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第473节
【但是很显然,太子扶苏并不打算就这么开口帮他大父与他父亲安排一个“忠贞之臣0。5”的评价。】
【而如果真的让他大父与父亲日后在史书顶着一个“国之奸臣”的评价,遗臭I旗榴亦彡陾鸠万年的话。】
【那么张良就真的是死也无法瞑目,以及无有脸面去见他大父与他父亲了!】
【看着气的脸色涨红的张良,太子扶苏依然语气温和接着道:“当然,如果你能够凭借功绩能力做到秦国九卿之职的话。”】
“那么你也有资格可以向负责修史的史家,以及其他相关大臣,提出一些自己的意见。”】
“而他们,多半也会慎重考虑一位九卿的意见的。”】
“不过,你既已决心做一个闲云野鹤,潜心修道之人,那么想来也不会在意这些事情。”】
“倒是孤多言了。”】
“你安心归隐吧,孤不会勉强你事秦的。”】
【听到太子扶苏最后一句话,张良也是彻底绷不住了,声音都拔高了几度道:“你这叫不勉强?”】
【太子扶苏点了点头,无比肯定道:“自然不勉强!”】
“你若愿意,现在便可以归隐而去,孤绝不阻拦!”】
“当然,如果你忽然改变了心意,想要事秦的话,那么孤也无比欢迎。”】
“最终决定权在你。”】
【说到这里,太子扶苏便低头淡淡饮酒,没有再多言语。】
【直到过了片刻之后,张良咬牙切齿的声音方才在亭中响起:“我愿意事秦!”】
【听到张良的答复,太子扶苏也是抬头看向张良,嘴角露出一抹淡淡的笑意道:“孤没有勉强你吧?”】
【张良咬着牙一字一顿道:“殿下没有勉强我!”】
【太子扶苏脸上笑意更甚:“如此甚好!”】。
第485章欲要修大一统之史的秦国,史家的据事直书【求订阅,求全订】
天幕下,听到太子扶苏说“秦国将会统合此前天下所有诸侯国的史书,然后以秦历为纪年,重新编撰一套新的大一统史书”的时候,秦皇嬴政也是眼前一亮。
在秦皇嬴政看来,太子扶苏这个提议非常不错。
原本在秦国覆灭六国,统一天下之后,为了限制儒生游士借春秋旧文抨击秦国时政,以及断六国政治续存,让天下人往后谨记秦国。
他曾有一个粗浅的想法,那就是收缴天下有关于原来六国的史记典籍,然后焚毁之。
因为史书是证明国家存在的痕迹,所以欲亡其国,必先亡其史,这样才能够斩断原六国余孽的复辟之心。
不过收缴和焚毁原各个诸侯国的史书,影响巨大,很容易激起天下文人的反对之声。
所以这样的想法,也只是在秦皇嬴政的心中短暂流过,并没有真正决定施行。
而现在太子扶苏的话语,则是给了他一个更好的方法,那就是修史!
将此前天下所有诸侯国的史书,全部统合一处,然后以秦历为纪年进行重新编撰。
如此一来,天下各地的文人恐怕不仅不会反对,反而还会踊跃参与其中。
毕竟,这可是统合了过往所有诸侯国史书的大一统史书,此书一旦著成,那么参与此书的著作者必然会随之而名垂青史,流芳百世!
这对于天下文人来说,都堪称是一个难以拒绝的大诱惑。
而此大一统史书,一旦修成,那么秦国届时便可以顺理成章地宣布将过往诸侯国的其他史书统统废除,仅以此大一统史书为准!
而天下文人对此也并不会感到抗拒,毕竟有了统合过往所有诸侯国史书的大一统史书存在,那么过往其他诸侯国原来的史书也就不足为重了。
毕竟与大一统史书相对比起来,其他诸侯国原来的史书难免会片面不全。14
而秦国,则可以在编撰这本大一统史书的过程中,像太子扶苏说的那般,以同一件事的不同角度,去讲述其他诸侯国之史与秦国之史。
进而论证秦国扫平六国、统一天下是何等的理所应当,同时还能彰显秦国统一天下、治理万民的合法性。
就在秦皇嬴政细想着修史一事的时候,另一旁的秦国太史令一脸兴奋、激动之色地朝着始皇帝,施礼道:
“陛下,太子扶苏殿下所言,甚是有理!”
“秦国扫平六国,统一天下之后,自当统合过往周王朝与其他诸侯国的史书,重新编撰一套秦国大一统之后的史书。”
“既可宣告秦国承接昔日周王朝之治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又可对昔日周王朝与其他诸侯国的治国得失,做一个全面的总结。”
“从而对秦国的现在,以及未来起到警鉴的作用。”
“最终做到昔日太子扶苏殿下所言的那般:以史为鉴,知兴替、明得失、鉴以往、眺未来!”
“所以臣请陛下下令,修秦国大一统之史!”
听到太史令的话语,秦皇嬴政也是抬头看向对方,而后微微颔首道:
“允!”
“天幕过后,太史令便先收集、统合过往周王朝与其他诸侯国的所有史书。”
“但,不必着急立刻开始编撰,可以先听一听朝堂诸卿的意见,以及看一看天幕上的太子扶苏等人是如何编撰秦国大一统之史书的。”
看着始皇帝那饱含深意的眼神,太史令也是楞了楞,而后明白过来,随即应声道:
“是,陛下!”
很显然,始皇帝虽然同意让他负责编撰这套秦国大一统史书,但是如何编撰这套秦国大一统史书,也是有要求的,并不能全然按照他自己的想法来。
而什么要求?
那自然是太子扶苏说的那般,同一件事,但从不同的角度来论述昔日周王朝与其他诸侯国之史,还有秦国之史了。
不过,从不同角度论述,就从不同角度论述吧。
好歹始皇帝并没有让自己直接胡乱编撰,这样的话,也不算违背史家据事直书的原则。
后来者读史书,只要细看一下史书记载的各个事迹,然后再结合从不同角度论述下的结果。
最后再认真思考一下,那么自然便会看出其中的“矛盾”之处,从而看清隐藏于不同角度论述下的真实史事。
比如说,后世史书中的《三国志》乃是蜀汉旧臣陈寿编撰,但是当时却以魏晋统治为正统。
所以不管是为了自保,还是为了粉饰、维系曹魏的颜面,陈寿都不太可能把曹魏写得太惨。
像历史上,曹操在赤壁之战被孙刘联军大败,这一点陈寿就为了保命,甚至连提都不敢提。
还有关羽的“绝北道”之战,则是更有意思,它甚至都没有被记录在《蜀书关羽传》中,反而是被记载在了《魏书》其他人物的传记里面。
如:徐晃与满宠讨关羽于汉津,与曹仁击周瑜于江陵——《三国志徐晃传》。
又如:文聘与乐进讨关羽于寻口,又攻羽辎重于汉津,烧其船于荆城——《三国志文聘传》。
再如:乐进留屯襄阳,击关羽、苏飞等,皆走之——《三国志乐进传》。
又再如:刘备与周瑜围曹仁於江陵,别遣关羽绝北道。通率众击之,下马拔鹿角入围,且战且前,以迎仁军,勇冠诸将——《三国志李通传》。
如果只是看这些人物传记的记录的话,那么就很容易给人一种错觉:关羽怎么这么菜?
不是在挨打,就是在被挨打的路上!
但是,如果认真看《三国志》的话,那么就会发现很“奇怪”的一点。
那就是以上提到的这么多场战争,居然全部发生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
换句话说,在这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关羽先和徐晃、满宠大战了一场,然后又和文聘、乐进大战了一场,紧接着又和乐进大战了一场等等。
这如果换个角度来看的话,关羽这是什么神仙?
居然一支军团挑了魏国所有的援军!
要知道,关羽可是只有两千人左右的军团呀,这两千人除非懂得秽土转生和死者苏生的亡灵大军!
否则,在屡败屡战的情况下,早就全部战死了,又怎么可能持续和十几倍于己方的敌军连连大战。
所以真正的史实就是,魏国那十几倍的敌军根本打不死关羽!
甚至如果仔细看关羽的作战轨迹、方向,以及战场时间的话。
那么就会明白关羽这是在故意拖时间,更重要的是完成了战略目标,没有让魏国这群名将率领的军团过去。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真的能够说徐晃与满宠、文聘与乐进等人打赢了吗?
不过是碍于当时的魏国为正统,陈寿在编撰的时候不得不给个面子罢了。
实际上,认真细心看看史书的人都会明白那个隐藏于不同角度论述下的真实史事。
还有关羽“大意失荆州”,看似关羽因为疏忽大意而导致失败。
但是,同样仔细看一下史书记载就知道了。
大意个屁!
要知道,当时除了蜀国的名将之外,其他魏国与吴国所有尚且活着的上将、军师全部都聚齐了,然后一大堆的上将、军师就跟刷大魔王一样去刷关羽。
然而即便这样都没能在正面战场上干掉关羽,反而还是使用了背刺的阴招,最后才搞定的。
更可怕的是,在被友军背刺,失去荆州之后,关羽掉头就要去打吴国。
这也就意味着当时关羽所统率的军团仍然有战斗力,甚至堪称战斗力不俗。
否则,关羽绝对不会升起掉头去打吴国的想法。
最后还是吕蒙、陆逊等人用当年兵仙韩信对西楚霸王项羽的方式,通过荆襄家书将关羽麾下一众士卒分而化之,才使得关羽麾下的将士失去再战之心。
然而即便如此,关羽也依然莽开了一条路,最后力战至竭才被俘。
这特么妥妥的就是西楚霸王项羽的翻版呀!
这也是关羽为什么能够被称之为武圣的原因之一!
要知道,在华夏古代文化中,“圣”是一个极具尊崇地位的称谓,只有那些在某一领域达到极高造诣的人,才有可能被如此称呼。
而关羽能够被称之为武圣,绝不仅仅只是因为他的忠义而已。
否则在漫漫华夏历史之中,难道还找不到第二个比关羽更加忠义的人吗?
别说第二个了,就算是第两百个、第两千个也一样可以找的出来!(看暴爽小说,就上飞卢小说网!)
但是为什么其他比关羽更加忠义的人没有被称之为武圣?
原因很简单,其他比关羽更加忠义的人没有关羽更能打!
甚至数遍华夏漫漫历史中,能够比关羽更加能打的将帅也是屈指可数,所以关羽才会有武圣这个称号的。
只不过因为陈寿编撰在编撰《三国志》的时候,魏晋才是正统。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楚汉争霸创千年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