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子不类父?爱你老爹,玄武门见! 第143节

  自从上君执政、大汉变革开始,大汉朝野一直存在着一股巨大反对势力,陛下、诸侯王、儒家、豪强、商人……尽管这股势力随着变革的节节推进而渐渐萎缩,尤其是诸侯王中的反对势力彻底瓦解,可这依然不到高枕无忧的时候。

  大汉的庙堂权力,要永远保持上君、丞相府、卫青或霍去病组成的“三铁云梯”,才能自上而下对权力场进行清洗。

  卫青、霍去病至少要保证一人在朝,不能同时“缺失”。

  “代地已毕,以后的我,不会再出京畿。”卫青接言保证道。

  大汉的战略会由他参与设计,但他很大可能不会再领军出征,元狩二年之战,即为终战。

  “有秦君在,我自然是安心的。”

  公孙弘点点头,又叹息道:“我却要先走一步了。”

  他之将死,作为掌握机要且颇具影响力的中枢之地,就会在权力层中显出“空地”,三铁云梯就要残缺了。

  卫青、霍去病的心一紧,霍去病想了想道:“老相国,听说您收了个墨家弟子,我有一弟,师学于儒,有几分聪明,不知您可否代为教导?”

  “子墨是我关门弟子……”

  “老相国也不想死后没有一个儒家弟子吧?”

第218章 去强

  风雪渐小,明月东升。

  宣室殿中,宫灯大放,刘据生起了炭火,一作取暖,二作煮茶。

  四方绣墩围炉,庄严肃穆的庙堂感,顿时变成夜话之地。

  在公孙弘、卫青、霍去病进入大殿后,绛伯便领着宦官退出,关闭了殿门和部分窗户。

  三人正欲行礼,刘据阻止了他们,温和地说道:“坐吧。”

  “谢上君。”公孙弘、卫青和霍去病答着一齐坐了下来。

  陶罐里的酽茶已沸,刘据斟入三个陶碗中,分置三人面前,笑道:“风雪带寒,先喝点茶暖暖身子。”

  “是,上君。”三人举碗。

  或许是茶热人暖,或许是炉火滚烫,盏茶下肚,气氛融洽。

  也该到了说庙筹的时候。

  如果对外大胜不能减弱或转移内部矛盾,那么胜利就要大打折扣了。

  “老相国的国书二十四事,寡人已经看过了,现在,就请老相国再为寡人,为寡人的舅舅、大兄讲讲吧。”刘据开口道。

  帝国转向,正式启动。

  公孙弘下意识地想站起,却被刘据拦住,示意坐着说,只听道:“上君、秦君、宛君,国朝之弊,在于方方面面,是以,臣有二十四事言下。”

  “第一更法,第二垦令,第三去强,第四劝民。”

  “第五算地,第六开塞,第七壹言,第八错法。”

  “第九战法,第十立本,十一兵守,十二勒令。”

  “十三修权,十四徕民,十五刑约,十六画策。”

  “十七境内,十八强民,十九御盗,二十外内。”

  “二一君臣,二二禁使,二三慎法,二四定分。”

  “更法之事,在道德,在律法。”

  公孙弘喝了口茶,娓娓道来,“大汉辉煌,远不会今日而止,相信将来会有越来越多国度、种族仰慕我汉家,而加入到我汉家之中。”

  大汉南征北战取得了初步胜利,匈奴族被重创,越族的十万大山更是整个被推倒,这就面临了个很重要的问题,曾经的异族人成了自己人。

  就以南越为例,虽然南越国是秦末汉将赵佗建立的,任嚣军也在百年时光中,与百越之人融合,但“割裂感”始终存在。

  上君下令十万大山整体内迁中原,不同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问题碰撞产生了诸多问题,道德评判不一样,律法标准也不同,这让地方衙署在解决问题时,常常引起一方,乃至两方的不满。

  再加上大汉律法,是高皇帝时丞相萧何制定的,八十余年未改,许多律法早已不适配现今社会,方方面面的问题都亟待解决。

  霍去病在,大汉开疆扩土就不会停止,以后会有更多的异国、异族融入到汉家之中,朝廷不可能让所有异国族人都迁到中原生活,征服的领土也要有人才能实控。

  “当务之急,是要对道德、律法进行重新规范,而在此过程中,祖宗之法的变动,想必会在朝野引起轩然大波。

  而对加入新加入我汉家的族人,如何减少接受汉家道德、律法的不满、抵抗、难度等问题,也要予以考虑。”公孙弘暂时停了下来。

  上君执政以来,更多的是颁布诏令,对“祖宗之法”却很少变动。

  大汉朝野的保守势力是很顽固的,谁也不知道一旦动了祖法,会让多少臣民不满,愤怒。

  同理,内迁中原的新汉家人,面对与自己族法所不同的朝廷律法,会不会接受不了。

  刘据看向卫青、霍去病,询问道:“舅舅、大兄是怎么想的?”

  “以老相国之言,更法之事,是大汉必然的疼痛,祖宗之法难违,同族律法难遵,都要先做了再说。”卫青答道。

  霍去病紧跟着说道:“上君,凡有不服法者交给我,无论旧人、新人,我都有办法令其遵纪守法。”

  让保守派势力、顽固不化的新国人接受新法,他没有办法。

  但解决保守派势力和顽固不化的新国人,他却有无数种办法!无数种!

  舅甥俩的想法很一致,更法有没有问题,先更了再说,等出现了问题,再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

  刘据报之以微笑,“老相国,你来说说你的想法,让二位君侯听一听。”

  公孙弘点点头,慢慢说道:“祖宗之法当根据大汉变化而变化,萧规曹随不足取,祖宗,并不足法。

  为了方便中央朝廷、地方衙署解理国政,至少在大汉境内,只能有且只有一条道德评判和律法标准。

  朝廷更法,对旧国人、新国人,其实都是崭新的开始,因此,朝廷、地方都要明确一件事,不能接受新法的旧国人和新国人,其真实行径,是在对抗大汉政令!”

  卫青、霍去病俱是虎躯一震。

  似乎哪里不太对,可又说不上来,满心的感受,是老丞相好猛好阴险啊!

  祖宗不足法?

  这真的是人臣能说的吗?

  不适应新法就是对抗朝廷政令,这对吗?

  好像没什么问题。

  结果都是一些人会死,只是死的理由不太一样而已。

  “舅舅,大兄觉得怎么样?”

  “老相国所言极是!”卫青、霍去病说道。

  “既如此,老相国。”

  “臣在。”

  “就让张汤、边通会同法家、纵横家等官吏制定新的大汉律法,仅在大汉境内施行,日后有他族入汉家,再行新法或他法。”刘据颔首道。

  先解决眼前事,再说将来事,至少在大汉地界,要以汉法为准,不论现在或将来。

  “是,上君。”

  公孙弘将此记下,而后继续道:“垦令不必多说,上君对臣民放开了土地禁令,新垦之田归己的同时,又减免数年赋税,在政令颁布之后,大汉新增田地近百万顷,较之原有土地增加了两成有余。”

  现在的蓝田塬上,一到仲秋,就能见到大片金黄的豆田谷田,曾经人迹罕至的荒山秃岭,正在变成林木满山豆谷茶的丰裕山乡。

  这样的场景,在天下各地陆续出现,倏忽间,沧海已桑田。

  公孙弘调整了心绪,接着道:“去强之事,在陛下,在王公,在官吏,在豪强,在士绅……”

第219章 龙首

  寒风侵肌,雪舞纷飞。

  宣室殿暖和得没有一点儿寒冬萧瑟之气。

  正欲作饮的卫青,一瞬之间,手上的力消失,碗落倾倒,酽茶泼洒开来。

  霍去病同样不太平静。

  朝廷去强,打击甚至消灭“王公”、“官吏”、“豪强”、“士绅”、“游侠”等等这些存在和势力,是可以理解的。

  王公大臣以权势乱中央,豪强士绅游侠以武力乱地方,面对大汉律法,这群人要么掌握着解释权,要么干着钻空子的勾当,被重拳出击是应该的。

  但是,陛下,也在去强之列?

  上君准备正式结束陛下在位,奉为太上皇了吗?

  卫青、霍去病心头一紧。

  刘据面对舅舅、大兄问询的目光,没有给予回答,扶正了倾倒的碗,重新往里注入了茶水。

  “大将军、冠军侯。”

  公孙弘叫起了卫青、霍去病当初的职位爵位,沉着声调,“我们君臣四人,要明确意识到,大汉朝野始终有一股反对上君新政的势力存在,那些被变革伤害到的王公酷吏、豪强巨贾、士绅游侠,甚至是流寇大盗,都不约而同地汇聚到陛下的身边,对抗上君执政,而陛下为了寻求复辟,可以说是无所不收、藏污纳垢!”

  这是客观事实。

  朝廷先后挫败了无数阳谋、阴谋,抓了、杀了无数人,但这些人都指向了一个方位。

  大汉天子刘彻!

  “为人臣者,如此说君堪称不忠,但见上君,臣却不能不说,陛下,就是一切阴谋渊薮。”

  公孙弘终于说出了这句话。

  直截了当指出陛下是所有阴谋诡计的幕后主使。

  对吗?

  对!

  虽然许多阴谋诡计不是出自陛下,但陛下却庇护或者试图庇护这些施展阴谋诡计意图对抗、曲解上君新政的人和势力。

  从庙堂权力场的眼光看,在上君新政中受害的老旧势力以“皇帝派”为旗帜,给大汉产生了严重且深远的负面作用。

  上君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权力天才,他的雄才大略,不止寻常的文治武功开疆拓土,而且能将一场千古未有大变不动声色地从惊涛骇浪中引导出来,强大的智慧和手腕,把每次可能颠倒乾坤的流血事变稳健地消于无形,使大汉政权牢牢地控制在“三铁云梯”的手中,成功地迫使大汉老旧权贵,包括陛下在内,在新政中全面“隐退”。

  上君巧妙地搬开了阻碍丞相府施展政令,大将军幕府、卫将军幕府施展军令的阻力,有步骤地将权力顺利集中。

  丞相府恢复权力后,充分施展出千古大变的肃杀严峻与排山倒海的威力,恢复和掌握大权的两座将军幕府也赢得了千古未有的巨大胜利。

首节 上一节 143/14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家父崇祯帝,请陛下称万岁

下一篇:红楼:都是我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