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帝国1845 第92节
“关于这个不在我的讨论范围之内,沙阿可以前往圣彼得堡和陛下商讨。我来只是邀请沙阿。”
戈尔恰科夫采用回避战术避开了这个问题,并且提出另一个让伊朗注重的问题。
“我国特别关注贵国和奥斯曼之间的战争,奥斯曼对两国造成的伤害非常大,只有他们的领土才能抚慰战争中死去的军人和无辜的平民。”
这是想要奥斯曼的领土了,阿米尔在内心想着。佩泽什基安则先说道:“奥斯曼自然是这样,不知道贵国想要什么?”
见开始说条件了,戈尔恰科夫开始在奥斯曼对地图上比划。
“很简单,如果贵国愿意承认海峡以西为我国所有,那我国也愿意承认东部为贵国的领地。”
简单粗暴的将奥斯曼一分为二,不愧是俄国,丝毫不顾及其他国家的感受。不过这应该也是他们的计策,毕竟俄国和伊朗这两个柿子,总得挑个软的捏。等俄国占领了巴尔干和君士坦丁堡,他们只会从伊朗身上要好处。
“我说阁下,奥斯曼和你们打了可是一百多年了,为什么不能放过他呢?你们从他身上得到的好处已经远远大于付出了。”
俄土战争到现在已经打了九次,奥斯曼是节节败退,失去了黑海大部分的权利。但俄国好像还不知足。
“阁下此言差矣,我国和奥斯曼可是不共戴天的仇恨。他们攻破了君士坦丁堡,灭亡了东罗马帝国。帝国作为东罗马帝国的继承者,自然是要复仇的。”
出于朴素的宗教使命感,戈尔恰科夫说的是义正言辞。但阿米尔没有这种感觉,毕竟他也不是基督徒。
佩泽什基安也没有,因为他是亚美尼亚人。能活着就不错了,还敢有什么想法。
“看来我也体会不到贵国的心情,关于这个,英法两国应该不会同意。不然也不会有上一次战争了。”
这话里话外很明显了,要不是俄国想要更多,也不至于被打一顿。
戈尔恰科夫就当没听到,只是说可以让沙皇和沙阿两个人讨论。他们这些人只需要执行就可以。
“想想吧,贵国可以得到包括安纳托利亚在内的广大奥斯曼领土。拥有更多土地人口不是一件好事吗?”
好事?恐怕只有俄国才会高兴。因为他们做事完全不考虑后果。先不说这么大的领土怎么控制,就说光安纳托利亚境内一千多万的奥斯曼人,这要是全要了还不得把伊朗给占领。
“很遗憾,这件事需要汇报给沙阿才行。我们只是执行的。”
这句话好像刚才说过,不过戈尔恰科夫再次忽略了这个。他的心里不断说着,伊朗已经不是过去的伊朗了,他需要拥有更多的耐心,不要破坏帝国的计划。
“那真是遗憾,两国最好还是不要打仗了。不然民众该抗议了。”
“您也不用这么说,谁也不愿意打仗。现在两国应该共同维护这来之不易的和平,而不是靠在这里说说才对。”
第251章 科技树
戈尔恰科夫一直说要见沙阿当面汇报,不过一直见不到。除了让阿米尔和他讨论全面点外,沙阿也确实没时间,因为他点的科技树开花了。
“这就是你发明的用煤气驱动的机器?”
“是的沙阿,准确的说是改良了以前的人发明的机器。通过燃烧煤气来获得动力,虽然功率比较小,但他有很大的开发潜能。”
艾蒂安.勒努瓦向纳赛尔丁介绍他新发明的内燃机,在这之前他帮助伊朗改进了电报系统而获得了一笔奖励。当然他最重要的还是对机械的发明。
当初伊朗在欧洲招募人员时他也报名加入,随后安排在德黑兰的动力实验室。知道沙阿想要效率更高的动力机械,加上伊朗缺水,蒸汽机的大规模使用会造成很大的压力,所以他采用煤气作为动力来源,和其他人一起研发出现在的内燃机。
虽然蒸汽机正主导着工业革命,但人们渴望一种更轻便、效率更高的动力源。1801年,法国化学家菲利埔·勒本发明了煤气氢气内燃机,他采用煤干馏得到的煤气和氢气,与空气混合后点燃产生膨胀力推动活塞。结合先人的技术,这才有了现在的内燃机。
“这是一项改变世界的发明,不过为什么要用煤气而不是之前和你说的那种燃料。”
勒努瓦给出了自己的解释,这种燃料虽然容易燃烧,但机器不太适应,用一次直接坏了。他们正在研发适合汽油的机器,估计还得过几年才行。
“再接再厉,仔细想想,未来的工厂都使用你们研发的机器,全世界都会感谢你们。”
纳赛尔丁为勒努瓦和其他人描绘着这样一幅画面,当然还有奖励,除了金钱外,还有贵族爵位和称号。伊朗对科研可谓是砸下重金,毕竟要实现弯道超车就得靠这个。
“沙阿,现在我国的小学基本在西部和中部覆盖,东部的进度有些缓慢,但也在提速。”
一旁的教育大臣优素福.本.易卜拉欣向纳赛尔丁报告教育情况,最近这五年,教育经费一直占全国预算的15%到20%,仅次于军费。
而现在的情况也的确对得起这几年的付出,大量的中小学拔地而起,教师数量从1850年的1569人增加到现在的12892人、学生数量从15692人增加到646324人,大学生数量则达到2685人。
在1500万人口的国家里,学生人数占总人口的4.2%。这个进步可以说很大,但对于欧洲来说差距还很远。部分学校教师是从宗教学校中改造的,所以质量有些参差不齐。而在内战过后,世俗教育彻底压过了宗教教育,大量的新学校拔地而起。每年都有大量的新教师进入教育系统工作。伊朗政府对他们的保障也是和公务员一样,因此,每年的教师考试和公务员考试一样吸引人。
除了国内教育,对外留学也是伊朗重要的教育组成方式。每年伊朗会挑选150人前往欧洲留学,其中英国75人、普鲁士50人、奥地利25人。至于法国……太危险了还是算了。
伊朗政府为了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努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中等技术和各类专业人才。这几年在原来在初等学校教育基础上设置的补习学校逐渐变成了技术学校和专科学校。这对伊朗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大作用。
“要在全国实行小学全覆盖,还需要更多的资金和时间。教育部必须要做到全国覆盖,不能放弃一个孩子。”
沙阿一句话,部门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来解决。但教育已经成为军事、经济并列的三大重要项目,再怎么困难也要上。
“遵命”
教育层面上,王族也是花费不少心思。比如设立国王奖学金来鼓励学生攻读大学,设立新月基金来资助穷困人家孩子读书,并且他带头捐款10万里亚尔,这连带着众多贵族也掏钱捐款,第一次就收获了95万6200里亚尔的资金。
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宗教君主做这些事,但伊朗做到了。就算是奥斯曼苏丹也做不到。
此外,王族还特别注重和欧洲国家的科技合作,特别是德意志地区的企业,伊朗都会和他们进行科技研发。作为未来的工业新星,搭上这趟车是伊朗必须要做的。
普鲁士的各个企业或多或少也得到了王族的投资,比如克虏伯工厂中就有33%的股份属于伊朗王族。
金狮集团在普鲁士的法兰克福设立分部,负责在欧洲的投资。而德意志关税同盟的发展让中欧地区经济迅速崛起,柏林、汉堡、布拉格等地也因为铁路的连接而发挥更多的经济作用。伊朗在其中或多或少的投资当地的产业,而伊朗贸易银行也在汉堡和伦敦设立分行,为在当地的伊朗商人提供服务。
不过在德意志地区投资有些困难,因为当地也是众多银行家的发源地。仅法兰克福一地就有超过40家家族银行工作,毕竟交给谁投资也是个难题。
除了内燃机,伊朗在石油、化学、电气等新的领域都有投入。依靠石油公司的收入,政府逐渐有了更多的钱投入这些地方。
如果说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明主要源于工匠的经验积累,那么即将到来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则是科学与工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了生产力的快速发展。
相较于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英国的单一发展模式,第二次工业革命则展现出多元化的全球景象,各大国家在技术创新的浪潮中齐头并进,发明的速度与应用的效率均大幅提升,形成了全球范围内的生产力革命。
伊朗效仿普鲁士推行教育改革,尤其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普鲁士的双元制教育模式结合了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使学生在进入职场之前就具备了丰富的技能。这种模式不仅为工业提供了大量合格的技术工人,也促进了创新和技术的传承。加上伊朗丰富的资源,他们一起促成了伊朗科技树的开花结果。
第252章 求和
纳赛尔丁在得知巴格达夺取后决定去前线看看,未来要想统治广大地区,那么迁都是在所难免的。而巴格达不管是地理位置还是水资源都是非常适合。
不过这个时候,伊朗前线正在发生莫名其妙的事情。从高级军官到底层士兵,都在想一个事,那就是奥斯曼是不是训练过长跑。
特拉比松的伊朗军队直接插入埃尔祖鲁姆的后方通杰利,导致前线的军队不得不放弃城市向后撤退。这时伊朗军队再次发动进攻,直接将对方给打崩溃了。
伊朗在埃尔祖鲁姆缴获的物资有:各类大小口径炮35门,步骑连发枪550支,后膛单发枪及其他枪610支,炮弹792发,子弹50万发,行军帐篷1092顶,军用锅354口,各种粗细杂粮4700公斤,大车156辆,乘马及驮马250匹,金砖12公斤,金锭130公斤,以及火药、纸币和其他物资无数。
这场战役中,奥斯曼将领尼扎姆帕夏面对友军溃逃、敌军压境的境况,毅然殊死抵抗,直至殉国。伊朗为他举行厚葬。
奥斯曼军队经此次大挫,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这不仅是力量的对抗,也是意志的较量。奥斯曼与其说是败在力量不敌,不如说败在战争指挥者缺乏坚强的战斗意志和敢于胜利的勇敢精神。
9月2日,伊朗军队跨过幼发拉底河,向重镇阿勒颇进发。奥斯曼在东线陷入全面溃败。
而在西边,希腊、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多瑙河公国一齐向他们宣战。拉科夫斯基在号召保加利亚人民全力投入起义的同时,还呼吁在俄国、塞尔维亚军队里服役的保加利亚军官回国起义。
奥斯曼军队在巴尔干的行为充分展示了打不过伊朗还打不过你吗的情况。要求奥斯曼帝国军队不要滥杀无辜,但凶残的奥斯曼人还是将不少男女老幼连同教堂付之一炬。
如此暴行自然让欧洲各国感到震惊,一些自由主义者前往巴尔干和奥斯曼开战。此时伊斯坦布尔拿出更多的军队严厉镇压。这些都是从东方转移而来的。
在塞萨洛尼基,当地的希腊人被驱逐,他们的店铺被打碎,教堂被焚毁,人员被杀戮。为了给奥斯曼人腾地,他们一手制造了众多惨案,就是逼迫当地人向其他地方转移,从而造成这个地方的奥斯曼人占多数的事实。
但这样的情况让欧洲也看不下去了,俄国警告奥斯曼,如果对巴尔干民众继续采取这样的措施,那俄国不介意再来一次俄土战争。
奥斯曼政府内阁向苏丹请求辞职,但被否决。现在也不是甩锅的时候,他们还需要做最后一件事,那就是和谈。
此时奥斯曼在前线的部署成为一团虚影,东西方都遭受压力,苏丹连续请求英法普奥俄介入,而英国担心奥斯曼突然解体会导致中东不稳,因此也向伊朗施加压力。
英国警告说如果伊朗继续进攻,那么原本和平的中东会重燃战火。而作为爱好和平的国家,英国会插手这里。
明里暗里都是说,该收手了伊朗。虽然对英国这个蕞尔小国不满,但伊朗的确应该收手了。
伊朗虽然在军事上处于强势,但经过几个月的战争消耗,已经难以发动更大规模的军事行动。特别是在沙漠行军,花费更是多。而且麦加方面也已经下场,什叶派部落必须优先防御当地的进攻才行。
此时伊朗已经将5500万的战争资金花的一干二净,伊朗还对茶、咖啡等商品进行临时加税,这次和上一次战争中花费的巨大差距让伊朗意识到曾经的战争花费是曾经,随着军队换装和升级后,花费也会持续上涨。不能用以前的眼光来算了。
9月26日,伊朗政府经英国驻德黑兰公使电告奥斯曼政府,谈判地点定在大不里士,至于停战条件则须在两国全权委员会商后,才能公布。
不过奥斯曼表示反对,认为到达大不里士只会让伊朗勒索奥斯曼更多。所以要去其他地方谈。而这时候就有热心的国家愿意提供场地,来进行和谈。
英国提供了伦敦,法国提供巴黎,普鲁士提供柏林,奥地利提供维也纳,就连俄国也拿出圣彼得堡与莫斯科当选择。
让各国如此热心,除了将谈判地方放在自己这边,能够增加自己在世界的威望之外,还有能够凝聚国民的自信心也在其中。
不过在这里其么多地点中,要选出让所有人满意的也不是件容易的事,经过数天的扯皮和争执之后,巴格达成为各国接受的地点。
原因无他,因为这场战争到底还是伊朗和奥斯曼之间的,其他国家充其量最多派个代表来,他也不是奥斯曼或者伊朗的大维齐尔,决定不了这些事。
而奥斯曼也是无可奈何,他们的精锐大多进入伊朗的肚子里。西边的巴尔干叛乱让他们前往东部的军队折返回来平叛,他们实在是难以为继。
既然决定了地点,那大家都没什么好说的了。自然是各自带着谈判团队,准备前往巴格达,为各自的国家争夺利益。
这次伊朗派出的谈判代表,以大维齐尔阿米尔为主,外交大臣佩泽什基安为辅的团队。
在昨天的商议中,纳赛尔丁就划下了这场和谈的底线,那就是要恢复萨法维王朝时的最大疆域,也就是到达幼发拉底河。除此之外,还需要将多瑙河公国和保加利亚独立或者半独立,如果有机会的话,那么再争取塞浦路斯和大马士革作为成果。
而奥斯曼这边,则是以雷希德帕夏为首的外交团队前去巴格达议和。他们知道,这恐怕是最后一次来到巴格达了。伊朗肯定想要美索不达米亚,但不知道他还想要什么。
英国对伊朗的压力可以说是基于对中东不稳定的情况下给的,但他们也在思考,如果让伊朗和奥斯曼互相争斗,说不定利益更大。
英国拿手的离岸平衡术要再次出场,不过埃及的利益让他们暂时不会出手。只有当中东有重大利益的时候,英国才会将其变成第一要务。
而且,英国会用离岸平衡,伊朗不会用吗?给他找个更厉害的对手不就行了。
第253章 巴格达条约
这次和谈,也就是伊朗和奥斯曼两国在巴格达谈判。欧洲更倾向解决巴尔干问题,他们打算在伊斯坦布尔和奥斯曼讨论,对于伊朗和奥斯曼,他们没有多大的兴趣了。
巴格达城中也在进行一番轰轰烈烈的大建设,一些富商贵族得到消息,沙阿准备将巴格达当做伊朗的新首都。他们名下的建筑公司来到当地进行开发,准备分点建筑赚钱。
其实不仅是巴格达,巴士拉、摩苏尔等地也是准备建设,预计还会有铁路和公路的建设计划公布,到时候肯定会进行大投资,这就是白花花的钱啊。
雷希德看到巴格达各地都在进行建设,心里是五味杂陈。这些原本是他们的,现在,恐怕要拱手让人了。
周围的伊朗人看着印有奥斯曼国旗的马车,他们辱骂奥斯曼使者,嚷嚷着要打进伊斯坦布尔,活捉奥斯曼苏丹。此时奥斯曼代表团意识到,伊朗是一个比埃及更加可怕的对手。
巴格达的总督府,这里被作为谈判的地点。会议室被清理出来,一张桌子,两边摆着椅子。此时雷希德还想通过谈判扭转局势,但他的对手可是当政十年的阿米尔。
“雷希德阁下!”
“大维齐尔!”
两人握手表示友好,因为一旦谈判这种气氛就不复存在了。
“真没有想到,两国会以这样的形式再次谈判。”
阿米尔笑了笑,说道:“不用担心,只要阁下愿意,随时都可以来到伊朗旅行,就当是换换心情。”
调侃到此为止,所有人都进入会议室,开始了这场改变中东的和谈。
上一篇:说好打穿港综漫威,竟然吞噬星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