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第141节

  第二,鼓励各部百姓走出山寨,落户为民。愿意下山落户的,给予百姓户籍,不愿意下山落户的,给予山民户籍。

  百姓户籍的,可以正常分田减税,跟汉民百姓一样。

  山民户籍的,不享受这些待遇,甚至与外界交易也要受到官府管控限制。

  第三,对百姓户籍的各部少民,进行建置村镇,允许各部自行选任村长、镇长,但分田官、农民公会需要大汉任免许可。

  第四,各部百姓应该遵守大汉的律法制度,不得违背。

  简单总结,差不多就是在搞半自治区的状态,不这么搞不太行,因为汉军再强大,也是肯定对付不了无穷无尽的各部山民游击军。

第199章 平地瑶 花瑶

  宝庆(邵阳)。

  徐三郎的第四师正式进驻宝庆府,原宝庆知府已经提前两个时辰自尽殉城。

  这家伙也是真的有意思,先是写信请求汉军援救,可等汉军的援兵来了,他又自杀殉城了,压根不给汉军公审他的机会。

  徐三郎闻听消息,都不晓得该怎么说,只能发一封电报回去请示汉王。

  聂宇看到电报译文,同样也相当无语,想了想还是回电:“葬了吧!”

  进城第二日。

  知府于昭领来一人,见到徐三郎就跪下高呼:“学生王毅见过徐将军!”

  徐三郎抬了抬手:“快起来吧:大王说了,我大汉可不兴这些伪清的跪礼。”

  “谢将军。”

  王毅却不敢真的全信,伏地再拜后方才起身。

  徐三郎看向于昭问道:“于知府,你把人带到我这里,应当不是专程为了来跪我的吧?”

  于唱没说话,倒是王毅连忙说道:“徐将军,学生请求知府大人,带学生来此拜见将军,正是为了我宝庆府的花瑶而来。”

  “花瑶?你是说这里的瑶人?”徐三郎差点没听明白。

  “正是,”王毅微点头,似乎也看出徐三郎不太明白,当下作出解释道,“瑶人与我汉人还是不同的,不光是族裔不同,其本身内部也并非全部同出一族。而存在各种不同分支,远的两广、西南瑶人先不说,便说这宝庆与永州两地瑶人,永州瑶人主要为平地瑶,而宝庆瑶人却多为花瑶。”

  徐三郎听闻脑子更糊涂了,他打断问道:“瑶人内部居然还有分支?花瑶和平地瑶不应该都是瑶人?”

  王毅摇头道:“还是不一样的,先说平地瑶,平地瑶往往是官府对待那些服从归化的恭顺瑶民称呼,也可以是良瑶、粮瑶、抚瑶。平地瑶因为愿意归化,所以他们并不像其他瑶民样是定居山间,而是来到山外平原以瑶民的村寨形式聚居。”

  “这些出山聚居的平地瑶,为了适应山外生存,他们也会学习汉话,不少甚至还能识得几个汉字。他们与周边汉民村落进行交易,部分村寨还会与汉民通婚。除了还有自己的瑶语、瑶民服饰、瑶民文俗,他们几乎与汉民没什么两样了。”

  说白了,平地瑶就是已经半改土归流的瑶民,愿意听从官府的号令,能给官府正常交税。

  除了还保留自己的传统文俗、服饰、语言这些,其他方面都已经高度汉化。

  这才是为什么永州瑶民义军,对汉军明显很警惕,但依旧还是愿意尝试进行合作。

  因为永州瑶民已经很难回到山里了,他们在平原定居太久,汉化程度太高,很难回到山里再去过刀耕火种、茹毛饮血的艰辛日子。

  正是因为永州瑶民义军的汉化程度足够高,能够与汉民百姓感同身受,他们才能迅速扩张打到永州城下,差点连永州都打了下来。

  于昭见徐三郎还在发愣,当下补充说道:“正如王先生所言,永州瑶民因为都是平地瑶,所以大王用农民公会才正合适,这里的瑶民愿意相信汉人农民,但宝庆花瑶的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徐三郎皱眉问道:“怎么个不同法?”

  王毅说道:“宝庆花瑶,虽然也带了一个瑶字,可他们与大部分瑶民却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相传瑶部的祖先为瑶王盘瓠,也就是瑶民普遍信奉的盘王,饶是各省瑶部皆属不同,甚至前明时就已经分开,可纪念盘王的‘盘王节’还在。”

  “而花瑶不一样,他们不过‘盘王节’,也不信奉盘王,他们甚至认为自己并非盘王的后裔。”

  花瑶作为瑶民中最特殊的分支,愣是与后世的二百多万瑶民找不出任何共同点。他们既不信仰盘王,也不知道盘王,反而跟苗民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徐三郎不懂这些,但也差不多听出来意思:“你是想说宝庆瑶民和永州瑶民不同源,所以二者才无法合流,而我们也不能如同对待永州瑶民那样,去处理宝庆的花瑶?”

  王毅点点头:“宝庆花瑶因为其分支特殊性,瑶民中唯有这一支是如此,所以他们也比其他瑶民分支更为团结。若是将军与之开战,要么尽灭花瑶,绝其根,不留后患,否则必将促使花瑶上下同仇敌忾,遗祸无穷也!”

  徐三郎听闻这下有些捉瞎了,本以为只是率军过来宝庆威慑一下,最多就是小打一场,吓一吓当地的瑶民。

  结果现在告诉他,这里的瑶民都是属火药的,压根不经吓,一吓就会炸。

  徐三郎问道:“于知府有什么看法?

  于昭说道:“看法说不上,但原来的王命明显是不能用了,这仗不能就这么草率去打,一旦打出问题,必定后患无穷。”

  毕竞,谁也不知道山里有多少花瑶,全灭了也就算了,留下一部分都是定时炸弹,随时会给地方带来无穷无尽的麻烦。

  总不能汉军一直耗在这里驻军,那样对财政钱粮的消耗上,汉军就算能撑的住,也是无端徒增耗费。

  徐三郎跟于昭反复商议半天,都不晓得到底该怎么去搞,最后只能先把王毅留在宝庆衙门,先做一个临时的瑶民信息幕僚。

  徐三郎、于昭同时各自派人,来到乡野搜集打探花瑶信息,补充遗漏情报,也看看有无冲突地方。

  经过半个多月的情报收集,徐三郎和于昭发现,这花瑶确实是个麻烦事情。

  怎么会有如此封闭的瑶民?

  几乎完全不跟外界交流,就连造反原因也是宝庆官府为了更好控制维稳,扶持了一个花瑶村寨首领做了土目。而后对方很快替代了官府角色,在花瑶各寨间横征暴敛,欺压瑶民。

  瑶民实在忍受不了,一个叫蓝金龙的瑶民趁机起事,自号瑶王后杀死土目,接着杀官造反,说土目也是与官府勾结才这么坏。

  徐三郎和于昭实在拿捏不定,只能先通电荆州,请求汉王裁决。

  聂宇也没想到会是这样,找到内阁诸部反复商议了两天。

  到了第三天。

  回电宝庆:打!

  但不能大打,战争烈度视情况而定,优先收回一个县城,让花瑶产生恐惧就成。

  接着再按原定计划实行内部分化,手段不用太温和,可以稍微激进强势一些。

  愿意归化下山的,全都是顺民,可以正经落户分土地。之前的罪过一笔勾销,往后待遇也跟正常汉民一样。

  不愿意下山的,也可以允许,只要愿意落户入籍,定居山里也可以,但不享受山下百姓的分田,也不享受分田初期的减税政策。

  不愿意下山,也不愿意落户的,那汉军也不会把这些人再当成瑶民百姓了。

  没有户籍在身,那不就是反贼嘛!

  反贼还要什么待遇,分田、减税想都不要想,没有户籍的直接封山,愿意当山里的野人,那就一辈子去做野人吧!

  聂宇还额外补充下令,但凡规定时间里,没下山或落籍的瑶民,商旅汉民一律不得与这些人交易。

  违反的该杀头杀头,该连坐连坐!

  如此一番连打带威逼,这些不服管的瑶民,很快就会被分化稀释。

  他们中的顽固分子确实可以一辈子躲深山老林,可深山老林也是有极限的,往往一座大山最多只能养活一千口人。

  山林被封锁,无法获取外界物资,这个数字还会下降,人口多了就养不活,山里的瑶民早晚自己会炸。

  花瑶再团结,那也得生存,也得先活下来,只要汉军打完一波,没让花瑶损失太大,再放出足够善意,让部分花瑶下山。

  这部分花瑶赚到钱了,过上了好日子,那其他花瑶必定会眼红,眼红了就会内部分化。

  恩威并施,再团结的瑶民,也会被汉军一步步分化蚕食,就是有点比较头疼,今后这里怕是得长期驻军了。

  蓝金龙好解决,汉军没把他放眼里,可前面的政策实行下来,肯定有顽固分子死硬抵抗,袭击汉军控制下的城镇,必须驻军保护。

第200章 议和

  嘉庆二年,十月底。

  湖广的详细战况终于是送到了北京城圆明园。

  之所以是送到圆明园,而不是送到紫禁城。在于差不多半个月前,因为紫禁城太监管理不善,导致内廷走水失火,直接烧毁了乾清宫和交泰殿。

  屋漏偏逢连夜雨啊!

  嘉庆二年的大清真就是诸事不顺,先是嘉庆的皇后因病去世,接着军机处首席大臣、老将军阿桂病逝,而后又是现在乾清宫突然走水被烧。

  如此种种,仿佛都喻示着某些不祥之兆。

  得亏乾隆在位六十年,积威已久,光是被文字狱坑死的官员,数都数不过来。

  要不然,换个稍微仁德软弱些的皇帝,这时候就该有大臣试探性的上奏,要乾隆下一道罪己诏了。

  讲个笑话,崇祯在位十七年,连续下了六道罪己诏,平均两三年一道,堪称历朝之最。

  却说送到圆明园的湖广详细战报,里面已经不光在说武昌、汉阳丢失,连着还有安陆府、荆门也没了,德安、宜昌二府的部分县城,同样也在被反贼流寇持续侵扰。

  湖广总督鄂辉已经战死沙场,数万清军被击溃,三千满洲护军营骑兵全灭。

  湖广提督明亮在襄阳独木难支,请求朝廷尽快派兵增援,否则襄阳重镇难保。

  一连串的战报坏消息,反而京城里的满汉文武大臣,并没有觉得多么惊诧意外。

  没办法,实在是坏消息太多了,也不差这么几条了。

  先是湖北几十万白莲教肆虐,看得满汉文武权贵都触目惊心,接着又是湖湘的汉军称霸,让乾隆都为之大震。

  川楚白莲教合流,大败陕甘总督宜绵。

  云贵仲苗发动叛乱,兵逼贵阳,云贵总督勒保难以镇压。

  两广瑶民遭到湖湘瑶民煽动,跟着杀官造反起事,两广总督吉庆艰难镇压,暂时还在僵持,还上报了一员汉人勇将杨遇春。

  西安急报辖境发现大股白莲教贼寇,请求朝廷发兵镇压驱逐。

  河南爆发白莲教起义,之前逃走的白莲教匪首刘之协,趁机煽动河南教众起事,目前正在围攻汝州,河南绿营难以收拾。

  ……

  只看这些战报,就算是寻常百姓,都该看出来不同寻常了。

  波及的范围太广了,几乎赶得上康熙年间的三藩之乱,直接波及南北九省之地,给乾隆看得差点以为自己的大清迎来乱世了。

  实际上确实也差不多了,半壁江山都在闹反贼,这还不是乱世,到底什么才叫乱世?

  乾隆甚至还不知道的是,就连江西也在闹反贼,只不过消息都被江西地方官联手压下。

  江西的地位太过重要,不光是战略地位,还有政治地位。这里培养了太多的读书人,文脉汇集之所不是随便说说,甚至后来晚清修铁路,为了防止江西变得太强,专门把三条铁路都绕开了江西,不让江西经济发展太快,威胁到清廷的统治。

  俗话说得好,虱子多了不痒。

  放到现在的清廷也差不多,反贼太多了,闹得一个比一个大,一个比一个难收拾,汉军的动静真算起来,反而没有白莲教闹得动静大。

  不过,在战场上搞死了一个总督,还前后连续灭掉了十多万清军,乾隆也不能再假装看不见了。

首节 上一节 141/2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世子稳重点

下一篇:大明:汉王朱高煦家的鼍龙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