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帝国1845 第128节
“这是我的辞职信。“林肯将一个牛皮纸袋推向桌子中央,“根据宪法修正案,副总统哈姆林将接任。我已经安排好了,愿上帝保佑你们。“
说完,林肯就离开了办公室,留下一众人员面面相觑。紧接着在国会临时会议上,总统说了这个决定。然后得到的是更多的叫骂声,说他不负责任,打算一走了之。
但不管是什么,林肯知道自己的政治生涯已经结束了。还好他在伊利诺伊州有一块属于自己的房屋和土地,接下来应该就是悠闲的农夫生活了。
1862年7月30日,亚伯拉罕.林肯宣布辞去美利坚合众国总统职务,由副总统哈姆林接任。一个可以以维护国家统一和废除奴隶制的英雄流芳百世的人,就这样离开了政治舞台。
第354章 市长先生
林肯辞职了,这对于联邦政府来说不是一个好事。继任的哈姆林总统曾经做过缅因州的州长和参议员,但都很快辞职了。为了拉拢北方的票,林肯选择了他作为竞选搭档。因此,这位总统的执政能力堪忧啊。
中央政府的混乱还连带着地方政府接连不听号令,派去的军队解散了不少,各州都在组建属于自己的军队。当地的精英开始接管政权,联邦已经进入名存实亡的状态。
拿破仑三世已经宣布将成立新路易斯安那,首府设在加州的圣弗朗西斯科。设立总督一名、副总督两名,准备在当地进行移民和经济开发。
不过法国本土和路易斯安那中间还得需要进入墨西哥或者南方邦联进行中转,因此还需要进行讨论才可以。
有了法国带头,英国也大胆起来。部分美国西北领地以及俄勒冈州加入了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当地的面积一下子扩大将近一倍。
人口稀少的西部地区成为英法争夺的焦点,联邦政府看样子已经没有任何选择了。只有投降这一个选择。
谢里夫正在考察不列颠哥伦比亚地区的情况,在六个月前,他就已经将金狮公司手中的美国股票换成了现金,然后一路运送过来。
所有的现金都在这里了,1680万英镑。除了英法也没有其他国家能够一次性拿出这么多的资金来。而存放的地点放在了博伊西城,这里是新移民建设的城市,居住着超过3000人,其中大部分是什叶派,里面的清真寺比教堂还多。
“这真是变换太厉害了,证券交易所说关就关,总统也下台了,我看啊,美利坚合众国快要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谢里夫对帕特里克说道。
“还好现在我们来到了这里,一切可以从新开始,就是还得在英国人的统治下。”
谢里夫笑了笑,“我知道英国人对爱尔兰做了什么,肯尼迪市长,现在你可以在这里带着家人一起生活下去。相信我,这里很快会变得不一样。”
“我知道,多谢你们能够在危难时刻拯救我的同胞,我无时不刻都在感谢你们的恩情。”
帕德里克.肯尼迪在爱尔兰当地实在是活不下去了,就在伊朗招募人员时登上了前往伊朗的船。他和他的家人一路漂泊,来到了阿巴斯港,随后在伊斯法罕定居下来。靠着踏实肯干的性格,肯尼迪手中很快就有了一笔钱,但他还是忘不了自己的同胞,正好听说伊朗在寻找肯去美洲工作的人员,肯尼迪马上报名,前往纽约。
在经历了种种困难后,肯尼迪获得了伊朗的重视。并且给予他资金用来联系美国的爱尔兰人,而随着南北战争开打,爱尔兰人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谢里夫找到了肯尼迪,向他说明了伊朗在西北地区的投资事情,邀请爱尔兰人前去开垦定居。
这样的好事自然引起了穷困爱尔兰人的支持,何况其中有一部分人已经皈依了什叶派。就这样,什叶派和天主教徒,共同走向了那片未知的地方。
从南北战争开打到现在,已经有五万爱尔兰人前往西部定居。其中也包括信仰什叶派的两万人。他们在当地种植土豆和小麦,并且选举属于自己的市长和政府官员。肯尼迪也自然当选为博伊西的市长。
“现在,你们有什么想法?”
“没有什么想法,先活下去才能想别的。还有上百万的爱尔兰同胞在东部,我需要让他们享受到这里的温暖。
没有英国人的压榨、没有英国人的狡猾,完全可以为了生活而努力。但这里也属于英国的势力范围,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了。”
看着肯尼迪迷茫的样子,谢里夫说出了他的目的。“如果说,你成为不列颠哥伦比亚的高官,会如何?”
帕德里克惊讶的看着对方,“这可不好笑先生,英国人一直垄断着政府职务,不知道从何说起。”
谢里夫压低声音,目光坚定地看着帕德里克:“英国人在这里的统治并不稳固。不列颠哥伦比亚地广人稀,他们需要依靠移民来开发这片土地。而现在,我们爱尔兰人——尤其是像你这样有组织能力的人——已经成为这里不可忽视的力量。“
帕德里克皱起眉头:“你是说发动起义?这太冒险了。“
“不,不是起义。“谢里夫摇摇头,“是政治博弈。英国人会需要一个能管理好这片土地的人,一个既能安抚爱尔兰移民,又能维持秩序的人。而你,帕德里克,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英国在北美西部的统治力量薄弱,主要依赖少数官员和驻军,难以直接控制广袤的领土。不列颠哥伦比亚省的人口增长也只是依靠着金矿的开采,等金矿没了人口自然会散去。
此时美国东部还有将近200万的爱尔兰人,要是让他们进入西部,将会是他的一大助力。
“这太冒险了,我们只是移民,根本不能和英国人斗……”
“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英国人的手已经伸的到处都是,沙阿也非常困扰,他给我写过信,说让我找找英国人的麻烦。
但这里的情况你也清楚,目前来看,唯一的麻烦恐怕就是这里。想想吧,市长先生,你和你的同胞将会和平的生活下去,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你们必须要让英国人觉得靠武力已经消灭不了你们,证明你们的价值所在。”
谢里夫的话让帕德里克感受到了爱尔兰人的不平静,不管在哪里,他们都会受到新教徒的围攻。在纽约生活的几年,他明确感受到爱尔兰人的窘境,信仰不同让他们屡次受难,大量的人处于贫穷状态,深受富人的盘剥。他想要改变这一情况,如果能获得伊朗的协助,相信会轻松很多。
“这将是一个长期过程,我能不能相信你们不会出尔反尔?”
“这个市长就放心好了,一切都不会变的。会变的只有英国人对你们的态度。”
肯尼迪安心下来,从现在开始,他要为了爱尔兰同胞的福祉而奋斗了。
第355章
爱尔兰人在这里定居,也许是因为有相同的感受,他们并不排斥印第安人。都是为了活下去,为什么不抱团取暖呢?
当然,爱尔兰人如今在西部的成就也离不开伊朗的资金支持。由什叶派爱尔兰人组成的爱尔兰之友会帮助了其他爱尔兰人沿着俄勒冈小径安全来到西部,并且定居下来。
虽然宗教信仰不同,但因为大家都是从英国“德政”中逃难来的,自然还是以民族情绪为纽带。而且除去一些特别的,什叶派爱尔兰人和天主教爱尔兰人没什么两样。
他们在西北领地建立了不少定居点,从中用河流和道路进行连接。而他们都到博伊西城进行贸易往来,博伊西市长也成为当地爱尔兰人的领袖。
肯尼迪市长每天都在想着让更多爱尔兰人定居,在自己家乡不能帮助自己的情况下,伊朗每年的投资和贷款就是他们唯一的依靠。而在几天后,他就迎来了一位特殊客人:哥伦比亚地区总督詹姆斯.道格拉斯。
哥伦比亚省新吞并了土地,让自己的面积大了一倍。虽然具体的官职还没有设立,但具体情况总督大人已经得到了解。爱尔兰人的大量到来直接冲击了当地的人口结构,在他们到来之前哥伦比亚省一共就将近6万人。爱尔兰人的到来让总督不得不考虑和他们和平共处。
当然哥伦比亚省的特殊情况也驱使总督采取政策,因为此时的人口已经有了下降趋势。随着当地金矿开采大半,再怎么找也没有多的金矿。于是不少人离开当地前往东部寻找工作,而金矿的开采也没有让政府赚钱,伦敦政府每年补贴10万英镑也不够,而为了连接金矿和其他城市建造的公路又让他债台高筑。
“你好,肯尼迪市长。”
“你好,道格拉斯总督。”
道格拉斯往旁边一看,马上上前握住谢里夫的手。
“啊,谢里夫先生,能在这里见到您真是上帝保佑。”
“哈,这也许是冥冥之中的注定。”
三人一同前往市长官邸的书房议事,桌子上是好不容易从购买的茶叶,还有当地生产的牛奶。
“请尝尝这个,“谢里夫从鎏金茶盒取出几片散发着玫瑰香气的茶叶,“这是运来的波斯红茶,加了藏红花。“他手腕上的银镯随着动作叮当作响,上面刻着波斯语的祝福经文。
“总督大人亲自来到博伊西,想来是非常重视这里。”肯尼迪说道。
道格拉斯总督盯着茶杯里旋转的金色花瓣,突然笑了:“几年前我在维多利亚港喝的也是这种茶——当时哈德逊湾公司的会计正为债务发愁。”他意有所指地瞥向墙上挂着的大哥伦比亚省地图,那些标着金矿的红叉大多已打上黑色枯竭印记。
“说起来,我听说北方的金矿已经找不到更多了。以至于有不少人都离开了当地,这恐怕对这里的经济影响不小。”
道格拉斯心里点了一个赞,这位投资人已经对西部地区了如指掌。如果能拉拢到这位的投资,那对经济可是有相当大的提升。他和那些总督不同,对于当地这种情况,也不能保持所谓的英国人的纯洁,必须要借助外力,比如爱尔兰人和伊朗的投资。
“哈哈”,道格拉斯干笑了两声,“是啊,移民更愿意去好望角和东加拿大,这里可是一点都不愿意来。就算来也是为了黄金。
不过,伦敦的先生们恐怕想不到,拯救哥伦比亚经济的会是波斯金币和爱尔兰牧羊人。”
谢里夫和肯尼迪对视一眼,继续听总督说话。
“实不相瞒,政府目前因为建造公路的项目欠债过多,伦敦政府发放的补贴还没有下来。不知道谢里夫先生有没有兴趣在当地投资?”
等着就是这句话,谢里夫微笑着展开一卷地图:“我们公司对西北地区的开发很有兴趣。”手指划过落基山脉,停在几个用红墨水标注的隘口,“如果总督阁下愿意开放这些通道,公司愿意承接目前的公路工程,并且还要投资从博伊西到维多利亚的铁路。”
道格拉斯看了看这些关隘,问题不大,都是可以转让的。
“这没有问题,女王陛下也会同意的。”
接着他把目光看向肯尼迪,“市长先生,不知道爱尔兰人愿不愿意来到这里定居,我们会提供优惠政策。也不会歧视他们的信仰,只需要他们向女王表示效忠即可。”
肯尼迪点头,“请总督大人表示一下贵政府的决心,我想没有人不会拒绝。”
道格拉斯马上表示没有问题,他们现在就可以签订协议。伦敦这边催得紧,还说因为财政困难,10万英镑的补贴要削减,再不寻找开源方法政府就要关门大吉了。
肯尼迪市长突然拍了拍手,侍从们抬进来一个橡木酒桶。当琥珀色的液体倾入银杯时,整个议会大厅弥漫着爱尔兰威士忌的醇香。“这是用波斯藏红花熏制的,“市长向谢里夫举杯,“愿真主保佑我们的合作。“
三人达成合作,并以书面形式确定下来,这就是影响巨大的《博伊西决议》。
决议中说明:1,金狮公司接手金矿公路项目,同时建设从博伊西到维多利亚的铁路。这其中的投资都由金狮公司100%提供,作为交换,公司可享受该铁路未来20年的收益。
2,鼓励爱尔兰人前往当地定居,哥伦比亚政府愿意提供两年免税政策吸引爱尔兰人定居。同时他们的信仰不会受到歧视,只不过当地语言还是要用英语。
3,成立不列颠哥伦比亚地区银行,法定资本10万英镑,由金狮公司提供融资服务。政府欠款由公司补齐,同时政府也同意将差不多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交给金狮公司开发,租期50年。
达成的协议三方都很满意,爱尔兰人获得了定居点、伊朗获得了钱和资源、殖民政府则获得了投资和人力,他们都有光明的未来。
在伦敦,殖民部官员们正为哥伦比亚省突然还清的债务困惑不已。账目显示还款来自特殊贸易收入,而附件的货单上却只写着宗教用品几个字。没人注意到,议会地下室新换的波斯地毯边缘,用金线绣着一行小字:“万物非主,唯有真主——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名义”。
第356章 文莱苏丹
南北战争将要落下帷幕,在英法的调停之下,南方独立已经定局。但北方的结局还没有说明,维持目前的情况已经是不可能,就看能不能保住密西西比河东部地区了。
伊朗充其量也就是个打酱油的,对于和谈不感兴趣,不过对俄亥俄州、宾夕法尼亚等地的石油感兴趣。因此对于北方全面脱离联邦政府的举动,伊朗是全力支持。
关于印第安人,南方邦联和其他国家达成一致,在印第安领地(俄克拉荷马)内让他们建国。这也算给印第安人一个去处,美国那种野蛮的行径被停止。
而南方邦联的棉花出口也已经恢复,果不其然,各地的棉花价格马上暴跌,原本要扩大种植的棉花种植园主不得不改变方针,种植别的。而伊朗因为有准备,因此损失比较小。
“沙阿,联盟国恢复了棉花出口,各地的棉花价格暴跌。这下印度和巴西的棉花种植园要倒闭了。”
这个消息纳赛尔丁已经知道了,美国已经彻底失败了,欧洲的部分学者非常高兴,因为这证明自己的观点:既共和国只适合小型国度,对于大型国家来说必定失败。
“谁能想到,曾经准备超越英国的国家,现在突然不在了。这怎么说是世事无常呢。”
沙阿摇摇头,虽然有些惋惜,但没有美国对任何国家都好。这点毋庸置疑。
“有没有秦尼斯坦的消息?”
“有的,我军已经占领了芽庄以南的地区,同时舰队北上已经攻占了沱灢,越南国王已经跑到河内躲了起来。”
伊朗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大半个越南国土被占领。越南中央政府被迫北逃,只留下阮经方等人继续领导越南军队抵抗。
伊朗已经向越南提出另一份和谈提案,包括伊朗商人要在越南全境畅通无阻、开放港口增加到六个、此外越南国王还要聘请三位伊朗顾问指导当地改革,并且在河内沱灢两地驻扎伊朗军队。
很明显,这样的条件越南不可能答应,自然是需要继续打了。远东也派人来进行交涉,但谁都知道伊朗要让越南成为自己的附属国。
为了避免远东的情绪,伊朗表示可以让越南继续向远东朝贡。加上此时正是远东剿灭江南政权的关键时期,他们不愿意在朝贡国上花费大量精力。
“让他们继续给越南施加压力,放心,远东不会千里出兵的。”
既然沙阿都这么说,他们这些人都是要执行的。伊朗对越南的全面优势不知道什么时候就没了,必须要乘胜追击。
纳赛尔丁看着手中的信,是他那个远在东南亚的弟弟,苏丹阿巴斯写的信。此时他已经将自己的统治范围扩大了一倍,当地的民众都臣服在他的统治下。
尽管有些艰难,但阿巴斯还是在当地建立起政府机构。并且依靠伊朗的经济援助,拉拢到一批当地的名流和华人中的知识分子,国家开始走向正轨。
但就这点地方,实在是不能满足苏丹的统治野望。他将目光望向了文莱剩余的地盘。1860年,他带着3000名伊朗雇佣兵和随从部队进攻文莱,成功从对方夺取了包括文莱城在内的全部文莱领土。为了宣扬正当性,阿巴斯还娶了文莱苏丹的女儿,首都也迁到了文莱。
虽然领土得到极大增加,但当地的经济还是处于落后状态。一年的财政收入也不超过五万英镑,为了发展经济,阿巴斯开始引入华人劳工和伊朗资本。当地的林业和矿业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行业,同时将文莱城扩建,疏通港口,增建铁路,将当地的经济活络起来。效果也是不错的,财政收入增加不少,再给一点时间,当地的开发肯定更好。
当然了,他也组建了第一支超过4000人的本土军队。用的全是一水的伊朗装备,并且购买了两艘小型战舰。这说明他还想继续扩张,并且写信希望得到伊朗的支持。
在信中,阿巴斯给纳赛尔丁说明了三个方向:第一是北上,进攻苏禄苏丹国,获得广大的海岛地区,甚至还能获得菲律宾南部的棉兰老岛。
上一篇:说好打穿港综漫威,竟然吞噬星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