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第143节
《文教改革与义务教育》。
聂宇在纸上写下这几个大字,接着想了想又补充写道:《小学三年义务教育》。
义务教育这几个字乍一听似乎是现代才出现的产物,但实际上彼时的德国人在一百年前就已经初步在搞了。
只不过,他们的义务教育,教育的是让人人都能学习《圣经》,属于宗教教育,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义务教育。
中国这边最早的义务教育,起源于晚清时期,清廷为了最后努力一把,搞出了小学的五年制义务教育,让所有百姓家里的孩子必须完成五年学业。
此后的民国也相继将义务教育体系不断继承改善,直到了新中国才正式确立了九年义务教育模式。
聂宇搞不了九年义务教育,甚至五年都有些够呛,那就先来个三年,让治下百姓先把识字扫盲的问题解决了再说。
初步设想下的三年义务教育,百姓必须把家里的适龄孩童送去村中小学读书,并且至少也要读满三年才能正常毕业。
三年之内,学费全免,不用跟先生交束脩,伙食餐费第一年由官府承担,后两年需要百姓家庭自行解决。
拒绝送孩子读书的家庭,官府分配的田产土地不再享受新税法下免税政策,而且还要无偿承担部分公共徭役(就是官府不管饭了)。
聂宇为了实现三年义务教育,也是拼了,不惜动用自己汉王的权力,也要逼着百姓送孩子去读书识字。
文教兴国。
聂宇对此深以为然,远的不去说,就说很近的,他在穿越前曾经有看过某非洲国家的崛起史。
对方只用了短短三十年时间,就从世界最贫穷、危险国家,变成了非洲数数二的现代化强国。
靠的不是别的东西,就是在国家-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坚持把义务教育实行了三十年时间,成功完成了全国大部分的扫盲,为国家建设提供了大量文化人才。
定下小学三年义务教育,聂宇接着做出后续教育改革规划————
与乡村社学保持致,地方县学全部改名为中学,而地方府学则改名为大学。
小学三年义务教育结束,正常毕业的可以直接报名,去担任地方上的文吏、分田官。
这也是聂宇推行义务教育的根本目的,取代旧官吏阶层,为国家提供更多基层人才,打破官绅上大夫对百姓形成的知识垄断。
义务教育学完的学子,除了能直接做分田官外,也可以通过升学考试,考入地方中学继续读书。
升学考试虽然属于学校考试,却带有部分科举性质,但有学子作弊者,一律取缔考试资格三年,连续两次作弊学子,终身禁考。
中学与小学一样,也是三年教育,但不是义务教育,需要学子自行负担学费。
中学三年正常读完,能够通过毕业考试,获得官府发放的中学毕业证书,就能凭借证书直接前往地方出任镇长官。
这起步可比小学高多了,小学毕业出任的只是分田官,分田官说是带了个官字,可这些只是百姓的俗称,分田官真正的职务应该是分田吏才对。
镇长就不同了,镇长名字没带官字,可却是正儿八经有着官服、官印、官身的。
虽然只是最低的九品芝麻官,但再低那也是有品的品官,对比分田官简直就是质的飞跃了。
分田官干的再好,升迁也得先从更升到从九品,接着才能一步步以此为基,靠政绩去水磨工夫的硬熬资历升迁。
不是汉军这么快就腐朽了,纯粹是汉军内部太卷了,一个个为了当官全都化身卷王。
汉军刚起兵的时候,官员不多,甚至完全不够用,所以官员升迁没有太多竞争压力,到处都是政绩,也就能升的很快。
可现在不同了,汉军的官员虽然还是不够用,但整体基数已经变得很庞大,官吏要正常升迁的话,所要求的政绩也都快被诸多同僚卷上天了。
你干的很好,我干的也不错,他干的也还行,大家都在兢兢业业,四舍五入下来等于所有人还是在同一条起跑线上。
小学毕业可以做分田官,中学毕业可以做镇长官,大学毕业也是差不多,可以一步到位授予县令佐贰官的官身,最高能担任到地方县丞。
之所以不直授县令这样的实权官职,也是为了实际而做出的调整。镇长和分田官可以实授,因为二者权力没有想象中那么大,农民公会和乡镇文吏二级控制,镇长实际要管的事情并不太多,大部分时候就是居中调度,做一个拍板统筹的总领导。
分田官就更不一样了,上来就是亲历亲为,老分田官带新分田官,下乡分田,处理百姓问题纠纷,能够直接体会到百姓辛劳。
县令跟这两者完全不同,县令权力太大了,有着百里侯、父母官的俗称,能管的人太多了,就算汉军治下最穷最偏僻的县,也有几万人口了。
县令稍微一个决策失误,就可能让几万百姓的衣食住行受到严重影响,所以大学授官肯定不能直授县令,只能授予没多少实权的佐贰官。
让他们跟在衙门后头先观政学习一两年,等学的差不多了,就能实授县令主持一县事务,也要真正去为自己的做事实干负责了。
如此,小学、中学、大学,正好各占三年,合起来刚好九年教育。
聂宇写完《文教改革与义务教育》,接着又拿出几本教材,分别为《数学》、《物理》、《化学》。
想了想,提笔在教育改革的后面加上了数学、物理、化学,数学定为小学、中学、大学必修课程,还会归入升学、毕业考试里的重点必考。
不会数学算术,如何知道治下有多少百姓?
百姓能种多少亩地,收成几何,人口、粮食的增长是不是正常的,有没有士绅地主欺上瞒下,隐匿人口和兼并土地?
数学为必修课,物理、化学暂时定为选修课程,但额外在后面留白,这留白的部分还需要找内阁诸部商议具体细则。
因为从当前利益的角度,物理、化学对汉军用处不大,物理还好,好歹涉及到了蒸汽机、炼钢炉这些,化学几乎完全看不到任何价值。
所以,要想个办法让学子们愿意去学这两门学科,比如说设立物理、化学相关的官职,不用实权官职,可以跟翰林院类似的虚官,让学子产生对这方面的关注度。
毕竟,古代的科举实在太卷了,真想靠着科举做官,跟过江之鲫没什么区别,难如登天啊!
聂宇合上还没写完的文教改革章程,拿起之前放在了一边的一部奏本。
这是礼部尚书顾景递上来的奏本,内容说的很简单:湖湘士子请求汉王府开科取士!
这里说的湖湘士子,并非指的湖湘全体士子,而是只有一部分,主要集中在了岳州、长沙二府。
他们当中的大多数,算是比较早就被汉军占下,但却没有第一时间投效汉军。可能觉得汉军兔子尾巴长不了,也可能是觉得汉军给的价码太低,起步还要先从文吏做起,简直有辱斯文!
今时不同往日,聂宇自称汉王,汉军已经真正成了气候,甚至真有几分成事的希望。
还有传言,据说汉王梦中得授仙人赠子的前明传国玉玺,汉王是真正得了天命的真龙之主。
许多听闻消息的在家士子实在坐不住了.他们拉不下脸来去从基层文吏做起,而且现在才去干文吏,已经有些太晚了。
汉军倒是还缺人缺的多,可文吏之间的内卷也快卷上天了,他们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不认为自己能卷的过那些老牌文吏,所以就把主意给打到了科举上面。
汉王之前还是大将军的时候,名不正言不顺,开科取士的话只会徒增笑柄,但现在汉王已经是大王了,那开科取士正好就是顺应天意民心。
这些士子为了确保成功,甚至还联名写了万民请愿书,让岳州、长沙的地方官府呈送给汉王。
而后,请愿书就被截下了,还是被两府地方官联手截下,长沙、岳州知府知道,但也默许了。
最后还是带头串联士子联名请愿的家伙发觉了不对,这货也不去官府闹腾,而是直接孤身一人跑来荆州,给汉王府重递了请愿书。
聂宇翻看礼部奏本,倒是没想到地方官员,会和地方士子有这么大的矛盾冲突。
归根到底还是科举闹得,就连顾景的奏本里对此虽然没有偏颇维护,但同样也觉得科举现在就开还是太早了。
虽然大家都是科举考出来的读书人,但顾景这些汉军官员主要都是秀才、童生,最高的也不过举人功名,数量还非常少。
顾景这礼部尚书,都只是一个秀才出身,能做到礼部尚书,真就是在乡下步个脚印,分田分出来的。
现在,两府的几百名士子,几句话就想让汉王开科取土,而后一步登天爬到他们上头。
凭什么?
聂宇想了想,提笔做出批示:“开科取士为时尚早,待到湖广一统,再行科举!”
批示完这句,接着又补充道:“岳州知府李琛、长沙知府谢彦辰,隐匿士子请愿书不报,各自罚俸三月,不得再行堵塞言路。”
第203章 文教改革
内阁。
大汉的内阁制与伪清的内阁制,二者还是有着极大不同。
实权上,雍正设立军机处,伪清的内阁事实意义上成为空壳。
官衔上,伪清内阁大臣官秩品级虽高,直接到达了正一品,一人之下的高品,但却不再兼任六部尚书,对六部影响力几乎完全丧失。
大汉内阁不一样,实权上与秘书阁相互分权,内阁掌国家民政,秘书阁掌国事军务,各司其职。
官衔上大汉内阁复古前明,以诸部尚书为入阁条件,入阁以后不会卸任尚书官职,让内阁能对各部具备一定影响力,不至于内阁连命令都发不下去。
大汉内阁从设立,到确定阁臣人选、位次,前后花了两个多月。最终定下:刘骏(首辅)、顾景(次辅)、林文昌、王若愚、吕志宏、姚宏毅。
除了首铺和次辅,其余阁臣位次没有先后之分,因为都是年纪轻轻就入阁,许多东西都还在慢慢摸索。
值得一提的是,大汉内阁虽然目前阁臣可以兼任尚书,但也仅限于阁臣,首辅不能身兼尚书官,此为常例。
“大王的批复下来了。”
顾景手里拿着已经标注圈红,说明批复过的奏本说道。
刘骏接过快速扫看,接着传给下一人,等轮过一圈,所有人都看过。
吕志宏点头说道:“看来大王当下是没有要开科取士的意思了。”
顾景说道:“不开科取士是对的,大王才刚刚称王不久,便着急开科取士,效果上只会适得其反,让天下士民都看轻了我大汉。”
林文昌补充道:“开科取士是要花钱的,如此大的财政支出,今年要想开科取士,那明年攻略襄阳之战,也就不用打了。”
王若愚跟着附议:“襄阳有我大汉情报司的内应,打下来不难。可襄阳残破,又遭到白莲教几度肆虐,若要使其恢复,那开科取士就必须要先缓一缓,等财政宽裕了再去搞。”
说来说去,还是在一个钱字。
聂宇否决了开科取士,不仅是他不想那么早就把科举的口子放开,要为后面的文教改革铺路,还在于大汉确实没多少钱了。
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啊!
大汉既要对外战争扩张,又要对内搞教育改革,还要大搞移民基建,花钱如流水都是保守了。
跟徽商合作分红的银子,看着是很多,都是以万两为单位,可送到了大汉这个吞金兽嘴里,那连塞牙缝都不太够。
刘骏说道:“大王暂时不想开了科举的口子,但文教改革却是势在必行的。”
刘骏说着摊开那部《文教改革与义务教育》,这是聂宇乾纲独断直接下发到了内阁的王命诏书,越过了大事小事先与内阁开会商议的办事流程。
重视归重视,可头疼也是真头疼。
内阁众人传阅看过后,只觉得压力山大,不光是文教改革的压力,还有义务教育的重负。
顾景作为礼部尚书,兼负大汉治下的文教工作。他皱着眉说道:“文教改革的事情先放在一旁,这义务教育委实有些太艰难了。说句不好听的,我大汉治下如今也才不过一省半之地,光是适龄孩童就能找出数十万人了,这么多的孩童全都要进学读书,这钱粮负担实在是太大了。”
林文昌说道:“文教改革都已经要慎重对待,义务教育就算现在勉力去做,可等到将来地盘更大了,适龄孩童更多了,那又该怎么办?”
刘骏说道:“大王已经在上面说的很清楚,义务教育只办小学的三年,三年以后百姓学子可以自行选择,要不要继续到中学、大学读书。而且,就算是义务教育,官府只负担束脩,其它的钱粮消耗,是百姓家庭自行解决。”
王若愚摇头:“这是在给百姓增加负担啊!百姓家的孩童全都强制读书进学,哪怕只有三年,那对寻常百姓而言也是不小的支出。到时怕是会有许多百姓会对官府心生怨怼,这已经是在累民伤民了,大王怎么能做出此等决策呢?”
义务教育是在累民伤民?
听着很离谱,但王若愚在内的内阁众官确实都是这么想的。
因为在义务教育下,百姓似乎得不到太多好处,反而还要前期大量投入,甚至因此损失一个能种地补贴家里的免费劳动力。
上一篇:世子稳重点
下一篇:大明:汉王朱高煦家的鼍龙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