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第524节

  “六部尚书的官衔为正二品,御史台卿与少府卿的官衔皆为正三品。”】

  “兰宪台卿、宗正府卿、巡查寺卿、幽谒台卿的官衔皆为从三品。”】

  “监造府卿的官衔为从四品,百家学院的祭酒官衔为从四品。”】

  “其他部门诸司官员的官衔品级,亦各有规定。”】

  “往后文武百官与一众勋爵之间的上下尊卑,便按彼此的爵位与官衔对比的高低而论处。”千】。

第534章令秦皇嬴政惊叹的新行政制度,新的九卿与余卿【求订阅,求全订】

  六军、六部、三府、三台、一院、一寺。

  天幕下,秦皇嬴政细细思量着天幕上另一个“自己”与太子扶苏,以及其他一众文武百官群策群力之下,重铸的新大秦行政体系。

  比如说,军队安排布局这方面。

  当前他秦国的军队构成,主要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朝廷中央军队,也就是咸阳卫戍部队。

  主要职能是:保卫都城咸阳及秦王安全,兼具战略预备队职能。

  其中组成包括:郎中令统领的宫廷禁卫(“郎官”)和中尉统领的京师卫戍部队(“卫卒”),兵力约在五万人左右。

  这支军队装备最为精良,并且士兵也大多来自于关中的老秦人,忠诚度也是最高。

  第二部分是:边防军队,主要分为南北两大边防军队。

  其中,北部防线是上郡一带,驻守着约三十万左右的长城军团,依托着长城要塞形成纵深防御,主要负责防御匈奴。

  而南部防线是巴蜀、南郡一带,那里驻守着约十万的军队,主要负责控制西南,以及防范百越。

  第三部分是:郡县地方军。

  各郡设郡尉,战时征召本郡壮丁组成部队,如灭楚时王翦统帅的六十万大军中就包含了大量的地方郡县兵。

  平时分散务农,战时集结,实行“耕战结合”。

  而驻扎体系,也根据地缘分为三级防御网络。

  其中,第一级防御体系,也是核心圈:关中平原。

  以咸阳为中心,然后在函谷关、武关、散关、萧关四大隘口驻重兵,形成“四塞之国”的防御体系。

  蓝田大营为关中核心军营,常驻十万精锐,可快速支援各方。

  第二级防御体系,是前沿基“七六七”地,也是战略要冲。

  如:河东郡,东出函谷关的跳板,驻军三万到五万左右。

  汉中郡,南下巴蜀的枢纽,驻军两万左右。

  这些基地屯积粮草,兼具进攻出发地与防御支点的功能。

  第三级防御体系,边境要塞。

  如:陇西郡狄道,防御西羌,辽东郡襄平,警戒燕国残余势力。

  而这些边郡士卒采用“戍卒轮换制”,士兵服役期为一年,避免长期戍边导致战力下降。

  而后勤供应方面,粮食主要依托于关中郑国渠灌溉区,以及巴蜀粮仓。

  像关中郑国渠灌溉区的年产粮,可以供应二十万大军的一年所需。

  巴蜀粮仓的粮食,也可以沿着长江顺流而下补给。

  而兵器方面,在栎阳、雍城都设立有官营作坊,可以生产和运输兵器。

  可以说,这样的军事布局安排,以往看来没什么问题。

  但是,在看到天幕上的六军都督府的军事布局安排之后,这样的军事布局安排就显得相形见绌了。

  天幕上的六军都督府的军事布局安排,一,权力集中与分工明确!

  设立禁军都督府直接掌控京畿,确保皇帝对核心武力的绝对控制。

  从而避免地方的将领拥兵自重,大大强化了中央集权。

  同时,专业化的分区管理也使得各都督府可以按地理和战略需求划分职能。

  比如说:北疆防匈奴、南越镇百越,从而避免了原有的郡县兵“多头管理”的效率低下问题。

  二,兵力部署更加合理。

  三十万左右的总常备军,分驻中央与四方,比起现在这种北疆驻守三十万长城军团,南越驻守十万大军的方式要更加合理。

  从而避免了重外轻内”,或者“重北轻南”的失衡。

  像关中都督府的六万兵力坐镇腹地,既是战略预备队,又可防范、镇压六国旧地的叛乱。

  同时,北疆都督府八万人专注匈奴,西陲都督府四万人威慑羌戎,形成了层次化的弹性防御,而非是依赖单一的长城军团。

  三,分权制衡,避免将领与都督府权力过大。

  像各个都督府的上将军互不统属,降低了类似王翦灭楚国时“六十万大军集于一人身上”的风险。

  再加上配套的都督府上将军定期轮换制度,比如说每个都督府的上将军,驻守当地五年之后,便轮换调到另外一个都督府担任上将军。

  同时,每个都督府内,还设有监军御史负责监督上将军,进一步保证了上将军的忠诚。

  并且,都督府仅掌兵权,人事权归朝廷中央,其他民生、行政权力则归当地郡守。

  同时,都督府的中下层将士也会定期分批轮换。

  如此一来,也可以进一步防止地方都督府会因为长时间的驻守,从而渐渐演变成昔日的诸侯国那般割据一方。

  四,后勤与动员效率提升。

  北疆都督府防匈奴、南越都督府镇百越、东海都督府防沿海、西陲都督府慑羌戎等,各都督府辖区固定。

  如此一来便可以设置区域化补给,如建立专属各个都督府的粮道与兵器作坊。

  一旦某一都督府有战事发生,那么便调动某一个区域的粮食、兵器进行后勤补给即可。

  不必像原来那样,一旦某地有战事发生,便需要从全国各地调粮。

  那样不仅容易导致四方动荡,同时也可以大大减少跨区域运输所带来的后勤损耗。

  并且,常态兵力三十万左右,战时可通过郡县兵卒进行补充,兼顾了成本与战力。

  可以说,这套六军都督府的设计,即便是以他无比挑剔的眼光来看待,也委实无法找到其他的不足之处。

  而六部、三府、三台、一院、一寺制度,更是完善、成熟、全面到连他都忍不住惊叹的地步!

  比如说,在决策层级方面,旧制三公九卿制度是丞相总揽政务,然后九卿各自为政。

  但是新制六军、六部、三府、三台、一院、一寺制度,则是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权,相互配合,各尽其责。

  在专业化程度方面,旧制中的九卿职能相互交叉,比如少府和治粟内史之间便有重叠的职能。

  而新制,则是在六部下设数十个政务司,每个政务司的职能都做了精确无比的划分。

  在文书传递方面,过往的旧制则是依赖符传加驰道,一般也就日行两、三百里。

  而新制中的驿传司,配合相关的驿站系统则是可以做到日行五、六百里,幽谒台更是密报直达。

  可以说,新制因为职能划分清晰明确,大大减少了各个部门之间可能出现的推诿情况。

  同时响应速度大大加快,使得朝廷中央可以快速获悉地方郡县的情况。

  并且实现资源调配精准化,尽可能地避免了“一刀切”政策。

  而在监察体系方面,也从原来旧制的“单一弹劾”到新制的“天罗地网”。

  像原旧制,中央监察由御史大夫一人负责,易被权臣控制,并且也依赖于御史大夫的个人能力。

  若是遇到不敢言的御史大夫,那么不仅不能广开言路,反而可能会堵塞言路。

  而新制则是三**动,如御史台六司,分查六部、军队、郡县。

  而司法复核方面,以往在原旧制下也是由廷尉独断,没有制衡。

  但是新制则由兰宪台核刑司专管死刑复核,尽可能避免冤案的同时,也对刑部的权力形成一定的制衡。

  而在秘密情报方面,原旧制也是没有系统化的密探体系的,最多也就是由九卿重的典客负责派遣一些间客去暗中打探某些消息。

  但是新制则有专门的幽谒台六司,如谍间司、风闻司、缇狱司等全面监控文武百官与天下郡县。

  同时,在临时巡察方面,在原旧制下,也只有“他”这个皇帝亲自巡游天下才有可能发现问题,并且解决问题。

  但是在新制下,则是有专门的巡察寺负责专案专查,先斩后奏,事毕即散。(看暴爽小说,就上飞卢小说网!)

  三台交叉监察,不仅可以使得官员难以欺瞒,预防腐败,还可以尽量避免冤狱,以及快速镇压地方叛乱。

  同时,在人才流动方面,也打破了人才僵化。

  像以往的官员选拔,要么依赖于军功爵制度,要么依赖于客卿推荐制度。

  但是,在秦国扫平六国,统一天下,战争机会与次数大大减少之后,军功爵选拔制度便相当于废了大半。

  而客卿推荐制度,也容易形成荐举人与被检举人相互之间抱团。

  但是,新制下的科举、武举,则是在军功爵制度与客卿推荐制度之外,重新确立了一文一武两条人才选拔通道。

  从而使得其他无法获取到军功与得到被举荐机会的才智之士、勇武之士,可以通过科举、武举获得向上晋升的机会,同时也有利于化解六国旧贵族的复辟动力。

  而吏部的考功司,通过绩效考核淘汰庸官,也避免官员尸位素餐,不作为。

  并且在财政管理方面,也是更加稳定、可控。

  像原旧制下的少府因为与治粟内史有职能重叠的原因,所以代表着王室的少府,有时候便会与代表着国家的治粟内史争利。

  并且少府更是可以根据需要,从而挪用国库,毫无预算规划。

  但是在新制下,国家财政收入皆收归户部统一管理,并且由度支司每年根据财政岁入,按照百分比划分给少府。

  少府与监造府的日常支出、建设仅用王室财政预算,而不涉及到国家的财政预算0 。。。。。。。。

  并且为了防止君主的私库收入,全赖于户部度支司划拨,从而对君主形成财政上的制约。

  少府也除了在全国性的财政收入方面,另有一定的财政收入渠道,从而保证君主在私库财政方面仍然具备一定的自主性。

  而在物价调控方面,原旧制下,是没有物价平准措施的,容易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

  但是在新制下,却是设立有官营与平准司,调控粮价、盐铁专卖,防止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

  并且还设立有中央、郡、县三级常平仓储备,用以灾年时候的赈济灾民与以工代赈所需。

首节 上一节 524/5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楚汉争霸创千年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