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第525节
从而大大降低了因为饥荒等原因,从而直接引发民变的可能。
另外,在思想整合方面也是堪称独树一帜。
像在原旧制下,秦国的教育体系中是没有官学的,学子学习依赖于百家大贤的私相授教。
而在新制下则设有学政司,并且设有各地郡县的官学,定向培养国家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也削减百家学派在天下人才中的影响力。
同样,在原旧制下,秦国在舆论引导方面,也是没有官方信息渠道通达向下的,全由百家之士解读,或者由各地郡县官员传达。
但是在新制下,则是设有邸报司专门用于发布政令,统一宣传。
从而大大减少了朝廷中央所下达的政令被百家之士,又或者是各地郡县官员歪曲解读的可能,以及谣言的产生与扩散。
最终,使得民意往秦国所希望看到的方向流转。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许许多多秦皇嬴政认为是优点的地方。
可以说,在细细思量完了天幕上的六军六部三府三台一院一寺制度之后,秦皇嬴政再回头看他原来制定的三公九卿制度,简直粗陋的可笑。
至少现在秦皇嬴政在见识过六军六部三府三台一院一寺制度之后,是无法再继续沿用原来的三公九卿制度的。
所以秦皇嬴政也是转头看向左右丞相与一众九卿重臣吩咐道:.
“将天幕上的六军六部三府三台一院一寺制度,仔细抄录下来,连同各部属下各司也不要有遗漏!”
他准备等天幕过后,便同样将现在的三公九卿制度,调整成天幕上的六军六部三府三台一院一寺制度。
而左丞相隗状、右丞相王绾、廷尉李斯、御史大夫冯劫、上卿蒙毅等一众文武百官听到始皇帝的吩咐,也是齐声应道:
“是,陛下!”
同时,一众文武百官心中也是明白,恐怕等天幕过后,秦国朝堂的政治权力格局便会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现在的三公九卿,或许便会成为过去。
不,也不一定会成为过去。
应该说,会有新的九卿取代原来旧的九卿。
像原来的九卿是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延尉、典客、宗正、少府、治粟内史。
而在六军六部三府三台一院一寺的制度5。2中,按照九品十八阶的官衔品级来划分的话。
禁军都督府的都督的官衔为从一品,其他五军都督府的都督官衔为正二品。
六部尚书的官衔为正二品,御史台卿与少府卿的官衔皆为正三品。
兰宪台卿、宗正府卿、巡查寺卿、幽谒台卿的官衔皆为从三品。
监造府卿的官衔为从四品,百家学院的祭酒官衔为从四品。
所以如果通过官衔品级划分的话,毫无疑问是六军都督府的都督与六部尚书的官衔品级为三公之下的最高,都是正二品或者从一品。
不过,六军都督府中的六大都督,只有禁军都督府的都督因为执掌禁军的原因,所以常驻国都。
而另外五大都督则基本都是常驻四方,并不常在国都。
所以另外五大都督,一般情况下可以不做讨论。
那么禁军都督,加上六部尚书则是七个人。
如果再加上正三品的御史台卿与少府卿的话,那么刚好便重新凑够九人。
这九人全部为国都常驻官员,并且直接参与国家决策,品级均在正三品以上。
所以日后禁军都督(一人)、六部尚书(六人)、御史台卿(一人)、少府卿(一人),或许便是新的九卿。
而像宗正卿这种仅是管理皇族事务,不涉国政,地位高但权责窄;以及监造府卿这种只是负责工程营造,技术性职务,无决策权。
还有兰宪台卿这种独立于御史台,但是仅受理案件,不参与常规朝议;以及直接对皇帝负责,但是身份隐蔽,不公开参政的幽谒台卿。
还有只是教育学术主官,清流闲职,无实权的百家学院的祭酒,便是九卿之下的余卿或中卿了。。
第535章对新制度欣然赞同的文武百官【求订阅,求全订】
对于始皇帝打算以六军、六部、三府、三台、一院、一寺制度,取代现有的三公九卿制度,大部分的文武百官都是没有什么意见的。
甚至大部分的文武百官,对此都恨不得举双手赞成。
而原因也很简单,蛋糕份数分多了。
像原来的三公九卿制度,秦国真正的核心决策层,又或者说最高权力层,便只有三公、九卿这么仅仅十二个人罢了。
偶尔再加上少数几个非三公九卿之外的,始皇帝的心腹重臣、上卿。
比如说,武成侯王翦、蒙恬,并不是三公九卿之中的一员,但是却是始皇帝的心腹重臣与上卿,所以始皇帝在召开内部小会议。
又或者说在召开最高核心权力层会议的时候,往往也会让武成侯王翦、蒙恬也参与其中。
然而即便如此,秦国的最高核心权力层,大概也就是十四、五人左右。
但是,如果采用六军、六部、三府、三台、一院、一寺制度的话。
那么秦国的最高核心权力层的人数就从原来的十二人到十四、五人,直接增加到了二十四人。
相较于原来的十二人到十四、五人,现在的二十四人近乎增加了一倍的最高核心权力层人数。
而最高核心权力层人数增加之后,那么其他文武百官挤进最高核心权力层的机会便大了许多。
比如说,李信、屠睢、杨端和几人,如果按照原来的三公九卿制度来看的话。
那么他们三人可以说是大秦中高权力层的武将,但是无法称得上真正最高核心权力层的武将。
大秦真正最高核心权力层的武将是武成侯王翦和通武侯王贲父子俩人,以及上卿蒙毅、内史蒙恬兄弟两人。
09他们四人才是当前大秦最高核心权力层中的武将代表!
所以每次天幕过后,始皇帝召开最高核心权力层会议的时候,都会有他们四人中的两人作为王、蒙两家的代表参与其中。
至于李信、屠睢、杨端和三人,则一次都没有参与过始皇帝召开最高核心权力层会议。
由此便可见彼此身份、地位上的差别。
但是,如果采用六军、六部、三府、三台、一院、一寺制度的话。
那么作为统帅秦国上下所有将士的六军都督府,始皇帝是不可能全部交由王家,以及蒙家来执掌的。
最多也就是让王家和蒙家各自执掌一军都督府罢了,否则如果让王家或者蒙家各自执掌超过两军以上的都督府的话。
那么即便始皇帝自信自己能够压得住王家和蒙家,哪怕让王家或者蒙家各自执掌超过两军以上的都督府也不会反叛于他。
但是,始皇帝多多少少也得要考虑一下大秦的下一代皇帝,是否同样能够压得住王家和蒙家。
否则如果大秦的下一代皇帝压不住王家和蒙家,而王家和蒙家又执掌了大秦大半的兵力的话。
那么,大秦下一代皇帝为了自己能够在咸阳睡的安稳,势必要收回王家、蒙家手上的一部分兵权。
届时,如果大秦下一代皇帝与王家、蒙家之间,彼此君臣相互理解,不发生冲突。
然后大秦下一代皇帝顺利收回王家和蒙家手上的一部分兵权,便是最好的结果。
但是,如果大秦下一代皇帝和王家、蒙家的下一代继承人相互怀疑,甚至发生冲突的话。
那么结果要么是王家或者蒙家被大秦的下一代皇帝抄家诛杀,要么大秦的下一代皇帝被王家或者蒙家推翻。
而这种情况,很显然不是始皇帝所愿意看到的结果,同样也不是王家或者蒙家所希望看到的结果。
所以既为了让彼此君臣安心,也出于权力制衡考虑。
最好的方案就是,六军都督府,王家和蒙家各自执掌其一。
至于另外的四军都督府,则是安排给大秦的其他将领执掌。
如此一来,原本只能够说是站在大秦中高权力层的李信、屠睢、杨端和等将领,便有了执掌另外四军都督府中的一军都督府,从而顺势挤进最高核心权力层的机会。
而对于文臣来说,也是如此。
如果是原来的三公九卿制度的话,那么一众文臣之中,最多也就只有九位文臣能够挤进大秦最高核心权力层。
因为三公九卿之中的太尉、郎中令、卫尉,这三个职位是属于武将的,而宗正这个职位则是归属于王室宗亲,其他文臣基本与这四个职位无缘。
但是,如果换做六部、三府、三台、一院、一寺制度的话。
那么六部尚书,三府卿,三台卿,一祭酒,一寺卿全部加起来,最多可以有十四位文臣能够挤进大秦最高核心权力层。
哪怕巡察寺卿不常设,以及宗正府卿归属王室宗亲,那也还有十二位文臣可以挤进大秦的最高核心权力层。
再算上左、右丞相和御史大夫,那就是一共可以有十五位文臣能够挤进大秦的最高核心权力层。
机会近乎多了一半,竞争便相当于变相减轻了一半,这对于那些有志于挤进大秦最高核心权力层的中高层文臣而言,可以说是天大的喜事。
不过,六军、六部、三府、三台、一院、一寺制度,对于中高层的文臣武将而言是一件好事。
但是对于原本就已经站在大秦最高核心权力层的九卿而言,就不一定是一件好事了。
因为六军、六部、三府、三台、一院、一寺制度,从本质上来说,它是把原来九卿所占据的九份蛋糕,给重新分成了二十四份,并不是重新做大了蛋糕。
这两者之间,是有本质的不同的。
举个例子,像原来的律法修订权、解释权,以及各种犯罪的审判权等等,全部都集中在九卿廷尉的手上,
可以说,天下律法、刑罚之事1七熘异山栮児 侕玥漪,皆由九卿廷尉一言决之!
又或者说,九卿廷尉一言可为天下法!
由此可见九卿廷尉的权势之大!
但是,在六军、六部、三府、三台、一院、一寺制度中。
原本属于九卿廷尉的律法修订权、解释权,甚至就连审判权中的部分重刑、死刑复核权都被分给了兰宪台与御史台。
而九卿廷尉仅仅只能够执掌大部分的审判权,其权势相较于原来而言,可以说是大幅度的缩水了,又或者说受到了兰宪台与御史台的严重制约。
不过对此,现在的九卿廷尉李斯,同时也极有可能是未来六军、六部、三府、三台、一院、一寺制度中的刑部尚书李斯却并不怎么在意。
因为李斯的人生目标是三公之中的左右丞相,而不仅仅只是一个刑部尚书。
并且按照他现在的功绩,以及始皇帝对他的信任。
未来等左丞相隗状,或者右丞相王绾中的某一位丞相致仕之后,他十有八九便会被始皇帝提拔为新的左右丞相之一。
所以,九卿廷尉,又或者说刑部尚书的权柄惨遭史诗级削弱,关他这个未来的左右丞相什么事?
真正需要担心这个问题的,是在他之后的那一任九卿廷尉,又或者说刑部尚书。
不过,真等到他被始皇帝提拔为左右丞相的那天,估计六军、六部、三府、三台、一院、一寺制度也都已经被施行好几年了。
届时,满朝文武百官估计也都大多习惯了仅仅只是掌握大部分审判权,而没有律法修订权和律法解释权,以及部分重刑、死刑复核权的刑部尚书。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楚汉争霸创千年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