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儿子对比,嬴政酸了 第321节
如果和他们一起主持变法,为其提供庇护的国君并没有逝世,又或者说他们能够死在国君之前的话,那么他们应当是有可能会有一个善终的。
但是,如果换一角度想想。
假如负责主持变法的这个法家大贤,他同时又是一国之君的话,那么他还需要什么人为其提供庇护吗?
并不需要,因为他自己本身便是他最大的庇护!
同样,又还有谁能够像清算商鞅、吴起那样,清算他这个一国之君吗?
没有的!
除非说他变法失败了,从而导致连自己的国君之位都失去了,那么他才有可能会遭到新国君与其他人的清算。
但是只要他变法成功了,那么他的国君之位就不会有问题。
而只要他还能够坐稳自己的国君之位,那么他就不可能会遭到来自于他之外的其他人的清算。
毕竟国君本身就意味着至高无上,拥有着最大的权力,凌驾于所有人之上!
所以如果将来太子扶苏成为了一个类似商鞅、吴起、李斯这样的法家之士,然后亲自来主持变法改革的话。
那么至少可以肯定太子扶苏是不会遭到清算的,除非说太子扶苏变法失败了。
故而,在李斯看来,像主持秦国的军功爵制度变法一事,其实就非常适合由天幕上的太子扶苏来负责主持。
毕竟如果由他来主持的话,那么那些因为新变法而被损害了利益的旧贵族与老秦人,肯定不敢将怨气泄到太子扶苏身上。
但是他们的怨气又不能不发泄掉,所以就必须要有一个足够有分量的人来充当新变法的倒霉鬼。
像他这样的人,就很适合拿来当那个足够有分量的新变法的倒霉鬼。
当然,如果是天幕上的太子扶苏的话。
那么李斯估计就算天幕上的“始皇~`帝”逝去了,而他如果还没有逝去的话,太子扶苏看在和他之间的师生情分上也大概率不会拿他来祭新法。
但是如果是他们这个世界的长公子扶苏日后继位的话,他就很难保证长公子扶苏不会拿他祭新法了。
毕竟他和长公子扶苏不像天幕上的另一个“自己”与太子扶苏那般,有着浓厚的师生情谊。
想到这里,李斯也是忍不住心中暗叹一句:
“果然对自己而言,最好的选择就是他日始皇帝如果逝去了,而自己还没有逝去的话,那么就是一杯毒酒追随始皇帝陛下而去。”
当然,如果运气好,又或者说运气不好,他死在始皇帝陛下之前的话。
那么他就不用考虑这么多,可以安安稳稳地享有一个晩年善终了。
在心中简单哀叹了一下自己未来可能的结局之后,李斯再次抬头目露期待之色地看着天幕上的太子扶苏。
现在太子扶苏基本已经学完了法家的经典之言了,同时对于过往诸侯各国的变法也有了一个深刻的了解。
那么接下来就应该是天幕上的“自己”对太子扶苏进行法家治国思想之言的考核了吧。
不知道太子扶苏又会如何理解法家治国思想之言呢?
又是否会认同法家的治国思想之言,以及未来继续以法家的治国思想之言来治理国家呢?
另外太子扶苏又是否像将农家之言、兵家之言、墨家之言推陈出新那样,也同样对法家的治国思想之言进行推陈出新,将法家发展到另一个新高度呢?
对于这一点,李斯还是非常好奇的。
毕竟如今的法家治国思想之言,在经过他师弟韩非的统合之后,已经堪称发展到了一个大成的地步。
哪怕是他最多也只能够在当前的这个法家治国思想之言的框架里面,进行小的修修补补。
以及为其补充一个,过往其他法家之士都没有过的超大型的国家变法实操成功经验。
如果说太子扶苏能够打破当前法家的这个大框架体系的话,那么太子扶苏又将会是继他师弟韩非之后,又一个将法家带到新的高度的法家诸子!
除了这一点之外,李斯同样也是希望能够通过天幕上的“自己”对太子扶苏的考校,更进一步宣扬法家的治国思想之言。
从而好让天下更多的士子,萌生出想要学习法家治国思想之言的想法。
毕竟在经过前几次天幕上的太子扶苏对于农家之言、兵家之言、墨家之言的学习之后,天下士子对于农家之言、兵家之言、墨家之言的兴趣纷纷大增。
从而使得农家、兵家、墨家都迎来了不少新的学子!
但是天下间的学子数量,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是有限的。
学习农家、兵家、墨家的学子数量多了,那么必然就会导致学习其他诸子百家之言的学子数量少了。
而学习自己学派的学子数量少了,并且这样的情况长时间得不到改善的话,那么自己的学派将来就很有可能会变得衰落下去。
而这样的事情,必然是各个百家博士所不愿意看到的。
李斯作为法家一道的领袖,他自然也是注意到了随着农家、兵家、墨家的渐渐崛起,自己所在的法家学派因此而开始受到冲击这件事。
但是诸子百家之间的学派之争,虽然激烈,却又不如同诸侯各国之间的称霸、统一之争那样直接分个生死。
噢,也不是没有。
像孔子与少正卯之间的学派之争,便是直接分了生死的。
当时孔子和少正卯都在鲁国开办私学,招收学生。
而少正卯的课堂多次把孔子的学生都吸引过去听讲,只有颜回没有去。
少正卯的学识到底如何,如今不太能确定,但是能够和孔子打擂台,并且看上去短时间内隐占上风,其人学识多半也是百家诸子的那个级别。
而且还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那就是少正卯的讲课,必然要比孔子的讲课更加有趣不少,不然也不会吸引得了孔子的学生过去听讲了。
所以一时之间,孔子之门,三盈三虚,惟颜渊不去。
而少正卯也因此成为鲁国的著名人物,被称之为“`闻人”。
然后在鲁定公十四年,孔丘任鲁国大司寇,刚刚上任的第七日就把少正卯杀死在两观的东观之下,暴尸三日。
这样的举动就连孔子的学生也不理解,于是跑去问孔子为何要诛杀少正卯?
孔子回答:“少正卯有五种恶劣的品行,第一是:心达而险(通晓世事而用心险恶)。”
“第二是:行辟而坚(行为邪恶而不知悔改)。”
“第三是:言伪而辩(强词夺理而且善于狡辩)。”
“第四是:记丑而博(刻意关注社会阴暗面)。”
“第五是:顺非而泽(顺着违背道德的想法四处散播言论)。”
“一个人的人品中,只要有其中一种,就可以施加君子之诛。”
这只能说,很难评。
没有人证,也没有物证,甚至也没有对方具体的犯罪事实,仅仅只是凭借着我认为你有所谓的五大罪,然后我就可以判处你死刑,就可以直接整死你!
甚至在整死你之后,还要暴尸三日,这可以说是非常恶劣的做法了。
当然,对于这种做法,荀子也给出了一个合适的理由。
那就是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这五大罪的背后,其实对应的是聚众结社、鼓吹邪说、混淆是非、刚愎自用,这是小人中的豪杰,是不可不杀的。
正是因此,所以商汤杀了尹谐,文王杀了潘止,周公旦杀了管叔,姜太公杀了华仕,管仲杀了付里乙,子产杀了邓析、史付。
这七个人,虽然时代不同,但是内心同样邪恶,都是不能不杀的。
这个理由说的过去吗?
如果是从儒家的角度来看的话,勉强算是说得过去的。
但是如果从李斯这样的法家角度来看的话,说得过去个屁!
就像孔子提出的“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这五大罪,上面有哪一条是明确写在了鲁国律例里面的?
佐证这五大罪的方式、方法、证据又是什么?
可有明确地通传鲁国上下,教喻众人知晓?
如果有,那么就应该明明白白地以鲁国律例和证据来诛杀少正卯,而不是凭借自己的一己看法得出的五大罪来诛杀少正卯。
如果没有,那就是不教而诛,以私行法!
对于这样的行为,法家非常看不惯的。
而除了孔子诛少正卯之外,其他诸子百家学派在相争的时候,一般是不会直接动手杀死对方的。
他们更多的还是通过招收更多学子来壮大自己的学派,然后不断改革自己学派的学说,使之更加符合国君以及国家的需要。
进而使得自己的学派得到更进一步的重用,压过其他诸子百家学派,成为天下的主流学说克。
这才是他们诸子百家学派正常的竞争手段方式。
所以李斯等法家之士也是希望能够借助这次天幕上的太子扶苏对于法家治国思想之言的学习,从而进一步推广法家治国思想之言。
重新巩固法家作为当前秦国,乃至于是当今天下主流学说的地位!。
第三百三十三章:矛盾的法家,来源于国君却欲凌驾于国君之上的法?【求订阅,求全订】
【在教授完太子扶苏有关于法家的治国思想之言后,对于前几次太子扶苏学习农家思想之言、兵家思想之言,以及墨家思想之言有所了解的李斯。】
【同样也是按照过往的惯例,和太子扶苏来了一个有关于法家治国思想之言的最后考核。】
【想要看看太子扶苏,对于法家治国思想之言又是如何理解的。】
【以及未来在秦国,在太子扶苏的手上,法家的治国思想之言又是否会继续得到重用。】
【而李斯对于太子扶苏的法家治国思想之言的考核,自然也不能少了秦王嬴政惯例在一旁旁听。】
【同时,也还有章邯在一旁负责将师生两人之间的交流、对话记录下来。】
【“李师!”】
【坐在李斯对面的太子扶苏,带着几分对师长的尊敬开口问候。】
【而李斯亦是捋了捋了自己下颔的胡子,满脸笑意地点了点头。】
【如果说之前太子扶苏称呼他为“李师”,只是出于拉近双方之间的关系的一种方式的话。】
【那么在这九个月他亲自给太子扶苏讲授了法家治国思想之言后,现在他便真真正正是太子扶苏的老师了。】
【虽然现在太子扶苏的老师多到一只手都数不过来,但是他能够成为太子扶苏的老师,那就意味着双方的关系进一步加深与绑定。】
【有这一层师生关系在,那么李斯也不用太过担心日后自己与自己家族的未来,至少只要他不触及太子扶苏的底线,便不会遭到将来太子扶苏的清算。】
【如此一来,他也可以更加竭力忠诚地为秦国与秦王以及太子扶苏效力。】
【同时,太子扶苏在九卿之中也会再多出一个对他太子之位坚定有力的支持与拥护者。】
上一篇:操控祖宗:从楚汉争霸创千年世家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