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波斯帝国1845

波斯帝国1845 第122节

  美国北方的联邦政府已经迁都费城,而这直接让他数十年推进的门罗主义破产。同时见美国不行了,欧洲各国都要争夺美国即将死去的遗产,就连奥地利也要有一份。

  1862年1月10日,法国正式派遣70000人的远征队前往墨西哥。此时墨西哥军队已经进入美国南部地区,但遭受到美国军队的顽强阻击。法国要先帮助墨西哥,然后前往加利福利亚。

  至于英国,也在上加拿大地区集结民兵,准备南下掠夺五大湖和新英格兰。现在就是墙倒众人推,除非北方能够打一个打胜仗。

  这个时候,林肯总统也不得不使出杀手锏了。他签署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从即日起,废除叛乱各州的奴隶制,并允许奴隶作为自由人参加北方军队。法案立即在美国引起了轰动,南方各州还爆发了逃奴潮,北方政府的征兵点上开始出现了黑人的身影。

  因为废奴法案的出台,在政治上南方政府已经处于了不利状态,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邦联政府也没有闲着。他们开始拉拢印第安人,并且承诺支持他们独立建国。

  而北方政府也开始陷入资金短缺的问题,除了加征酒税等常见的税外,还设立了专门负责征税的机构,负责征收个人财产税。但美国建国就是靠反对英国的税法起家的,而且从华盛顿以来没有一个总统加征税收,怎么到你这里就来了这么多。

  林肯的税务法案重启了消费税,从婴儿衣服到老人的棺材统统征税,此外年收入800美元以上的也要交。虽然长远看收入肯定很多,但就目前来看可能税还没收上来北方政府就要散架子了,因为纽约州议会的10名成员已经向州议会提交了独立法案,并且开始讨论起来。

第337章 劳工

  这份提案是民主党人推动的,国家都要没了,那先保住自己的政治利益再说。

  大部分人都在期待美国的失败,因为美国失败就代表共和制失败。那些在欧洲的共和组织就会失去一个可以依靠的案例,这些君主就安全了。

  远在千里之外的美洲没有影响到中东,这里的格局仍然是一强二弱的局面。伊朗比埃及和奥斯曼的相对强盛,以及英法俄这些域外大国的影响让这片土地还有更多的劫难。

  奥斯曼在经历了又一次政变后,掀起了向伊朗学习的风潮。1858年的战争失败打击了他们的自信心,不仅割让了大量土地,还将叙利亚地区的权益大多打包卖给了伊朗。而更重要的是,逊尼派知识分子无法想象竟然败给了什叶派,当伊朗军队开进各个城市时,自杀的不在少数。

  奥斯曼的官员从来都不擅长理财,这个国家也因而缓慢且难以避免地滑向了破产的边缘。帝国的进口额一直高于出口额,而且长期无法开发出效益丰厚的内部资源。帝国的国库实际上已经空空如也,应付给军队的军饷一直在拖欠,生活成本在攀升。

  对国民经济缺乏妥善管理的奥斯曼已经依赖于从欧洲借款度日,欠款数额已达2000万英镑之巨。而一些人认为奥斯曼需要更深层次的改革,也就是宪法和议会。

  伊朗人获得了和英法一样的待遇,没有任何奥斯曼官员会勒索他们,不管是投资开矿还是贸易旅游,那种对抗的情绪明面上已经消失了。但暗地里还是有的。

  一群人组建了一个叫爱国者联盟的组织,通过文化手段进行活动,而方兴未艾的新闻媒体更是他们的主要武器。而他们的目标除了要求改革,还有就是抵抗伊朗的民族同化输入。

  伊朗在奥斯曼的文学组织最近大肆宣传伊朗和奥斯曼是同一个民族,从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统治开始,到塞尔柱帝国。这是由突厥人建立的庞大帝国,塞尔柱帝国将波斯文化和宗教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

  而在奥斯曼帝国,波斯语是宫廷、文学和学术的重要语言。许多奥斯曼苏丹和精英阶层都精通波斯语,波斯诗歌在奥斯曼帝国广受欢迎。而伊朗的突然发力也是让还没有进行文化发展的奥斯曼有点措手不及。

  而伊朗也是将注意力转向奥斯曼的底层民众而不是高层,这些都是重要的劳动力。可以招募过来让他们打工,同时也可以弥补非洲移民的缺口。

  奥斯曼普通民众的住房条件普遍简陋,农村地区的农民通常住在土坯房或茅草屋中,而城市贫民则拥挤在破旧的棚户区。由于农业生产效率低下和税收沉重,他们常常面临粮食短缺的问题。饥荒和营养不良在贫困地区时有发生。

  伊朗则趁机发力,在什叶派的清真寺前,只要参加礼拜,每个星期都可以获得一定量的面粉和土豆。而伊朗招募劳工的消息每次也是奥斯曼人重要信息来源,如果能选上,至少一年就不用愁了。

  被招募的奥斯曼劳工主要被分配到伊朗的农业区、矿山和基础设施建设工地。在伊朗北部的里海沿岸,劳工们参与棉花种植和渔业;在南部,他们则被派往油田和铁路建设工地。在非洲,他们成为开垦土地的农民和开拓边界的炮灰。

  不过他们的工作条件仍然艰苦。许多劳工居住在简陋的工棚中,工作时间长,工资也相对较低。然而,与奥斯曼帝国的贫困生活相比,这些劳工仍然觉得自己的处境有所改善。

  而在看到伊朗的生活条件后,不少奥斯曼人有了定居的想法,并且会将家人一起接过来。但要想融入社会,学习波斯语是必不可少的。在安卡拉等地,已经有不少教授波斯语的学校。除了语言,劳工们还需要适应伊朗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此什叶派清真寺的数量也在增加。

  对于来自奥斯曼帝国的什叶派劳工来说,清真寺是他们保持宗教认同和文化联系的重要场所。通过参与宗教活动,他们能够找到归属感和支持网络。

  在伊朗的主要城市和工业区,逐渐形成了奥斯曼劳工的聚居区。这些社区通常位于城市边缘,住房条件简陋,但为劳工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活环境。1859年前往伊朗打工的奥斯曼人有7259人,但到了1861年就增加到35698人。这还不算有两万人在巴格达定居的。

  伊朗的招募策略导致奥斯曼帝国大量底层劳动力外流,这种劳动力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奥斯曼帝国的经济困境,尤其是在农业和手工业领域。一些地方官员和地主抱怨劳动力短缺,导致农业生产下降和税收减少。但实际上,奥斯曼的农业已经多年停滞不前,农民都不种地,改流亡了,毕竟种地还饿死,这不是等死?

  一年下来,在伊朗打工的奥斯曼人回来后会大力宣传伊朗的好处。到处都有的工作机会,比奥斯曼还高的薪资,可以让孩子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这些都是让奥斯曼人向往的生活。

  劳工们的宣传也加剧了底层民众对奥斯曼现状的不满。他们意识到,留在奥斯曼帝国可能意味着继续忍受贫困和不公,而前往伊朗则可能带来新的希望。

  随着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外流,奥斯曼帝国的农业和手工业进一步衰落。许多农田被荒废,手工作坊关闭,导致经济困境更加严重。地方官员和地主对劳动力短缺问题感到愤怒,他们抱怨农业生产下降和税收减少。然而,他们并未意识到,底层民众的外流是对长期剥削和不公的自然反应。

  劳工外流加剧了奥斯曼社会的民族和宗教矛盾。一些逊尼派社区对什叶派劳工的外流感到不满,认为这是对奥斯曼帝国的背叛。但这样做让前往伊朗的逊尼派信徒被迫改信什叶派,反正奥斯曼都不愿意救济,不如去伊朗讨口吃的。

第338章 凯末尔的所见所闻(一)

  联盟对于伊朗吸引本国人打工感到忧心忡忡,伊朗这么做无非是在奥斯曼扶持亲伊朗派。长此以往,奥斯曼会有亡国的风险。但他们也没有办法,总不能在边境拦着他们吧。

  大不里士是奥斯曼人打工的第一站,当地发达的机械采矿工业有着极为旺盛的人员需求。奥斯曼人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赚取收入,这年头,能找到工作已经是不容易,更何况还是在其他国家里。

  尽管工作条件艰苦,但他们在这里找到了生计和希望。在中央广场的公告栏里,每天都有大量的临时工信息。找不到长期工作的奥斯曼人就依靠这个过活。公告栏上的临时工信息为许多人提供了生存的机会,而长期工作则为他们带来了稳定的收入。

  今天他们的运气不错,第一军工厂还有附近的机械厂需要大量的搬运工,没过多久,他们就离开广场前去工作,生活最重要。

  “这样的场景,只有在首都才能见到。”纳米克·凯末尔看着来去匆匆的人员,有些感慨。

  凯末尔出身于高官世家,自己是一名政治记者和评论家,鼓吹“自由和祖国”的理念。他倡导在法律约束下的自由和自治,特别关注公民的政治权利。

  1858年战争后,受到极大刺激的凯末尔决定前往伊朗考察当地的发展情况。第一次他前往大不里士和德黑兰,当地比奥斯曼发达的工业和铁路让他感到震撼。虽然首都的商船来往密集,但比起德黑兰,奥斯曼工商业还处于原始阶段。大不里士是伊朗北部最重要的工业城市,机械采矿工业和铁路建设在这里蓬勃发展。凯末尔看到,这里的工厂日夜运转,工人们忙碌而有序,与奥斯曼帝国的停滞形成了鲜明对比。

  这次是他第二次来到伊朗,并且准备长期在当地居住。奥斯曼的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完善,但没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什么事情都是白搭。

  当然,他对当地的立宪运动也特别有兴趣。大不里士作为伊朗经济最发达的城市,内部的政治运动也是发展最快。自由党、进步党、复兴党在这里共襄盛举,每天都能在报纸上看到因为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辩论。而凯末尔也是倾向自由党的理论,但他烦恼该怎么将理念本土化。

  “这才是美好的社会啊,没有打压,所有人都能自由的生活。出了伊朗,没有哪个国家能有这样的情况。”

  在中东,乃至整个亚洲也是这样。外国人基本上都有特权,但在伊朗,只有和外国友好的情况下有点优惠,其他国家基本上是在伊朗平等待人。至于俄国更惨,在伊朗得小心自己不被打死。要是和以前一样耍横,俄国可不会救你。

  “号外号外,河中风云突变。俄罗斯增兵与我国对峙于锡尔河畔!”

  “我买一份!”

  付了几枚硬币,凯末尔拿起报纸看了起来。头版头条写的就是俄罗斯帝国和伊朗在河中地区陷入紧张局势,因为阿古柏势力的扩张,伊朗也增兵中亚,防止俄国从中摘果子。

  而且根据报纸所说,俄国和伊朗在河中已经增加到十万人的规模。这么多的军队,对于后勤压力可大了。为了减轻后勤压力,两国军队开始争夺当地的资源,如粮食、水源和燃料。这种争夺进一步加剧了地区的紧张局势。

  真是厉害了,连奥斯曼都不敢招惹俄国,伊朗却做到了。看样子,另一场大战就在眼前,不知道最后谁会赢得胜利。

  凯末尔继续翻阅报纸,发现伊朗的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从铁路到港口,从工业区到城市改造,伊朗的快速发展让他深感震撼。这些项目不仅推动了伊朗经济的腾飞,也吸引了大量外国劳工,包括许多来自奥斯曼帝国的底层民众。

  伊朗正在建设一条连接国内主要城市和巴格达的铁路。这条铁路不仅将加强伊朗与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联系,还将促进贸易和人员流动。还有巴士拉港口的建设,这是伊朗打通波斯湾出海口的重要一步。港口建成后,将成为伊朗对外贸易的重要枢纽,进一步提升其经济影响力。

  巴格达工业区已经吸引了超过100家工厂入驻,其中包括政府投资的军工厂、钢铁厂和机械厂。这些工厂不仅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还推动了伊朗的工业化进程。

  凯末尔意识到,不仅是英国式的议会政治可以推动国家发展,一个为民着想的强大中央政府也可以推动国家的快速发展。伊朗的例子证明,高效的政府管理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国家崛起的关键。相比之下,奥斯曼帝国的中央政府效率低下,腐败严重,导致国家陷入衰落。因此,奥斯曼帝国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改革,建立一个高效、廉洁的政府。

  离开广场,凯末尔在其他地方转转。大不里士不仅是伊朗最早联通火车的城市,也是第一个接入电报的城市,通过电报局来发送电报,可以极大缩短信息传递时间。一些商人更是愿意在自己家中安装电报,这样可以随时获得最新消息。

  不过凯末尔是发不了了,因为奥斯曼除了首都,其他地方根本没有电报。只能通过送信来进行交流。尽管如此,看看纵横交错的电报线,一股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

  在大不里士的市政府门前,一座现任沙阿的雕像屹立在这里。这是当地的市民为了歌颂沙阿的功绩,自掏腰包修建的。所用白色大理石,经过大量的时间修建而成,沙阿左手叉腰,右手拿着弯刀指向远方,意气风发。在经历了对俄战争后,大不里士不用整天提心吊胆,他们几十年来第一次获得了安全。而且还是完整的安全。不用担心俄国骑兵南下进攻,这一切都是沙阿带来的成就。怎么不让人佩服。

第339章 凯末尔的所见所闻(二)

  “一个与时俱进的君主可以通过政府做更多的事情,但前提是这个君主能够开明专注、政府清廉。很显然,现在的帝国不符合任何一点。”

  凯末尔在他的笔记本上这下这样一句话,以前觉得应该一步到位实行议会制度。但现在伊朗的例子已经说明,一个开明的君主也能让国家发展,也就是所谓的开明专制。

  而一个君主专制的国家没有英国议会的底蕴和历史,直接套用议会恐怕会适得其反。而伊朗的例子证明,开明专制未尝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大不里士每天的人员流动非常多,随着伊朗领土的扩大,大不里士逐渐成为伊朗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联通高加索、德黑兰、安纳托利亚、美索不达米亚等地。铁路的扩张带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久而久之,这里的城市面貌就变化的很大了。

  在政府的旁边就有一家咖啡馆,这种饮料已经风靡整个中东。更重要的是,可以在咖啡馆中讨论政治。

  凯末尔进入咖啡馆,点了一杯咖啡和一块点心。而此时咖啡馆内正在上演一场辩论,自由党和进步党人士围绕各种问题进行讨论,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在政治改革中是从速还是从缓的问题。

  “目前国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最要紧的还是增加军队,在北部修建防线来抵御俄国的进攻。”

  在中间的辩论台上,一个人正在滔滔不绝的说着自己的见解。总结一下就是:专注国防和工业,政治改革稍后。

  “大错特错,现在正是推行议会政治的时机。目前国内工业发展蓬勃,国际局势也良好。至于北方的俄国不足为惧,只需要守住防线就可以。

  现在最要紧的就是尽快实行议会,议会代表着全体民众的意愿。只有通过议会制度,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辩论双方都是自由党和进步党在当地的领头人物,台下的观众也开始同旁边的人说着。凯末尔注意到,自由党的支持者们大多年轻气盛,充满理想主义色彩。他们渴望通过迅速的政治改革,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民主。

  相比之下,进步党的支持者们更加务实。他们强调国家的安全和稳定,主张在确保国防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政治改革。

  “但是英国就是因为议会而发展壮大,从玛丽二世开始,议会主导了英国一系列政策。不管是军队、工业还是外交,议会始终处于权力的中心。可以说,没有议会,就没有英国的现在。”

  话音刚落,自由党的支持者就鼓起了掌。没有错,英国就是靠着议会而强大,率先确立立宪政体,可以将精力用于其他方面。由此发生了工业革命,进而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

  “你错了,英国议会之所以稳固,是因为从七百年开始就已经有议会雏形。从安茹王朝的议会到克伦威尔时期,议会经过了长时间的完善已经接近成熟。这才是英国确立议会的基础。

  可是在我国,不仅没有议会的基础,之前也一直是君主专制的状态。要想突然转变议会谈何容易?而且你除了英国一个例子,其他国家都是属于开明专制。普鲁士、奥地利,还有拿破仑一世的法国,彼得一世的俄国。这些国家都是君主权力大,而且没有议会,他们也能做的很好。这才是适合我国的路线。”

  进步党的支持者马上欢呼,他们觉得自由党是异想天开,不要以为一个议会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再怎么做,那也得需要人做才行。就伊朗这个情况,还得需要长时间的引导才能最终设立议会。

  而且,现在不是也有议会,专家会议不就是议会的雏形吗?为啥还要一步到位,直接来议会?

  凯末尔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的思考:“国家的安全和稳定是政治改革的前提,只有在确保国防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推进议会政治。”

  尽管政府并未直接干预咖啡馆内的辩论,但凯末尔注意到,政府官员和知识分子经常光顾这些场所,可能这就是政府掌控舆论的方式之一。

  双方谁也说不过谁,眼看就要把屋顶掀翻了。咖啡馆的老板走了过来,要求他们停止辩论。这不是打压,而是防止最后辩论到不该辩论的地方。

  虽然辩论被迫停止,但观众们还是意犹未尽。许多人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继续低声交流着对政治改革的看法。但发现谁也说服不了谁,最终只能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目标。凯末尔在总结了不少辩论要点后也离开了咖啡馆,这里的民众对于政治的看法比奥斯曼的要深入。这让凯末尔觉得自己定居在这里也行,说不定奥斯曼和伊朗未来是一家呢。

  像这样的咖啡馆大不里士还有很多,知识分子和中产阶层平时在这里讨论国家未来。凯末尔从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碰撞。无论是自由党的激进主张,还是进步党的务实态度,都让他对政治改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走在大街上,凯末尔看到来来往往的市民。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找到一份工作而努力在这里奔波,要是在奥斯曼的城市,这些人都会在路边坐着,请求其他人给一点钱。

  到处都是建设中的工地,马车运送着大量的材料前来。经过工人的建造,成为一栋崭新的建筑。奥斯曼的工业化基本没有,政府效率低下,也别指望他们能够在基础设施上有啥动作。

  凯末尔继续在本子上记录:“这里的一切都是快速发展的,就算是首都,也不如大不里士发展的快。我们的政府需要一次大的改革,就像埃及的阿里为了政府杀了几百个贵族,伊朗的沙阿也因为政府发动了内战。也许,奥斯曼也要一场内战才行。”

第340章 凯末尔的所见所闻(三)

  到了晚上,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劳工都喜欢进酒馆喝一杯酒。葡萄酒、椰枣酒、苹果酒这些用水果酿造的非常受欢迎。在奥斯曼可没有这个待遇,禁酒令仍然在执行,除了上层社会偷偷摸摸的喝点,底层民众仍然要恪守这个指令。不像伊朗这么光明正大。

  劳工就等待着这个时候,一天的劳累都可以在这里得到慰藉。当然贵的肯定喝不起,只能喝点别的水果酒了。

  靠近大不里士工业区的安塔姆酒馆就是工人们光顾最多的酒馆。日落时分就是酒馆热闹的开始。

  “好好好,三杯椰枣汁,两杯葡萄汁马上来!波尔查不要呆着,赶紧去把后面的两桶酒搬过来。”

  “是是是”

  这栋酒馆经过翻修不仅让人喝酒,还能住宿。一些在工厂忙碌的人来不及回家就会花点钱在这里住上一晚,同时这里作为劳工聚集地,凯末尔也准备考察一下奥斯曼人的情况。

  为了能够融入当地,凯末尔还换了一身衣服。他点了一杯椰枣酒,静静地坐在角落,观察着周围的一切。

  一位奥斯曼劳工抱怨道:“在工厂里干活真是累人,但至少在这里能赚到钱,比在奥斯曼种地强多了。”

  “听说工厂又要加夜班了,这日子真是没完没了。”一个满脸胡茬的劳工低声抱怨道,他的声音里带着无奈,却又透着一丝麻木。

  “加夜班也比在奥斯曼饿肚子强。”坐在他对面的同伴耸了耸肩,端起酒杯喝了一大口,“至少在这里,我们还能喝上一杯酒,吃上一顿饱饭。”

  凯末尔静静地听着,心中泛起一阵复杂的情绪。他知道,这些劳工大多是从奥斯曼逃难而来的,他们在伊朗找到了工作,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长时间的劳动、低廉的工资,以及远离家乡的孤独。然而,即便如此,他们依然觉得这里比奥斯曼好得多。这种对比让凯末尔感到一种深深的无力感。

  “波尔查!再来一杯椰枣酒!”一个粗犷的声音打断了凯末尔的思绪。他抬头看去,只见一个身材魁梧的工人正挥舞着空酒杯,脸上带着几分醉意。

  “来了来了!”波尔查匆匆忙忙地端着一杯酒走了过来,脸上挂着讨好的笑容。他是酒馆的伙计,年纪不大,但手脚麻利,总是能在工人们的呼来喝去中游刃有余。

首节 上一节 122/2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说好打穿港综漫威,竟然吞噬星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