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第472节

  【因为韩国覆灭的较早,所以昔日韩国的王室宗亲与贵族公卿在韩国覆灭之后,是并没有像后续的其他诸侯国那般,遭到秦国的趁乱屠戮的。】

  【毕竟当时的秦国,还没有心黑手辣的那个地步。】

  【这也是太子扶苏今日会选择和张良谈谈的原因。】

  【否则,如果换做张良是其他诸侯国的贵族公卿的话。】

  【那么今日太子扶苏并不会和张良开诚布公的谈一谈。】

  【毕竟其他诸侯国的贵族公卿是真的被秦国趁着他们国破之际,痛下杀手,几乎赶尽杀绝的。】

  【当然,后面一众韩国的王室宗亲、贵族公卿在韩地故都掀起叛乱的时候,秦国也举起屠刀,大大屠戮了一番韩国王室宗亲与贵族公卿。】

  【甚至就连当年被俘虏的韩王安,也因为此事而被秦国诛杀。】

  【不过,此事与张家无关。】

  【毕竟张家人丁不丰,甚至这一代的嫡脉更是只有张良一个人。】

  【所以当年韩国王室宗亲与贵族公卿在韩地故都掀起叛乱一事,张良虽然知道,但是并没有参与进去。】

  【否则张良当年就死了,压根活不到现在。】

  【而张家与秦国之间没有直接血仇的话,那么有的就剩下国破之仇了。】

  【但是,在经过太子扶苏之前那一番“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的话“八九零”语之后,张良现在也很难再将韩国的亡国之仇,完全归结到秦国身上。】

  【至少,韩国之所以会亡国,昔日的韩国国君与其他文武百官、贵族公卿的责任更大。】

  【所以细数下来,张良发现自己之前找的为韩国复仇的理由,现在几乎没有一个能够再站得住脚的。】

  【想到这里,张良也是彻底心灰意冷道:“你赢了,我不会再为韩国复仇了。”】

  “往后,我便会归隐山林,做一闲云野鹤,潜心修道之人。”】

  【听到张良前面一句的回答,太子扶苏嘴角也是露出一抹淡淡的微笑,但是在听到张良后面那句回答的时候,又微微皱眉。】

  【他说了这么多,可不仅仅只是想让张良打消为韩国复仇的念头而已。】

  【如张良这般有才华能力的人,也是少见。】

  【至少在太子扶苏见过的人中,可与张良相媲美者,也不过寥寥十几人,又或者是二、三十人罢了。】

  【这样的人才,若是直接归隐山林,做一闲云野鹤,潜心修道之人,未免太过可惜了。】

  【所以想到这里,太子扶苏也是微微摇了摇头说道:“孤之前便说过,秦国足够大,容得下一个张良。”】

  “所以你倒也不必做一闲云野鹤,潜心修道之人。”】

  “而且,难道你就不想重振你们张家的名声吗?”】

  “孤刚刚也说过,你若愿为秦国效力。”】

  “那么凭借你的才华能力,使得张家再入秦国贵族公卿行列,也并非难事。”】

  【张良闻言摇了摇头道:“张家世代韩臣,我大父、我父亲更是五世相韩,这是张家的无上荣誉!”】

  “我若是弃韩而事秦,那么便相当于是将我张家五世相韩的荣誉丢掷在地。”】

  “更是对我大父与我父亲过往一生功绩的否定!”】

  “我绝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事情!”】

  【听到张良的答复,太子扶苏微微沉吟半响,而后轻叹道:“你若不愿事秦,那么孤也无法勉强你。”】

  【然后太子扶苏仿佛想起了什么一般,忽然道:“对了,有一件事孤可以提前告诉你。”】

  “那就是在秦国扫平六国,统一天下之后,秦国将会统合此前天下所有诸侯国的史书,然后以秦历为纪年,重新编撰一套新的大一统史书。”】

  “该史书,会记载包括秦国在内的,过往所有诸侯国的国君、文武百官、以及贵族公卿等等的事迹。”】

  “并且会对他们全部做一个具体的评价,以及为他们生前的功过,做一个盖棺定论!”】

  “编撰完成之后,该史书日后便会成为秦国的史家经典之言。”】

  “同时,更是会成为秦国日后所有学子的必读经典之言之一。”】

  “待到十年,百年,甚至千年之后,该史书大概便是后世人,了解过往所有诸侯国的国君、文武百官、以及贵族公卿事迹、功过的唯一官方权威途径。”】

  “同时,该史书对他们的评价,大概也会成为后世人对过往所有诸侯国的国君、文武百官、以及贵族公卿的观点、印象。”】

  “换句话说,如果该史书将某人评价为昏庸无道之君,又或者是奸佞卑鄙之臣的话。”】

  “那么在后世人看来,这个人大概便真的是昏庸无道之君,又或者是奸佞卑鄙之臣。”】

  【听到太子扶苏这番话,张良心中顿时便升起了一个不太妙的念头,而后有些不太肯定道:“这其中,也包括了我们张家,我大父和我父亲?”】

  【太子扶苏微微一笑,肯定道:“这是必然!”】

  “你们张家世代韩臣,你大父和你父亲更是五世相韩!”】

  “在昔日的韩国之中,论及重要性,你们张家几乎可以说是仅在韩国国君之下。”】

  “所以在编撰韩国史的时候,自然不可能绕过你们张家,更加不可能缺少你大父与你父亲的事迹。”】

  【听到这里,张良心中越发感到不妙道:“你们打算如何评价我们张家,以及如何看待我大父与我父亲昔年的事迹、功过?”】

  【太子扶苏摇了摇头,神色温和道:“不清楚,毕竟史书编撰属于史家的事情,孤最多在史家编撰完成之后,做最后的审阅。”】

  “不过,既然是秦国主持编撰的史书,那么可以肯定的是,其中的观点自然是更加偏向于秦国的。”】

  “比如说,秦国的历代国君自然都是英明神武、雄才大略之辈,而秦国的文武百官同样也是忠心为国,才华卓越之辈。”】

  “至于说其他诸侯国的国君,多半都是昏庸无能,骄奢淫逸之徒,同样其他诸侯国的文武百官、贵族公卿也大多都是嫉妒贤能、贪婪无度之贼。”】

  【这话一出,张良顿时睁大了眼睛,一脸惊愕气愤道:“不,史家据事直书,岂会如你这般颠倒黑白!”】

  【真要是如太子扶苏所说的那般编撰那套大一统之后的秦国史书的话,那么恐怕他们张家,以及他大父,还有他父亲都不会在秦国史书之上留下什么好的名声。】

  【这对于张良来说,决计是无法接受的事情。】

  【太子扶苏闻言笑了笑道:“史家据事直书的是记载具体且实际发生的事情,这一点,即便是秦国也无法强令史家改变。”】

  【毕竟当前这个时代的史家,风骨尚在。】

  【像当年“崔杼弑其君”的时候,崔杼便真正字面意义上地拿刀架在史家太史伯的颈上,逼迫其写“齐庄公,死于疾病”。】

  【然而太史伯却是直言“史家,据事直书”,坚决一字不改,从而被恼羞成怒的崔杼当场所杀。】

  【之后崔杼又召来其二弟太史仲,同样是拿刀逼迫其修改史书。】

  【然而太史仲也是一字不改,同样被恼羞成怒的崔杼当场所杀。】

  【之后崔杼又召来其三弟太史叔,依然是拿刀逼迫其修改史书。】

  【然而太史叔也是一字不改,再次被恼羞成怒的崔杼当场所杀。】

  【之后崔杼再召来其四弟太史季,依然是拿刀逼迫其修改史书。】

  【然而太史季也是一字不改,并且齐国的另一个史家南史氏,在听闻太史氏兄弟几人接连被害之后,也是立刻抱着竹简赶来,准备接替太史家记录下“崔杼弑其君”这一事实。】

  【甚至就连齐国相邻的其他史家,在听闻齐国太史家遇害的事迹后,也是纷纷赶过来准备以命载史。】

  【在见到这一幕之后,崔杼也是终于明白,除非他真的能够彻底杀绝所有的史家,否则史家就一定会将他弑君之事记载下来。】

  【最后崔杼方才放弃了杀太史季的想法,而太史季也是将“崔杼弑其君”这一事实完完整整地记载下来。】

  【而赶过来的史家南史氏,在看到太史季据实记载“崔杼弑其君”这一事实之后,方才返回。】

  【不过在返回之后,史家南史氏同样也在自己的史书上记载下史家南史氏“崔杼弑其君”这一事实,以及崔杼屠太史一事。】

  【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秦国敢要求史家在修的史书上对其他诸侯国进行胡乱编撰的话。】

  【那么说不定秦国的史家,便会在史书上记载一句“秦国,乱修史”。】

  【届时,秦国修的史书恐怕就要变成一个笑话了。】

  【就在张良为史家的风骨而感到稍稍安心的时候,却是又听到太子扶苏的声音响起。】

  “不过,史家虽然据事直书,但是从哪个角度来讲述这件事,那就要看记载者的想法了。”】

  “就像昔日的长平之战,赵国统帅赵括败于秦国统帅武安君白起之手。。。。”】

  “这便是具体且实际发生的事情。”】

  “对于这一点,史家不会做任何更改,秦国也不会要求史家做任何更改。”】

  “但是,从什么角度来讲述这件事,以及如何评价赵括其人,那就见仁见智了。”】

  “比如说,可以从赵括统帅四十万赵军,结果全军覆没这一点来评价赵括此人志大才疏,只懂得简上谈兵,盲目无知,视兵家场伐之事如戏。”】

  “但是,也可以从赵括年少兵家论战胜过其父。”】

  “初出茅庐便可以直接统帅得了四十万大军行军作战,并且在秦国武安君白起的攻伐之下,苦苦支撑了将近两个月的时间而不败。”】

  “最后在五次突围不成,赵括更是亲自率勇士突围,并且英勇杀敌,最终被秦军射杀而死来评价赵括此人,少年天才,英勇无畏,有名将统帅之资,但惜无名将统帅之命。”】

  “如果只是要求史家从这两种观点中,选择其中一种来讲述长平之战,赵国统帅赵括败于秦国统帅武安君白起之手的话。”】

  “那么负责编撰史书的史家还是会愿意听从的,并且这也不算违背史家据事直书的风骨。”】

  【说到这里,太子扶苏也是面带微笑地看着张良。】(看暴爽小说,就上飞卢小说网!)

  【所谓的春秋笔法,便是如此。】

  【同一件事情,如果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的话,那么也是可以得出不同的评价与看法的。】

  【而张良也是咬牙道:“那秦国又准备从哪种观点来评价我大父与我父亲呢!”】

  【太子扶苏淡淡饮了一口酒水,而后平静道:“暂不太确定,可能会是五世相韩,但是却五世庸碌无能,恋栈权位,嫉妒贤能,把持韩国朝政,致使韩国覆灭的国之奸臣。”】

  “但也有可能会是有心救国,然而国君昏庸无能且不听信,最终无力回天,只能眼睁睁看着韩国覆灭的郁郁不得志的忠贞之臣。”】

  “至于具体要以哪一种观点,来评价你大父与你父亲的事迹功过,还要等史家与其他大臣详细讨论之后,才能够最终下定论。”】

  “孤只做最后的审阅,并不负责具体的史书修撰。”】

  【听到太子扶苏的话语,张良也是气笑了。】

  【什么要等史家与其他大臣详细讨论之后,才能够最终下定论,这简直就是在开玩笑。】

  【太子扶苏如果说要从“忠贞之臣”的观点,来评价他大父与他父亲的话。】

  【那么负责修史的史家和其他相关的大臣,难道还敢违背太子扶苏的命令不成?】

  【毕竟,此事也并不算违背史家据事直书的要求。】

  【所以只要太子扶苏开口了,那么负责修史的史家和其他相关的大臣,多半便会按照“忠贞之臣”的观点,来评价他大父与他父亲。】

首节 上一节 472/58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楚汉争霸创千年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