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帝国1845 第217节
随着民族意识的第二波觉醒,地区语言也随着更加重视。普罗旺斯的知识分子掀起了普罗旺斯文艺复兴,宣称奥克语并不比法语逊色。而共和政府也意识到这个,只不过因为政治斗争暂时腾不出手来打压。
而经济危机的爆发更是催生出了一大批团体,要求他们所在的地方从法国独立,甚至有的还和保皇党结合。比如部分保皇党和南方独立团体一起,提出要把阿基坦地区从法国独立出来。
“你们看法国这动静——普罗旺斯的知识分子在街上读用奥克语写的诗,科西嘉人举着老旗帜喊‘不是法国人’,连布列塔尼的农民都拿着镰刀堵了税官的路!”
“还不是被危机逼的?我之前在马赛港,见着法国工人把面包店抢了个空,警察来了也不敢管——那些人饿着肚子喊‘要工作,不要法语’,连共和政府的征兵令都没人理。听说南方好些地方,小孩上学只学本地话,连法兰西三个字都不让提!”
“这么闹下去,法国不会散了吧?”
“散不了,但也好不了。共和政府忙着跟保皇党斗,根本顾不上南方。听说巴黎的面包价涨了十倍,失业工人天天堵着议会门,政府只能印更多纸币,结果钱越来越不值钱”
同事拍了拍阿里的肩膀,语气里满是庆幸:“还是咱们伊朗好,有互助会兜底,政府还帮着工厂渡难关。你看法国那样,就算不闹独立,老百姓也得饿死;英国呢,把爱尔兰逼得要自治,殖民地也快扛不住了。咱们能有口饭吃、有活干,已经是天大的运气了。”
阿里点点头,看向窗外。德黑兰的街上,互助会办事处的牌子在阳光下亮得刺眼,排队的人虽然多,脸上却带着盼头,不像商人嘴里说的欧洲那样,满是绝望和戾气。他想起那些乘船去美洲的工友,或许他们选对了,至少在美洲,不用怕语言被禁,不用怕粮食被运走,不用在危机里担惊受怕。
“走了,阿里。再不去纺织厂,就过了时间了!”
“来了!”
阿里深吸了口气,把那些关于欧洲的纷乱抛在脑后,不管外面闹得多凶,他只要守好自己的日子,等着攒够钱盖房子、过安稳生活,就够了。
第600章 非洲外交
尽管各个国家都想要殖民地,但拥有大片土地的非洲仍然是一个殖民程度不到10%的地方。各国对内陆地区知之甚少,法国曾经想要找到失落的黄金之城廷巴克图,结果损失惨重。
但这不代表非洲没有其他国家,特别是北非和西非,依靠跨撒哈拉贸易,组建了一些松散国家。索科托哈里发国就是其中一个。
说是哈里发国,其实更应该说是苏丹国,因为哈里发只能有一个,其他都是自称。
而在的首府索科托城迎来了一队特殊的访客,伊朗派出的特使团。为首的特使穆罕默德·礼萨身着深蓝色丝质长袍,腰间系着镶银的波斯腰带,身后跟着四名携带黄铜文书箱的随从,在苏丹卫队的护送下穿过挤满好奇民众的街道,最终抵达了苏丹阿布巴卡尔的宫殿。
宫殿大殿内,艾哈迈德苏丹身着绣金的白色长袍,端坐于铺着北非驼毛地毯的王座上,身后站着六位部族长老。当穆罕默德·礼萨行过传统的抚胸礼后,他开门见山:“尊敬的苏丹,伊朗与贵国同奉一个信仰,却因撒哈拉沙漠与红海之隔少有往来。如今我国希望打破隔绝,与贵国共拓贸易之路。”
此时索科托名义上管辖的人口高达千万,其中四分之一是奴隶。索科托国的主要作物包括棉花、槐蓝、可乐果、乳油木、谷物、大米、烟草和洋葱。通过跨撒哈拉贸易和英国在非洲的港口来出口商品,而在1854年和英国的商贸条约签订后,索科托卷入了世界浪潮中。
英国廉价的商品严重冲击和摧毁了索科托本土的手工业,使其更加依赖原材料出口,经济结构变得单一和脆弱。定价权、运输渠道、贸易规则全部掌握在英国公司手中。索科托的统治者和大商人只能获得利润的一小部分,财富大量外流。
而且索科托国是一个由众多埃米尔国组成的松散联盟。中央政府对边远地区的控制力较弱,各地的税收和贸易政策并不完全统一,影响了全国市场的形成和经济效率。对于苏丹来说,如何维护自己的统治和扩大收入是头等的两个大事。
艾哈迈德也听说过伊朗的情况,虽然信仰的不是同一个派别,但对方已经获得了麦加和麦地那的认可。而自己也需要另一个国家支持。
宰相穆哈迈德上前一步,“欢迎伊朗的使者前来,想来一路上也是非常辛苦,不如先休息一天,明日再讨论。”
礼萨微微颔首,对宰相的提议表示感谢:“承蒙宰相体恤,只是两国建交之事迫在眉睫,若苏丹殿下方便,今日便可先浅谈合作方向,也好让我早日将贵国的诚意带回伊朗。”
艾哈迈德苏丹抬手示意殿内安静,目光扫过下方的特使:“礼萨先生远道而来,这份迫切我明白。既然你我同奉真主,便无需绕弯子,索科托的棉花、槐蓝每年通过英国港口出口,却要被层层盘剥;而伊朗的丝绸、瓷器在北非素有盛名,却难越撒哈拉沙漠。贵国想如何合作?”
“殿下所言正是关键。”礼萨上前一步,声音清亮,“伊朗愿出资在索科托北部边境修建三座贸易驿站,连通跨撒哈拉商道与伊朗东部商路,驿站内配备商队与护卫,确保货物安全;作为交换,索科托需将棉花、可乐果的出口份额划出35%,优先供给伊朗,由我国转销。”
艾哈迈德苏丹心中已有定数。索科托虽人口众多,却因缺乏独立商路,始终受制于英国;伊朗的提议既不触及主权,又能打破贸易垄断,还能借其获得麦加圣地的更多认可,百利而无一害。
他看向宰相穆哈迈德,对方悄悄点头。苏丹随即直起身,沉声道:“真主指引我们走向合作,索科托接受伊朗的提议。”
次日清晨,索科托宫殿的议事厅内。艾哈迈德苏丹与穆罕默德·礼萨分别拿起蘸满墨汁的羽毛笔,在铺展开的羊皮卷协议上签下名字——协议明确:伊朗负责建设贸易驿站、投资工厂,索科托优先供应农产品,两国互派商队专员,共同开拓欧亚非三线贸易。
这对两国来说是一个双赢,索科托与伊朗合作,等于开辟了一条不受英国控制的、直通中东和亚洲市场的陆路贸易通道。艾哈迈德苏丹通过促成这项协议,向国内的部族长老和民众展示了他有能力为国家带来新的财富和发展机会,这能极大地巩固他的统治权威和合法性。
对伊朗来说,在索科托北部修建贸易驿站,等于伊朗在撒哈拉商道的南端打入了一个战略楔子。这条古老的商路连接着北非地中海沿岸和西非富庶地区。伊朗借此能绕过英国控制的海岸港口,直接与非洲内陆进行贸易,将丝绸、瓷器、地毯、武器输入非洲,利润更为丰厚。
艾哈迈德握住礼萨的手,目光望向远方的商路:“愿真主保佑这条贸易之路,永远繁荣。”
“从今日起,撒哈拉的风沙与红海的波涛,都将成为两国友谊的见证。”
而为了表示诚意,索科托愿意为伊朗企业免征两年的税。并且苏丹本人会亲自前往麦加朝圣,在当地停留期间会和沙阿见面。而且说不定等他回来,会是一个什叶派信徒呢。
这还仅仅是伊朗在非洲外交的冰山一角,对于独占马达加斯加的岛国——梅里纳王国,伊朗也是派人前去讨论贸易法案。
梅里纳王国对于伊朗是提防的,因为在这之前他就已经拒绝了英国的贸易联盟和法国的臣服条件。而伊朗只是想要扩大和他们的贸易。
而且梅里纳也是南部非洲工业化仅次于开普殖民地的地方,不仅有一些发达的工业,还有大量的新式学校,拥有学生4000人。
伊朗和梅里纳的贸易条约更显得比英法公平,只需要削减特定商品的进口关税就行,而这些可是必须要进口的。
第601章 动荡的奥斯曼
正当伊朗为了国家经济努力寻找方向的时候,作为伊朗的邻国,奥斯曼依然陷入着动荡,说依然可能有些不太准确,应该是更加陷入动荡。
为了改革和推动工业化,奥斯曼向西方银行大举借债。仅1870年,就借了约2000万英镑的新债。每年偿还债务本息的支出占去了政府财政收入的一半甚至更多。财政已失去基本功能。
为了让经济恢复过来奥斯曼政府绞尽脑汁。而这几年因为原料价格的上涨也让奥斯曼逐渐恢复了元气,民众的日子也慢慢在好转。
谁知道这时候一场席卷世界的金融危机会突然爆发,让之前的努力完全白费。政府依赖的出口也在经济危机中遭到重创。
其实想想也是,奥斯曼出口价值最大的是烟草、羊毛、橄榄油这些。这需要有闲钱的人才会消费,现在的情况下,谁才会买?
唯一价格上涨的也就是粮食了,奥斯曼的出口粮食价格一年内上涨了48%,奥斯曼的地主们开始大量出口粮食到世界各地。但留给国内的很少,结果就是,奥斯曼国内的大饼价格上涨了65%。而政府却没有办法降下去,因为他们也依赖粮食出口的收入。
瓦希德蹲在自家烟草田埂上,指腹反复摩挲着泛黄的烟叶边缘。这片顺着安纳托利亚高原缓坡铺开的烟田,是卡赫拉曼村三十户人家的命根子。从三月播种时掺着羊粪的黑土,到七月采收时挂在木架上晒出的金褐色,每一片烟叶都浸着男人们的汗水和女人们的祈愿。
“今年的烟叶成色是近五年最好的。”身后传来妻子的声音,她怀里抱着刚满周岁的小儿子,“昨天我去村口井边打水,听见哈桑说,去年来的商人给了三十里拉一担,今年说不定能涨到三十五。”
瓦希德没接话,只是抬头望向远处尘土飞扬的土路。每年这个时候,总会有戴着圆顶礼帽、穿着烫得笔挺西装的商人从这条路上来,他们带着锃亮的黄铜烟盒,操着夹杂法语单词的土耳其语,用皮尺丈量烟叶的长度,再用指尖捏一捏烟叶的厚度,最后从皮箱里数出一沓沓里拉,把全村的希望都装上马车。
可今天来的商人有些不一样。
正午的日头刚过,马车就到了。为首的商人下车时,操着生硬的土耳其语,身后跟着两个拎着公文包的随从,“我是东方贸易公司的代表,今年全村的烟叶,我们公司全包了。”
村民们围拢过来,窃窃私语声像风吹过烟叶的沙沙声。村长哈桑往前凑了凑,手里攥着去年商人写的收烟凭据:“先生,去年是三十里拉一担,今年……”
“十五里拉。”对方打断他的话,从公文包里掏出一张印着密密麻麻文字的纸,“现在全世界都在闹经济危机,欧洲的烟草商根本卖不出货,能给这个价已经是我们公司仁慈了。”
“十五?”瓦希德猛地站起来,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我们从开春到现在,每天天不亮就下地,浇水、除虫、晒烟,就指望这点钱给孩子交学费,给老人抓药!十五连买种子的钱都不够!”
“不够?”商人居高临下地扫过围拢的村民,“现在整个安纳托利亚的烟商都在等着出货,你们不卖,有的是人抢着卖。”他身后的随从适时打开公文包,露出一沓薄薄的里拉,“要么签字领钱,要么等着烟叶烂在地里,自己选。”
瓦希德喉结滚动,刚要开口,妻子突然抱着孩子挤到前面,声音带着哭腔:“先生,就算少涨点也行啊,二十五里拉,就二十五,够我们买过冬的煤和面粉就好。”
商人冷笑一声,弯腰从脚边的烟堆里捡起一片烟叶,手指轻轻一捻,烟叶便碎成了末:“这种成色的烟叶,在君士坦丁堡的拍卖行里都没人要。要不是公司可怜你们这些农户,连十五里拉都给不了。”他把碎烟叶往地上一丢,掸了掸手,“给你们半个小时考虑,要么签字,要么我们现在就走。”
“而且这个价格可不是我定的,在其他地方都是这个价,不会有比这个价更高,也不会有比这个价更低的。”
“至于你们卖不卖这个问题。你们可以自己决定。反正今年出口大跌,城市里寻找工作的人都快要排到海里。”
这话让人群又一阵骚动,有些脾气不太好的人想要用力挤到前面,揍这个奸商一顿。
人家丝毫不畏惧,他手一挥,几个庞大腰圆的壮汉就站到了他的前面。底气十足的他继续说道。“你们这些人都听好了,今年的价格不会变。告诉你们也不怕,不仅是安纳托利亚甚至是整个奥斯曼都是这个价,你们要是不愿意卖自己拿出国去,在其他国家能卖出比我收购价更高的,不过路上的费用你们承担的起么?”
而在场的农民们看到这样的情况,内心的失落更是无处发泄。而现实的困难让不少人选择了低头,他们慢慢离开了人群,回家先将这些产品带过来再说。
不过这时候,现场却响起了一阵喧哗,有人受不了这个奸商的剥削,趁其不注意忍不住挥拳上去给了他一下。
捂着自己面颊的商人立刻尖着嗓子大喊道。“给我揍这个家伙,打死这个干犯事的混蛋。”在老板的命令下,打手们围着一个年轻人挥舞着拳头对这个敢闹事的家伙就是一顿猛揍。
村长看到这一切立刻上前劝住着。“停手,我叫你们停手。”
打手们回望着自己老板,在得到指示之后,才放过了这个被揍得鼻青脸肿的年轻人。
“这次看在你的面子上,我不给这个无法无天的年轻人一般计较。不过收购价不会变,你们自己看着办吧。”留下这句话后,商人带着手下大摇大摆的走了。
亲眼目睹这一切的瓦希德也只能暗自骂一句。“这是什么世道啊,政府也不管管,苏丹啊,您到底在做什么?”
第602章 复兴兄弟会
不仅是瓦希德这样的农民痛骂世道,就在布尔萨也有一群人在痛骂政府,而且,语气更加激烈。
“该死,阿里帕夏在干什么。现在正需要他们来维持国家稳定,但这么久过去了,一点动静都没有。”
复兴兄弟会的宣传部长拜亚尔对目前的奥斯曼政府的所作所为异常不满,于是在聚会中高声咒骂。
“看开些吧,你反过来想,这样至少让我们面对国民的时候能够能够发挥更多作用。其实不只是我们,其他人都对大维齐尔不满。”
说话的是复兴兄弟会主席,他看到拜亚尔骂的有些过激了,开口劝阻着。
复兴兄弟会是最近几年起来的一个社团组织,一开始在塞浦路斯、克里特岛以及安纳托利亚内陆活动。明面上打着复兴奥斯曼帝国荣光的旗号,这对国内失意的知识分子、觉得帝国衰落的军官、感到被中央忽视的边远地区民众都有很大的号召力。
同时兄弟会也吸引不少已经被解散的拜克塔什教团的人,这个教团在吉祥事变后被迫解散,但在民间仍有不小的影响力。兄弟会吸收了他们的一部分力量,而相应的,教团的人也支持兄弟会的纲领。
而兄弟会的纲领,说好听点是依托邻国伊朗的经济发展,来为奥斯曼护航。然后改革目前奥斯曼混乱的经济局势;说难听点就是当伊朗的狗。借着伊朗的势来改善自己的处境。
这也是奥斯曼的外交环境决定的,北方是随时要他命的俄国。这个可是老熟人了,九次俄土战争可是相当熟悉。
俄国想通过控制巴尔干进而控制由地中海进入黑海的咽喉博斯普鲁斯海峡,以便打通它谋求已久的在西南方面的唯一出海口。因此,它对奥斯曼局势的恶化幸灾乐祸,并积极地加以介入。打着“拯救奥斯曼帝国压迫下的基督徒”和“保护斯拉夫兄弟”的旗号来发动战争。
西面是随时要他半条命的奥地利,还有个仗着俄国狐假虎威的塞尔维亚。奥地利想要波黑,塞尔维亚可是想要大塞尔维亚,更别提还有保加利亚人蠢蠢欲动。
南边则是老冤家希腊,隔着地中海还有个埃及。而埃及也已经自身难保,这么算下来,只有伊朗能够依靠。
而且奥斯曼与伊朗之间的经济联系也是十分密切,奥斯曼需要进口的工业品大多来自伊朗。而且奥斯曼人在伊朗打工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不少人对于伊朗的强大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所以也让其在回家之后对伊朗的发展赞不绝口,而这些人自发的宣传也让当地人对伊朗心生好感。
民间的看法让奥斯曼中上层,也对此不能熟视无睹。而且学识更高的他们,对之前两国的发展有着鲜明的对比。
毕竟在三十年前,两国的差距还挺明显。不过是奥斯曼遥遥领先伊朗,不管是人口、经济还是军事,奥斯曼全方位领先伊朗。而等到克里米亚战争的时候,伊朗急速的发展就将奥斯曼甩在了身后。而接下来的奥斯曼—伊朗战争让其元气大伤,更是彻底的拉开了两国的差距。奥斯曼人只能眼铮铮看着邻国吞噬丰厚到让人嫉妒的战利品,而自己则需要割肉止损。
所以有不少人在反思,一名英明的君主对国家的重要性。特别是对奥斯曼的现状表示不满的人,认为之前政变了无数次,结果奥斯曼越混越差。这说明整个奥斯曼皇族不能承担作为君主的责任。那么他们为什么不能另选一位君主呢。
这种声音的出现代表着民众对目前奥斯曼皇族以及政府的不满,凡事怕对比,看看邻国君主多么英明,再看看自己君主的表现,难怪会有这种声音传出来。
现任苏丹阿卜杜勒.阿齐兹已经彻底丧失继位之初的雄心,他开始转向其他的爱好中来。
而他有一个非常奇怪的爱好:与熊角力。他会在宫廷里饲养熊,并亲自与它们摔跤来展示自己的力量,这让他的大臣和外国使节惊恐万分。
除了摔跤熊,他还收集了各种奇珍异兽,并在宫中开设了一个私人动物园。他对动物的喜爱到了荒唐的地步,甚至曾为心爱的马匹举办过一场极其奢华、配有金质马掌的葬礼。
而且他还对海军有着近乎孩童般的痴迷。他不切实际地要求奥斯曼海军规模成为世界第三大,仅次于英国和法国。在他的命令下,帝国斥巨资从英国订购了大量最先进的舰船。然而,这些昂贵的“玩具”大多缺乏配套的弹药、训练有素的水兵和维护费用,许多战舰从未真正形成战斗力,只是停泊在金角湾作为他炫耀的资本。
最荒唐的是,他之前访问过欧洲,但那次访问成了一场灾难性的购物之旅。他痴迷于在巴黎和伦敦看到的奢华,回国后便开始疯狂模仿。他下令建造了多座堪比凡尔赛宫的多尔玛巴赫切宫的奢华宫殿,其内部装饰极尽奢华,水晶楼梯、黄金装饰、世界上最大的波西米亚水晶吊灯(重达4.5吨)应有尽有,几乎掏空了国库。
和这些相比,什么上午可能还慷慨地赏赐大臣,下午就可能因为一点小事将其罢免甚至流放。高级官员的任命和罢免如同儿戏,导致政府行政效率极其低下,政局动荡。这些就显得微不足道了。而当他的大维齐尔向他警告国家正走向财政破产时,据说他的回应是:“国家的财政问题与我何干?”
这种态度虽然有助于其摆脱政治纷争,但是却让不少人感到失望。还是那句话,凡事怕对比。
伊朗如今已经立宪,有了议会、政府、法院这些东西,而奥斯曼呢,什么都没有。而且还严厉打击这些,但多年来的失望加上经济危机,促成了像兄弟会这样一大堆团体的诞生。当然,其他国家的赞助也是必不可少的。
第603章 远东经贸的合作
复兴兄弟会的壮大,对伊朗来说一直是个好事。没错就是带路党,因为兄弟会一直得到伊朗的暗中资助。在该团体身上,伊朗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而这一切幕后主使就是伟大的沙阿纳赛尔丁。
他需要奥斯曼局势再乱一点,叙利亚、巴勒斯坦,拿下这里地中海的出海口就有了。这样的伊朗的版图才算是完美。
这一年真是跌宕起伏,伊朗全身心投入到对抗经济危机的过程中。不过效果还好,至少没有英法那样大规模失业的情况。
上一篇:说好打穿港综漫威,竟然吞噬星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