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波斯帝国1845

波斯帝国1845 第110节

第302章 东非情况

  东非,这块和其他地区一起被欧洲成为黑暗大陆的非洲,正在进行最快的发展。从哈丰角到桑给巴尔,一系列工业化的东西都在进入这里,而这都离不开伊朗的推动。

  移民是伊朗最重要的工程,不仅是来自伊朗山区的农民,阿拉伯半岛上的沙漠牧民也在其中。他们可以获得一块耕地或者牧场,作为他们在新土地上安家落户的基础。这一移民计划不仅缓解了伊朗国内的人口压力,也为东非的农业和畜牧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然而,伊朗的移民计划也引发了一些社会和文化上的摩擦。新移民与当地居民在土地分配、资源使用和文化习惯上难免产生冲突。伊朗的移民计划还带来了宗教和文化的影响。许多伊朗移民是什叶派,他们的到来使得东非的宗教格局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什叶派影响力的增加对逊尼派的打击让对方感到忧虑。不过两派都同意的则是对黑人的态度。认为他们缺乏文化和宗教上的“正统性”。

  这种情况不仅体现在言语和行为上,还通过政策和制度被固化。在东非的一些地区,新移民与本地黑人居民之间的婚姻被视为禁忌,甚至受到宗教领袖的公开谴责。

  在这个时代,东非的社会结构依然以部落和宗教为基本单位,外来移民的到来打破了原有的平衡。伊朗移民凭借其技术和资金优势,迅速在东非的农业、贸易和手工业中占据主导地位,而本地黑人居民则被边缘化,沦为廉价劳动力或被迫迁往更偏远的地区。这种不平等的经济关系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矛盾。

  农业领域,伊朗移民引入了先进的灌溉技术和耕作方法,大幅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率。他们在肥沃的河谷和平原地区开垦了大片农田,种植小麦、棉花和甘蔗等经济作物。这些农田原本是本地黑人部落世代耕种的土地,但伊朗移民通过购买或强占的方式获得了这些土地的所有权。失去土地的本地居民不得不成为佃农或季节性劳工,为伊朗移民打工以维持生计。他们的劳动条件恶劣,收入微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

  手工业领域,伊朗移民带来了新的技术和工具,建立了纺织、陶瓷和金属加工等作坊。这些作坊生产的商品不仅满足了本地市场的需求,还通过贸易网络出口到中东和其他地区。然而,本地黑人居民在这些作坊中只能从事低技能的劳动。他们的劳动成果被外来移民占有,自己却难以分享到工业化的红利。

  在桑给巴尔,这座东非最重要的贸易中心,伊朗移民控制了大部分的香料贸易和港口业务。他们与阿拉伯商人结成联盟,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商业网络,而本地黑人居民则被排除在外,只能从事低端的体力劳动。桑给巴尔的苏丹虽然名义上统治着这片土地,但实际上,他的权力已经被外来移民和商人架空。苏丹为了维持统治,不得不依赖伊朗和阿拉伯移民的支持,这使得本地黑人居民的处境更加艰难。

  桑给巴尔苏丹颁布了一系列法令,限制黑人居民在贸易和手工业中的参与,确保外来移民的经济优势。同时,宗教领袖也通过教令禁止什叶派和逊尼派信徒与黑人居民通婚,认为这种婚姻会玷污他们的宗教纯洁性。这种政策不仅加深了社会分裂,还使得黑人居民在政治和经济上更加边缘化。

  但黑人没有完全屈服,一些部落开始组织起来,反抗伊朗移民的剥削和歧视。在纳赛尔丁湖地区,一些部落联合起来,拒绝向伊朗总督府缴纳赋税,并试图夺回被侵占的土地。虽然这些反抗行动规模较小,且往往被外来移民和当地统治者镇压。

  在阿拉伯王爷臣服伊朗后,他们也开始在东非进行圈地运动。这些阿拉伯贵族凭借伊朗的军事支持和自身的商业网络,迅速在东非沿海及内陆肥沃地区圈占大片土地,建立起以种植园和奴隶制为核心的农业帝国。他们的行动也加剧了土地争夺的激烈程度。

  他们的圈地手段极为强势。在桑给巴尔和蒙巴萨,王爷们通过贿赂当地苏丹或直接武力威胁,将黑人部落世代居住的土地划归己有。原本以部落共有制为主的土地制度被彻底打破,大片雨林和草原被改造成丁香、椰子、剑麻的种植园。失去土地的部落民要么沦为种植园的奴隶劳工,要么被驱赶到贫瘠的内陆高原。而在索马里沿海,阿拉伯人甚至重建了古老的奴隶贸易网络——他们与内陆部落首领合作,掳掠黑人作为劳动力,用铁链将成群结队的奴隶押送到种植园,重现了中世纪般残酷的景象。

  伊朗则在这场圈地运动中扮演着幕后推手的角色。德黑兰不仅向阿拉伯王爷们提供火枪和火炮,还派遣军事顾问帮助训练私人武装。在肯尼亚塔纳河畔,由伊朗工程师设计的灌溉系统正在改变地貌,原本游牧的马赛人发现传统迁徙路线被水渠和栅栏截断,他们的牛羊因“擅闯私人领地“而频繁遭到射杀。

  宗教矛盾在这场土地争夺中愈发尖锐。在桑给巴尔苏丹的王宫里,什叶派的阿拉伯王爷强迫逊尼派学者修改教法判例,将“开垦无主荒地“定义为神圣义务。阿拉伯伊玛目却在讲经台上宣称:“安拉将土地赐予勤勉者,怠惰者合该失去一切。“这种扭曲教义的说辞,使得越来越多的黑人改信基督教。既然他们不能保护,那就改信别的。

  阿拉伯人的弯刀尚未拭净血迹,欧洲列强的国旗即将插上海岸;伊朗的移民船仍在天际线上浮现,而黑人部落的鼓声正在丛林深处回荡。在这片被鲜血与香料浸透的土地上,旧世界的秩序正在崩塌,而新秩序的轮廓仍笼罩在硝烟之中。

第303章 加快东非殖民

  马吉德.本.赛义德在石头城的王宫里,远眺港口繁忙的景色,这里没有一点他的功劳,都是那些阿拉伯桑给巴尔贵族和伊朗商人共同打造的。

  他深知,自己不过是这场权力游戏中的一枚棋子。阿拉伯王爷们凭借伊朗的支持,控制了桑给巴尔的经济命脉,而伊朗商人则通过贸易和移民,逐渐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他的宫殿虽然金碧辉煌,但每一块砖石都仿佛在嘲笑他的无能。每当他试图颁布法令或推行政策时,阿拉伯贵族们总是以“苏丹陛下应当专注于宗教事务”为由,将他架空在权力之外。

  桑给巴尔的奴隶贸易少了,更多的则是丁香和转口贸易。但这些都掌握在伊朗商人手中,此外,100%的煤油、35%的粮食、66%的糖都是从伊朗进口。而随着国际价格走高,桑给巴尔的财政逐渐枯萎。

  这个时候,伊朗出手了。伊朗商人通过提供贷款和资金支持,逐渐控制了桑给巴尔的金融体系,使得本地经济更加依赖伊朗资本。他们还在桑给巴尔投资建设了纺织、陶瓷和金属加工等手工业作坊,控制了本地工业生产。

  阿拉伯贵族控制了桑给巴尔的主要贸易路线,尤其是丁香、象牙和奴隶贸易。他们通过与伊朗商人的合作,垄断了港口的进出口业务,从中获取巨额利润。他们还拥有私人武装力量,这些武装力量在桑给巴尔的军事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苏丹的军队实际上被阿拉伯王爷控制,无法独立行动。

  桑给巴尔事实上已经沦为伊朗的傀儡国,很快就要步阿曼的后尘。而伊朗对非洲的影响还在继续。

  作为非洲的最南端,好望角一直是英国最重视的非洲殖民地。由于掌控着欧洲和亚洲之间唯一的通道,因此重要性与日俱增。并且有不少英国人在这里定居。

  但人多了就想扩张,他们开始向北侵占土地。其中不仅有原住民,还有另一个从其他地方定居的白人——布尔人。这个词语源自荷兰语,意为农民。他们大多是农场主,将黑人变成奴隶为自己工作。

  1834年英国宣布废除奴隶制后,布尔人来说举家搬迁。他们知道暴动于事无补,但在北面,有一片杳无人烟的广阔土地。他们决定向北迁徙。

  等到他们占领奥兰治河和林波波之间的所有土地,就标志着大迁徙的最后胜利。现在,这片土地建立起德兰士瓦共和国和奥兰治自由邦。

  虽然已经独立,但他们的经济只靠出口农产品来生活。国内工业少的可怜,又和东边的祖鲁王国产生冲突。整个国家也就是那样子,被英国吞并恐怕只是时间问题。

  伊朗对非洲南部的影响主要以贸易为主,伊朗的地毯、纺织品和其他商品在南部打开口子。在和葡萄牙讨论多次,对方终于同意在莫桑比克允许伊朗商品自由流通。而这一放,让伊朗和阿拉伯商人深入南部地区。也和这两个布尔人国家建立了联系。

  “总督大人,我们已经和德兰士瓦还有奥兰治建立了关系,接下来该怎么做?”

  民政长官向马哈蒂尔总督询问对策,总督站在摩加迪沙总督府的露台上,俯瞰着港口繁忙的景象。夕阳的余晖洒在波斯商船的帆影上,甲板上堆满了来自伊斯法罕的地毯、设拉子的丝绸和克尔曼的铜器。这些商品正通过葡萄牙人的默许,源源不断地流入南部非洲的内陆地区。

  马哈蒂尔走到一张铺满地图的长桌前,手指轻轻划过从莫桑比克到德兰士瓦的路线。“布尔人需要我们的商品,但他们更需要的是武器和资金。英国人正在步步紧逼,布尔人不会坐以待毙。”

  英国绝不能将势力向北发展,为什么好事都要让他们独吞,而且他们已经有了印度,非洲就算了吧。

  “派人去告诉德兰士瓦总统,”马哈蒂尔对民政长官说道,“我们愿意提供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帮助他们修建一条通往莫桑比克的铁路。但条件是,他们必须允许我们的商人在内陆自由活动。”

  民政长官点头记录,随后问道:“如果英国人进一步施压,我们该如何应对?”

  马哈蒂尔微微一笑,目光投向窗外波涛汹涌的印度洋。“英国人以为他们控制了海洋,但他们忘记了,沙漠和草原才是我们的主场。让布尔人成为我们的盾牌,这样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虽然广大的非洲内陆还有待探索,但伊朗的速度已经追上英法两国。纳赛尔丁湖的发现也是震惊了世界,经过这些年的探索,欧洲各国一致认为纳赛尔丁湖是目前非洲最大的湖泊。

  在这之后,伊朗探索队再次向内陆探索,发现了大流士湖(坦噶尼喀湖)。周围的动植物更是丰富,就是气候太热了。到大流士湖就已经有超过一半的人得了疟疾,再深入进去恐怕要命丧于此。因此只能打住探索。

  但脚步不能就此停止,探索队正在查询能够克服疟疾的方法。终于得知在有一种原产地在南美洲的药物叫奎宁,这个可以治疗疟疾。

  因此,总督决定在蒙巴萨修建一座生产奎宁的工厂,再尝试引进金鸡纳霜树,如果成功,这对伊朗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进步。

  此时的伊朗东非,移民人口加上当地的民众已经达到了上百万。大多人在索马里地区为伊朗生产原料,有时候因为压榨太狠,抗税事件时有发生。但都被镇压下去,但上一任总督请求在当地象征性的设立议会,结果被调回国内,马哈蒂尔这才成为总督。

  在非洲这里成立议会是相当不可取的,除非是太远的地方,否则这个近在咫尺的为啥要比本土还要早设立议会。况且,印度也没有议会,还不是照样为英国提供资金。伊朗为当地提供了这么多的基础设施并且体恤当地民众,他们怎么不感恩呢。

第304章 石油之城

  要说哪座城市发展最快,巴库肯定榜上有名。充足的石油资源和新建的工业厂房吸引了无数年轻人,很快,巴库的人口从9000人增长到现在的7万人。这座曾经沉寂的里海小城,如今已成为石油工业的中心,烟囱林立,机器轰鸣,街道上挤满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工人和商人。

  当地最重要的产业是石油加工业,从油井中打上来的原油经过提炼,成为煤油或者润滑油。然后再出口到世界各地。巴库的火车站每天都有满载石油制品的火车驶向欧洲、印度和远东,为这座城市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

  穆萨贝科夫就是巴库一家炼油厂的工人,每天清晨5点起床,步行半小时到炼油厂。他的工作是操作蒸馏塔,将原油分离成不同的成分。每天工作10到12个小时,一年下来能拿350里亚尔。这笔钱够他将家人接到巴库,更何况干得好还有奖金。他的妻子和四个孩子上个月刚从乡下搬来,住进了工厂附近的一间小公寓。虽然房子不大,但比起乡下的泥坯房,这里已经算是天堂了。

  他最大的愿望是让孩子接受教育,摆脱工人的命运。他的大儿子已经上了小学,成绩优异,老师说他有机会考进巴库的技工学校。将来在工厂里当个技术工人,至少比他现在强。

  “穆萨贝利夫,这么早就起来啦。不陪你妻儿继续休息一下,今天可是星期天啊。”

  房东奥尔特面带风尘气息,一脸疲惫的看着早起的穆萨贝利夫,有点惊讶的询问起来。

  穆萨贝利夫就这冰冷的水洗了个脸,让自己清醒过来,对房东笑着说到。“今天接了个活计,想着能多挣点。家里的钱实在是不够花。”

  房东对于他的反应,也是一点不见怪,他也是这么走过来的。不过他儿子在大不里士上大学,在前一段时间学校放寒假的时候,他儿子回来满口宣扬着国家需要更多的土地,自己作为伊朗的一份子也应该出一份力。

  所以他打算去河中与俄罗斯人打架,这可把他这位老父亲气坏了。赶紧把他送到德黑兰的亲戚家让他冷静,并且准备让他去巴格达,看这小子怎么说。

  穆萨贝利夫用粗糙的毛巾擦干脸,冰冷的水让他彻底清醒过来。他看了看窗外,天还没完全亮,街道上只有零星的行人,大多是和他一样赶早去找工作的人。

  “您儿子的事我也听说了。”穆萨贝利夫一边穿上破旧的工作服,一边说道,“年轻人有热血是好事,但打仗可不是闹着玩的。一不小心就不知道是不是阵亡通知书。”

  房东叹了口气,揉了揉发红的眼睛。“是啊,我就这么一个儿子,要是出了事,我这把老骨头可怎么办?巴格达那边我有个远房亲戚是做生意的,我打算让他去帮忙,总比去前线送死强。”

  穆萨贝利夫点点头,心里却有些羡慕。他的大儿子虽然成绩好,但家里根本供不起他去大不里士上大学,更别提去巴格达了。他只能希望儿子能考上技工学校,将来在工厂里当个技术工人,至少比他现在强。

  他走出家门,街道上已经热闹起来。小贩们推着车叫卖早餐,工人们三五成群地走向工厂,偶尔还能看到几个穿着西装的商人匆匆走过。空气中弥漫着煤油和硫磺的味道,这是巴库特有的气息。远处,炼油厂的烟囱已经开始冒烟,机器的轰鸣声隐约可闻。

  他路过一家面包店,店主正在将新鲜出炉的面包摆上货架。面包的香气让他忍不住咽了咽口水,但他摸了摸口袋里仅有的几枚硬币,还是忍住了购买的冲动。他知道,这些钱得留着给孩子们买课本。

  穆萨贝利夫来到城郊的短工市场,这里已经聚集了不少人。工头们站在高处,大声喊着需要的工种和工钱。工人们挤在一起,像一群等待被挑选的牲口。

  他挤进人群,希望能找到一份报酬高些的工作。今天运气不错,一个工头看中了他的经验,雇他去火车站卸货,工钱比平时多。他松了口气,至少今天的收入能让妻子少发愁一些。

  穆萨贝利夫的妻子法蒂玛在家照顾小女儿,心里却一直惦记着丈夫。她知道丈夫为了这个家付出了多少,但也担心他的身体会吃不消。她坐在床边,轻轻拍着女儿的背,心里盘算着等大儿子放学回来,让他去市场买些便宜的蔬菜和面包。家里的积蓄已经不多了,得省着点花。

  巴库人口的增长也带动了生活成本的上升,虽然一年能赚350里亚尔,而且她还接了一些洗衣服的活,一年下来大概370里亚尔。但房租和食品这两项就要划走一大半,还有四个孩子的花费,补贴乡下年老的父母,到头来能有10里亚尔的积蓄已经很了不起了。

  不过现在的生活还是让他很满意。只需要丈夫和自己两人工作就能养活一家六口人,补贴年老依然在家干农活的父母。而且还能留点存款,将来还可以在城市中买房拥有一个自己的窝。

  她看了看窗外的天空,心里默默祈祷丈夫能平安回来。她知道,丈夫每天的工作都充满了危险,但她从不敢说出口,生怕给丈夫增加负担。

  房东也在筹谋着未来,等儿子去了巴格达,他就把房子卖掉,搬到乡下去住。巴库的生活成本越来越高,他已经快负担不起了。他看了看窗外忙碌的街道,心里有些感慨。这座城市给了他很多,但也夺走了他最重要的东西——儿子的未来。

  他叹了口气,拿起桌上的烟斗,点燃后深深吸了一口。烟雾缭绕中,他仿佛看到了儿子小时候的模样,那时候的巴库还没有这么多烟囱,天空还是蓝色的。

  巴库的清晨充满了希望与挣扎。在这座石油之城里,每个人的命运都被时代的浪潮裹挟着,而他们也只是为自己和家庭筹谋未来罢了。

第305章 婴儿潮

  巴库为首的南高加索地区是伊朗重要的建设地,繁荣的经济让伊朗工业大发展,每天都有许多招工信息被贴到人才市场。而现在伊朗到处都在建设,供需比例失衡的结果就是推高建筑工人的成本。但估计等二十年,等到伊朗孩子成年说不定就能缓解了。

  事实上伊朗政府已经注意到这几年的出生率的变化。根据统计,在伊朗工业化开始后的1855年,其婴儿出生率为3.83,死亡率为2.47,自然增长率为1.36。其自然增长率在欧洲来讲都只能算一般,唯一比较突出的就是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

  随后伊朗加快了工业化进程,其婴儿出生率随着工业化进程而节节攀高,从1855年的3.83增长到1860年的4.88。死亡率由于当时对于医疗设施的投入不够,只是从2.47降到2.38。不要小看这一点增降幅,这也是伊朗每年大量资金投入的结果。

  这其中有个人的观念所带来的变化。在那几年经济发展势头不错,许多人在吃饱饭开始……。也有政府在幕后的推动。通过报纸等媒体大肆宣扬孩子多家庭的好处,通过宗教来影响民众思想。而且对于坠胎的行为在媒体和宗教上强烈的谴责,形成多生孩子有好处的社会观念。所以新生婴儿增长率一直居高不下。

  此时新生婴儿再一次攀上了新高。这得益于这两年伊朗经济的爆发式增长,伊朗正在迎来一次婴儿潮。

  不过高增长也带来一些问题,比如现在伊朗婴幼儿的食物和用品价格上涨很快,给许多家庭带来额外的经济压力。而且未来牵扯到将来这批孩子们的教育,未来的工作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政府部门解决的问题。不过这些问题在面对将来的人口红利时都是微不足道的。

  至于将来伊朗国内人口可能过多的问题,伟大的沙阿早就有了伏案,他要让伊朗的剑,为伊朗民众获得足够生存的空间。至于这柄剑现在还在磨炼中,不过很快就会让世人大吃一惊。

  不过现在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新生婴儿们家庭的负担必须降下来。为此他召见了大维齐尔。

  “见过沙阿。”

  阿米尔在行礼后,一脸警惕的看着纳赛尔丁。生怕沙阿又头脑一热来个啥建设或者用兵,目前他们在河中和越南都在准备,已经没有多余的钱了。

  “大维齐尔,你来了。”纳赛尔丁沙阿坐在镶嵌着宝石的王座上,手指轻轻敲击着扶手,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威严。“最近这两年,我国的婴儿数量增加不少,他们就像潮水一样向我国涌来,关于这个,你有什么建议?”

  阿米尔深吸一口气,心中快速盘算着。他知道,沙阿的野心不仅仅是解决眼前的问题,而是希望通过这次机会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甚至为未来的扩张做准备。

  “沙阿,你是想减轻现在家庭对抚养婴儿的负担?”

  “没错,我就是有这个打算”

  对于大维齐尔能快速的理解自己思路,纳赛尔丁偷偷的称赞一下。“你们政府部门对此有什么打算吗?”

  阿米尔快速的在脑海中,回忆了一下政府部门提交的建议,讲到。“我们政府认为想要减轻这些家庭的负担,需要从两方面入手。其中降低现在市场上粮食和日常用品的价格,让其回归正常价格。这需要政府部门引导更多的企业关注的市场。”

  “这个不错。”

  看到沙阿的认同后阿米尔又继续说出另一个方面。“我们还可以对有多个孩子的家庭进行补助。不过只能对拥有三个或者三个以上孩子的家庭进行补助,这样的话还能让我国的婴儿出生率再上一个台阶。”

  “那么政府要对这些家庭补助几年呢?”

  “目前认为三到四年是个合理的数字,这可以保证让婴儿度过前期的危险时间。估计还能让人口增长再高一点。这笔资金可以从石油收入中划拨一部分,同时通过提高奢侈品税来补充。”

  阿米尔还建议在巴库、德黑兰等主要城市建立更多的医院。同时,政府应加大对乡村医疗设施的投入,确保偏远地区的婴儿也能得到基本医疗保障。

  纳赛尔丁对阿米尔的建议表示满意,但他更关心的是如何将这批婴儿潮转化为未来的战略优势。“阿米尔,你说得对,这些孩子是伊朗的未来。但他们不仅仅是劳动力,更是我们的战士。”

  他站起身,走到墙上的地图前,手指划过中亚和南亚的广阔土地。“二十年后,这些孩子将成长为伊朗的利剑。我们要为他们准备好足够的土地和资源。”

  虽然目前伊朗在河中和越南的军事行动已经消耗了大量资源,但他并不打算停止扩张的脚步。“我们需要更多的土地来养活这些孩子,而土地只能通过剑与火来获得。”

  阿米尔心中暗自叹息,他知道沙阿的野心远超过伊朗当前的财政能力。虽然石油收入可观,但军事扩张和国内建设的双重压力已经让国库捉襟见肘。

  他小心翼翼地说道:“陛下,臣担心如果同时进行国内建设和军事扩张,财政可能会不堪重负。是否可以先集中资源解决国内问题,待经济稳固后再图扩张?”

  阿米尔还提醒沙阿,过快的扩张可能会引发国内的不满情绪。“民众虽然支持您的宏伟计划,但如果生活负担过重,可能会引发动荡。我们需要在扩张与民生之间找到平衡。”

  纳赛尔丁沙阿沉思片刻,最终点了点头。“你说得有道理,阿米尔。我们可以先集中资源解决国内问题,但军事扩张的准备不能停止。我要让伊朗的剑时刻保持锋利,等待合适的时机出鞘。”

首节 上一节 110/218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说好打穿港综漫威,竟然吞噬星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