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第142节
圆明园。
“和珅,你怎么看?”乾隆把折子放下问道。
和珅听闻也是非常头疼,他是八月底才被抬为军机处首席大臣,还是因为前首席大臣阿桂死了,他才被乾隆拎上来补了缺。
跟后世演义里的不同,真实的乾隆晚年可没有老年痴呆、口齿不清的记载,也不存在和珅靠给乾隆当嘴替,而独揽朝政大权的操作。
之所以有这么多类似演义,更多是有人在给乾隆擦屁股,都是乾隆老年痴呆了,才让和珅蒙蔽而让国家腐败动乱成这样。
万方有罪,罪在和珅啊!
乾隆还是十全老人,有过是有过,但也是老年痴呆,身不由己啊!
和珅认真思量了片刻,方才跪在地上伏低着头说道:“万岁爷,奴才以为湖广汉贼之势大,已到了不得不剿的地步。”
“嗯。”乾隆微微点头,没有说话。
和珅心领神会,又接着说道:“可要想剿贼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湖广汉贼能击败朝廷十数万大军,纵使再有侥幸、地方绿营战力糜烂,那也不能再继续等闲视之。”
“应该怎么办?”乾隆问道。
和珅说道:“汉贼已战死一员朝廷总督,肯定是不能姑息放过,可就算现在朝廷再从速下派一员总督,也还是没法解湖广的燃眉之急。要想剿贼,唯有先操练新军,那些地方汉人的绿营已然糜烂不堪大用,此事在陕甘总督、湖广提督、云贵总督、两广总督的奏折中都有提到。”
乾隆点头:“确实是要操练新军,正好宜绵那狗奴才递上来一封剿贼折子,是什么坚壁清野法和寨堡团练法,你也拿去看看吧!”
说罢,扔下去一本奏折,和珅跪爬着把奏折捡起来,还没翻看几页,就发现了问题所在。
怪不得万岁爷要说宜绵那狗奴才,原来是狗在了这里,这个宜绵自己蠢就罢了,居然还敢把折子递上来给万岁爷去看。
和珅几乎不用组织语言,就跪伏下去说道:“奴才以为万万不可。”
“有何不可?”乾隆问道。
和珅回答:“剿灭贼寇,此乃朝廷和官府分内之责,哪轮得到百姓去操心。这坚壁清野法可行,但寨堡团练却是万万不可行。若是连剿灭贼寇,都需要百姓去操心出力,那大清的威严何在?万岁爷您的武功又何在?”
这话说完,算是给了乾隆名正言顺批驳的理由,他确实对白莲教和汉军感到焦虑,但这些焦虑同样也是对于汉人敢大规模反清起义的焦虑。
现在,陕甘总督宜绵为了剿贼,居然提出寨堡团练,要求允许汉人地主修筑坞堡、组织团练,去抵抗白莲教的流寇乱军。
这个办法不是不好,而是太好了,好到满清朝廷都没了用武之地,只靠这些汉人寨堡团练,就可以把白莲教困死。
那我大清该怎么办?
寨堡团练法看似能帮满清解决白莲教,可同样这也是一剂猛药,用过了只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反而会留下更深层次的后患。
汉人地主得到了实权,满清贵族难以压制地方。而后清廷收不上来钱粮赋税,清廷变得愈发虚弱,地方叛乱再爆发以后只会更加难以收拾,只能越来越倚重汉人地主去解决。
这就是一波恶性循环!
乾隆想没想到这么多不知道,但他对汉人有可能掌权一向很警惕。
乾隆沉声道:“这话说的很好,剿贼是朝廷的事,与百姓有何干系?这道折子就批驳了吧!让宜绵以后莫要再这么大放厥词,至于里面的坚壁清野法,既然可用就先暂且一试。”
“奴才遵旨。”
和珅连忙跪受笔录。
乾隆接着问道:“那操练新军一事,该怎么来?”
和珅显然已经想好,说道:“此前诸多对汉贼战报中都有提到,汉贼之所以如此势大难治,归根结底还是在于其火器之犀利,已经远超我大清寻常地方绿营。因而若要操练新军,那就必重火器之利,否则就算到了战场,我们的火器不如汉贼,怕是也难讨得了便宜。”
乾隆摇头:“火器打造不容易啊!银子哪里来?时间哪里来?”
和珅微笑说道:“万岁爷,火器打造确实不易,可我们也不是完全需要自己打造。这英吉利人不是正好与我大清通商,奴才听闻他们的火器也是颇为利害,可派人与他们相接触,向他们采购火器。”
“如此,既省却了打造火器的时间,还能体现我大清与英吉利的友好通商关系,让英吉利人对我大清感恩戴德。”
好吧!全是屁话。
乾隆都有些失笑:“呵呵,你这狗奴才,让英吉利感恩戴德是假,怕不是想从中渔利为真。”
和珅谄笑道:“奴才哪敢啊!奴才就算是从中渔利,那也是为万岁爷而得利,再说英吉利不过一海外小国,万岁爷与之开放广州通商,已经是天大的恩典,他们岂敢不感恩戴德啊!”
这一通彩虹屁拍的乾隆相当舒服,当下也不去计较和珅那点小心思,摆了摆手说道:“既然如此,这事情就交给你去做了,和珅。”
乾隆又问:“那湖广汉贼该怎么处置?新的湖广总督还派不派了?”
和珅想了想说道:“湖广汉贼如今确实势大难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平定。万岁爷可派一位总督,令其守住当下一亩三分之地,同时再遣使者过江,与那汉贼邀约谈和……”
“嗯?”
话没说完,乾隆老脸有些怒容,惊得和珅连忙趴在地上,大气都用不敢多喘几下,麻溜说道:“谈和是假,稳住汉贼是真。诸如白莲教等贼寇,皆是大胜了一场,便肆虐扩张,而这汉贼却是非常克制,并未长驱直入攻略襄阳,反而悉心经略周围几府,显然志不在小。”
“所以,完全可以先行议和,汉贼要什么封赏,给他们便是,就算裂土封王,也无不可。还能趁机拉拢分化汉贼部众,许诺倒戈归顺就给高官厚禄。”
“待到川陕、云贵、两广的乱子平定,届时几省大军合围,便是将湖广打成白地,也必要尽灭汉贼!”
第201章 政 委
清廷要议和了,哪怕是假议和,那也不是小事情。
起码要先在正式的大朝上跟满汉文武提出来,而且还不能是乾隆来提。
因为严格意义上来说,嘉庆才是大清朝的皇帝,而乾隆只是暂时摄政的太上皇。再加上乾隆有“十全武功”傍身,这跟反贼议和实在是让他抹不开面子,还是让孝顺的嘉庆去背这议和的锅吧!
嗯,乾隆目前还不知道聂宇已经称王了,实在是这事情太大,就连明亮也是刚确认这件事是真的,正在斟酌怎么给太上皇写折子去说。
乾隆先把议和的苦差事交给了嘉庆,而后亲自给陕甘总督宜绵下去一道旨意,催促对方务必在明年之内剿灭川楚的白莲教贼寇。
延误的话,没说怎么处置,但宣绵肯定知道意思。
乾隆还把回复的奏折与圣旨一道发去了成都。
奏折批示:寨堡团练法不妥,当思量有用之法,剿贼军务不应交托百姓。
安排过陕甘总督宜绵,乾隆又按着分别下旨给云贵总督勒保、两广总督吉庆,让他们也全都一年内剿灭叛乱,不得延误。
一年内剿灭叛乱,还不能延误,这不是在开玩笑吗?
历史上,勒保就是先经略云贵,平定仲苗叛乱,接着又经略四川,寸功未建就因为时间太久,而被嘉庆革职下了。
……
荆州,汉王府。
聂宇正在书房里提笔补充《教育改革方案》、《讲武堂纲领提要》细节。
先说《讲武堂纲领提要》,汉军的讲武堂建立时间很早,湖湘没统一的时候,讲武堂就被设在了新兵营,作为对新兵识文断字、思想建设的特殊机构。
现在,汉军各师里的文书记录官,就是在讲武堂出来的“高材生”。
这些“高材生”目前的数量非常有限,大部分都属于讲武堂初期培养出来的教育半成品,许多只是能简单的识文断字,还有进行比较相浅的算术。
这里面也包括堪称技术性人才的炮兵,所有炮兵都是到讲武堂简单培训了几个月的三角视差测距法。
有多简单呢?
差不多就是告诉你,怎么用大拇指大致的算出炮弹落点,误差范围不会太大。
至于更系统性的认知学习,在其它领域上的应用实践,这些炮手连碰都没碰过。
没办法,初期讲武堂实在太过简陋,连先生都配不齐全,各种教材也是聂宇拿出来什么,他们就教什么,教的特别杂,学的就更杂了,能学会多少东西,全看天赋和努力。
现在,汉军已经雄踞一省半的地盘,武昌、长沙这两座省城重镇也被拿下,汉军已经成了气候。
聂宇趁着暂时不对外用兵的空档,便开始着手搞起了文教改革预案。
从军队到民间,原来的文教模式确实太过落后,也很不正规化,完全不该是已经称王建制的汉军该有的面貌。
首先是讲武堂,之前的讲武堂算是个草台班子,只是聂宇对军队系统漏洞的补丁,通过讲武堂培养文书官,米作为文官监军的替代。
文官监军肯定不可取,这玩意已经用大明潮证明了,只要给文官一点机会,那就必定会糜烂侵染军权。
文书官不同,文书官也是军籍,不算文官,他们的主要职责是监督军队战功记录,还有对军队纪律进行即时性纠察。
不过,这样明显还是不够,原来的汉军规模不大,满打满算就不到一万人,连一个师都没法完全满编,用文书官作为过渡倒是刚刚好,还能对军队纪律即时纠察。
可现在的汉军,经过几次扩军下来,军队的规模已经变得相当庞大,算上水师在内就有超过六个师的兵团,还有炮兵、骑兵等部队。
文书官有些不太够用了,就目前的汉军军队规模,文书官最多只能下到指挥使一级,再往下深入就抽不出人了。
这样肯定是不行的,必须扩充文书官的数量,还有对文书官的职权也要进行补充完善。
聂宇制定《讲武堂纲领提要》:
第一,讲武堂实施分门式教育,不再跟原来样,让所有士卒一起教。
第二,完善讲武堂课程,对进学的军官培养忠君爱民思想。忠君忠的是汉王这个君主,爱民爱护的是天下百姓。
第三,增加必修课:分田、免税、释奴。系统性的教授进学军官,为什么汉军要给百姓分田,给百姓免税,不许地主蓄养奴婢。
第四,制定新军规,原来的指挥使一级才配备文书官,现在换成下到把总一级也要配备文书官,文书官改名文教官。
第五,编制汉军的军歌。
第六,文教官除了本身职责,闲时要给士卒们讲课,给他们讲讲他们到底是为何而战?
第七……
……
一系列的新规章程被一条的写出来,有几条写完后便被聂宇涂掉,或是经过几番修改。
到底还是要顾及时代发展,不少东西还是没办法放在这个时候去用,就说利用讲武堂培养军官的忠君思想,这就属于时代的局限性。
天下大同对当前的中国还是太早了,聂宇只能先保证自己的权力,等他带领中国走完了工业革命,完成了生产力的突破,到时候该怎么走后面的路,就交给后代们自己去决定了。
聂宇在各个时代的军队,东抄了一点,西抄了一点,总算是把军队和讲武堂的改革方案定下。
接着去搞民间文教改革,相比讲武堂聂宇能够言而定,民间文教问题就显得比较麻烦了。
因为讲武堂只局限于军队,要培养出忠君爱民的文教官,只需要砸钱就够了,砸的再多那也是小钱,户部的钱袋子完全花得起。
但民间文教不一样,这可不是简单花点小钱就能解决。
汉军目前治下人口早就突破千万了去掉老人和年轻人,剩下需要接受文教的主流群体——孩童,起码能有百万之众了。
上百万的孩童全都接受教育,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光是前面户部出钱,建立的农村社学(小学),花钱简直如流水,而且几乎看不到半点收入回报。
林文昌这户部尚书,差不多隔三岔五就要在奏本里面哭穷。
第202章 义务教育
上一篇:世子稳重点
下一篇:大明:汉王朱高煦家的鼍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