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第223节
天师府算尽一切,就是没算到大汉也不给面子,该分田还是要分田。
天师府名下的数万亩良田,可都是历朝皇帝赏赐,再加上富户信徒捐纳,这才累积到了现在的产业。
如今,这么多田产都要被分走,按照杨芳给他看过的分田细则,以天师府目前的合法道士数量,能留下的土地顶多不会超过五千亩。
就这还是多亏了乾隆,吏治糜烂之下,连对僧道的度牒管控都变得松弛起来。
这才让天师府可以合法拥有上千名度牒弟子。
不过,用杨芳给他们提前透的话,也不能算是透话了,这就是汉王给出的意思。
天师府的道士太多了,汉王不用他们裁撤道士,但今后这些道士必须自食其力,而且天师府必须匀出来一半道士,前往荆州学习进修。
进修什么?
当然是数理化了。
聂宇虽然搞出了这几门科目,还给出了配套教材,但愿意学的学子还是太少,就算与科举初步绑定了,可初期的占比肯定不高,学子文人都不太重视。
而且,就算他们重视数理化,从头去学的话难度太大,能最终学成的人肯定不多。
这些东西都是需要从头慢慢培养,基本大汉的前期统一、中期扩张,都不太可能指望得了他们。
这些花费大量时间来培养的物理、化学、数学人才,只能作为大汉未来的工业科学革命基础。
聂宇现在让龙虎山出道士,也是本着废物利用,道士们不是会炼丹,炼丹就是化学。
阁皂山也差不多,那里的道士不仅会炼丹,还喜欢研究医药学。因为阁皂山的存在,樟树镇的医药非常闻名,阁皂山也因此穷困潦倒,最穷的时候连道观都修不起。
现在的这位复阳道人,他做住持的最大功绩,就是帮着清江知县一起赈灾,而后得到富商和官府资助,重修了阁皂山道观。
第300章 贡院
二月。
荆州,贡院。
大汉士子们期待了三年的恩科会试,终于是正式开始了。
恩科会试为大汉首场,之后以此为例,每三年一次,与乡试并行。
会试考期沿用明清常例,定在一年的二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共三场,每场三天,共考九天。
因为是在春天考的,所以会试民间惯例也叫春闱,而乡试则考在八月,同样也是三场九天,故而也叫秋闱。
去年十月份在武昌增设的额外乡试补考考棚,那是汉王给安徽、江西士子们的恩典,情况特殊,之后也不会再沿用。
二月九日,会试当天。
来自大汉各地的考生,已经纷纷云集荆州贡院大门外。多数都是湖广两省考生,仅有很少一部分为江西考生。另有三人格格不入,他们是安徽宿松县的考生。
荆州贡院的前身,是过去荆州满城某个八旗权贵的私宅。
现在这些八旗不是被砍了,就是正在大汉的官田矿山里做奴隶服刑,基本没可能活着出来。
大汉虽然已经废除奴籍,但目前来说只针对寻常汉民,要是遇上满洲八旗、蒙古八旗,以及汉八旗和包衣奴才,那都不在此列。还有犯了重大罪过,贪污渎职、残虐害民的士绅官吏,同样也有可能被罚为奴役。
考场入试,定在了上午八点。
才到凌晨四五点,就已经有一大堆的考生在贡院大门前排队。
荆州府衙得到消息,连忙请示上级,在得到命令许可后,这才安排考场衙役、军士提前入场,前往贡院维持秩序,同时搬去自鸣钟(闹钟)作为报时。
提前放考生入场是不可能的,这是大汉建制立国的首次恩科会试,所有考场规矩都是内阁、礼部、汉王联合拟定。
只要这第一场办好了,那以后都会沿用此例,轻易不会擅改。
考生们见到衙役和军士来贡院,那些衙役们还好,只是脸色有些臭,而军士全都面带杀气,看着就让人惧怕。
本来有些闹哄的考生,瞬间全都偃旗息鼓,乖乖退到数丈之外坐等。
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而且这里还是荆州城,汉王的脚下,跟这些武夫丘八们争执,要是一不小心上达天听,给汉王留下不好印象,影响到未来官场仕途可就亏大了。
差不多干等两个时辰,自鸣钟准时报响。
“嗡!嗡!”
分开围坐的考生,立马闻声而起。
贡院衙役、军士跟着快步上前维持秩序,所有考生全部排队有序进场,并且入场前还要进行严格的搜身检查。
程驷举排在队伍最末,心底却是无比紧张。
都已经来贡院凭票参加会试了,程驷举还是有些不敢置信。自己明明只是碰碰运气,结果居然真的就通过了武昌增设的乡试补考。
当然,程驷举也差不多能明白,为什么自己能通过乡试补考?
武昌府的乡试考棚,加上他们安徽考生在内,皖赣两省的考生,总共就来了二十七人,江西二十二人,安徽五人。
确切地说,是九江、吉安两府各来了十一人,而他们宿松县就来了五人。
而江西考生录取了十三人,他们安徽则录取了三人。
如此高的录取比例,不用猜都能知道,肯定是汉王专门下令做出了安排。
程驷举对此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反而还暗自庆幸,幸好自己在江宁落榜了,要不然哪有机会能来大汉参加恩科会试。
伪清两江总督在九江战死,二十万大军全军覆没的消息,已经通过邸报在大汉治下传播开来。
作为在荆州赶考的恩科考生,程驷举自然也是第一手知道了这些消息。
伪清已经是行将就木,而大汉却是旭日东升。
要在伪清那边参加科举,就算运气好考上了进士,那也得乖乖等满大人们吃饱了,才能轮到你去补缺。
许多伪清的进士举人,甚至等一辈子都等不来一个缺,只能挂着功名慢慢老死。
“驷举兄,驷举兄,你考票带了没?”
程驷举还在畅想,忽然衣袖被后头人拽了拽。
对方名叫王阳,是跟程驷举一起的宿松考生,因为都在同县,所以就结伴搭了个伙。
程驷举摸了摸兜里,把官府发的考票拿出:“我带了,怎么,你没带?”
王阳也拿出考票:“我也带了,就是问问驷举兄。”
程驷举闻言,明白对方是紧张了,这可是恩科会试,哪怕是“反贼”办的会试,那也是会试,自然非同寻常。
“无妨,就把这次考试当作之前乡试,放平心态就好。”程驷举温言安抚道。
两人说话间,队伍已经越排越短,很快轮到他们。
王阳、程驷举不再交头接耳,跟着前面八人一起,十人一队迈进贡院大门。
进去以后,没有立刻分配考场,而是来了两队衙役和军士。
“脱吧!”
“窸窸窣窣~~”
衙役一声令下,十个考生全部开始宽衣解带。
这也是古代科考必备流程,会试是为国家选拔人才,自然要严格审查,防止有考生出现舞弊。
不要以为古人就不会作弊了,这些老祖宗作起弊来,真是无所不用其极,什么偷带小抄、用墨鱼汁作弊、塞蜡丸在腚眼子里……那都是已经玩剩下的。
真正的作弊狠人,已经搞起了“微型小抄”。
河南洛阳就现存一本“微型书”,全书342页,共30万字。书长6.5厘米,宽4.8厘米,厚1.5厘米,宣纸印刷,细丝线装订,书中刊载着《易经》、《书经》、《诗经》、《礼经》、《春秋》五经,并附有注释和序言。
牛逼是真牛逼,有才也是真有才,就是不用在正道上。
所以,那些个女扮男装参加科举,而后金榜题名的小说戏剧,只能说不知道是哪个平行时空的古代?居然都不用脱光搜身的。
而且女扮男装,一下子就考中状元,有这才华干啥不行?
却说程驷举和王阳,一起搜过了身,连腚眼子都被衙役掰开探了探,确保没有蜡丸藏匿,这才把人放进分配好的考号。
因为贡院都是新建,所以也不存在考号的好坏优劣。
而且大汉地盘也太小,考生数量并不是很多,贡院都有些坐不满。
(浅更一章,明日又要加班)
第301章 放榜
大汉会试与明清会试略有不同,三场会试还是照例要考四书文、五言八韵诗、五经文以及策问,但每场又都新增了数理化作为附加题。
附加题占的分值很高,答上来的越多,考卷得分就越高。
大汉的首场恩科考试,已经开始采取积分制。
不采取积分制的话,聂宇就没法阅卷了。
他的文化水平对比古人还是太烂,看文章很难看得出好坏优劣。而且这种凭文章来判定,也太依赖考官的能力和人品,不如一刀切来的方便。
用积分制考卷,至少选拔出来的进士,能力上限不敢说,下限肯定是有保证的。
聂宇废除不了科举,那就干脆改革科举已经僵化的模式,给科举输送点新鲜血液,让科举能够平稳过渡。
至于天下的读书人会不会有所不满?
这不用担心,只要大汉能坐稳龙椅,读书人的适应性都很强,别搞得太过分都能接受。
比如朱元璋就曾觉得科举误国,选拔出来的官员全是笔架子,干啥啥不行,就会写文章作诗。于是就废除科举,改为地方举荐人才做官,直接持续了十五年之久,读书人连屁都没崩出一个来。
最后还是举荐制比科举制更坑,举荐选拔出来的官员,大多都是关系户,能力完全没保证,贪污倒是一把好手。
朱元璋折腾半天,觉得还是科举稍微没那么坑,好歹不会上来那么多废物贪官。
贡院考场,考官依次发现卷子。
“嗯,前几题的四书经义还好,我已提起温习一个多月,应该问题不大。但这后面的数学、物理、化学是何意?”
程驷举接过考卷,先来回翻看几遍,顿觉有些疑惑。
数学他快速略过几题,发现就是算学,只是改了个名字,而且难度也颇高,居然涉及到了“商高定理”(勾股定理)应用。
后头的物理、化学,他完全看的一头雾水。
程驷举按着卷子,一字一句认真看过:“茶壶烧开水,此为物理现象还是化学现象?不是,茶壶烧开水跟这什么物理、化学有何关联?”
上一篇:世子稳重点
下一篇:大明:汉王朱高煦家的鼍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