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波斯帝国1845

波斯帝国1845 第171节

  而方案最后一个重点,则是在殖民地上。伊朗拥有大量的殖民地,虽然也获得了收入,但多是贸易和关税,他们的潜力不只是这些,还需要进行改变。

  殖民地中生产价值最大的:黄金、象牙、香料。这些都有公司进行经营,其中政府占20%到35%的股份。但黄金是金本位货币中的依靠,穆沙拉夫想的是将兰芳的黄金公司进行国有化,100%的政府持股。另外将秦尼斯坦的矿产、铁路进行不同程度的股份收购。东非地区则尝试进行贵族土地征税和黑人税收。

  “停!”,纳赛尔丁喊停。这些措施已经超出他的预料,如果这么做,那些贵族很快就要找来算账,这损失的可不是一星半点,而是要他们的命。

  “沙阿……”

  “你这个储蓄和累进税可以先进行试点,其他的,需要再商议一下才行。毕竟这只是初始方案。”

  “您说的对,是臣有些急功近利了。”

  穆沙拉夫将自己发热的脑子快速冷却下来,这些方案五年内肯定实现不了。而且自己也不知道这个大维齐尔位置能做多久,别看阿米尔当了17年,人家那是关系摆在这里。沙阿无条件信任,你能怎么办。

  而且自己在政府里也遇到了阻碍,一些内阁官员因为财政问题进行扯皮。加上最近的专家会议选举,政府维持稳定就已经不容易。

  “我希望你能够重新写一份方案给我,再过不久,恐怕就要在会议上讨论了。”

  “是”

第469章 准备和谈

  穆沙拉夫也是在深思熟虑后拿出财政改革方案,之前在财政大臣的位置上,他就制定了初步的方案。将石油公司的收入拿出一部分存入银行中,同时紧盯证券交易所交易,发生异常就用这笔钱提供支持。

  证券交易所的不正常波动一般是是经济危机的前身,因此储备一些资金,可以让危机的伤害降到最低。这个方法的确有效,德黑兰证券交易所是世界交易所中不正常波动数量最少的。

  这次的财政革新也是为了扩大收入,让财政更加健康。不能将所有负担都在老百姓头上,贵族和富人也得多承担一些。另外石油生意这么好,如果和其他国家打起价格战,那收入可得腰斩。因此,从全世界各地掌控石油也是必须的。

  法国和伊朗合作在西非探索油田,结果除了少量油气,一点油没有见到。法国不愿意再投入这赔本的买卖,最终伊朗以650万里亚尔的价格购买了法国手中的石油业务。此外还有墨西哥的石油业务、南邦联的石油业务伊朗都参与进来。但还没有探索出大规模的油田。

  至于北边,西牟鸟石油控制了大部分的炼油厂和油井,真正做到了从开采到销售的全流程掌控。借着自身的实力,拉拢部分白人资本加入,并且赞助了不少地方议员和州长的选举资金,拉拢他们为企业保驾护航。

  伊朗有点像霉菌,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有他们。也就是现在还是煤炭的天下,再过十几年,石油才会展现出自己的作用,而伊朗就要让这一天快点到来。

  俄国方面回复的倒是比平常要快,提出在罗斯托夫会谈。因为伊朗已经开始猛攻克拉斯诺达尔,而俄军的援军却一直没有来,指挥部距离前线又太远,穆拉维约夫只能尽一切力量来支援。

  在东边的支援俄军,在先头两个师遭到伊朗和切尔克斯骑兵部队的毁灭性打击后,像是被打断了精气神一样,迟迟不能突破敌人的拦截。而且其指挥官还发来消息叫苦,敌人骑兵一直在自己侧翼徘徊,让自己不能全力进攻敌人的拦截。

  而在中路,由高加索第三、第四、第五军团组建的俄军也悲剧的被两个军团的伊朗军队队所挡在距离克拉斯诺达尔十公里的地方。

  穆拉维约夫焦心力悴的问道。“现在战况怎么样?”

  面对将军的询问,参谋摇了摇头。“还是没有改变,目前各部都被挡在克拉斯诺达尔周围迟迟没能突破敌人的拦截。”

  “再想想办法吧。”

  “我已经给前线指挥官发报了,要求他们竭尽全力增援。不过目前依然没有进展。”

  听到穆拉维约夫的话,莫克洛夫忍不住建议道。“要不然再抽调部队加大攻击力度。”

  听到参谋的建议,穆拉维约夫直接说道。“现在哪里还能抽调出部队,目前军队基本都在一线了,后方留守的部队已经抽调到最低限度。已经没有兵了。”

  想想也是生气,偌大一个高加索近三十万的兵力,现在居然抽调不出人来。这谁能信?

  “我也知道后方抽不出部队来。我是说从前线每个军团抽调一点部队,然后将他们投入到战场。”

  “这样是行不通的,兵力少了没用,而兵抽多会影响的战线问题。这样是绝对行不通的。

  我给你分析一下这样做的后果。首先附近能在两天路程之内的抽调部队,只有依然和敌人对峙的边界线的队伍。而按照你的计划,至少需要抽调一个团才能起作用。而这么多只团级部队的调动,想要掩人耳目,可以说是非常困难的。”

  穆拉维约夫喘了口气,继续说。

  “哪怕敌人没有发现,只要部队出现在克拉斯诺达尔作战,将不可能保守住这个秘密,而这时候敌人一定会对边境发动攻势。到时候要是没能给解围,我们的部队将有非常大的可能陷入敌人包围之中,这么大的责任足以让我们成为俄罗斯的罪人。”

  听到穆拉维约夫的解释,参谋终于知道可怕的后果,所以他难得的为自己辩解一下。“现在的战局原始还没有改观,我怕圣彼得堡方面会没有耐心。”

  “但沙皇会怪罪……”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

  而就在穆拉维约夫叹气的时候,克拉斯诺达尔的战斗终于平息了。伊朗军队彻底击溃了守军占据了这座要点城市。最后一支成建制的部队,被伊朗军队所剿灭。

  此战,俄军损失高达四万五千人。没人会想到俄罗斯会在与伊朗又一次交手中败下阵来。

  既然如此,那么就需要有人对此负责,所以穆拉维约夫就自然成为替罪羊。虽然最终决定没有下来,但肯定是调离。

  再来是和谈,亚历山大决定就在索契和谈。这场仗怎么说都是自己输了,虽说可以动员兵力继续打下去,不过这不符合目前的环境。

  而这场战斗也让不少人看到目前军队需要增强,不然不足以保证国土的安全。因此一场更大规模的军事改革登上舞台。

  随后一个对海军的提议,也是因为这些年各国海军发展迅速,已经让沙皇感到威胁。就连伊朗也听说正在同时建造三艘舰船,俄国也不能落下。

  而且,虽然这次只是与伊朗陆地交手,但是谁知道下次交手,伊朗会不会动用其海军。而且俄国黑海沿岸属于富裕的地区,自然需要作出应对。沙皇迫切增强陆海军实力,应对周围的外交环境。

  此时战争已经让俄国损失接近十万人。不过伊朗士兵也不是刀枪不入,损失也不小。在军方统计的数字中,关于阵亡、失踪、受伤的官兵达到一万八千多人。如果算上盟友的损失,那将接近三万。

  双方都有停战的需求,那么伊朗方面也同意了将谈判地点定在索契。况且秋天已经到来,要是又要等明年春天,不如提前和谈结束。

第470章 南美洲战事

  纳赛尔丁看着军方递交的报告沉默了,光是这些人的抚恤金就是一大笔钱,而且加上损失的武器装备,还有消耗的军用物资,加起来这一仗基本花费在6000万里亚尔左右。真可谓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幸好双方都有顾忌,才控制了规模,要不然一场全面战争很有可能爆发。

  不过最后结果总算是好的,要是这场战争打输了,才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而这也给纳赛尔丁提了个醒,历史已经改变,每一步都要做好准备再走。

  “沙阿,俄国送来了和谈提议。沙皇将在索契和您见面。”

  纳赛尔丁知道亚历山大二世得选这个,一来是认为伊朗不会把他怎么样,二来是塑造一个深入虎口的形象,让俄国国内民众看看,自己为了帝国的利益可以这么做,你们为什么还要和沙皇作对。

  “我倒小看了他,还以为沙皇在保罗之后都失去勇气了。”

  毕竟保罗沙皇和他父亲彼得三世一样,都是精普(普鲁士)。特别是彼得三世,直接把普鲁士从危难之中解救出来。不过自古以来,过度亲近其他国家的君主下场都是惨不忍睹的,他们两个也不例外。

  在这之后,历代沙皇对外也是挺强硬的。也因此,当亚历山大二世重蹈他伯父和拿破仑的会面时,可以想象他的心情是什么。

  纳赛尔丁感慨了一下,就让大维齐尔安排前往索契的火车,这次见面的影响力不亚于提尔西特会晤,因此非常重视。

  纳赛尔丁把军方的清单放下,在这下面,还有一封信,是远在波利斯的儿子所写。

  当欧洲的目光转向俄伊战争时,南美洲的事情进展相当顺利。北半球的秋冬正是南半球的春夏时节,阿巴斯此时正在清理阿根廷内陆地区的人,不合作的要么被打败,要么就流亡。但实际上也没有多少人反对,他们苦布宜诺斯艾利斯已久,自然是支持阿巴斯的,哪怕对方的信仰不一样。

  此时阿根廷控制的只剩下布宜诺斯艾利斯省,这里聚集了大量的阿根廷人口,在不断被伊朗军队突破防线的情况下还能数次发动反击,可见这个地方的实力。

  阿根廷和乌拉圭的同盟军屡次对巴塔哥尼亚进行攻击,他们的武装商船也炮轰波利斯港口。而伊朗派来的三艘军舰就承担起了巡视的工作,这才让敌军袭击变得越来越少。

  巴拉圭已经占领了阿根廷的商议领土,转而向巴西进攻。南美洲战争进入到了新阶段,阿巴斯迫切需要父亲的支持,于是写了信,希望父亲能够支持他的霸业。

  信的后面还附赠了一张清单,包括火炮、步枪、火药、炮弹等,这些仓库里还有一些,正好可以给了他。也算是清库存了。

  至于另一个敌对国家智利,巴塔哥尼亚选择拉拢秘鲁和玻利维亚来抗衡。玻利维亚是个弱的,所以重点就放在了秘鲁。

  秘鲁也是第一时间前往波利斯,和总督穆斯塔法会谈。因为对智利扩张的担忧,秘鲁想要获得更多的盟友,来保护他的鸟粪矿产。

  秘鲁沿海盛产鸟粪,早在印加时代就在农业中广为施用。从1845年开始,鸟粪和硝石的出口繁荣促进了秘鲁工业化的启动。当时英国推行集约农业,德国开始搞农业化学化,两国都需要大量肥料,国际市场对鸟粪需求的激增和价格上涨,推动了鸟粪的发掘和出口。

  在二十年里,秘鲁共出口鸟粪680余万吨,收入近5400万英镑。但它并没有给大多数人带来好处,因为鸟粪收入的一半以上被用来扩大文官人数和军队,剩下的包括扩建铁路网、还清内外债务等。并且使国家越来越习惯于依靠外国贷款。

  当智利虎视眈眈时,秘鲁也开始合纵连横。他先找的是曾经组建邦联的玻利维亚,和他签订同盟条约,规定要是智利打过来,他们就一起出战。但就凭他们这些军队,恐怕也不是智利的对手。因此,当巴拉圭战争爆发后,他们自然就找上门来。

  巴拉圭的洛佩斯自然是同意结盟,他的野心可不只是规划的那样。他想统一玻利维亚,巴西大部分,最后成立一个史无前例的巴拉圭帝国,他本人就是帝国皇帝洛佩斯一世。

  因此他也很快签署同盟条约,三国同盟正式成型。

  而在波利斯,秘鲁特使曼努埃尔和穆斯塔法讨论情况。但显然穆斯塔法对贸易和国际承认更有兴趣,至于智利,巴塔哥尼亚反对,但不会加入对他的战争,这是由地形决定的。

  此时的南美洲陷入了最混乱的时候,巴西、阿根廷、巴拉圭、乌拉圭和巴塔哥尼亚打的正欢、秘鲁和玻利维亚组建针对智利的同盟、格拉纳达、厄瓜多尔和委内瑞拉更是摩擦不断。这样的情况下,巴塔哥尼亚的站队直接影响事情走向。因为他的背后,是伊朗。

  在贸易合作上,秘鲁、玻利维亚、巴塔哥尼亚都拥有不少的出海口岸,巴拉圭方面也能够通过巴拉那河连接出海口,商人可以通过利用出海口,将国内珍惜的名贵木材、矿产资源出口到远东地区、欧洲等地,同时再进口丝绸、茶叶等货物,转手卖给其他国家获取利益。

  不过除了巴塔哥尼亚,其他国家的商业阶层还没有发展起来,最发达的秘鲁也不过是属于英国的买办。这就需要伊朗商人出手了。

  巴塔哥尼亚和玻利维亚、秘鲁签订协议,允许巴塔哥尼亚和伊朗商人在两国国内自由活动,只需要缴纳8%的税收就行。

  在这样的情况下,巴塔哥尼亚暂时加入同盟,但是防御性的。也就是说,除非智利率先开战,否则巴塔哥尼亚不会进攻。

  能有这样的结果,秘鲁也是很满意了。不管怎么样,能多一个盟友是一个。他们随时会盯着智利,有什么动静就会反击。

第471章 组建

  在科尔多瓦郊外的达肯豪斯庄园,一场官员富商之间的宴会正在进行。

  按道理来说,战争期间开宴会多少有点这个国家要毁灭的样子。但对于参会者而言,这可能还真是这样。

  他们对阿根廷没有什么情感,认为国家政府只不过是布宜诺斯艾利斯集团压迫他们这些人的工具。从商业到政治,处处打压。

  为了打击首都圈,他们赞同联邦制度,准备一起压制。但还是抵不过首都的联邦派。

  现在,他们的机会来了。虽然有些对不起上帝,但谁说和新月教只能敌对不能合作,法国和奥斯曼、奥地利和伊朗,不是合作的好好的。

  “你说说,以前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那些人多么嚣张。现在都龟缩在当地是打也打不过,退也退不出。真是痛快。”

  看着布宜诺斯艾利斯集团吃瘪,他们可真是痛快。

  “是啊,只不过接下来我们要怎么做呢?”

  一个人提出自己的担忧,要是卖了庄园前往欧洲,倒也是可以。但他们家族生活了几百年,美洲就是他们的家乡。

  他们受够了西班牙永无止境的压榨,于是揭竿而起,但独立后,他们又陷入到争权夺利之中。首都的人看不起他们这些其他地方的,认为他们和那些印第安人一样,是野蛮人。

  既然他们无情,那自己也无义。反正都是投靠,为什么不投靠一个对自己好的。

  巴塔哥尼亚的背后是最新崛起的国家伊朗,而和他们贸易,比从正规渠道出口的税率要低,这就导致内陆地区的商人大量的将粮食肉类出口到巴塔哥尼亚,并且大量购买伊朗的工业品。就这一进一出,养活了大量的商人阶层。

  农场主和种植园主也是非常高兴的,他们生产的东西销售非常多。有钱赚就行,管他上面是谁。只要不涉及宗教问题。

  看着和高官聊天的穆斯塔法,商人觉得自己应该可以加大投资。未来伊朗管理肯定比现在要好,说不定他们还能走出南美洲,前往世界的各个地方。

  穆斯塔法和罗萨里奥的高官乌尔基萨聊的挺好,在联邦派中,乌尔基萨属于温和派,曾经当过一段时间的阿根廷总统,但被中央集权派打下去。

  如今,在伊朗的帮助下,他们说不定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建立一个联邦国家,这样就没人压迫他们了。

  当然了,他们也不会让伊朗白帮忙。布宜诺斯艾利斯和周围的地方就都送给他们了,只要伊朗答应自己的势力在这个省里,他们这群人也不是不能听。

  “为了友谊,干杯!”

  “干杯!”

  乌尔基萨举着酒杯,向穆斯塔法说着未来的光景。没有压迫,没有战争,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就是乌托邦啊。

  “哦,您说的的确有吸引力。但如果要组建成美国那样的政体,沙阿恐怕还是有些担心。”

  乌尔基萨知道伊朗担心什么,他打包票说之前的一切协议都作数。只要国家政府不参与地方政府的事务,那么他们的外交国防权利都会上交。

  关于铁路和电报建设问题,他们也会提供支持。毕竟这两样真是改变通行方式的革命,而且对于他们的经济也有改善作用。

首节 上一节 171/2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说好打穿港综漫威,竟然吞噬星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