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帝国1845 第34节
自远古时期以来,索马里的大部分居民一直从事游牧业,饲养山羊、绵羊和骆驼,一些比较湿润地区的游牧民还饲养牛。耕作业主要集中在谢贝利河和朱巴河谷地一带,并与畜牧业并存。人们种植的作物有高粱、玉米、粟、甘蔗、棉花、香蕉和其他一些热带水果与蔬菜。沿海居民主要以捕鱼为生。
公司主要从三方面对索马里进行殖民。首先是强占战略要地,建立基地;其次是强占肥沃的土地,建立种植园;再次是寻找各种矿产资源,设立矿场。摩加迪沙成为伊朗向索马里乃至东非的前进基地,而公司也建立起有效的垄断机制,通过垄断当地的特产赚取钱财。
此时公司已经拥有15艘船往返于伊朗和索马里之间,此外还有其他国家的船只会来摩加迪沙休息补充物资。
早在十几年前,英法等国家就在索马里地区殖民。1839年英国用武力侵占亚丁,1840年又用武力强迫塔朱拉和泽拉两地的统治者签订割让领土的条约。根据英国与塔朱拉苏丹签订的条约,英国仅以10袋稻米的代价买下了塔朱拉苏丹管辖的穆沙岛。不过因为欧洲革命所以这里的殖民进度就停滞了。
而且前些日子劳伦斯和阿曼帝国的特使讨论并达成协议,他们可以在北方进行贸易,同时也要上交一笔钱作为交换。
有了阿曼的允许,公司可以继续增派人手。过不了多久,这里就会成为伊朗的殖民地,如果政府愿意的话。
第89章 圣彼得堡
俄罗斯帝国首都圣彼得堡,自从彼得大帝迁都这里后,就成为俄国重要的港口城市。但因为圣彼得堡有结冰期,有几个月时间不能用,而摩尔曼斯克这个北方不冻港还没有开发,所以南下获得不冻港就成为了俄国的既定目标。
奥斯曼,波斯,不管是哪个国家,都是俄国的,伟大的俄罗斯是战无不胜的。
作为俄国外交大臣,卡尔·罗伯特·涅谢尔罗迭为沙皇尼古拉一世制定外交政策。他推崇梅特涅的欧洲协调,仇恨一切革命,所以当1848年革命在全欧洲爆发后,他就劝说沙皇出兵镇压。
“陛下,我们必须出兵帮助奥地利,这不仅是因为两国之间的同盟,如果这个风气一旦进入我国,那后果不堪设想。”
尼古拉当然知道这么做的后果,就在22年前,一群去法国学习的年轻贵族军官打算抓住他,废除农奴制,有的还提出建立共和国。这群十二月党人真的是大逆不道,为了防止这种思潮蔓延,他专门设立了办公厅,其中第三厅专门负责这个方面。
“现在匈牙利已经开始暴乱,他们还说要独立,我们需要出兵帮助盟友镇压。”
此时的匈牙利已经开始暴乱,布达和佩斯两座姊妹城市灯火通明,一群热情的人们在街上咆哮,高呼“自由万岁!”窗户上挂着绣有自由名字的国旗。到了晚上,秩序和宁静守卫着这座城市,突袭的国民警卫队逮捕了藏匿在几个地方的通缉犯、流浪者和抢劫犯,他们都想利用这几天的局势出来犯罪。
匈牙利提出的十二点法案由立法机构通过,并获得王室批准。匈牙利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与奥地利的关系仅限于奥地利大公作为皇室成员。
这样的情况下,奥地利只能寻求盟友俄国的帮助。只要俄国出兵,管他什么革命者都会被粉碎。
“话是这么说,但我们也不该只看外交吧。现在国内的事情也一样重要,城市中的市民要求发展贸易,学生和艺术家要求我们废除农奴制度,但贵族又不允许这样做。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做?”
财政大臣路德维希站出来说道,作为财政大臣,他必须要对俄国接下来的情况提出自己的建议。
拿破仑战争后,俄国在经济和技术方面正在惊人的衰落下去,至少与英法相比的确是这样。许多官员对于自由贸易和发展工业的迹象抱有敌对态度,在两代人的时间里,俄国已从最大的铁生产国和出口国变成日益依赖进口西方制成品的国家。
在俄国出现的一切新发展往往掌握在外国商人和企业家手中,这使俄国越来越成为经济发达国家的原料供应国,大部分新式工厂和工业企业雇佣的人都不足16个,而且都是手工作坊形式。资本的普遍缺乏,消费者的低需求,弱小的中产阶级,遥远的距离和严酷的气候,以及政府的高压手段,使俄国工业起飞的前景比欧洲任何地方都难以实现。
不过这样不祥的经济趋势并没有转变为显著的俄国军事弱点。相反,1815年以后大国普遍表现出的对旧制度结构的偏爱。在他们军队的社会成分、武器和战术中看得更为清楚。
各国仍处于法国大革命的阴影之中,关心他们军队的政治和社会的可靠性更甚于军事改革。不再面临大战争考验的将军们自己很注意等级,服从和谨慎。这些特征更因尼古拉一世迷恋讲究形式简约和大型军而突出。
还有一个比较不显眼的事实,俄国的大部分军队总是受制于国内的驻防任务比如在波兰和芬兰地区的“警察”行动以及边境巡逻和军事殖民等其他活动而不能动弹。而剩下能够移动的部队并不是特别有战斗力的。陆军的领导阶层很差,充满了个人倾轧,始终未能产生有一个有凝聚力的宏伟战略。
这完全反映了沙皇政府的无能,受过训练的中级军官很少,同时在全国性的紧急状态下可以征召的后备军却很少,因为短期服役制大规模采用可能将会导致农奴制的垮台。其结果就是俄国长期服役的军队包括许多超龄的士兵,战斗力实在是不行。
“这些事情我们以后再说,现在要说的是镇压的事情。如果放任匈牙利和德意志地区那些叛乱分子发展,那么总有一天他们的烈火会烧向莫斯科,来到圣彼得堡。”
“这也是我关心的,但是现在我国国内也要进行一定的改变。不然未来发生大型战争,再想改变就难了。”
这样的话让尼古拉很是不爽,在他的统治下,农奴获得了从事商业,和从一个地主的属地迁徙到另一个地主属地的自由。农奴比例降到了历史最低点。他本人其实也不赞同农奴制:无论是在军队还是在整个国家,他看到的农奴制带来的悲惨境况也够多的了,他也始终担忧人民起义的危险性。而且,当贵族特权与国家利益冲突时,他考虑更多的还是国家利益。
尽管政府对农奴问题始终非常关心,最终几乎什么也没有做。新法律或者规定由地主决定是否改变农奴的地位,这只是延续了前任沙皇亚历山大时期的政策,虽然意愿良好但是根本不可能奏效。
在外交上,尼古拉致力于维持旧秩序。在1830年革命中也是如此,通过镇压波兰地区的起义来改变当地法律,并且强推俄罗斯化政策,使得各地少数民族起来反抗。
“现在最要紧的就是继续观察奥地利的情况,如果斐迪南皇帝能够维持现状,那俄罗斯就不用出手。华沙还有些暴乱,让总督赶紧镇压不管用什么办法,不管杀多少人,一定要镇压下去。”
尼古拉最担心就是统治不稳定的波兰再次发生起义,所以对于这里集结大军随时准备镇压。
“陛下,最近波斯有些不稳定,他们开始效仿奥斯曼进行改革,我们需要随时关注。”
关于这个,尼古拉不关心。“波斯,一个手下败将而已,只要伟大的俄罗斯军队进攻,他们就会像上次那样向我们投降。现在还是看看奥斯曼吧。”
沙皇对奥斯曼帝国的态度很久以来就深受他对于合法性的基本信念的影响。他最终决定瓜分土耳其帝国,是因为他坚信奥斯曼政府在现代社会中不能生存,所以欧洲大国有必要对其在巴尔干和近东的财产和权力进行重新分配,这样才能避免混乱、革命和战争。
第90章 野心和现实
上层政府说着要镇压革命,而底层民众也是一个劲的叫嚣引领全欧洲。他们的代表就是斯拉夫派。
斯拉夫派主张斯拉夫民族的统一,俄罗斯帝国必须确立在巴尔干的领导地位,发挥解放者的作用,这是符合俄罗斯利益的。通过借助自己的斯拉夫人盟友,可以解决一系列外交问题,使斯拉夫人从奥斯曼和奥地利的统治下解放出来。
斯拉夫派认为,俄罗斯在巴尔干地区的政策必须具有进攻性,坚持巴尔干地区是俄罗斯的利益地带,认为要维护俄罗斯在巴尔干的利益,俄罗斯与奥匈帝国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他们反对俄罗斯与普鲁士、奥地利接近,认为俄罗斯在其中只是一个牺牲品。在他们看来,复兴神圣同盟,实际上就是要反对斯拉夫人民。他们也对德国的统一很警惕,认为统一后的德国是俄国的最大障碍,必须要铲除。
与之相对应的则是俄国的经济情况,俄国的工业很大程度上仍然局限在乌拉尔、莫斯科地区、快速发展的圣彼得堡和波罗的海地区以及其他几个已经有着良好基础的中心地区。在广大的南部地区,工业没有增长。北方及中部地区向南方输送工业品和手工艺品,南方则向北方输送谷物、肉类产品和黄油。特定地区形成了地区产业优势。
契约性强迫工业劳动力在俄国的普遍,这是与西欧工业发展的一个显著不同。“占有的”或“附属的”的工人——也就是国有农民被束缚于一家工厂,被迫在私人或国家企业中长时间艰苦劳作,这从彼得大帝时代以来就兴盛起来。农奴主也可以用契约把他们的农奴派至非贵族的生产者手中,俄国的工业举步维艰,而这万恶之源就是农奴制。
随着经济艰难发展,为了给知识分子一个发泄口。一直叫嚣要夺回君士坦丁堡这个东正教圣城就成为政府的宣传政策,因为没有经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俄国比其他国家展现出更强的侵略性。
南方的奥斯曼和波斯两国开始改革对圣彼得堡方面来说不值一提,只要强大的帝国军队进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此时的德黑兰已经完全变样,道路修整了,还开始建设路灯和下水道,电报线也在全城铺设。这里已经开始向现代城市前进了。
工业化的气息在德黑兰蔓延,市民们也感觉自己的日子过的不一样了,有的人抓住机会从事工商业,有的人则参加各种新式考试,成为教师公务员这类新知识分子。
纳赛尔丁审核着工商部设立新工厂的提案,这是一家纺织工厂,使用资金80万里亚尔,百分百政府经营。
之前已经成立了铁路和电报局,在大不里士也有些政府控制的企业。但这家企业是国家工商部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家国有企业,自然要重视。
“殿下,这家工厂将在阿巴斯港落户,将雇佣工人1500人,从印度购买棉花生产,再出口到世界各地。”
侯赛因向纳赛尔丁说着这个计划,国营企业只是第一步,然后就是这个纺织厂带来的蝴蝶效应,这会吸引其他人投资建厂,从而带动工业发展。
“这个没什么问题,但为什么要在阿巴斯港建设?”纳赛尔丁询问。
“殿下,在阿巴斯港设立是经过部门考察的结果。工厂需要的原料可以经过海运过来,制作的成品可以直接出口,交通也方便。”
既然他们这么说,纳赛尔丁也签字同意。看看能不能快速回笼资金,当然最主要的还是带动本国投资。
“我国现在的工业基础还是很薄弱,需要政府引导商人投资。所以建设工厂更多的是示范作用。希望你们能够随时关注工业情况。”
只靠政府引导还是不够,所以在其他政策上政府也尽量给予优惠。包括在银行获得低息贷款,减免工商业税收等,总之政府能做的地方都做了。接下来就交给时间了。
——————————
大不里士到工业化气息是最浓厚的,在这里的工厂工作是务工人员最多的收入方式。
穆拉德满心欢喜的来到大不里士,这里和巴库很不一样,高耸入云的烟囱,还有当地人嘴里说的什么改革,欧洲之类的话语。
但这些和他没有关系,自从来到这里后,他就找到一份矿工的工作,每天负责去地底下挖煤,一个月大概能拿到9、10个里亚尔。一天10到12小时,比种地还要累。
不过这里的东西比巴库丰富,而且也不用受那些俄罗斯老爷的欺负,他也这里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轻松。
此时在穆拉德正和多年的好友马哈茂德商议,大不里士钢铁厂要抽调人手的事。这不是他们闲的没事干,而是他们属于被抽调的一员。
“我打听过了,只要调过去,一个月就可以有15里亚尔。直接比这里高了一半。”
“又来了,我看你脑子里只有钱了,不过也对,这里比巴库赚的多多了。”马哈茂德说道。
“好吧不说这个了。这次被抽调到的人员有20%的加工资,如果升职还能赚的更多”穆拉德说出自己得到的消息。
“现在我真的爱死这里了,只要努力工作,就会有出头之日。我还要把弟弟妹妹接到这里,让他们读书,将来说不定能成为公务员或者老师。这样就有政府工资了。”
由于阿塞拜疆地区的工业化程度较高,所以这里的教育程度相比于其他地方也比较高,除了一些军官学校,还有给予基本教育的文法学校,当然也有大不里士高等学院,负责教授农业、工程等学科。
“还好你现在工资高了不少,才能负担起你弟弟妹妹的学费。要是还和我一样的话,估计你也攒不起钱了。”谈到弟弟妹妹,马哈茂德也想起了自己的妹妹,家里打算将她许配给隔壁村子的一个小伙。这个小伙子还不错,挺勤奋的一个人。
“唉,要是我们是伊朗人就好了。”穆拉德感叹到。
“是啊”
他们都认为跟着伊朗走比俄国有前途多了,就是不知道伊朗王师何日才能回到巴库。
第91章 沙阿的去世
到了夏末,革命仍然笼罩在欧洲大地。此时撒丁和奥地利的战争已经进入白热化,而德意志讨论统一大会也在法兰克福召开。
这次议会也是群英荟萃,从极右到极左什么都有,而且各个诉求也不一样。右派支持保守联邦主义,主张成立邦联制国家,让众多君主掌握大权。左派支持共和制,主张成立中央集权的共和国。如此多的党派令议会工作十分困难。
有代表支持成立由奥地利帝国统治的大德意志,将奥地利与波希米亚并入德国;有代表则支持由普鲁士统治的小德意志,不包括任何奥地利领土。最后,议会的与会者认为,应采取“小德意志”方案统一,并将德意志皇位给予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
不过,腓特烈·威廉四世拒绝这个建议,因为他害怕奥地利反对,而且新宪法规定国王没有对法案的否决权,这是他极力反对的,他甚至形容接受由议会赋予的帝位是“拾取在沟渠上的皇冠”。而奥地利和德意志南部诸邦的代表因议会通过“小德意志”方案而退出。于是,代表普鲁士和奥地利的代表分别离开会议,议会代表的计划失败,惟有把议会解散。
议会讨论的另一个问题就是石勒苏益格问题,在石勒苏益格居住的丹麦人希望受丹麦统治,而非德国。基于丹麦即将采用宪法,丹麦人就想借此实现愿望。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七世坚持要把该地并入丹麦。德国人反抗,而普鲁士则代表德意志邦联出兵干预,与丹麦军队交战。8月,普鲁士与丹麦签署停火令,暂时答应丹麦的要求,停止干预。国民议会就显示了重要的弱点:它完全没有实权和军队。对于停战令,它只能自动接受。
议会代表仍然积极计划改革,但代表之中的几个主要分歧渐渐显现出来并阻碍了改革的推动。包括天主教徒与新教徒,普鲁士与奥地利的支持者。然而造成议会瓦解的主要冲突则是温和派与自由主义者的目标。温和派倡导撰写民主宪法,而自由主义者争取与反动君主进行协商以促进改革。不同的利益集团开始暗地里聚集以决定他们的策略。
革命浪潮几乎波及了整个欧洲。多瑙河公国、比利时、爱尔兰地区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起义和革命。甚至像新格拉纳达和巴西这样的美洲国家都发生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活动,美国与加拿大也受到了影响。
葡萄牙王国和俄罗斯帝国控制的波兰会议王国和立陶宛都在此前发生过革命或内战。俄罗斯境内的自由主义者和革命组织之间并没能建立起良好的联系,没能发动革命。奥斯曼帝国相对平静,但是在其不少附属国内均爆发了不同程度的抗议和示威。英国和荷兰是少数几个能够进行有效改革,避免事态激化的国家。
在英国伦敦,宪章运动达到高峰。4月全国宪章协会在伦敦南部肯宁顿筹划了大型集会,酝酿再次请愿。政府方面则忧虑过度,调集了大量武力以防不测。不过运动在伦敦得以和平进行,而在曼彻斯特则发生了冲突。请愿书被装在四套华丽的马车上驶向下议院,但再次被否决。不久全国宪章协会被令解散,宪章运动也宣告结束。
——————————
“最近欧洲的事情越来越厉害了,英国已经有了抗议群众,除了俄国和奥斯曼,其他国家或多或少都有些对抗。”
佩泽什基安向纳赛尔丁汇报情况,欧洲的动荡影响了伊朗和他们之间的贸易。虽然现在伊朗还有求于他们,但需要在最短的时间里独立自主。
“殿下放心,我们还继续跟进的。”
这时,一个宦官跑了进来,向王储汇报了一个大事:国王要不行了。
王储赶紧来到了国王的寝室,已经有一大堆人围绕在他的父亲,穆罕默德沙阿的身边。
他父亲一直体弱多病,在位的时候也是身体不好。最近因为痛风已经不能下地行走了。
王储看着眼前精神萎靡在昏睡的父亲,他转头向赛义德问道。“我父亲这是怎么回事?”
这位宫廷总管红着眼睛用自责的语气讲到。“在刚才沙阿想要看书,我打算去拿。可是沙阿坚持要自己拿,所以我就搀扶着他过去。谁知道走到门口陛下脚滑我也没有搀扶住,然后就这成现在这样。”
如今的他也是病入膏肓,看到王储来了,就赶紧让他来到自己的身边。
“父亲!”
看到纳赛尔丁,穆罕默德有些欣慰。他统治的14年虽然算不上好,但也不算差,因为他已经把王储可能的绊脚石都给清除了,就算是兄弟有异心也是一个不留。唯一让他担心的就是儿子的年龄,太小了,生怕他控制不住大臣。
“纳赛尔丁,现在我一点也不担心你作为沙阿的能力,现在你的成绩比我好很多。
我亲爱的儿子,你要记住,你是伊朗的王,没有谁会威胁你的地位,你一定要努力,安拉会保佑你的。”
“我知道了,父亲。”
在给儿子嘱托后,宰相、前任宰相、军队高层、还有宗教领袖等都走进来沙阿的房间,当然王族也在其中。十几号人走进沙阿的房间里让原本空旷的空间,立刻就充实起来。穆罕默德和这些人们一一打着招呼,还和他们闲聊一句。每个人知道来这里的目的,所以都长话短说尽量节约时间。
在同他们招呼过后,穆罕默德让纳赛尔丁走到他身边,他坐起身对眼前众位大臣和将领等讲到。“作为伊朗的继承人,纳赛尔丁无疑是个合格的君王。在我死亡后,将有其继承伊朗沙阿的位子。诸位将对王储保证遵从自己的誓言。”
在场的政府和军队要员还有贵族,都单膝跪地扶住胸口低头讲到。“以安拉的名义起誓,我们愿遵从自己的誓言。”
穆罕默德用最后的力气倒在王储怀里。这位恺加王朝的第三位国王就此退出历史舞台,终年40岁。
上一篇:说好打穿港综漫威,竟然吞噬星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