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哪有什么康乾盛世 第140节

  聂宇正在翻看几封奏本文书,分别是针对郴州、宝庆、永州三地的环境人文,做出的具体章程安置。

  郴州这里比较简单,这里的汉民比较多,又是主动归顺投降的,所以不能按照占领地来算,得稍微用点怀柔的手段。

  郴州知州潘伯庸被免罪了,但知州官职被下了,迁调去了礼部,给官升了一级,在礼部下面任职负责各州府的教育建设。

  宝庆府和永州府,这两府的情况又不一样了。

  宝庆府是口头配合,实际上不配合。永州府是口头不配合,实际上却反而愿意配合一部分。

  之所以是一部分,永州府的义军首领愿意让汉军的官员进驻,但只能进驻部分地区,而且同样拒绝汉军的军队前往他们位于山间的瑶寨核心,算是既合作又警惕。

  对此,内阁文臣给出的意见,多半倾向于保守,就是军队先去接收永州府城。

  永州知府丁云锦虽然有献城的功劳,但他的情况过于特殊,是挡不住瑶部义军了,才来找汉军庇护。

  不能算功劳,也不能功过相抵,该怎么办就怎么办。

  永州知府的人选已经被吏部确定,名叫徐敏文,就是正常升迁上来的普通寒门子弟分田官。

  看着算是高升了,可实际上还兼顾了战时安排,地盘权力跟实际的知府还差了不少,就永州府北方的小半地区能控制,对南边的瑶部完全没法控制。

  军队暂时在永州府北方,这位徐知府目前的主要工作就是主持北方的分田。

  因为官员实在不够用,所以镇长、分田官时肯定是补不齐的,只能先依靠农民公会帮忙,算是个苦差事,但干好了政绩上肯定也比寻常知府来的更好看。

  永州南方的瑶部义军,军队、官员暂时都先不去,但农民公会可以过去。

  农民公会就是一群村民而已,只能算是村镇组织,不算官员内政系统,连俸禄都没得发。

  让农民公会过去了,也不用刻意去传播,南方的瑶人总会需要食用盐、茶叶这些日常物资的,还有他们的货物也总需要汉人去购买和消化。

  这做生意的时候,一来二去交易几回,农民公会只要适时的宣扬一下汉军的分田政策,对各族百姓都能一视同仁。

  官府说这些话,瑶人肯定不相信,可同样苦哈哈的农民百姓说这些话,那就不一样了。

  十个瑶人有一个信了,那都是成功的。

  瑶人能万众一心,杀官反清,那是伪清官府逼迫太狠,只要官府能对他们稍微好点,跟汉人一样的待遇,那他们可能都不会闹得那么大。

  造反又不是请客吃饭,那可是要死人的,不是活不下去,谁愿意三天两头造反。

  对此,聂宇批复一句:“可。”

  (明天继续。。。)

第198章 具体情况具体处理

  宝庆府和永州府比起来,情况要更复杂的多。

  因为宝庆府的瑶人是官逼民反,可他们的瑶王蓝金龙,那是真想趁机坐一坐王位的。

  内阁、兵部都一致认为,应该先打一场,不用打的太狠,但一定要把瑶王蓝金龙打疼,压住他的嚣张气焰。

  之后再慢慢用农民公会和分田政策去渗透,分化宝庆府的瑶部各寨子,瑶王蓝金龙想打仗,想要坐王位,当土皇帝。

  可总有其他瑶寨头人不愿意,或者更愿意拿点好处就老实下来,而他们就是汉军分化渗透的对象,等他们自己内部乱起来了,汉军再去从容收拾。

  毕竟,真要是强行跟瑶人打仗,汉军倒也不是打不赢,而是一打起来就会变得特别麻烦。

  这些瑶人不但不会畏惧汉军的兵锋,反而会被战争逼得所有观望的寨子全都倒向蓝金龙,同仇敌忾的对抗汉军。

  虽然这样肯定还是打不过,可他们还能往大山里头钻,跟汉军慢慢打游击,到时候可就真的是麻烦无穷。

  汉军的火器大炮再厉害,走不了山路都是抓瞎,就算最后镇压下去了,这钱粮人口的耗费,也要付出极为惨痛的代价。

  聂宇反复思量过后,同样批复一句:“可。”

  怀柔归怀柔,可也不能真的害怕打仗。

  聂字作为穿越者思想,对瑶人、苗人肯定都没有歧视,可他没有歧视没用,必须得让瑶人们相信他不歧视,真的对他们一视同仁才行。

  永州府的瑶人不那么抵触,可以用农民公会直接尝试接触,让永州瑶人知道汉军跟清廷不样,汉军是好的,清廷才是恶的。

  宝庆府瑶人有瑶王蓝金龙这个极大地不确定因素在,只能先打一场,把他打疼了,再主动释放善意,让蓝金龙没法再说一不二,物理分化宝庆瑶部各寨。

  接着,再让农民公会去接触那些摇摆不定的瑶寨,用他们去传播对付其他的瑶寨,直到把蓝金龙变成孤家寡人。

  ……

  郴州。

  知州潘伯庸正在与新来知州王灏做着工作交接,他已经接到了对方的任命书,对方还顺便带来了自己的调任书。

  潘伯庸对此倒是无所谓,能保住小命,还官升一级,能去汉王脚下的礼部做官,已经算是相当不错。

  郴州给了就给了,反正他在投降的时候,就已经想过了自己可能最多保命,都不奢望能继续做官。

  现在继续当官,明显是汉王在千金买骨,潘伯庸也非常配合识趣,领着新知州就去衙门]做好交接。

  “王知州,这是伪清发给在下的知州大印,您可以自行处置。”“伪清的官印,本官要来何用?还是上交大王吧!”

  “说的对,还有这里……这些是衙门关于郴州地界的资料档案,还有《郴州州志》,以及郴州的地方县镇官吏名册,地方上有哪些大户豪族,可能隐匿了多少田产?”

  潘伯庸领着王灏,来回走动介绍衙门的基本运转,还有各处档案,就连地方哪家大户可能隐匿多少田产都讲得清楚。

  没办法不清楚,潘伯庸这一年下来的知州可不是白干的。在抵抗杀尽王这帮穷凶极恶的贼寇,不光他这知州在劳心劳力,地方大户们同样也是不得不出大力去支持官府募兵抗贼。

  一来二去,潘伯庸确实没得到明确的消息,可从这些大户出的钱粮上进行合理倒退,再根据一亩地的粮食产量,这些大户给的粮食多少是陈谷、多少是新稻,一年时间累积下来得出不少有用的信息。

  王灏饶是看不上这些伪清降官,此刻也是难得眼神放尊重了些,忍不住问道:“阁下有此才干,为何之前不对这些土蒙劣绅动手?”

  “动手了又怎么样?革职罢官?”

  潘伯庸摇头说:“王知州,我在此前也听说过汉王治下到底如何,您在汉王治下做官,自然觉得官场风气焕然一新,有着欣欣向荣。可我之前是在伪清官场下做知州,您听说过伪清官场有句俗语吗?”

  “俗语?”王灏问道。

  “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

  潘伯庸说完,自己都觉得有些好笑:“呵呵,十万两雪花白银,三年清知县就能得到。这样的官场,您觉得我是同流合污、平步青云好呢?还是做个能革新做事,而后被人弹劾下狱的真清官好呢?”

  “……”

  王灏瞬间不说话了,心底也是莫名庆幸,自己生在了湖广,还比较早的投奔了汉王。

  ……

  永州(零陵)。

  丁云锦率领众多永州官绅,正在出城跪迎汉军到来。

  “罪官永州知府丁云锦,恭迎大汉天兵!”

  “恭迎大汉天兵!”

  “……”

  丁云锦带头谄媚高呼,跟随跪迎的众多永州官绅,连忙跟着齐声高呼。

  三声呼喊下,换来的不是一声亲切的“请起”,而是随军来到的新任永州知府徐敏文,伸手一指道:“抓起来!”

  两个如狼似虎的汉兵,立马冲上去,把一身满清官服的丁云锦摁在了地上。

  扑通!

  丁云锦一瞬间都没反应过来,就被摁趴在地,吃了一嘴黄泥不说,胸口也撞得生疼。

  丁云锦满脸惊忍,挣扎着想要爬起来,但身上是两个身强体壮的汉兵压着,完全爬不起来,只能扭动着大呼:“大人,这是为何?这是为何啊?”

  徐敏文淡淡说道:“你是不是以为只要投降了,就能换来个献城功劳,保住自己的官位小命,不用受到清算?”

  这话落下,丁云锦顿时心头一咯噔。

  徐敏文继续说:“就算你不投降,我大汉想要永州城,战就可取下。反而是你,为政期间巧立名目、私征滥税、横行地方、鱼肉百姓,永州瑶人忍无可忍,方才官逼民反。这个烂摊子还要我大汉替你来收拾,你就乖乖等着公审大会,用你的脑袋来平息民愤吧!”

  “冤枉啊!冤枉!”

  一听要杀头,丁云锦都快吓的当场尿裤子,连声大呼冤枉。

  可惜,汉军的情报细作又不是吃干饭的,再加上这厮在地方上的贪婪,都把瑶人逼的受不了,更别提这里的汉人百姓了。

  徐敏文没有再听这厮多废话,转头对身旁将领说道:“王指挥使,不用跟此獠废话了,拉下去开个公审大会,让百姓们自己细数他的罪孽,之后脑袋正好也能拿去给瑶部义军做为见面礼。”

  王指挥使点头:“可以,大都督府给咱的军令,就是配合你安抚归化永州瑶部,你说怎么办就怎么办。”

  二人说话间,丁云锦这脑袋搬家是搬定了。

  丁云锦就这么被两个汉兵拖下去,开始还在求饶大呼冤枉,到后头就变成了谩骂。

  不止谩骂徐敏文,还谩骂聂宇这个汉王,连投降不杀的规矩都不懂。

  投降不杀?

  笑话,真要是投降不杀,那些被你坑死的百姓又找谁伸冤去?

  抓了知府,余下的官吏也不能放过,汉军现在的政策,就是宁缺毋滥,投降官吏要是没啥劣迹,可以视情况留用,有劣迹的全部该怎么判怎么判。

  最早投降汉军的那一批官吏,反倒是运气最好的,只是被卸了官职,各自回家种地去了。

  少数作恶多端的,才被拉出去公审清算,砍了脑袋或是送去矿山服刑。

  公审没有持续几天,丁云锦的脑袋就被送至永州瑶部赵余年的手上。

  有了前知府的脑袋做见面礼,这被迫起事的赵余年,对汉军抵触明显减轻了不少。

  总算是愿意让汉军的分田官,进入他们控制的部分地区,主持当地汉民的分田,以及组建农民公会,同时分田官也带去了盐、茶叶、铁锅等各种生活物资。

  这几样可都是硬通货,尤其瑶部义军自起事以来,他们的食盐供应就被伪清强行掐断。

  这很正常,连汉军的食盐渠道都被伪清封锁,要不是聂宇有商城提供现代精盐,怕是早都先被食盐问题整的财政崩盘了。

  瑶部义军之所以打不下来永州府城,一方面是他们兵力不精,不擅长攻城略地,另方面就是盐的短缺让他们没办法一直围城打仗,只能跟永州府城维持僵持。

  现在好了,汉军一来,就先解决了他们的食盐短缺问题,也让瑶部百姓对汉军的印象愈发变好起来。

  随之带来的好处就是,汉军的分田官还是去不了瑶部的核心寨子,但农民公会却是可以前往新田、宁远这些瑶人控制的县城,去买卖交易货物,贩运廉价食盐了。

  一来二去,农民公会很快就与这些同样苦哈哈的瑶部百姓打成了一片,来回往返买卖交易的时候,顺便就把汉军的田政、对少族百姓的政策态度也都讲了出来。

  田政不多说了,分田予民,让百姓有地可耕。

  对少族百姓的政策态度,那是汉王新提出来的,也是对前面湘西苗部政策的补充完善,扩展了瑶部在内的所有少族百姓。

  具体就四句话:

  第一,大汉会帮他们盖学校,普及识字教育。

首节 上一节 140/24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世子稳重点

下一篇:大明:汉王朱高煦家的鼍龙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