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斯帝国1845 第107节
然而,阿尔瓦雷斯的到来已经在克尔曼引起了波澜。居民们开始担心智利政府会对他们采取行动,甚至可能会驱逐他们。哈桑安抚了大家的情绪,他告诉大家,只要他们坚持信仰,真主就会保佑他们。
但私下里,哈桑还真没底。因为他们距离伊朗本土十万八千里,如果智利军队真的要拔出克尔曼,恐怕也只是摧枯拉朽罢了。
为了保住这里,哈桑决定将所有居民动员起来。男的整军备战,女的生产物资,另外快速到西贡或者阿巴斯港运送武器或者雇佣军。
此时他们的防御力量包括,150名跟随而来的雇佣军、550名皈依什叶派的男性马普切人。必要的时候女性也得上场。而能使用的武器包括2门小口径火炮、30枚炮弹、60支步枪和只能使用两个月的子弹。这点东西面对智利军队只能说拖延时间,而现在除了加固防御和寻求外援,也没有什么办法了。
第293章 阿劳卡尼亚(二)
智利总统曼努埃尔.蒙特在议会上演讲,说明阿劳卡尼亚的重要性。
“智利的边界必须到南方,这不仅是为了土地,更是为了安全。”
他的话引起了所有议员的鼓掌,总统的话语不仅表达了对国家领土完整的坚定信念,也点燃了议员们对南方边疆——阿劳卡尼亚地区的野心。阿劳卡尼亚,这片未被完全征服的土地,被视为智利未来发展的关键。
此时智利已经牢牢掌控新征服的土地,开始对最后的阿劳卡尼亚发动冲击。但是克尔曼的出现打乱了他们的节奏,原住民第一次有了成熟的政体结构。这对智利的政府增加了许多困难。
而就算是之前对军事征服并非一帆风顺。马普切人以其顽强的抵抗精神著称,他们利用熟悉的地形和灵活的战术,给智利军队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尽管如此,智利军队凭借先进的武器装备和人数优势,逐渐占据了上风。随着军事行动的推进,越来越多的马普切人被驱赶到更偏远的地区,或者被迫接受智利的统治。
此时南部的局势一触即发,阿尔瓦雷斯也快速回到了圣地亚哥。向总统先生汇报情况。
“总统,那些人根本不是我们之前遇到的马普切人。他们的制度、城市、宗教,看样子都是从伊朗来的。”
这下把伊朗拉进来了,性质完全不同了。原本是为了传播文明,结果文明自己来了,那这原来的单方面碾压就变成另一个版本的瓜拉尼战争。
18世纪初,南美洲爆发了一场战争,叫做瓜拉尼提卡战争,也叫“大瓜拉尼提卡战争”。这场战争主要发生在现代巴拉圭和阿根廷的边境地区,从1754年一直持续到1756年。在耶稣会离开后,当地的原住民立刻遭受到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打击,大量的村庄被毁,人口被迁移。而目前的情况和瓜拉尼战争时一样,只不过耶稣会变成了什叶派教士,还有伊朗的可能支持。
曼努埃尔突然想到一个阴谋,伊朗的介入显然不是偶然的。什叶派教士的出现和克尔曼政体的建立,表明伊朗正在南美洲寻求新的影响力。通过支持阿劳卡尼亚的原住民,伊朗不仅能够在南美洲建立一个亲伊朗的政权,还能借此牵制智利和阿根廷等地区大国。这对于智利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这可不好办了,这样下去阿根廷可能会提前获得西部出海口,到时候直接北上进攻我国就麻烦了。”
曼努埃尔也不是夸张,阿根廷和智利本来就有矛盾。两国在1810年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获得独立后,安第斯山山脉成了两国的的天然分界线。1855年,阿、智两国签订《和平友好贸易通航条约》时,并没有严格划分边界,只笼统承认双方脱离西班牙统治时各自的边界。
而这就导致了两国不断摩擦的情况,两国边界没有彻底划定,如果阿根廷趁此机会与伊朗合作,甚至支持阿劳卡尼亚的独立运动,智利将面临两面夹击的困境。
“我们必须尽快采取行动,”曼努埃尔坚定地说道,“不能让阿根廷和伊朗联手。阿劳卡尼亚不仅是我们的领土,更是国家安全的关键。如果阿根廷获得西部出海口,他们的海军将直接威胁到我们的南部海岸线。”
外交部长卡洛斯·费尔南德斯开始发言:“总统,我认为我们应该首先通过外交手段来缓解局势。阿根廷虽然与我们存在边界争议,但他们未必愿意与伊朗合作。我们可以尝试与阿根廷进行秘密谈判,明确双方的底线,避免事态进一步升级。”
曼努埃尔点了点头,但语气中带着一丝疑虑:“卡洛斯,你的建议有道理,但我们不能把希望完全寄托在阿根廷的善意上。如果他们看到伊朗在阿劳卡尼亚的成功,很可能会趁机攫取利益。我们必须做好两手准备。”
阿根廷此时正在陷入中央派和地方派的矛盾中,虽然拥有了宪法,但地方派还是有实力。这个时候的阿根廷基本上也不用考虑。
说起来,在南美洲各国都陷入政治动荡的时候,智利政权一直都在平稳的运行。50年代和秘鲁玻利维亚的战争胜利更是提高了智利的威望,从这时起,欧洲各国把智利看作是拉美各国中最强大、最有组织的国家。
而说起来,智利和伊朗之间的贸易也是很早就开始了。伊朗生产的煤油、地毯和干果出口到智利,而智利则出售高品质矿石给伊朗。两国之间的贸易连年增长,如果贸然问候,恐怕会影响这个。
“我倒是有个建议,就是不知道行不行。”国防部长何塞.马丁内斯说道。
“但说无妨。”
“其实我觉得,我们也没有必要征服阿劳卡尼亚,我们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防阿根廷,如果让这些教士跨过安第斯山脉去另一边的话,阿根廷肯定会和他们交恶。”
这倒是个主意,但这样的话就失去了南部这个扩张的土地。但马丁内斯提出了替代选项,那就是让伊朗承认北方的安托法加斯塔和塔拉帕卡地区为智利的领土。
不仅是阿根廷,智利和玻利维亚、秘鲁两国也有领土纠纷。争议的焦点是阿塔卡马沙漠,其位于玻利维亚、智利和秘鲁的交界处,在西班牙殖民统治时期从未明确划定归属。由于在阿塔卡马沙漠中部和北部发现丰富的鸟粪和硝石矿藏,使三国的争执更加尖锐。前者作为一种优质的有机肥料,是玻利维亚最重要的出口商品和外汇来源,而后者则是欧美兵工厂用来制造火药的重要原料,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如果将这里纳入自己的领土,这对于经济是非常好的。而且还能祸水东引,让阿根廷和伊朗打去,自己则是伊朗最重要的朋友。
“这倒是个办法,不过具体的还是需要和伊朗接触一下,让我们的大使和大维齐尔讨论这个,看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
总统下了最后的命令,智利绝不能像现在这样。必须要崛起。
第294章 美国总统选举进程
时间正式进入了1860年,要说这一年有什么事情期待,那自然是今年进行的美国总统选举了。
今年的总统选举可以说是决定美国命运的选举,此时的美国正处于分裂的边缘。南方各州的经济严重依赖奴隶制,尤其是棉花种植业,而北方各州则逐渐走向工业化和自由劳动制度。奴隶制问题成为全国政治的核心议题,南北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
1850年的密苏里妥协、1854年的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都是为了暂缓分裂情况。但从汤姆叔叔的小屋出版到去年的约翰布朗起义,两派关系越来越紧张。
到1860年,美国的政治格局已经高度分裂。民主党因奴隶制问题分裂为北方和南方两派,而新兴的共和党则明确反对奴隶制的扩张。
今年一共有33个州参加总统选举。其中18个自由州支持废除奴隶制,另外15个蓄奴州则支持奴隶制完全合法。虽然当时的美国宪法规定奴隶制合法,但在是否保留奴隶制问题上的分歧,自美国取得独立以来只增不减,已经不可弥合。
今年的选举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它展示了相对新成立的共和党在北方自由州的主导政治力量。大多数共和党人相信奴隶制必将被废止。他们因此坚决反对南方蓄奴州行使过度权力。
美国宪法规定在分配国会的代表席位时蓄奴州可以将奴隶按五分之三的自由人计入人口总量,这使得南方攫取的政治权力膨胀,超过了原本仅以自由人为基数的程度。
北方自由州总人口为1880万人,而南方蓄奴州只有830万自由人口。但是依据南方约350万奴隶的五分之三统计,南方享有政治权利的人数增加到了1040万人。
但从理论上讲,总统候选人可以通过足够压倒性的北方选民选票来赢得选举,而不需要南方选民任何一张选举人票。因此,共和党人唯独向北方选民发出承诺,将保障共和国不受奴隶制度的侵害。
“看来有好戏看了”纳赛尔丁看着从美国传递的消息,这件事也告诉了阿卜杜拉。
“我看共和党的赢面很大,美国靠的是选举人票制度来选举总统。但支持废除奴隶制的州份占比很多,除非共和党出乱子,不然就一定能成功。”
这场点燃美国内战的选举自然是操弄分裂的好机会,毕竟一个分裂的美国对伊朗有好处。
不过直接花钱影响选举效果太差,而且内战已经是板上钉钉,既然是这样,直接扶持一个南方的盟友就行。而这个角色自然是让墨西哥来充当了。
劳伦斯成为墨西哥总统后,经过自由派和保守派的共同讨论,最终通过了1857年宪法。确定了基本法则,而在1858年的国会选举中,劳伦斯的政党获得55%的席位,彻底掌控立法权。
而在经济上,墨西哥也逐渐发展起来。消除了国内关卡,鼓励铁路和移民,墨西哥正迎来独立以来最好的情况。
劳伦斯一个所谓的“科学派”内阁,其成员构成并不是科学家,而是金融家、技术官僚和知识分子。这些人笃信实证主义的“科学”原则,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新的理想,即“用科学求进步”,他们最相信的是物质发展,也就是用矿场和工厂的产出数量来衡量国家进步。
劳伦斯执政后奉行的大政方针有三条,即对外国特别是英法的利益给予优惠;同欧洲交好,以平衡美国的影响;不惜一切代价维护国内稳定。
他上台之初,国内稳定是首要任务。为了有效地使墨西哥实现稳定,他使用了“面包加大棒”的政策:如果那些地头蛇合作,就用国库的钱财喂饱他们;如果他们不合作,就消灭他们。
劳伦斯对各种政治利益集团实行了“分而治之”的手段。他挑动参与他的政府的各不同集团之间的敌对和争斗,使他们决不能联合起来进行政府内部的阴谋或政变,同时他诿过于他的部属,使他们受到暴政和不公道的谴责,借此来维持墨西哥人对总统的仰望。
他高度重视对军队的控制。一方面他增加军事预算,购买欧洲的新式武器,在重要政治岗位上安插许多军事领导人。还成立了一所现代军事学院,试图训练出一支精粹的军官队伍。
在伊朗的经历告诉他,如果想要成功,军队必须掌握在自己手中。所以,在这几年,军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了40%,基本上是压缩其他方面得来的。
在经济领域,劳伦斯奉行自由主义的原则。在他上台伊始,墨西哥仍是个农业国家,国内缺乏交通和通讯联系、各州之间商业关卡林立、许多财政和法律上的不合理的规定,都成为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的障碍。
在消除国内贸易壁垒方面,劳伦斯通过铲除地方割据势力、恢复社会治安和修建铁路、改善交通状况来为统一的国内市场创造条件。这样的情况下,墨西哥经济开始大踏步发展。
伊朗石油公司也开始在墨西哥勘察石油情况,同时金狮公司还在墨西哥投资168万里亚尔建设铁路和电报。此外还有法国的资本涌入,直接带动墨西哥的地方建设。
可以说,墨西哥就是未来对抗美国的主力。毕竟他们也很想要洗刷美墨战争的耻辱,自然会对美国仇恨。劳伦斯再煽动一下,就能对美国仇恨起来。
有这样的帮手,那么对美国来说就是一个麻烦。更何况经过劳伦斯的手,南方不少众议员参议员也倾向独立。路易斯安那州的8位美国议员组建了一个南方协会,宣传他们的理念。不是不愿意废除奴隶制,只不过是需要更多的时间。
而且,直接将黑人解放肯定会出现一系列治安问题,他们会威胁白人的生存,因此需要白人长时间的教化下,将他们带入文明社会才行。这样的说法,在南方得到了不少的支持,但对北方来说不可撼动。
第295章 十年经济报告
对于伊朗来说,1860年是伊朗新的开始。经历了动荡的五十年代后,伊朗在六十年代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期。国家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尤其是在经济领域,伊朗政府正在推动国家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化工业经济的转型。这一时期的经济变革不仅为伊朗奠定了未来发展的基础,也深刻改变了国家的社会结构和民众的生活方式。
伊朗的基础设施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铁路网络的扩展。波斯湾铁路线的建设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项目之一。这条铁路线连接了伊朗的主要城市和港口,贯穿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直达波斯湾沿岸。它的建设不仅是为了满足国内运输需求,更是为了加强伊朗与周边国家的经济联系,特别是与欧洲和亚洲的贸易往来。
铁路建设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数以万计的铁路工人参与了这一浩大工程,他们的劳动为铁路的快速推进提供了保障。同时,铁路建设还催生了对钢铁、木材、机械设备等原材料的大量需求,推动了国内相关产业的兴起。
而且美索不达米亚的开发,让铁路建设更加迫不及待。目前当地有3个大型建设项目正在建设,其他小项目更是不计其数,这都得归功于伊朗军队夺回这里。
伊朗在1860年可不只有铁路建设,政府规划的钢铁、造船等6个产业十几个项目,也在早已选好的地址上开始了建设工作,大量民众为这些项目而奋斗。
钢铁产业是工业化的基石。伊朗在这一时期建设了多个大型钢铁厂,这些工厂不仅满足了国内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还为其他制造业提供了原材料。钢铁产业的发展带动了采矿业的繁荣,伊朗丰富的矿产资源得到了有效开发,铁矿石、煤炭等资源的开采量大幅增加。
造船业是另一个重点发展的产业。随着波斯湾港口设施的完善,伊朗政府意识到发展海上运输和海军力量的重要性。新建的造船厂开始生产商船和军舰,这不仅提升了伊朗的海上贸易能力,还增强了国家的国防实力。造船业的发展还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兴起,如船舶设备制造、航海仪器生产等。
政府为造船业提供了大量的财政支持,用于建设现代化的造船厂和购买先进的生产设备。同时从法国引进新技术,因为英国禁止造船技术出口。
此外,政府为造船企业提供了税收减免、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鼓励私人资本进入造船业。加上贸易的增加,造船则进入兴盛。
此时伊朗的重要港口包括波斯湾的阿巴斯港、布什尔港、恰赫巴哈尔港和里海的恩泽利港。作为波斯湾最重要的港口,阿巴斯港在1860年完成了基础设施的升级,可停靠大型远洋货轮。港口配备了仓储设施和海关办公楼,成为伊朗对外贸易的枢纽。
在内河航运上,伊朗西南部的卡伦河是少数可通航的内河之一,政府疏浚河道并建设码头,使其成为连接胡齐斯坦省农业区与波斯湾的重要运输通道。
游轮服务也开展起来,第一艘伊朗建造的游轮布什尔号,载着300名伊朗游客和商人前往西贡。此外恩泽利港到巴库的客货混装航线。
阿巴斯港和布什尔港因航运繁荣发展为商业中心,吸引了外国商社和银行入驻。而铁路与航运的结合降低了物流成本,促进了全国市场的统一。
纺织业和机械制造业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快速发展。伊朗政府鼓励国内企业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新建的纺织厂和机械制造厂为民众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推动了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
伊朗和世界的贸易越来越紧密,他们与印度孟买、卡拉奇和东非桑给巴尔的贸易日益频繁,主要出口地毯、干果,进口茶叶和香料。通过新加坡和香港中转,将伊朗煤油销往远东和日本,同时进口丝绸和瓷器。经过黑海将煤油、地毯运往英国利物浦和法国马赛,返程时装载工业机械和奢侈品。
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伊朗政府进行了金融变革。新增加的银行体系更加稳定,增强了国内外投资者对伊朗经济的信心。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了融资渠道更加方便。
尽管工业化是伊朗经济发展的重点,但农业仍然是国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860年,伊朗政府开始推行农业现代化政策,旨在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技术进步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伊朗政府引进了先进的农业机械和灌溉技术,提高了农田的生产效率。新建的水利设施改善了农田的灌溉条件,特别是在干旱地区,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大片荒地变成了良田。此外,政府还推广了科学的种植方法,如轮作和施肥技术,进一步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变革。伊朗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寻找就业机会。德黑兰、伊斯法罕、设拉子等主要城市的人口迅速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为了应对城市化带来的挑战,政府投资建设了城市基础设施,如供水系统、排水系统和公共卫生设施,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条件。
教育普及也是这一时期社会变革的重要内容。伊朗政府意识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受过教育的人才。因此,政府加大了对教育的投入,新建了多所学校和学院,推广现代教育体系。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传统的宗教和文化知识,还涵盖了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等现代学科。教育的普及为伊朗培养了大批专业人才,为国家的工业化进程提供了智力支持。
第296章 城市化
随着伊朗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化进程进入了加速阶段。这一时期,城市化不仅改变了伊朗的地理景观,还深刻影响了社会结构、文化形态和民众的生活方式。
作为伊朗的首都和政治中心,德黑兰在1850年后迅速扩张。城市边界向四周延伸,新建的街道和建筑取代了传统的泥砖房。政府机关、外国使馆和商业机构的集中使德黑兰成为全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
城市内部修建了宽阔的街道和桥梁,连接了主要商业区和居民区。德黑兰的中央大街成为城市的标志性道路。
德黑兰北部靠近厄尔布尔士山脉的区域逐渐发展成为富人区和外交区。这里气候凉爽,环境优美,吸引了外国使馆、富商和高级官员的居住。南部地区因靠近铁路和主要交通干线,成为工业区和工人聚居区。工厂、仓库和工人住宅在这里密集分布。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阶层的分化,商人、工程师、教师和医生等职业群体的崛起形成了城市中产阶级,他们居住在市中心和北部的高档住宅区,享受着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剧院、咖啡馆和公园成为市民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丰富了城市文化生活。
尽管德黑兰发展很快,但最发达的城市不是他,而是位于西部的大不里士。
随着贸易和工业的发展,大不里士的城市边界向四周扩展,特别是向东部的山区和西部的平原延伸。新建的工业区和住宅区使城市规模显著扩大。短短几年,大不里士的人口增加到30万人。
大不里士因其地理位置吸引了来自土耳其、俄罗斯和中亚的商人、工匠和学者,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的社会氛围。大不里士大学成为西北地区的教育中心,吸引了大量学生。同时,城市的艺术和文学创作也蓬勃发展。
大不里士的巴扎是伊朗与欧洲、俄罗斯贸易的核心,主要出口商品包括地毯、干果和纺织品。南高加索的回归为当地的贸易提供了市场和新的出口。
伊斯法罕和设拉子也是发展比较快的城市,一个是曾经的伊朗首都,一个是南部的经济中心。都因为伊朗工业的发展而复兴。
伊斯法罕的地毯、陶瓷和金属工艺品享誉世界,手工业的复兴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活力。而随着教育机构的建立和文化活动的兴起,设拉子成为南部地区的文化中心。
这些城市的扩张和现代化不仅推动了伊朗经济的快速发展,还深刻改变了社会结构和文化形态。伊朗变得更加有活力,已经完全摆脱过去的状态。
城市化进程离不开政府的支持,纳赛尔丁对经济、教育、交通的投入是伊朗前进的重要推力。伊朗人都感谢他。
——————————
上一篇:说好打穿港综漫威,竟然吞噬星空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