦。这是奥斯曼帝国的君主第一次不带军队离开其帝国的疆域。他去法国和拿破仑三世会面,又在伦敦与维多利亚女王共进晚餐。

  但法国皇帝对奥斯曼改革兴趣寥寥,更关注埃及总督的事情,后者正在谋划脱离奥斯曼。而在英国,苏丹因不习惯西式餐具,自带土耳其厨师,但仍对英式礼仪感到不适。

  但他的确在欧洲过的不错,其花销要达到150万英镑。因为从西方银行家手上借钱太容易了。欧洲投资者只看到了奥斯曼帝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却没有看到奥斯曼帝国既缺乏开发这些资源的能力,也不擅长打理财政事务。

  奥斯曼帝国政府借款的利率是英国人大部分投资所得利率的两倍。此外,土耳其人支付的利息并非来自国家收入的增加,而是来自新的境外贷款和债券发行所得,而这一事实似乎也没让投资者太过担心。奥斯曼的债务因此就像滚雪球般越来越大,付出的利息也越来越高。

  不过这些都没有改变他们想要改革的决心,只需要借钱就可以弥补上缺口。和伊朗的争斗让他们痛定思痛,决定加大对铁路的投资,但自身腰包很扁,只能从其他国家贷款。

  第一条从君士坦丁堡到埃迪尔内的铁路正在建设中,完成后会延伸到斯科普里和普罗夫迪夫。至于亚洲地区,还是先缓缓吧。

第380章 障碍扫除

  “大维齐尔阁下,我代表奥斯曼帝国向您表示强烈的抗议!”

  奥斯曼大使艾哈迈德向阿米尔说出这话,但对方只是面无表情的看着他。然后向他递出一杯水。

  “大使先生,要不要喝水?”

  艾哈迈德已经气炸了,我和你聊麦加,你问我要不要喝水?

  “大维齐尔阁下,我想说的是,麦加和麦地那一直是属于奥斯曼帝国的。从塞里姆一世开始,这里就是归我国管辖。”

  阿米尔点头表示赞同,但他也说。

  “但是大使阁下,您也知道,流言不会无缘无故的起来。如果贵国仍是苏莱曼时期的情况,我想没有人会说这个。但是现在……”

  艾哈迈德马上说:“阁下请不要忘记,二百年里,一直是奥斯曼在抵挡欧洲的进攻。如果不是我国,恐怕贵国也要受到奥地利的进攻。”

  阿米尔缓缓放下茶杯,瓷杯与银托盘相触,发出清脆的声响。

  “大使阁下,您说得对,奥斯曼确实曾抵挡过欧洲的扩张。”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但您是否想过,为什么现在连麦加的谢赫们都开始质疑苏丹的统治?”

  窗外传来卫兵换岗的脚步声,整齐划一。艾哈迈德的额头渗出细汗,他注意到墙上那幅新挂的地图——汉志地区被标成了醒目的绿色。

  “因为时代变了。”阿米尔站起身,走到窗前,“当贵国的帕夏们在也门山区迷路时,我们的铁路已经修到了胡富夫;当君士坦丁堡为债务焦头烂额时,德黑兰的银行正在为朝觐者提供无息贷款。”

  他突然转身,眼中闪过一丝锋芒:“您刚才提到塞利姆一世?可惜现在不是1517年,而沙阿的炮兵部队——”

  书柜旁的座钟突然报时,钟声淹没了后半句话。但艾哈迈德清楚地看到对方的口型:

  “已经比你们的火炮威力更大。”

  “至于麦加.您不妨问问那些正在朝觐路上唱着波斯民谣的商队,问问禁寺里用着德黑兰铸造的金第纳尔缴纳天课的哈吉们——他们现在认谁的守护?”

  侍从官适时地推开门,送客的铃铛在走廊尽头清脆作响。阿米尔最后递给大使一份盖着孔雀徽章的文件:

  “这是沙阿陛下亲笔签署的《两圣地保障条约》副本,贵国若有异议不妨派兵来取?”

  艾哈迈德这下是彻底不说话了,因为对方说的都对。奥斯曼……的确不是苏莱曼大帝的奥斯曼了;但是伊朗,也已经和以前不一样了。

  麦加麦地那发生的事情,也惊动了当地的外国人。哈里森也没想到,短短几天,麦加就变了天。唯一的安慰是他还没有将消息传递给印度总督,一切都还可以改变。

  “我是英国驻吉达的领事,萨迪格先生已经和我预约有事交谈。”

  士兵进去确认后,哈里森进入麦加城外的府邸。因为异教徒是不能进入圣城,所以会晤地点就放在这里。

  萨迪格也知道,英国人对汉志地区主要是为了亚丁的安全。所以对于当地,也算重视。当然,在奥斯曼没有倒下前,他们也是支持奥斯曼在当地的统治。但是现在攻守异势,英国也得和伊朗进行交谈才行。

  哈里森领事踏入会客厅时,萨迪格正站在窗前,背对着他眺望麦加的方向。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在地毯上投下斑斓的影子,仿佛一幅波斯细密画。

  “领事先生,欢迎。”萨迪格转过身,唇角挂着礼貌的微笑,“希望您不介意我准备了锡兰红茶——听说这是贵国在印度最受欢迎的饮品。”

  桌上确实摆着一套精致的银质茶具,旁边还放着一碟椰枣蜜饯——典型的阿拉伯待客礼仪,却又带着明显的波斯风格。

首节 上一节 137/2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说好打穿港综漫威,竟然吞噬星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