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帝国1845 第180节
此时法国的外交环境已经变得非常糟糕,俄国因为克里米亚战争至今还没有恢复当初的外交情况、奥地利因为法国支持意大利而疏远、英国则是出于几百年传统的需要,不愿意法国独占欧洲大陆,就连意大利,也因为罗马和教宗问题而闹翻。可以说现在就剩下一个伊朗飘忽不定,要是再来一次雇佣兵合同,恐怕普鲁士整个局势都会反转。
“我记得首相曾经和我国沙阿交谈过,怎么贵国担心我国会帮助奥地利那样帮助法国吗?”
不愧是阿米尔,一下子就说中了。俾斯麦倒也不藏着掖着,直接说了出来。
“阿米尔阁下,您应该知道我国和奥地利之间的战争伊朗从中是什么样的角色。虽然我国赢了,但赢的非常惨烈,而且贵国的那些武器也对我国造成了很大困扰。”
“所以,首相是要让我说服沙阿吗?那么您想错了,我只不过是一个已经辞职的大维齐尔,哪里还能说服政府呢?”
装!接着装,谁不知道阿米尔在伊朗政治里还有很大的影响力,特别是沙阿给予的自由出入古列斯坦宫权限,在任何人都需要报备的情况下,就阿米尔不用,可见其地位的高。
“您真的很爱开玩笑,阿米尔阁下。”
阿米尔收敛笑容,换了一副严肃的表情。“请首相放心,我可以用我的名誉担保,伊朗不会有这样的动作,之前和奥地利完全是因为沙阿和奥地利皇帝的私人交情。”
私人交情,真的敢说。谁信伊朗支持奥地利完全是私人交情,恐怕还有当地的利益吧。
但伊朗和普鲁士的利益交往也不低啊,普鲁士也是伊朗重要的农产品出口国和机械进口国。大量的企业也和伊朗企业合作,可以说是相当紧密了。
“当然了,我国准备和贵国商讨新一轮的贸易条约。您应该清楚,两国之间的贸易额度有多大……”
“这是威胁吗?”阿米尔询问。
“当然不是,我当然希望两国的贸易能够更紧密,但具体是什么样子还得两国谈判才行。”
阿米尔摇摇头,怎么首相大人也这么小孩子气。真以为控制着贸易就能控制伊朗?那也太小看沙阿了,虽然普鲁士对伊朗的确很重要,但也仅限于前期,现在嘛,是重要合作对象还是别的他就不知道了。但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伊朗的确不想和普鲁士闹翻,因为欧洲还有其他国家可以让伊朗插手。
第493章 柏林私人会谈(下)
“不知道首相阁下对西班牙和西西里有多少了解?”
“这两个地方啊……”,俾斯麦想着,一个是哈布斯堡的领地,一个是波旁家族的地方。也就是西西里最近几年经济有所提升,至于西班牙,还是一样的混乱不堪。
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二世更换了30届政府,颁布了7部宪法,发动了15次暴动,佞臣集团纷纷上台执政。她对军队和教会中的反动分子特别偏爱,使她在西班牙人心中更加不受喜爱。曾两次险遭暗杀,但侥幸逃脱。
在这样的情况下,西班牙的经济自然也是起起伏伏。虽然铁路发现快,但西班牙本质上还是一个农业国,出口的都是农产品和矿石。纳赛尔丁看中了当地的投资机会,要是能换一个政府,估计会好很多。
“怎么,贵国对这两个国家有兴趣?”
“说不上有兴趣,只不过当地的大片土地还没有开发。沙阿觉得这有些可惜。”
“沙阿对伊比利亚半岛的兴趣.很有趣。”他缓缓吐出一个烟圈,“但您是否知道,去年马德里的国债利率已经飙升至17%?连罗斯柴尔德银行都拒绝继续放贷。”
没办法,西班牙的债务达到38亿比塞塔(1.9亿英镑)。仅利息支出就占收入的40%。同时大部分拉美殖民地已经在几十年前独立,殖民地仅剩古巴、菲律宾和波多黎各,依赖蔗糖和烟草出口。此外还有各种工人农民运动,而纳赛尔丁也是从这里看到机会。就像用经济控制奥地利,说不定也能控制西班牙。
俾斯麦也是看出来了,只要让伊朗赚钱就行。至于欧陆上的战争,他基本也就保持中立了。
“正所谓风险与收益并存,谁知道这些未来会有多大利益呢,想来阁下也觉得对吧?”
俾斯麦点头,如果只想要风险小的,那就不要从事金融和政治。这两样可是风险最大的行业,当然收益也最大。
“我觉得贵国将在西班牙赚上一大笔钱”
“那借您吉言!”
俾斯麦对于这个说的是毫无压力,反正是个其他国家,只要不涉及自己的利益就行。至于投资,那就是伊朗该管的事了。
确定好了伊朗政府对法国没有任何支持的心思,俾斯麦也放下心来,那些商人想来只是私人行动,如果挖出点什么,估计两国关系很快就会动荡。从他在普奥战争后的一系列外交政策已经可以说是圆满结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卢森堡危机。
普奥战争后,法国对普鲁士已经是相当害怕,在得知奥地利被普鲁士打败后,巴黎一片哀号。法国战争部长郎东对周围的人说:“我们,法国也在萨多瓦吃了败仗。”
资深的政治家梯也尔哀叹:“奥地利的失败意味着法国400年来遭到的最大灾难,从此失去了一张阻止统一的王牌!”梯也尔一语道破了法国在普奥战争中的失误,从此要阻止普鲁士统一就只能法国亲自赤膊上阵了。
仅仅在普鲁士打败奥地利之后的半年,法国首相就公开表示德意志“分成三块儿”对法国有利。拿破仑三世更是露骨地说:“只有俾斯麦尊重现状,我才能保证和平。如果他把南德意志诸邦拉入北德意志联邦,我们的大炮就会自动发射。”
俾斯麦明白,如果要实现德国统一必将与法国一战,现在他要做的就是挑起战争,而突破口就是卢森堡。
早在普奥战争之前,俾斯麦就曾口头答应法国可以吞并卢森堡,当时拿破仑三世以为普鲁士必将在普奥战争中遭到严重削弱,梦想届时从普鲁士身上榨取更多的利益,所以并没有要求普鲁士签订条约以书面的方式承诺此事。
但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普奥战争竟然结束得如此之快,普鲁士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变得更强大。拿破仑三世于是要求俾斯麦兑现承诺,建议法普两国结盟,支持他吞并卢森堡,并且要求普鲁士在法国决定以武力吞并卢森堡的时候出兵相助。
但此时的俾斯麦已经不再需要法国了,而且还在处心积虑地要和法国决战,怎么会答应这个要求。
拿破仑三世无法得到普鲁士的支持便索性以武力威胁荷兰,要求荷兰将卢森堡卖给法国。荷兰国王无奈之下只好同意,但坚持要把这个消息通知柏林,希望借助普鲁士的力量抗衡法国。俾斯麦当即认定这是个在外交上孤立法国的大好机会,立即将此消息透露出去。得知法国将要强行吞并卢森堡,德意志民族主义的怒火顿时被点燃了,民意强烈反对法国的无耻行径。
正如俾斯麦所料,拿破仑三世要强行吞并卢森堡的消息泄露出去后引起了英国的强烈不满。英国本土的安全全凭一道并不宽阔的英吉利海峡屏障,所以英国对海峡对岸任何领土的变更都非常敏感。尤其是比利时,其著名良港安特卫普距离伦敦不过300公里。而卢森堡是比利时的屏障,拿破仑三世强行吞并卢森堡其醉翁之意正在比利时。
随后关于卢森堡危机的国际会议在英国的倡议下在伦敦召开。与会的有普鲁士、法国、英国、俄国、奥地利、意大利和荷兰。普鲁士和法国都没有压倒对方的把握,所以会议最终作出了最有利于英国的安排,卢森堡成为中立国,所有的与会国共同担保其独立与安全。
拿破仑三世在这次会议上遭到了彻底的失败,本来已经谈好的买卖被俾斯麦给破坏了,自己还被迫承认了卢森堡的中立地位,并且因此还得罪了英国,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卢森堡危机后,拿破仑三世才真正意识到普鲁士不但已经强大到了他根本无法操弄的程度,而且还已经成为法国最危险的对手。为了给未来的普法战争作准备,拿破仑三世开始了积极的外交结盟工作。但正如之前所说,拿破仑几乎得罪了每一个国家,没有谁会帮助他这个皇帝,法国被彻底孤立了。
第494章 贸易和殖民
克尔曼省的动乱基本平定,当地的土地改革重新提起并靠着军队强力推行。当地农民都在歌颂沙阿呢。
穆沙拉夫总算出了一口气,经过这样的情况后,土地税开始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更改。而法尔扎迪辞职后,内阁中就再也没有阻碍自己的人,想要继续推行计划的阻力小了很多。
接下来要上马的是苏门答腊的环岛铁路和东方铁路。地理已经勘探好了,就等材料准备好,他们就开始进行大建。
“大维齐尔,这是巴格达方面的报告。建设已经进入收尾阶段。”
历经八年,巴格达建设终于要完成了。其面积达到了7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31万,而且还在不断增加。
随着通往德黑兰、巴士拉和摩苏尔的铁路完成,巴格达也在发挥自己的地理优势发展各种产业。其中农业和贸易恢复的最快,然后是各种轻工业。
最为重要的是巴格达城中修建的一系列大型建筑,除了沙阿居住的王宫,还有巴格达大清真寺,规模和君士坦丁堡的阿亚索菲亚相同。
此外,泰西封的塔克基思拉宫也修缮完成。历时四年,花费1152万里亚尔。并且对民众开放,很快沙阿发现这种奇观能极大提升民众的国家认同。因此决定建造更多的建筑,也是为了复兴波斯文化。
“这件事要马上汇报给沙阿,再过不久就该迁都了。”
德黑兰好是好,但为了要控制阿拉伯半岛和美索不达米亚,巴格达还是最好的选择。
“好的,还有大维齐尔,这是我国去年的贸易情况表。”
去年伊朗的进出口总共是4.5亿里亚尔。其中出口2.4亿,进口2.1亿,顺差3000万里亚尔。
这几年的贸易表都不用看,肯定是煤油和其他石油产品排第一。事实也的确如此,煤油、润滑油和其他石油产品占出口的65%。其次是纺织品,占13%,染料占8%。农产品和其他工业品占14%。
进口方面,粮食和众多工业原料占大头。其中还有一部分是转口贸易而来,因此就显得数额特别大。
“这个橡胶怎么进口这么多?”
穆沙拉夫看到从巴西进口的橡胶增长了320%,感觉有些不对。
“这个是大不里士的动力研究所订购的,他们说是已经改进了自行车,因为要用到大量橡胶,所以进口。”
既然是这样,那大维齐尔就没什么想说的了。一切要以沙阿为首。
除了这些,穆沙拉夫还在进行另外的政策,就是整合殖民地的经济,维持殖民地的秩序。
东非成为大维齐尔的第一个目标,当地的各种公司相互竞价,扰乱了当地的秩序,同时当地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来发展。在得到沙阿的同意后,政府推动了当地四家主要的大型企业合并成联合东非公司,这家企业中,王族拥有三分之一的股份,政府拥有50%的股份,剩下的为商人和贵族所拥有。
公司掌握着99%的象牙、68%的粮食和43%的棉花贸易,一年收入在1300万上下。而公司最近打算向着工业方向发展,比如食品工厂什么的。
而东非也在不断向北扩张,去年七月,统治索马里北部的马吉尔廷苏丹国正式向伊朗沙阿效忠,并且改信什叶派。
他们的加入,让伊朗的势力延伸到哈丰角一带。当地的牲畜成为主要出口产品,这对于伊朗来说又是开疆拓土的一大胜利,这个时代你要是没有殖民地说出来都让人笑话。瑞典因为放弃了加勒比海的殖民地被认为是耻辱,毕竟连殖民地都管理不好,你怎么赢得其他人信任?
“联合东非公司的垄断权需要加强。”他自言自语着在草案第七条添上补充条款,“凡出口象牙、橡胶者,必须经由公司特许。”这条规定或许能彻底掐断英国商人在索马里海岸的走私网络。但真正棘手的是接下来的内容——如何处置那些拒绝改信的索马里部落?
马吉尔廷苏丹在哈丰角建立的什叶派经学院遭遇袭击,三名传教士被长矛刺穿胸膛,尸体挂在椰枣树上示众。穆沙拉夫的指节在桌面上敲出沉闷的节奏,这已经是本月第三起类似事件。
给桑给巴尔驻军司令发报,“他头也不抬地下令,“调两艘武装蒸汽船巡视哈丰角,但别开火。”从抽屉取出一份盖着狮头火漆印的文件,“按这个名单,把各部落酋长的儿子们'请'到德黑兰留学。”文件末尾附着一串波斯语标注:特别关注哈维亚部落首领的次子——该青年曾在麦加朝觐时与瓦哈比派学者密切往来。
殖民地治理从来不是慈善事业。穆沙拉夫翻开东非总督刚送来的预算表:去年用于修建清真寺和医院的支出高达47万里亚尔,而同期军费开支仅有23万。这种“文化先行“的策略在桑给巴尔效果显著——当地已有40%的斯瓦希里商人能背诵简单的《古兰经》什叶派章节,但在索马里干旱的荒漠地带,教诲显然敌不过祖传的部落律法。
“大维齐尔,也许要让他们看到枪炮的威力。”,秘书在旁边建议,既然软的不行,就来硬的。那枪炮一阵突突,把他们突突怕了就好了。
“要是真这么简单就好了,每个部落都是全民皆兵。他们对索马里当地情况也熟,一旦躲藏起来,我军就成为他们的活靶子。”
这也是伊朗遇到的麻烦,索马里部落不比黑人部落。当地的政治军事建设比黑人高了好几个维度,因此对战争的适应能力更强。一旦陷入持久战,伊朗将不堪重负。
“告诉东非总督,最近还是不要太过于刺激当地。用利益拉着他们,不让他们掉队就行。”
东非现在的扩张方向是在西面和南面,北面目前到此为止。殖民也不是疯狂扩张一切,都是有个度的。
“这些就拿给沙阿看,这些马上发到东非。”
“是”
穆沙拉夫松了口气,现在,终于清静了。
第495章 加快非洲殖民
桑给巴尔的石头城,原本是桑给巴尔苏丹的王宫,现在是伊朗东非舰队驻地。
桑给巴尔苏丹如今已经是伊朗巴格达的一位普通贵族,因为想要脱离伊朗控制和英法接触,结果被伊朗发现,伊朗军队直接打进石头城,俘虏桑给巴尔苏丹,接管了全国。
总督府将伊朗东非重新划分成为十四个区,每个区设立行政长官来稳定当地情况。同时下令严惩反抗者,不听话的自由黑人就是驱逐。同时引入伊朗移民,此时东非人口将近七十万,其中伊朗人占85%,黑人占10%,华人占5%。
法赫塔的殖民总督府,十四位行政长官正在获得总督派的任务。有的是驱逐黑人,有的是发展贸易,有的是保卫边疆,总之什么都有。
来自大湖区的行政长官主要负责和对岸的黑人王国打好关系,对岸的诸多王国开始了相互战争,因为他们大量吸收了被驱逐的黑人,他们的力量得到了很大的增长。而随着伊朗商人的到来,他们的纷争也出现了。
北方湖泊区域的主要王国是布干达和班约罗,这两个国家长久以来密切联系,既有暴力冲突也有友好来往。布干达王国正用伊朗商人走私的步枪武装军队,而更南边的尼亚姆维济部落联盟则用象牙从桑给巴尔换来了两门火炮。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但无一例外都是寻求伊朗支持。
总督府窗外突然传来整齐的脚步声。一队戴着白色包头巾的宪兵正押送几十名黑人囚犯前往码头,这些人将被流放到索科特拉岛的盐场——那里新建的劳改营死亡率高达四成,却为伊朗提供了东非50%的食盐产量。
法赫塔的行政长官开始说话:“布干达国王上个月秘密接待了英国探险家斯皮克。我们截获的信件显示,他们以二十支步枪换取象牙通行权。”他展开一张炭笔画,上面是穿着阿拉伯长袍的商人在指导黑人士兵装填弹药,“这些所谓的'桑给巴尔商人',实际是英国雇佣的印度佣兵。”
虽然不知道英国人是从哪里出来的,但这对于伊朗不是个好消息。一旦某个国家完成当地统一,伊朗想要剿灭他们就难了。
“各位要记住——我们要的不是领土,而是秩序与利润。”,总督大人再次重申,不要有任何仁慈,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
在像飓风那样吹遍全世界的激烈的贸易竞争中,丢掉市场就是无法弥补的损失;取得市场对于国家的强盛来说是一种极好的收获。科技的进步和勘察非洲的完成则为殖民提供了客观条件,而伊朗又在政府的推动下持续不断的殖民,而且还是好殖民的东非,可见选的地方也很重要。
布干达的主要特征就是高度重商的对外政策,寻求控制本地区的经济资源,由一种先进的军事文化来驱动。而战争是获得商业、经济和领土支配权的政治手段。因此这也是频繁发动战争的原因。
大湖区的这些国家之间的来往是既有战争又有贸易。例如,布干达与邻国的关系就是实用主义的:有时用贸易和经济影响,有时则使用武力,因为它想建立一个既是疆域的,同时又是“非正式”的帝国。
而伊朗要征服这里,直接冲突代价很大,所以,要是有其他办法,伊朗可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支出。
当会议进行到下午时,来自内陆最偏远辖区的新任长官紧张地汇报:“我们区的移民死亡率高达40%,主要是疟疾和黑人投毒.”总督不耐烦地打断他:“下周会有两船钦察医生抵达,带着德黑兰医学院特制的奎宁药丸。至于投毒——”他转向军事长官,“把最近俘虏的尼亚姆维济巫师吊在边境树上,记得往他胃里塞满碎玻璃。”
所有行政长官领命离开,他们要做属于自己的事情。而对于总督来说,如何获得更多的资金仍是第一任务。
农民们被鼓励生产经济作物以供出口,他们主要在中央高地种植咖啡、茶叶、剑麻、除虫菊等经济价值高的经济作物以供出口。同时还勘探到了铁矿和煤矿,开始雇佣劳工进行开采运输。可以说,伊朗的非洲经济是最活跃的。
而此时欧洲各国对非洲内陆领土的实际占领进展不大,但欧洲人的各种传教活动和勘探活动正在积极进行。他们借反对奴隶贸易或保护自由贸易为名,在沿海建立了不少商站和殖民据点,并试图深入靠近沿海的内地国家,有时甚至直接诉诸武力。然后与当地非洲首领签订了一系列条约。这些条约大致包括以下内容:禁止或限制奴隶贸易;允许传教自由或贸易自由;废除活人祭等传统习俗;接受欧洲国家保护或租借条件。
上一篇:说好打穿港综漫威,竟然吞噬星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