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诸天:徒弟扶我青云志

诸天:徒弟扶我青云志 第78节

  他知道每个人都是从好的出发点考虑,但正如师尊所言,第一步至关重要,一旦踏错,满盘皆输。

  向北?向东?还是先巩固?他心中亦是权衡不定,难以决断。

  最终,他将目光投向了始终坐在一旁,闭目养神,仿佛对争论充耳不闻的李长安。

  “师尊!”朱元璋恭敬地开口,打断了众人的争论,“弟子等愚钝,争论不休,难以决断。这进取天下的第一步,究竟该踏向何方?该如何走?恳请师尊,再为弟子指点迷津!”

  顿时,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李长安身上。这位深不可测的老神仙。

  一篇檄文已显露出经天纬地之才,他的战略眼光,必然更加超凡脱俗!

  李长安缓缓睁开眼,打了个哈欠,似乎刚睡醒一般。

  他瞥了一眼书案上勾画得乱七八糟的地图,懒洋洋道:“吵完了?讨论出结果了?”

  朱元璋老脸一红:“弟子等……各有见解,难以统一……”

  “正常。”李长安站起身,踱步到地图前,随手拿起一支笔,“都想听听我老人家的看法?”

  “请师尊(前辈)指点!”五人异口同声,态度无比恭敬。

  李长安用笔尖在地图上虚画了一个圈,将朱元璋目前控制的滁州、和州等地圈出来。

  “你们现在这点家底,”他毫不客气地说,“就像个刚有点积蓄的小地主,看着旁边肥得流油的大户人家,就如富庶的江南和强大的元廷,就想着是直接去抢县太爷的库房,如北伐;还是先去抢隔壁村张老财的宅院,如取集庆;或者先吞并旁边几个穷哥们的地,如打周边小城。”

  这比喻粗俗无比,却形象生动,说得朱元璋等人面面相觑,却又无法反驳。

  “要我说啊,”李长安笔尖重重地点在长江南岸的一片区域,“眼光放长远点,别老盯着眼前一城一地的得失。你们真正的目标,不是北边那个快要烂到根子的元廷,也不是东边那个看似肥美的集庆。”

  他的笔尖沿着长江,缓缓向西移动,最终停在了广袤的南方。

  “而是这里——整个南方!”

  “南方?”众人一愣。

  如今反元势力大多集中在北方和江淮,南方虽富庶,但元廷控制力相对较强,且地势复杂,并非用兵首选。

  “没错,南方。”李长安肯定道,“元廷的气运在北方,其精锐和注意力也大多在北方,与刘福通、张士诚等人死磕。南方反而相对空虚,且地域广阔,物产丰饶,人口众多!”

  李长安开始详细阐述自己的方略,语气依旧懒散,内容却石破天惊:

  “所以,你们的总体战略,应该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缓图天下。”

  “第一步,不是北伐,也不是立刻强攻集庆那种硬骨头。而是南渡长江!”

  他的笔尖划过长江,“但不是直接去打集庆。而是以雷霆之势,先取采石矶、太平(今安徽当涂)等沿江要隘,站稳脚跟,建立前进基地。这一步,要快,要狠,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夺取渡江主动权。”

  常遇春眼睛一亮,这个他喜欢!

  “第二步,”李长安的笔尖向南推进,“拿下太平后,不要急于东进硬撼集庆。而是向西、向南发展!取溧水、溧阳,乃至芜湖、池州,扫清集庆外围,同时攻略宁国(今宣城)、广德等地,将你的势力范围向皖南、浙西北延伸。”

  李善长闻言,若有所思地点头:“前辈之意,是避实就虚,先取元廷控制相对薄弱、又富庶的皖南浙西之地,既可获得大量粮饷兵源,又能从西、南两个方向对集庆形成战略包围?”

  “聪明!”李长安赞许地看了李善长一眼,“这就叫‘农村包围城市’。等你们把集庆周围的肉都吃干净了,它不就成了一座孤城?到时候,水陆夹击,困也能困死它,何必现在去碰得头破血流?”

第126章 明教相助

  “农村包围城市”?众人虽第一次听这词,却觉得无比贴切和精妙!

  “第三步,”李长安继续道,“待皖南浙西基本平定,集庆孤立无援,人心惶惶之时,再水陆并进,一举攻克集庆!将此龙蟠虎踞之地,变为你的根本之地!届时,进可窥视中原,退可割据江南,立于不败之地!”

  徐达重重一拳砸在手掌上,兴奋道:“妙啊!如此,取集庆便是水到渠成,代价最小!”

  “拿下集庆之后呢?”朱元璋急切地问。

  “之后?”李长安笑了笑,“之后便是经营江南,积蓄力量。集庆只是开始,你要逐步消化整个江浙皖赣这片最富庶的区域。同时,别忘了你的檄文,‘驱除胡虏’的大旗要一直举着,但主力不必急着北上。让北方的刘福通、张士诚他们先去和元廷主力死磕,你在南边默默种田、练兵、造船。”

  “等到北方打得两败俱伤,元廷元气大伤,你的力量也积蓄到顶点之时……”

  李长安的笔尖猛地向北一挥,气势磅礴,“再以泰山压顶之势,挥师北伐! 届时,凭借长江天堑和强大水师,溯江西进可取两湖,北上淮河可图中原!一路打出‘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旗号,必然应者云集,势如破竹,直捣大都!”

  一整套清晰无比、循序渐进、风险极低却又潜力无限的战略蓝图,在李长安懒洋洋的话语中,展现在众人面前!

  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避实就虚,农村包围城市!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再北伐! 借力打力,坐收渔利!

  这策略,完美契合了朱元璋现有的实力和处境,将他的优势发挥到极致,而将风险降到了最低!

  书房内,一片寂静。

  朱元璋、李善长、常遇春、徐达、马秀英五人,全都听得目瞪口呆,心驰神摇!

  这已不仅仅是军事策略,更是争鼎天下的顶级政治智慧!

  每一步都环环相扣,看似保守,却蕴含着最凌厉的攻势!

  良久,朱元璋才猛地回过神来,扑通一声跪倒在地,因为极度激动,声音都变了调:

  “师尊……此乃定鼎天下之道!弟子……弟子茅塞顿开!拨云见日!得此方略,何愁天下不定?!”

  李善长更是激动得老泪纵横,对着李长安长揖到地:“前辈真乃神人也!此策高瞻远瞩,深谋远虑,非常人所能及!善长……叹服!五体投地!”

  常遇春和徐达也是心悦诚服,齐声道:“末将谨遵老神仙方略!”

  马秀英看着李长安,眼中充满了无尽的敬佩与感激。

  李长安坦然受了众人的大礼,打了个哈欠:“行了,路子指给你们了,具体怎么走,就看你们自己了。我老人家累了,回去睡觉了。”

  说完,竟真的伸着懒腰,晃晃悠悠地走出了书房,留下依旧沉浸在巨大震撼和狂喜中的五人。

  就在朱元璋于滁州紧锣密鼓地筹备南渡长江、按照李长安制定的方略进取天下之际,远在昆仑山光明顶的明教总坛,以及湖北武当山的真武大殿,也因他而掀起了波澜。

  光明顶,议事厅。

  十年过去,光明顶已恢复了往日的秩序,甚至因张无忌这位仁厚教主的调和,比以往更加团结。

  此刻,教中高层再次齐聚。

  白眉鹰王殷天正须发皆白,却依旧精神矍铄,声若洪钟:“诸位!近日江湖传闻,那朱元璋已正式发布讨元檄文,誓要‘驱除胡虏,恢复中华’!其兵锋直指江南,看来是要动真格的了!”

  他目光扫过众人,最终落在教主张无忌身上:“教主,十年前,那位李老前辈曾言,让我明教助朱元璋取得天下,届时可得‘护国神教’之名。老夫当时便觉有些不妥!如今看来,更是如此!”

  周颠立刻接口道:“鹰王说得对啊!那朱元璋不过是我明教一分坛坛主出身!就算要打天下,也该由咱们明教教主出面!咱们有五行旗,有各地分坛,教众数十万,凭什么要辅佐他一个分坛主?这天下若打下来,到底姓朱还是姓明?咱们辛辛苦苦,最后替他做嫁衣不成?”

  说不得和尚也晃着胖脑袋:“阿弥陀佛,周颠话糙理不糙。教主,您才是天下共尊的明教教主,若您振臂一呼,天下英雄必然景从,何须假手他人?”

  彭莹玉、张中等五散人也大多露出赞同之色。他们虽敬重李长安,但内心深处,自然更希望明教能独掌大权。

  杨逍眉头微蹙,沉吟道:“鹰王,诸位散人,你们所言并非没有道理。但诸位想过没有,争霸天下,并非仅凭武功和人众。”

  顿了顿继续说道:“朱元璋虽出身不高,然其十年生聚,深得民心,更有李前辈那等神仙人物在背后指点,其势已成。我明教虽众,却多为江湖豪杰,善于冲锋陷阵,却疏于治理地方,统筹全局。强行争夺,恐非良策,反而可能导致内部分裂,让元廷有机可乘。”

  韦一笑阴恻恻地补充道:“而且,别忘了那位李前辈的手段。他既然选定朱元璋,岂会没有后手?与他相争,殊为不智。”

  张无忌坐在主位上,听着众人的争论,脸上带着一如既往的温和与些许困扰。他叹了口气,开口道:“外公,诸位前辈,你们的意思,无忌明白。但教主之位,于我而言,本就是机缘巧合,勉力为之。我之心愿,乃是化解江湖恩怨,救助天下苍生,而非称王称霸,君临天下。”

  他站起身,目光清澈而坚定:“朱元璋虽出身明教,但其确有雄才大略,更能体恤民情,善于用人。师尊李前辈让他来结束这乱世,或许正是最好的选择。至于明教……”

  他看向众人,语气真诚:“明教的根本,在于救世济民,而非争权夺利。若能助朱师兄平定天下,光复汉室,使百姓安居乐业,我明教能得‘护国神教’之名,将教义发扬光大,造福更多黎民,这难道不胜过陷入无休止的权力争斗,甚至与朱师兄兵戎相见吗?那绝非阳教主和历代先辈所愿见到的。”

  他这番话,情真意切,毫无私心,完全是从天下百姓和明教道统的角度出发。

  殷天正看着外孙,张了张嘴,最终化作一声长叹。

  他知道无忌性子仁厚,无争霸之心,强逼反而不好。

  杨逍和韦一笑对视一眼,齐齐躬身道:“教主仁德,胸怀天下,属下佩服!愿遵教主号令!”

  五散人见杨逍韦一笑表态,又见张无忌心意已决,虽仍有不甘,也只好拱手道:“谨遵教主令谕!”

  殷天正最终也重重一抱拳:“罢了!既然无忌你如此决定,外公便听你的!但愿那朱元璋,莫要负了明教今日之力!”

  张无忌见达成共识,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如此甚好!便请杨左使统筹,动用我明教遍布天下的情报网络,为朱师兄提供元廷兵力部署、粮草运输等机密;请韦蝠王协调五行旗,在关键时刻,予以朱师兄军事上的支持;请外公和五散人联络各地分坛,暗中策应。我等目的,非为争权,只为早日平定乱世,还天下太平!”

  “遵命!”众人齐声领命。明教这台庞大的机器,开始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悄然运转起来。

第127章 武当下山

  与此同时,武当山,真武大殿。

  掌门宋远桥恭敬地站在闭目打坐的张三丰面前,详细地禀报着近来江湖上的大事,尤其是关于朱元璋发布檄文,以及其与李长安的关系。

  “……师父,情况便是如此。那朱元璋,确乃李前辈十年前所收之徒。其十年来谨遵李前辈‘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策,经营滁州,深得民心,如今已显露出争鼎天下之志。其发布的檄文,‘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之言,更是慷慨激昂,天下震动。”

  张三丰缓缓睁开双眼,眼眸温润平和,仿佛早已洞悉一切。他轻轻捋着长须,微笑道:“长安前辈……果然还是如此,游戏风尘,却总在关键时刻,布下影响天下大势的棋子。他竟然又收了一位徒弟,还是身负如此使命之人。”

  宋远桥道:“师父,李前辈于我武当有授业之恩,于天下有指引明灯之德。如今其弟子欲行大事,我武当……是否该有所表示?只是……插手天下争霸,是否违背我武当清修之旨?”

  他语气中带着犹豫。一方面感念李长安恩情,觉得应该相助;另一方面又担心卷入过深,违背道家无为之意。

  张三丰看向徒弟,目光深邃:“远桥,你可知何为‘道’?”

  宋远桥一怔,恭敬道:“请师父指点。”

  “道法自然,并非一味避世。”张三丰缓缓道,“天下纷扰,百姓疾苦,亦是‘自然’的一部分。我辈修道之人,求的是超脱,而非冷漠。若有能力涤荡乾坤,扫除暴虐,使万物重归和谐安宁,这本身,便是最大的‘道’。”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深沉:“况且,蒙元治下,汉家百姓备受欺凌,道门亦受压制。光复华夏,重振汉家衣冠,亦是我辈心中所愿。长安前辈当年指点为师太极之道,亦蕴含阴阳相济、动静相宜之理。静,是修身养性;动,亦可为民请命。二者并不矛盾。”

  宋远桥闻言,如醍醐灌顶,心中豁然开朗:“弟子明白了!多谢师父点拨!”

  张三丰点了点头,继续道:“于公,朱元璋若真能如檄文所言,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乃是苍生之福,武当助他,便是助天下百姓,合乎大道。”

  “于私,长安前辈于武当恩重如山,如今其弟子行此大事,武当若袖手旁观,岂非忘恩负义?再者,”

  张三丰眼中闪过一丝睿智的光芒,“天下若定,新朝初立,武当若能于此中有所作为,于武当日后之传承与发展,亦大有裨益。此并非攀附权贵,而是顺势而为,弘扬道统。”

  他将公义、私情、门派发展三个层面分析得透彻无比。

  宋远桥彻底心悦诚服,躬身道:“师父思虑周全,弟子远不及!那便依师父之意,选派部分三代弟子中精明强干、心怀侠义者,下山前往滁州,助朱……朱师叔一臂之力!主要负责传递情报,救治伤员,必要时亦可护卫其安全。”

  “善。”张三丰含笑点头,重新闭上双眼,“具体事宜,你自行斟酌便可。记住,顺势而为,莫要强求,更莫要坠了武当清名。”

  “弟子谨遵师命!”宋远桥恭敬退下。

  不久,数名武当三代精英弟子悄然下山,直奔滁州而去。

  自此,天下最大的两股江湖势力——明教与武当,因李长安之故,先后做出了协助朱元璋的决定。

  滁州元帅府内,朱元璋正与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人对着地图进行最后的推演,南渡长江、攻略太平的各项细节已反复斟酌,只待选定吉日,便可誓师出征。

首节 上一节 78/13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综武:替天捉刀,斩江湖不平!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