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第224节
程驷举看的一脸懵逼,作为安徽考生的他,劣势在此时终于显现出来。
大汉这边的士子考生,可能还有人能答得上这些题目。但这些安徽、江西新占之地的考生,他们没有看过大汉学府的数理化系统性教材,压根没办法理解数理化的具体概念含义。
这似乎有些不公平?不公平就对了,聂宇就是要他们印象深刻,记住数理化不是小众偏门,这是被列入恩科会试的考题。
想要拿分,那就努力去学好数理化,去卷自然科学吧!
程驷举盯着考卷看了半天,数学他还能解出几题,物理、化学完全看不懂,只能瞎蒙了。
好在物理、化学的卷面里,大多都是选择题和判断题,就算不会也不至于完全做不出来。
聂宇还是手下留情了。
会试第一场考了三天,直接把贡院里的两百多名考生,考到怀疑人生。
这什么鬼题目?
好不容易连蒙带猜做完卷子,等到会试第二场,许多考生下意识往卷子后面翻,想着会不会还有那“数理化”怪题。
然后,居然特么的真有。
第一场不是已经考过了,怎么第二场还要考?
有几个考生立刻举手跟巡考官反应,巡考官看过就轻飘飘回了一句:“卷子都是礼部出卷,汉王审题,不会有误,专心答题吧!”
反应无果,只能硬着头皮继续答题。
好在第一场不少考生已经蒙出经验来,开始学会举一反三,这第二场蒙的倒是快了不少,也有少数几人,无聊看过些数理化课外教材,真的做出了几题。
这些做出来的,统一装作不知道,准备闷声发大财。
历时九天的会试很快就考完,两百多名考生出了贡院,两眼都是发昏的。
这倒不是在贡院待太久熬的,大汉的首场恩科,礼部也怕把考生熬坏了,专门安排配给了取暖燃料、干净饮水等各种考生日用。
相比起正常科举,这确实算得上恩科了。因为官府安排的太到位,能想到的都事无巨细办妥,考生只需要负责安心考试。
当然,这也就是恩科,还是大汉的首场恩科,等后面地盘壮大了,考生数量变多,这些待遇就不会再有了。
“驷举兄,等等我。”王阳小跑着追上刚出贡院,正准备回客栈的程驷举。
程驷举顿足停下,耐心等待对方跟来。
王阳并行而走,随口问道:“驷举兄,此番会试,可有把握?”
程驷举没有隐瞒,摇头说道:“今科会试,愚兄我怕是要落榜喽!”
“这是为何?”王阳颇为诧异。
程驷举苦笑:“会试三场,三分之一的题目,我都是瞎蒙。那数学还好,物理与化学,却是实在难以让人捉摸。”
听到是这个原因,王阳跟着无奈叹道:“说的是啊!此次恩科会试,居然加入了数学、物理、化学这三门科目,数学还能勉强看的懂,无非算学而已。可这物理、化学,小弟我连听都未曾听过,说句大不敬的,我在贡院时差点都以为这是汉王在故意刁难我等考生。”
程驷举说道:“嗯,我也有过此想法,但后来想想,这完全没有必要。汉王是开创之主,既开恩科,就是为了取士,以及博取天下士民人心,又怎会在考题上故意刁难?”
说着,顿了顿,又说道:“再者,这考题看似疑难,但多给出选项对错,就算真的不会,也可凭主观去判断推测。而且,不论数学、物理、化学,所出题目都与我等日用生活息息相关,显然不是随意出的考题,里面定然有着深意。”
王阳闻言认真回想一遍,接着抚掌赞道:“兄长如此一说,似乎还真是如此,许多题目都有涉及百姓日用,会不会这是汉王在故意考察我等考生?”
王阳举一反三,很快联想到了大汉国策。
大汉国策就是分田和废除奴籍,概括一下就是打压地主,抚恤百姓。
王阳、程驷举就这么行走路上,有一搭没一搭闲聊猜想。
跟他们一样闲聊畅想的考生还有不少,全是被这次特殊会试给考到头皮发麻。现在正在互相交流经验,看看别人会不会,要是大家都不会,那姑且也算个好消息。
会试考完,接着就是封闭式阅卷。
明清的阅卷时间,大部分都是半个月左右。
大汉这边倒是不太一样,因为考生太少,不过正常科举的十分之一,再加上又是积分考制,所以阅卷花费时间也得以更快。
不过,聂宇还是提前下旨,禁止考生试后拜座师!
座师是对乡试、会试的主考官尊称,拜座师也是明、清两代科举制度下的陈规陋习。
考生通过向主考官投递门生刺并拜谒,从而确立虚伪的师生名分。
座师可直接影响考生仕途,比如明朝大臣焦竑做主考官,就曾提拔徐光启为乡试第一,而曾国藩也在道光年间拜谒座师朱士彦时获赠“国藩”之名。
大汉的首场恩科会试,是礼部尚书顾景负责组织,而吏部尚书按理应该为主考官(一般大学士,但大汉没有大学士,那就顺延)。
不过,为了体现大汉的重视程度,主考官由唯一进士出身,同时也是德高望重的岳麓书院山长罗典负责。
五天以后,会试放榜。
榜单一共录取六十一人,取会试考生的三分之一。
程驷举早早来到放榜墙看榜,他也不自视甚高,就从后往前看,一下子就看到自己名字,顿时止不住的兴奋高呼:“我……我中了,我中了,五十九名!”
旁边一个不认识的士子,操着一口赣语口音,跟着呼喊狂喜:“哈哈,我中了,六十一名。”
“我也中了,五十三名。”
“……”
排名都很靠后,但没关系,中了就是中了。
会试放榜的名次本来就只能,真正决定三甲进士名次,还要看之后殿试。
策论足够厉害,就算会试倒数第一,都有微末可能中状元。
而且,就算殿试考不好,那也不影响他们做进士,再外放授官。
榜单墙下,几家欢喜几家愁,中榜的放声大笑,没中榜的黯然失落。
就连跟程驷举一道结伴来看榜的王阳以及另一个宿松考生,他们也都不出意外落榜了。
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但二人还是不免有些失落。
程驷举倒没自顾高兴,上前安抚:“贤弟莫要丧气失落,今科会试千古罕见,愚兄却也只是侥幸中榜。”
确实侥幸,排名倒数第三,差一点都要落榜。
“多谢兄长宽慰,小弟没有自暴自弃。小弟还要在此恭喜兄长,得中贡士!”王阳快速收敛情绪,对着程驷举拱手道贺。
程驷举已经高中贡士,接下来过了殿试确定名次,就该正式授官。
不论是现在的同县私人交情,还是未来官场仕途上的人脉关系,这都值得王阳去进一步结交维护。
王阳说着又拉上另外一人,三人结伴离开放榜现场,前往最近的饭馆喝酒庆祝,也是聊解郁闷。
(今天加班,晚更)
第302章 张天师没了
汉王府。
张培源此刻正在王府会客厅里如坐针毡,他是前天才刚到的荆州,一到荆州就立刻得到了汉王的召见旨意。
可他却完全高兴不起来,因为他不是一个人得到的召见,跟他一块受召的,还有阁皂山道士张教智。
张培源心里有些压力,但他不敢表现出来,只能故意装成云淡风轻,好似完全不在意。
聂宇没有在意张培源的小动作,对着正在翻阅县学版《化学》教材的张教智问道:“张道长,看的怎样?”
张教智合上教材,一脸惊叹:“此《化学》教材真乃旷世奇书,其中各种公式推论,更是让贫道深思佩服。贫道这里斗胆请问,此奇书作者究竟是何方真人?”
“呵呵,真人不敢当,只是孤随手编纂而已。”聂宇厚着脸皮笑道。
没办法,这教材总得有个作者,认西方为作者,他不满意,但说出原作者,原作者离出生还差几百年,那他就只能勉为其难先挂个名了。
而且,他已经把这些教材提前几百年带到了这个世界,那中国的科学进程怎么说也能狠狠踩上几脚油门了。
这么大的功劳,聂宇觉得自己少说也能算得上后世科学界的半个祖师爷。
要不然他这累死累活,用了无数个夜晚,手抄本土化这些教材原本不就白抄了。
果然,张教智一听是汉王编纂,脸上再度露出震惊,过了好一会才说道:“想不到汉王对我道家经义,已经洞悉理解到了如此地步。贫道身为阁皂山灵宝派当世传人,实在是惭愧,惭愧啊!”
聂宇听着张教智那自然无比的马屁,倒是丝毫不觉尴尬,反而接过话茬道:“道长不必惭愧,若是道长喜欢此书,孤这里还有府学本、大学本、深造本,甚至还有元素周期法。化学之道,前路无尽,只是缺人探索,张真人可愿做这化学探路前锋,为这华夏大地后世子孙,留下此道坦途?”
一番话说下来,先是利用后续的进阶教材,还有元素周期表吊足了张教智的胃口,接着再一击绝杀。
一句“张真人”,还有为华夏后世子孙计的大义,直接就让张教智想拒绝都没法开口拒绝。
不过,他不知道怎么开口拒绝,张培源却是忍不住了。
前面汉王和这阁皂山道士跨服聊天,他实在插不上嘴,索性就在旁边装高人。
可现在,插不上嘴他也得硬插了,这可是“真人”封号啊!
虽然汉王没有明说,但汉王都亲口直呼张教智为“真人”,明白人都能听出来是什么意思。
张培源连忙起身劝阻:“大王不可,阁皂山虽为我道门三山,然我龙虎山正一观才是道家正脉,真人封号也是历朝君王敕封正一观,再以正一观统领天下道门。大王如今直呼阁皂山为真人,此实在不妥!”
聂宇闻言笑容瞬间收敛,淡淡问道:“你们龙虎山觉得不妥?”
简单几个字,语气虽然平淡,但话中暗藏的火药味十足,连张培源都差点禁不住跪下。
果然是真龙天子,还未称帝就有如此威严!
好吧,这实际都是张培源自己的心理作用,还有对大汉过往战绩凶名的恐惧。再加上聂宇这具身体的年龄实在太年轻了,完全不像是该打天下争霸的雄主模样。
如此强烈的反差,使得张培源对聂宇的政治滤镜被无限放大。
张培源心中惊惧,但为了天师府的利益,还是硬着头皮据理力争:“回汉王,确实不妥!”
聂宇听罢没有恼羞成怒,反而是一脸平静的看向张教智:“张真人也觉得不妥吗?”
好家伙,又是“张真人”。
张教智人都麻了,他就是阁皂山的小小掌教住持,怎么就扯进道统真人之争了。
阁皂山虽为道门三山,妥妥的名门大派,但混的却是三山里面最惨。
几次都混到差点道统断绝,如今的阁皂山虽然还有传承,但全派上下的弟子门人加起来不到三十,就连道观破败一百多年了,都没钱去修复。
历史上,张教智这位掌教靠着协助官府赈灾有功,门下道士在清江县四处行医救人,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灾后瘟疫爆发,这才得到官府、富商们的资助,得以有钱重修道观。
聂宇眼看张教智不说话,不再强逼对方,直接开出自己价码:“只要张道长愿意带领门下道士,学习宜扬这化学之道,孤就出钱重修阁皂山道观,同时敕封道长真人封号!”
“汉王……”
“大王此话当真?”
上一篇:世子稳重点
下一篇:大明:汉王朱高煦家的鼍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