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波斯帝国1845

波斯帝国1845 第173节

  而且,现在收入的一半都是通过出售煤油来获得。年景好的时候这样自然没问题,如果煤油卖不动了,那收入肯定是要没个大半。”

  “大维齐尔,您是不是有些太敏感了。”,工商大臣拉巴尼说道。

  “现在世界各国都在用我国生产的煤油,而且用户还在不断增多。仅远东,去年的出口就比前面增加了三分之一。更不用说欧洲和美洲各国。至少未来三十年,不用发愁这个。”

  “说的容易,但过度依赖一种东西总是不行。西班牙过度依赖美洲的金银导致衰落,这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窗外的德黑兰正午阳光透过彩色玻璃窗,在财政预算草案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穆沙拉夫注意到内政大臣法尔哈迪始终沉默,这位掌管地方行政的老狐狸正在记事本上画着复杂的图案。

  “法尔哈迪大人,”穆沙拉夫突然点名,“克尔曼省去年上报的耕地面积比实际少了三成。”他推开一叠地契副本,“而这些‘遗漏’的土地,恰好都是一些贵族的牧场。”

  法尔哈迪缓缓抬头:“大维齐尔既然调查得这么清楚,想必也知道那些牧场养着帝国三分之一的军马?”

  “当然,我当然知道。但据我所知,这些都是临时更改的,也就是说,为了躲避税收,他们将耕地变成了牧场,这就是为了少交一些税。而且,他们您的同乡。这巧不巧?”

  “这么说,大维齐尔认为,我给他们提供了庇护?”

  “或者,您要不要说明一下,您是怎么做到一个星期之内突然增加了6000亩耕地的?”

  会议室里剑拔弩张,但一个声音突然闯入。

  “邮储系统试点可以从马赞德兰开始。”一直沉默的交通大臣突然开口,“那里有全国最密集的邮政网络。”

  “可以,这样最好。”穆沙拉夫顺势展开羊皮地图,指着上面朱笔圈出的区域:“还有,首批六个试点省份,土地税按新标准减免,但必须接受政府派驻的核算师。”

  法尔扎迪被这莫名其妙的事情给弄的头晕,不过有一点他肯定明白。政府知道自己做的那些事,要么等沙阿回来坦白,要么继续隐瞒。但这样的事又不是他一个人做的,全国各地都有。怎么就揪着他不放?

  “既然如此,各位可以回去了,散会。”

  大臣们陆续离去时,穆沙拉夫独留财政大臣、农林大臣和交通大臣。后两个是一起共事的老同事,前一个则是他提拔上来的新秀。

  “穆沙拉夫,你今天真的差点危险了。法尔扎迪也是重要的贵族,他的爷爷曾经当过大维齐尔。如果他要是召集其他人,你这……”,沙姆哈尼有些责怪对方。

  “我应该对你说过,这是一场硬仗。如果不能改变,那么法国国王路易十六就是你我的结局。他们必须要拿出钱,哪怕要了他们的命。”

  改革从来不是请客吃饭,那些写在漂亮公文上的数字,最终要靠铁与血来实现。这是阿米尔给他最重要的忠告。

第475章 巴库

  “话是这么说,但还是先推动邮政储蓄,这是最安全的。”

  正好农民和工人们也有了钱,可以让他们存入邮政储蓄,地方也可以利用其进行投资。

  “不管是什么,都不会阻碍我的脚步。”,穆沙拉夫这么说。

  政府发布公告,宣布要将土地重新分类,并按照级别征税。同时在德黑兰和马赞德兰启动邮政储蓄试点,并派人去宣传政策。

  纳赛尔丁此时已经到达了巴库,这座石油城市如今愈发繁荣。靠着煤油出口就可以赚取大把大把的钱。

  当然不仅是煤油,还有润滑油和其他产品。现在对石油的开发程度不足10%,还需要更加努力才行。

  报纸上到处说着沙阿的行程,能有这么高频度视察的君主可真是不常见。就算是欧洲最亲民的拿破仑三世也是去军营,他也不会去乡下和农民面对面交流。

  每个油井都在将石油从地下抽出,随后送到加工厂做成其他产品。纳赛尔丁亲自看到现在的石油生产线,作为伊朗重要产业,他必须要重视起来,

  在巴拉哈内炼油厂,蒸馏塔散发出的热浪让随行官员不停擦汗。工人们赤着上身,用长铁钩调整着铜制管道的阀门,暗褐色的原油在管道中汩汩流动,最终分离出煤油、润滑油和沥青。

  厂长骄傲地展示着最新产品:“这种精炼煤油点燃后几乎没有黑烟,伦敦的贵族们愿意多付30%的价钱。”但纳赛尔丁的目光却被墙角堆放的陶罐吸引——那里装着提炼失败的残渣,正被廉价卖给农民当杀虫剂。

  各种石油产品成为伊朗的第一出口货物,东到日本、西到英国,都需要伊朗的煤油用来照明。

  而且伊朗特别注意产品的质量,在这之前,市面上用于照明的煤油,质量参差不齐,不仅是点燃的时候有大量的烟尘,而且还有一股刺鼻的味道,有的甚至还很危险,因为产品中包含了没有过滤掉的汽油。而伊朗生产的煤油不仅解决了这一问题,另外还建立了销售渠道。比如会让装载着产品的马车到街道上直接销售。为了打开陌生客户的市场,下面还经常赠送各类礼品给消费者。

  远东和印度地区成为快速增长的新市场,上海、加尔各答等地的洋行开始在报刊上大肆做广告,售卖煤油以及煤油灯。而就算是英国人也不得不承认,这东西他们生产不出来,只能从伊朗进口。

  而为了推销煤油,销售人员花样百出,比如免费试用煤油灯,还赠送毛巾、肥皂、香水、糖果等,甚至免费赠送部分灯油。这些由煤油灯,不仅款式新颖,而且亮度也比传统的蜡烛要高很多,这些煤油灯得到各地上层人士的热烈欢迎。同时使得很多原先不可能或者不值得在夜晚进行的活动得以开展,这为夜间生产与生活的活跃提供了必要条件。

  “现在工人的薪水有多少?”,纳赛尔丁询问。

  “就算是初级工人,每年也有480里亚尔。当然熟练工人就更多,我们还为他们提供免费的市内交通和火车票报销。可以说没有哪家公司比我们更好。”

  这样的话就很好了,高工资提高工人的积极性。并且石油区还配套医院、学校等设施,方便了工人近距离照顾家庭,他们的妻子也在这里做一些工作来补贴家用。

  公司甚至还做出一种惊人之举,他们为每位工人开通了一个医院账户,每月强制扣下一定的薪水存入。等工人生病或者受伤,费用从这个账户中出。这种破天荒的举动把工人感动的不要不要的,尽管他们的目的是让工人尽量少生病,这样才能让他们连续不断的干活获得更多利润。

  还记得之前来到巴库,连片的石油喷井让纳赛尔丁印象深刻,而且这些喷井有许多诨号,如“奶妈”“金色市场”“魔鬼市场”等,听说有一口名叫“友谊”的喷井每天能喷出4.3万桶,连续喷了5个月。可见当地的石油储备之丰厚。

  “这样吧,去附近逛逛,这里已经没什么可看的了。”在四周走动一番后,纳赛尔丁说起自己的打算。

  “遵命,我这去安排。”

  坐在马车上,看着在路边田地里忙忙碌碌的农民,城市中来来往往寻找工作的农民工,摆摊售卖商品的巴扎商人,勃勃生机万物竞发的世界犹在眼前。

  到了晚上,纳赛尔丁乘坐的马车刚到宴会厅门口,就看见高官市长带着官员和当地贵族在门口等候着。他一走下马车,高官就上迎接着沙阿说道。“欢迎沙阿来到这里,您能到来是我们的荣幸。”说完后就指引着纳赛尔丁走进了大厅。

  在大厅内沙阿走上前台,举起手中的酒杯,对巴库的一众官员和贵族们发表着祝酒辞。“在巴库我看到,富饶的民众在安静祥和的生活。这都离不开在场的诸位努力的成果,我向你们表示感谢。”

  “一切为了国家,祝沙阿身体健康。”

  “干杯!”

  与众人一起喝下了这杯酒后,纳赛尔丁在市长的带领下,来到了当地主要官员和贵族面前。市长小声地介绍着这些他们,而沙阿则对每个人都说着鼓励和嘉奖的话。

  巴库如今的发展也是所有人愿意看到的,只有这样他们的生活质量才能上升。并且只要油井源源不断产生收益,国家对这里的投资就不会减。

  巴库的发展势头甚至一度超过大不里士,作为连接南北地方的枢纽,巴库的铁路公路发达,同时还开通了马赞德兰到巴库的航运路线。每年都有数不清的人来到这里学习和参观,同时俄国的阿斯特拉罕也有固定航线,从巴库运送煤油,然后从阿斯特拉罕运送谷物,形成这样的贸易循环。

  本来纳赛尔丁还想在这里多呆几天,但他得到消息,俄罗斯沙皇已经要到达索契。不得不改变计划,坐上火车,前往他的终点站。

第476章 索契

  亚历山大二世走下马车时腿都是软的,这路程也太折磨人了。

  从圣彼得堡出发,做火车前往莫斯科,然后乘船经过伏尔加河到达察里津,然后换船走顿河和亚速海前往克拉斯诺达尔,最后做马车到达索契。

  这一路上的辛苦只有他和他的大臣们知道,但这也让他更加明白铁路的重要性。

  “陛下,您没事吧?”,戈尔恰科夫询问。

  “没事,赶紧进去吧,把事情解决了。。”

  戈尔恰科夫和其他人员随着沙皇进入索契,看着升起的伊朗国旗和伊朗士兵,一股屈辱感涌上亚历山大心头。祖先的土地啊,就这么被人占领,他无能啊!

  不过,一进城里。他就看到当地不仅没有混乱,反而井然有序,当地民众竟然还能正常上街。完全不像战后那样。

  伊朗对于高加索的俄军占领区采取军管,日落之后实行宵禁,同时严打犯罪分子,那些不长眼的都在市中心吊着呢。

  那些战俘也得到了用处,他们到处修路和砍伐树木。为当地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以至于当地的俄罗斯人都欢迎伊朗军队的到来。

  当亚历山大二世出现在他们眼前时,俄罗斯人觉得自己要不要申请移民到伊朗或者其他地方,只要不是俄国国内就行。

  “这些吃里扒外的家伙!”

  看着一脸幸福的农民,沙皇气的要吃人。他们难道忘了自己是哪个国家的子民吗,看来这里还需要更多俄罗斯人定居。

  俄罗斯每占领一块土地,最主要的控制与治理的手段有四个:首先是把不听话的或者由反抗意思的全都屠戮。

  其次,实施“腾笼换鸟”的人口置换政策,即把新占领的领土的原住民全部迁移到俄罗斯的其他偏远的地方,将俄罗斯族人移民进来,短期内就实现“鸠占鹊巢”;再然后,实施俄罗斯化政策,几十年后,新占领的土地的一人一畜,一草一木都是俄罗斯的色彩,原住民的文化、特征全都消失得无踪无迹,就是空气都变成了俄罗斯族的味道。

  最后,也就是英国的老套路,分而治之。将大的民族分成小的,让他们无法做大。这招屡试不爽,非常好用。

  俄国政府为了吸引农民迁往北高加索,出台了多项政策,启动了这一地区农民的迁移工作。比如:沙皇政府每半年会选出300到500户农民家庭进行搬迁,这些家庭必须马上赶到北高加索边境,之后军方会帮他们安置到新建立的村子里。

  政府答应给土地、财产和特别权利,还减少税收,提供便宜贷款,不用服兵役,还能保留自己的话、信仰和风俗。而俄罗斯移民到来后,北高加索地区在人口、社会和经济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本居住在那里的山地居民在土地、资源和文化方面感受到了压力,民族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不过不要以为移民生活很好,北高加索地区社会政治环境复杂,管理混乱,这不利于移民安置和地区稳定。另外,内地农民对那片地区不太了解,再加上路途远、交通难、环境苦,这些因素都让民众感到痛苦,直到伊朗的到来才让他们过上一段时间的好日子。

  戈尔恰科夫和当地的驻防军官交涉,得知沙阿将在明天到达。并且他们为沙皇备好了住处,请稍作休息。

  行吧,一路上的行程也是累了,沙皇去休息,他们负责准备谈判。

  根据伊朗递交的先行谈判条件,锡尔河北岸以及佩德罗夫斯克是保不住了。其他的没啥问题,无非就是战俘交换啥的。

  不过这次代表团,也有财政大臣米哈伊尔的加入。他们还是准备重新讨论一下和伊朗的通商事宜。

  俄国的经济情况已经是众所周知的秘密,工商业发展举步维艰。而税收缺口需要补上,那么关税自然是重中之重。

  俄国每年的关税大约在5000万卢布上下,占俄国全面收入的五分之一。但比起此时英国上千万英镑的关税还显得微不足道。

  因此,想要提振经济,就必须扩大贸易。和伊朗的商贸条约需要重新议定,多一个国家多一份收入。

  而且,现在的伊朗也充当着中介的作用。转口贸易兴盛,虽然对于英国这种海军强国来说不用,但不代表其他国家不需要。

  伊朗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远东贸易国,就算是拥有广阔殖民地的荷兰也不得不屈居第三。大量远东的商品经过伊朗转手运送到欧洲,特别是奥地利和普鲁士两个国家。

  俄国虽然和远东接壤,但运输成本太高。因此就算是圣彼得堡的贵族,也得需要从伊朗进口商品。因此,一份更有利的贸易条约至关重要。

  根据米哈伊尔的计算,如果和伊朗签署协议,每年可以产生至少200万卢布的关税以及1800万以上的贸易额度。而且和伊朗贸易,也能稳定高加索和中亚地区的局势。可以说是好处多多。

  “现在的情况看,我们和伊朗的贸易协议可以有很大的可能成功。他们需要粮食,而我国正好大量出口,两国之间可以互补。甚至我们还能利用粮食反过来控制伊朗。”

  米哈伊尔提出的观点很独特,但可惜大部分俄国人不明白这个,他们只知道俄国对外战争输了。就像克里米亚战争一样,强大的舆论压力使得沙皇的身体大不如前,最终一命呜呼。

  “应该庆幸我们没有那些讨厌的报纸,只要封锁住消息,他们就不会发现。”

  “那这个怎么办?沙皇亲自前往,这无论如何都瞒不下去。”

  戈尔恰科夫想了一下,说道:“这样,就说沙皇屈尊前往,给予伊朗来之不易的和平。”

  只要审题在自己手中,还不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那就这么说,趁着符合没来,赶紧想想怎么谈判。”

  这次是俄国和伊朗一对一的谈判,这下可没有其他国家充当调解人。以往那些极限施压不管用了,不如想个别的办法。

第477章 落定

  第二天,纳赛尔丁也到达了索契。军官们都前往欢迎。

  “伊斯法哈尼将军,伊朗不会忘记你的功劳。”

  “请沙阿放心,我会用生命保卫伊朗到最后一刻。”

  和军官们说了一些话,纳赛尔丁也没忘记今天的目的,赶紧带着代表团去市中心的政府大厅,别让人等急了。

  亚历山大二世已经等候多时,纳赛尔丁一进门,就上前握住他的手。

  亚历山大二世的手掌冰凉而潮湿,纳赛尔丁能清晰地感受到这位沙皇指节微微的颤抖。

  戈尔恰科夫正用绸缎手帕不停擦拭着单片眼镜——这个细节被随行的阿卜杜拉敏锐地捕捉到,他在备忘录上记下:“俄方谈判代表紧张程度超出预期。”

  “陛下远道而来,想必对黑海风光还算满意?”

首节 上一节 173/2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说好打穿港综漫威,竟然吞噬星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