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第144节

  可是,上君对危险人、势力的合流,一直采取冷处置——你不跳,我不动,后发制人,一度被朝廷中的鼎革之臣认为“软弱”。

  霍去病显露出急切之色,干脆道:“老相国不妨把话说明白点。”

  “去除危险势力!”公孙弘肃穆道。

  寿终之日越来越近,三铁云梯即将残缺,他显然顾不了许多了。

  卫青为之动容。

  如果这句话仍然不太明白,可以再简单些,“大汉去陛下化”。

  这些以仇恨失意郁闷组成的势力,要夺去他们的生命,而对全部危险力量的旗帜人物,“大汉皇帝陛下”,也要结束其政治生命,当这些人和势力消失,其余残余力量,自然也就在朝野大势中融化了。

  “老相国意欲铲除危险的方式,或许不太合规吧?”卫青望着公孙弘问道。

  公孙弘默了一下,扶着绣墩站起,撩袍跪倒,“上君,臣请清算陛下执政期间一干靡费和过失,昭告天下!”

  屋檐滴水代接代,新官不查前官账。

  这是官场陋规。

  也是所有权力者的共识。

  毕竟没谁会愿意前脚告老还乡,后脚锒铛入狱。

  之前无限期追责制,就打破了陋规,让中外两朝公卿大夫、列侯亲贵、宗室大臣忧虑不已。

  却止步于此。

  更高的层级,大汉皇族依然不在追责之内,哪怕诸侯王们被撤藩入汉,大多数罪名都是不久前的罪恶。

  大汉天子的过错,根本无人敢提及,那是君父,作为臣子的,又怎能去指摘呢?

  一旦天子过错暴露,不可避免的会影响到皇权威严,可能对大汉刘氏政权造成动荡。

  这是刘氏君主绝对无法容忍的事情之一。

  上君亦是刘氏君主。

  卫青、霍去病闻之色变,默然当场。

  刘据“笃、笃、笃”敲了三下茶案,望着跪伏在地的公孙弘,“相国是认为寡人嫌弃江山坐的太稳当了?”

  “不是,臣认为,这江山,还不是上君的!”

  公孙弘抬起头,迎往向少龙之目,语不惊人死不休道:“陛下一日不退位,这江山就一日不是上君的,上君现在有的,是天下臣民,而臣谏言的,便是让陛下退位的手段。”

  陛下是不会自愿退位的!永远不会!

  人,尝过权力的滋味后,就不会再放手,甚至到死都不愿放手,何况是皇权呢?

  公孙弘相信,不论上君施展多少手段,杀了陛下身边多少人,使得陛下活成“独夫”,陛下都不会放弃皇权,更不会退位,这是人性。

  现在的上君,有了天子的“里”,却没有天子的“表”,江山、神器,这是两件事物,合而为一,上君才是真正的九五之尊。

  只要将陛下在执政时期的穷奢极欲和酷吏过失披露出去,就会有无数臣民自发“攻打”甘泉离宫,陛下纵然万般不愿,也要下诏罪己,再之后,他就能领衔中外两朝官吏及九州黎庶上疏,请陛下正位太上!

  上君建了麒麟阁,却未言阁首,或者说功臣之首是谁,朝野之中,公孙弘、卫青、霍去病的名字都有提及,公孙弘是个不服输的人,即便有两位强大的“竞争者”,也要拼出谁是“从龙功臣之首”!

  卫青、霍去病忽然觉得,以前、现在、将来的元老重臣,以年长请归、避事的都不能信了。

  八十一的人了,还能这么拼?

第220章 徙陵

  请陛下退位!

  这是何等的气魄。

  又是何等的罪孽。

  为人臣者,做出这样的事,绝非君主眼中的忠臣,公孙弘死后,被后世之君挖坟掘墓、挫骨扬灰都不是什么意外的事。

  “老相国百年之后,是想陪陵?”卫青望着公孙弘,复杂道。

  以公孙弘之“罪”,惟有附葬帝陵,才能在死后安宁。

  公孙弘摇摇头,笑道:“陛下之罪在我之上,陪陵,不知是臣子的我保怹,还是君父的陛下保我?”

  身后之名,交由后人评说,他不知道是好是坏,或许时好时坏,可以肯定的是,后世权臣皆要诵他之名。

  至于陪陵?

  如若大汉江山社稷有变,宗庙陵寝危在旦夕,公孙弘十分确定,陛下的茂陵绝对会是首个被挖开的,这就是口碑!

  “寡人登基以后,第一件事便是修建帝陵,老相国不妨先入其中等待,尔后我们再来。”刘据开口道。

  从古至今,君主之家有条扫兴的祖训,上位登基先修陵。

  以当今陛下为例,在即位的次年,也就是建元二年,便开始在长安城西四十余里的槐里县茂乡为自己营建寿陵,今下及后称“茂陵”。

  到今已有二十载,依然没有修建完毕,期间动用民力数十万、物力数十兆,“金钱财物、鸟兽鱼鳖、牛马虎豹生禽,凡百九十物,尽瘗藏之”,是大汉“五陵之冠”,甚至可能是“汉陵之冠”。

  这便是华夏传统生死观念,“事死如生”。

  世人普遍相信,人死后灵魂不灭,将在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并且需要生前所拥有的一切。

  帝王作为人间至尊,其在幽冥世界的居所与排场,自然要与其至高无上的地位相匹配。

  秦始皇陵,正是这种观念最极致的升华体现。

  父皇同样深受这种思想影响,怹不仅追求长生不老,对身后的永恒居所同样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和期望。

  茂陵的规划远超一般帝王陵寝的功能需求,那简直是一座微缩的、永恒的地下帝国。

  刘据登基后,也会营建属于自己的寿陵,可能不会像父皇那般“备极世间之所有”,但也可以容下不少的人。

  老臣先于君主而死,入陵几年、几十年,意在地下再侍君主的事并不罕见,华夏也有一套完整附葬流程,如果老丞相愿意,刘据可以将之放入自己的帝陵中。

  公孙弘再次摇摇头,“上君之赐,臣本不该推辞,只是臣侍君多代,想在阴间获得安宁。”

  从孝文帝朝走来,他已经侍奉了刘氏四代君主,一身的血都快熬干了,神鬼之说不可知,但要他死后继续奉君?

  不干!

  “那老相国如何保证死后安宁?”霍去病接言道。

  公孙弘幽幽说道:“单衣入殓,无有明器,长安为中,行十万步,只棺下葬。”

  入殓时穿平时衣服,不需要陪葬明器,以长安为中心,东西南北都有可能,抬棺者走十万步,即为墓地,然后坟墓只用放下棺材,要是这样,他还能被后人、盗墓贼找到挖开,那他就认了。

  “以丞相之尊,死后殊荣不该如……”

  公孙弘没等霍去病说完,就说道:“有舍有得,我之愿也,望上君成全。”

  刘据想了想,颔首许诺道:“大汉后世之君再营建长安城,将以九万步为限,有减无增。”

  以后的长安城会越来越大,增扩城郭是必然的事,但刘据划定了九万步限,长安城朝任一方向发展都不能超过此数,免扰公孙弘死后安宁。

  “多谢上君!”公孙弘叩首道。

  刘据离开绣墩,扶起了老丞相坐回绣墩,“大汉该谢过丞相,寡人该谢过丞相才是。”

  老相国行将辞世,竟要干出此等为所有后世之君忌惮、厌弃之事,在麒麟阁功臣之首的私心之外,对他的拳拳赤诚忠心,天地可鉴。

  君臣四人都平复了下心情,公孙弘这才能继续说下去,“而王公之家,官吏之家,豪绅之族,士绅之门,游侠之户,等等,我大汉自有优良传统在,请上君颁诏‘徙陵’。”

  秦廷奋六世之余烈,一统天下,实行郡县制,废除诸侯国等一切地方自治衙署,连最基层的县令都要由皇帝直接任免。

  然而,在县以下的基层,如乡、亭、里等,只能由农村宗族推举地方豪强作为乡长、亭长、里长,其统治基础十分薄弱,法令的执行表面上是按照森严的秦法,但地方豪强和宗族势力十分顽固,地方始终不会紧跟朝廷的政令和动作。

  西周以来的宗法制度,无论从道德上、信仰上,还是实际控制力上,都深深维护着地方对朝廷的这股离心力。

  尤其是在经济上,士大夫阶层、皇室宗族、皇帝亲戚等权贵,随着时间推移,很容易做大做强,再通过土地兼并等方式,影响中央朝廷的决策。

  所以,大汉开国后,高皇帝刘邦就实行了迁徙楚国六大贵族豪强到自己的陵墓长陵的政治措施,以此来打压、消灭战国时期长期形成的六国的各地方宗族势力。

  这使得贯穿了整个秦朝的赫赫有名的六国贵族,在汉家却很少提及,某种程度上,因此绝迹。

  而到了孝文帝、孝景帝时代,大汉采取了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国策,文景之治由此而来,“至陛下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馀财。”

  经历了高皇帝、吕后、孝文帝、孝景帝等历代主政者,大汉的社会财富来到了空前的程度。

  大汉的权贵利益集团,吃得脑满肠肥。

  陛下在元朔二年,颁布了迁茂陵令,让财富在三百万钱以上的巨富豪门一律迁徙到茂陵,就是对财富的重新划分。

  上君的手段明显更加高超,不仅把三百万钱的标准降至一百万钱,还在建章宫、桂宫、北宫、明光宫原基础上,改建了一万八千座华府,准备以三万金价格卖给世家、豪门、巨富。

  大汉的权贵们有福了!

第221章 富税

  “徙陵之事,往朝一更一迁,而今距离元朔二年过去,不过六七载,便再次动迁,或许急迫了些。”

  卫青出言道。

  徙陵之事过于频繁,未免显得朝廷掠夺富者之财太过赤裸、贪婪了。

  “秦君此话,可有私心?”公孙弘直言不讳,笑道。

  连死葬之事都聊过了,与卫青、与霍去病就没有什么不能言之事了。

  当年的茂陵之迁,卫青可是为了游侠郭解求到了陛下面前。

  “秦君又有哪些游侠朋友想求豁免?”公孙弘打趣道。

  闻言,卫青难得的露出尴尬、惭愧之色,他素来不养门客,但却与江湖侠客多有来往,这与他出身微贱,幼时幻想有侠者来拯救自己于水火有关,哪怕如今已是大汉大司马大将军,知道了侠之大者和游侠的区别,可心里那份对侠者的美好看待,依然在持续。

  “老相国,我不是那个意思。”

  “舅舅是什么意思?”

  刘据望见卫青脸色微妙变化,知道舅舅心中的伤疤和柔软,可这事关国政,郭解之事不能再现,不能不道:“不妨直言。”

  卫青陷入了沉默,良久道:“据儿,朝廷政令,往往一竿子打死所有人,我知道,这是朝廷力有不逮,打死所有人也比君主失信、政令崩坏更好。”

  大汉朝廷,本质上是一座座衙署,饭,还是要分锅吃的,而大汉君主,就是主持分锅吃饭的“共主”。

  没有任何一道政令,可以让天下衙署、臣民都不满意,臣民或是无意、或是有意,在执行政令中出现偏差。

  确保政令执行最好办法,只有一个,那便是规定执行标准,然后命令臣民依照标准执行,朝廷也以标准奖惩臣民。

  但这办法存在弊端,那就是一竿子把所有低于执行标准的臣民都“打死”了。

首节 上一节 144/1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下一篇:红楼:都是我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