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帝国1845 第126节
内阁会议上,纳赛尔丁看着大臣们,让他们说说关于美洲未来的规划。
“沙阿,这次南北方和谈是因为双方都打不下去了。想要一个体面的收场,但就目前来看,这个不太可能。在最关键的奴隶问题和统一问题上就不会达成协议,估计用不了多久,就会重新打起来。”
阿卜杜拉说了自己的见解,阿米尔又接着说道:“我们只需要向着英法两国行动就行,他们两国对南方有着大量的投资。肯定不会让南方受损,只不过北方政府不知道还能不能撑下去。”
其他大臣都点了点头,他们对外交都不太了解,只能跟随外交大臣和大维齐尔的话语而表示支持。
“只好这样了,我们在美洲的投资也要小心。不要让其他事情的突发而受损。
一旦战争结束,棉花市场肯定要迎来一次暴跌。不知道我国那些种植棉花的农民能不能承受住。”
伊朗的棉花种植分布在东非和河中地区,由于棉纺织业带来的利益,棉花种植也是快速发展。
目前,伊朗的棉纺织业工人就有几十万,他们的身后就是几十万个家庭,上百万人口。这么多人指着这个行业赚钱,那政府就必须对行业进行保障。而保护农民更不用说了,这是沙阿一直以来重视的事情。伊朗农业比起其他欧美国家显得十分脆弱,必须要进行保护才能让农民稳定,社会才能稳定。
“沙阿,我们已经做了充分的预案。我国的纺织品目前向奥地利、俄罗斯、奥斯曼和远东进行销售,守住目前的份额问题应该不大。为了提高棉纺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我们认为可以在必要的时候,给予这些一线生产工厂政策助力。”
这种虽然简单,却非常的有效。大家的生产技术相差无几,产品质量上也分不出来优劣,生产成本上还是没有多少优势,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那就只能拼政策了。制造业拼的就是成本和质量,一旦丧失了技术上的优势,竞争就变得残酷了。
农林大臣马上说道:“棉花种植和纺织业也息息相关,生产的棉花虽然不多,但这是当地重要的经济产品,必须要进行保护。我们可以降低棉花的税收,还需要组建一个棉花储备,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出面来稳定棉花价格。”
“那要组建一个棉花储备,这估计得不少钱吧?”穆沙拉夫询问。
“也不用多少,只需要撑过一开始就行。这次棉花危机,也让国内不少工厂开始建设棉花仓库,他们肯定是准备狠狠的收购,我们只需要保证棉农的收益就行。”
听到这样的话,穆沙拉夫松了一口气。不用他掏钱就行,但沙阿表示还需要继续花钱。
“关于巴格达的建设,目前进行的如何了?”
沙阿突然一问,阿米尔马上禀报起来。“目前巴格达的主要建筑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还剩一些最后的结尾工作。人口也增加到十二万人,大多是当地的建筑工人,也有一些商人、学生在当地定居。我们建设的泰西封城去年就已经完工,那些人都向沙阿表示感谢呢。”
“不用感谢我,我只不过是为了保护文化而已。巴格达的建设速度超过了我的想象,不知道资金还够吗?”
“沙阿不用担心,目前整个城市的花费为5825万里亚尔,奥斯曼的赔款和财政部的特别拨款都投入到这里,还有人一直在组建募捐,筹集了超过六百万的资金,总体上来讲,是没有问题的。”
穆沙拉夫翻开财政报表,向沙阿进行说明。巴格达作为未来的首都,是需要进行好好翻修的。铁路要建、电报要铺、还有大量的房屋工厂,政府大楼,都需要建设。只有建设好了,国家才会有崭新的样子去迎接明天。当然,这里面也是有非常大的一笔利益,谁都想分一点,毕竟,未来首都的地方,他们也想要啊。
第349章 宗教
泰西封基本建设完成,这座城镇作为巴格达的副城承担了一定的首都功能。同时也是重要的祆教聚集区,部分改信的库尔德人定居在此地。沙阿也批准在泰西封修建祆教神庙。这个已经作为伊朗传统文化得到保护。
19世纪不仅是工业革命的年代,也是宗教大复兴的年代。各种宗教都开始了自己的内部变革,祆教和什叶派也不例外。最重要的就是他们的人事调动都要由政府决定。
什叶派教士这几年一直恪守沙阿给他们画的底线,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他们都一清二楚,那些有名望的阿亚图拉都在内战中退出宗教界或者生物界,取而代之的是听命于政府的人员。加上这些年政府的实力已经对宗教形成全方位压制,想要闹事也会很快被政府军队给镇压。
什叶派内部主张政教分离的声音也占了上风,随着经济发展,一批知识分子和有产阶级主张效仿西方进行改革,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宗教改革。一场什叶派内部的自我革新运动在政府推动下开始了。
这场运动重要的一点就是反思为什么历史上他们都被逊尼派压着打,教徒人数少是一个;还有一个就是自己太封闭了,必须要以开放的心态去包容教徒和非教徒。
巴格达条约签订后,什叶派共125名教士齐聚德黑兰参加政府主导的宗教会议。伊朗打赢奥斯曼也象征着什叶派战胜了逊尼派,因此对于政府提议他们也是基本同意。其中最重要的两点:第一是什叶派要效仿基督教那样,将信仰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第二则是尝试和其他宗教和平相处(逊尼派除外)。
在政府的支持下,什叶派在美洲和东南亚开设学校、派遣传教士。并且他们的目标很明确,就是那些处于中下层的民众和需要改变的商人阶层。他们是最容易皈依的。至于效果也是挺显著的,在不愿意皈依基督教的情况下,皈依什叶派也是无可厚非。根据美洲什叶派教会的数据,1862年登记在册的什叶派信徒达到3.2万人,大部分是移民过来的爱尔兰人和西班牙人。
纳赛尔丁也对什叶派的教义融合进教育中,什叶派强调对首领的忠诚和殉道精神。简单转化一下就变成了对沙阿和政府的高度忠诚,加上对奥斯曼的战争胜利、媒体宣传手段的更新、沙阿本人的亲民举动,共同构成了对伊朗政府的支持。
现在的什叶派法基赫是当初和纳赛尔丁讨论教义的巴孛,他是沙阿的坚定支持者,也是革新运动的有力推动者。在他的支持下,什叶派那些老教士被迫退休,取而代之的是那些倾向开放和改革的神职人员。在架构明确的情况下,什叶派革新以较快的速度进行。
而作为伊朗重要的文化来源,祆教也在沙阿支持下复苏。重新设立祆教祭司这一职位,负责管理全国和海外的祆教教徒。
这些年祆教教徒数量也有显著增长,包括大量皈依的库尔德人、在秦尼斯坦和兰芳的大规模传播,教徒数量从3万人增加到现在的15万。并且在亚兹德和泰西封拥有崭新的神庙,可见政府对他们的重视。
比起什叶派和祆教的重视,基督教派的地位则显得微妙。亚美尼亚教会还算过得好的,教会内部还有一定的自由权。也可以在圣地亚拉腊山进行朝圣,最难受的就是东正教会了,大部分教徒聚集在格鲁吉亚地区,虽然他们得到沙阿的承诺不受打压,但什叶派民众的敌视也让他们受不了。
归根结底,还是担心他们和俄国有勾结。为了打消他们的顾虑,格鲁吉亚人开始主动学习波斯语,教会也表示和俄国一刀两断,所有亲俄的神职人员都被开除教会,他们不适合在伊朗生活。
东正教如此,就更别提那些新教天主教的教徒了。况且他们人数稀少,也不像英法那样有巨大影响力。能活着就是他们最大的幸运了。
“巴格达的建设要抓紧,这里被奥斯曼耽误太多时间,还是要尽早让他恢复应该有的功能。”
沙阿的要求自然是要遵守,会议解散后,纳赛尔丁单独和阿米尔讨论事情。
“苏门答腊的事情可以抓紧了,还有越南,远东因为忙着平定内乱肯定不会有多余的心思,趁着这个时间段,把越南国王给打的投降。”
“一切都在正常进行,不过沙阿,我们对越南出手恐怕还要担心英国……”
“这个不用担心,英国肯定忙着美国的事情。现在秦尼斯坦必须要拿下越南,不然交通根本不行。”
这几年秦尼斯坦的发展陷入瓶颈,虽然有湄公河三角洲这个农业基地,还有西贡这个优良港口。但内陆的老挝地区铁路修建难度太大,航运也因为孔恩瀑布不能通到老挝。目前只在当地建立几个伐木场。
而越南的剩余地区不仅靠着沿海,当地的农业条件也非常不错,可以大规模种植农作物。当地的人口也非常多,经过各种评估,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殖民地。
而且,就算伊朗不占,也会让其他国家占先手。英法已经有意愿要占领越南,特别是法国,越南已经找到法国特使,准备讨论合作事宜。这是伊朗不能容忍的。
“我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快。速战速决,彻底打垮他们的意志,让他们的国王请求我们的保护。”
既然要打,那就要快。远东需要让伊朗派人讨论一下,还要趁着英法注意力不在东南亚的时候进行。越南这几年都在厉兵秣马,收复失地的样子,那就提前让他们的理想破灭。
“沙阿放心,越南的军队虽然有了火炮,但在战术上还是落后状态。我们会用最快的方法撕开他们的防线,然后北上进攻顺化。就算他们逃到河内,当地也有人会给他们颜色看看。”
看大维齐尔这么说,纳赛尔丁也只能想着顺利。这可是他花了不少银子,事情必须要成。
第350章 导火索
越南首都顺化,对于普通越南民众来说是平常的一天,但对潘清简和阮经方来说,今天可不好受。
“潘清简先生、阮经方先生,贵国的民众公然烧毁我国教士的神庙,这是赤裸裸的挑衅。”
伊朗驻越南公使米尔扎向两人提出抗议,原因是芽庄民众烧毁了当地的祆教神庙。还杀死了18个祆教教徒。
祆教势力在越南传播很快,由于取得了越南官方的许可,祆教也越南各地修建神庙,传播信仰。但这对越南本土的佛教和儒家信仰来说,就是不共戴天。特别是神庙各地兴起,挤压了他们的建筑空间,教徒仗着自己的特权为非作歹,这让越南人对祆教的仇恨更加的多。
矛盾的爆发点在芽庄,这里距离秦尼斯坦较近,受到的影响也最大。当地的祆教教徒超过3000人,严重伤害了当地的利益。双方冲突不断,多次酿造了流血事件。
最严重的要属这次,在官府的支持下,当地的儒学大家带领民众捣毁了神庙,并且杀死了18个教徒。伊朗公使得到消息后马上前往王宫兴师问罪了。
“公使阁下,关于这件事我国需要进行调查,如果真是您说的这样,我们会进行赔偿。”
内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潘清简向伊朗公使说出自己的建议,就目前来看,还得具体了解事情才行。但根本原因他们都清楚,就是祆教无底线的扩张。如果严惩凶手恐怕会引起当地的反抗,所以潘清简决定,还是得拖,时间久了等对方先忍不住寻找解决方案。
“不用这么麻烦,事情已经明确,当地的民众对我国的财产造成打击。贵国需要严惩凶手并且做出赔偿,这是我们的要求,请看一下吧!”
伊朗的要求挺“简单”,具体包括:严惩凶手、赔偿100万里亚尔作为神庙赔偿、开放海防港为通商口岸、允许伊朗商人进入北部地区,并且不得征税。
“这样的条件我们不会答应,这简直是要挟!”
阮经方看到这些条件后直接扔给了对方,他现在是兵部尚书,是绝不会答应这样的条件。
“既然如此,我可以理解为阁下要跟我国开战吗?”
这样的话让潘清简感到惊讶,“这,这怎么说道开战上了。”
潘清简连忙摆手,试图缓和气氛:“公使阁下,请不要误会。我们并非有意冒犯贵国,只是这些条件确实有些苛刻,我们需要时间商讨。”
冷笑一声:“时间?贵国已经拖延太久了。如果你们不能立即给出满意的答复,我国将不得不采取更严厉的措施。”
阮经方拍案而起:“你这是赤裸裸的威胁!我们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
潘清简赶紧拉住阮经方,低声劝道:“冷静些,现在不是意气用事的时候。”
他转向公使,语气诚恳:“公使阁下,我们理解贵国的愤怒。但此事牵涉甚广,我们需要与国王商议后才能做出决定。能否给我们一些时间?”
对方沉吟片刻,勉强点头:“既然贵国有这个诚意,我国也不会逼的太紧,但如果贵国的答复不能令我们满意,后果自负。”
送走公使后,潘清简和阮经方面面相觑。
“这可如何是好?”潘清简叹了口气,“若是答应他们的条件,民众必定群情激愤;若是不答应,恐怕真要兵戎相见。”
阮经方握紧拳头:“大不了就打一场!我们越南人也不是好欺负的。”
“不可鲁莽。”潘清简摇头,“伊朗国力强盛,我们未必是对手。况且,若是开战,受苦的还是百姓。”
两人商议良久,最终决定先向国王禀报,再召集大臣共商对策。
翌日朝会上,越南国王阮福时听完汇报,眉头紧锁:“诸位爱卿,此事该如何处置?”
大臣们议论纷纷,意见不一。有人主张强硬应对,有人建议妥协退让。
这时,一位年迈的大臣站了出来:“陛下,老臣有一计。”
“哦?陈爱卿请讲。”
“依老臣之见,我们不妨采取'以退为进'之策。表面上答应伊朗的要求,暗地里却加以限制。比如开放海防港,但只允许伊朗商人在指定区域活动;允许他们进入北部,但必须缴纳高额关税。如此一来,既能暂时平息事端,又能维护我国利益。”
阮福时眼前一亮:“此计甚妙!潘爱卿、阮爱卿,你们以为如何?”
潘清简和阮经方对视一眼,齐声道:“臣等赞同陈大人之策。”
“好,那就这么办。”阮福时拍板定案,“潘爱卿,你负责与伊朗公使交涉;阮爱卿,你要加强边境防务,以防不测,另外让飞龙军部署在芽庄,以防意外。”
飞龙军是越南新建立的军队,采用火枪火炮等国外武器。是越南尝试军事改革的第一步,将他放在芽庄也是为了防止伊朗突然袭击。
潘清简再次会见了米尔扎。
“公使阁下,经过慎重考虑,我们决定接受贵国的要求。不过,有些细节需要进一步商讨.”
听完潘清简的提议,公使眉头微皱:“这些限制条件.恐怕不太合适吧?”
潘清简裤笑道:“公使阁下,这已经是我国最大的让步了。若是贵国执意要强人所难,恐怕会适得其反。”
公使只好点头,“既然如此,那么我会禀报国内,沙阿答应下来我们就可以签约了。”
“那真是太好了,两国之间本来就是非常好的邻居。不要整天想着战争,各退一步就可以享受到永久的和平。”
公使回去发电报,而潘清简则庆幸国家躲过了一次灾难。只要等对方签约就可以了,应该也挺快的。
但这一等,又等来了更大的麻烦。沱灢的祆教神庙也遭到破坏,而且这次的影响更大,超过300人受伤。而且还影响到了顺化城,伊朗商人和教徒大量向公使馆跑去,潘清简就算是有九张嘴也不能劝解公使了,还是想想接下来咋办吧。
第351章 和越南的战争
潘清简站在公使馆的窗前,望着外面混乱的街道。伊朗商人和教徒们正蜂拥而至,他们的脸上写满了恐惧和愤怒。远处,浓烟从沱灢方向升起,那是被破坏的祆教神庙。
潘清简转身对伊朗公使说,“公使阁下,我已经下令加强公使馆的安保,请您放心。“
伊朗公使的脸色阴沉:“潘大人,这次的事件比上次严重得多。我必须立即向德黑兰报告。“
潘清简点点头:“我理解。不过,在报告之前,我们是否可以先讨论一下赔偿和善后事宜?“
就在这时,一名侍卫匆匆跑进来:“大人!刚刚收到消息,沱灢的暴民正在向顺化城进发!“
潘清简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什么?“
穆罕默德·礼萨冷笑一声:“看来,潘大人,您的国家已经失去了对局势的控制。“
上一篇:说好打穿港综漫威,竟然吞噬星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