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天:徒弟扶我青云志 第76节
她终于突破了后天桎梏,踏入了无数武者梦寐以求的先天境界!
成为了此界当今之世,继张三丰之后,第二位凭借自身修炼踏入先天的武者!
李长安这种开挂的外来户不算。
灵气漩涡缓缓散去,古墓恢复平静。
杨疏桐缓缓睁开双眼,眸中神光内蕴,清澈深邃,仿佛蕴含着星辰流转。
她感受着体内那浩瀚如海、圆融如一的先天混元真气,心中充满了激动与感恩。
她走出古墓,来到茅庐前,对着正在悠闲喝茶的李长安,推金山倒玉柱般拜了下去:“弟子杨疏桐,叩谢祖师二十年教诲护持之恩!若无祖师,绝无弟子今日!”
李长安放下茶杯,仔细打量了她一番,满意地点点头:“嗯,根基扎实,先天初成,不错不错,总算没浪费我老人家二十年口水。起来吧,先天只是起点,后面路还长着呢。”
虽然说得轻松,但他眼中那抹欣慰却是掩藏不住的。
杨疏桐突破先天,需要一段时间闭关巩固境界,适应新的力量。
李长安看着很快进入物我两忘修炼状态的徒孙,又看了看住了十年的茅庐,忽然觉得有些无聊起来。
“静极思动啊……”他伸了个懒腰,目光投向南方的天空。
“十年了,也不知道朱元璋那小子把‘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九个字玩出什么花样了?有没有给我老人家丢脸?”
“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就去滁州逛逛吧。顺便看看这未来的……嗯,去看看徒弟。”
心意既定,他便不再犹豫。
给杨疏桐留了张字条说明去向,便如同二十年前一般,飘然下山。
第122章 再见朱元璋
李长安离了终南山,一路南行,目标直指滁州。
越是接近朱元璋的势力范围,他所见的景象便与沿途其他地方越发不同。
其他地方,多是民生凋敝,田地荒芜,流民随处可见,盗匪多如牛毛,元兵关卡林立,盘查森严,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而一踏入以滁州为核心的朱元璋控制区,仿佛一下子从寒冬进入了暖春。
官道虽然不算特别宽阔,却修得平整坚实,两旁甚至还挖了排水沟。
往来商旅车队明显增多,虽然大多面带风霜,却少了些惊惶,多了份从容。
田野之中,不再是凄凉的荒芜。
虽已是秋末冬初,依旧能看到大片大片收割后整齐的稻茬,以及不少正在翻耕土地、准备越冬或来年春播的农夫。
田埂水渠也修缮得颇为齐整,显是经过了用心打理。
沿途的村庄,虽然房屋依旧多是土坯茅屋,却少见破败倒塌之象,屋顶的茅草也看得出是新苫盖过的。
村口玩耍的孩童虽然依旧瘦削,但脸上多了些红润和笑容,追逐打闹,生机勃勃。
偶尔能看到一些村庄外围还在修建新的土墙或木栅,显然是在“高筑墙”。
路过几个集镇,集市上人头攒动,叫卖声此起彼伏。
粮食、布匹、盐铁、农具等物资本不算特别丰富,但流转却颇为顺畅,价格也相对平稳,并未看到囤积居奇、物价飞涨的景象。
巡逻的兵士纪律严明,对百姓秋毫无犯,甚至还偶尔帮老人扛扛东西。
李长安甚至看到一队士兵在一位文官模样的人的指挥下,帮助村民开挖水塘,兴修水利。
军民之间,并无明显的隔阂与恐惧。
“老丈,今年收成如何啊?”李长安在一个茶摊坐下,随口问卖茶的老汉。
那老汉虽然衣着朴素,却精神矍铄,笑呵呵道:“托朱元帅的福!今年风调雨顺,租子又减了三成,留下的粮食,紧巴点够吃到明年夏收了!比前些年那是强太多喽!”
“朱元帅?可是那朱元璋朱元帅?”李长安故作不知。
“哎呦,可不敢直呼元帅名讳!”老汉连忙压低声音,脸上却带着自豪,“就是咱们朱元帅!要不是他老人家带着咱们修水利、减租子、练乡兵打土匪,咱们这日子哪能过得下去?早就跟北边那些人一样,逃荒要饭去喽!”
另一个歇脚的货郎也插嘴道:“可不是嘛!朱元帅仁义啊!军纪好,不抢粮,不拉夫,还帮咱们干活!听说元帅府自己都节俭得很,夫人还带着女眷纺布织衣呢!这样的主子,咱们老百姓能不死心塌地跟着?”
李长安听着这些朴实却真诚的话语,看着眼前这虽不富裕却充满希望的局面,心中暗自点头。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将这九个字执行得淋漓尽致,甚至超出了他的预期。
这不仅仅是战略,更是一种深入基层的治理智慧。
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他已将这片土地经营得铁桶一般,民心归附,根基深厚。
一路行来,李长安心中已有定数。
进入滁州城,更是能感受到一种与其他城池截然不同的气象。
城墙高大坚固,明显经过多次加固修缮。
城内街道干净整洁,市井繁华,秩序井然。粮仓、武库等重地守卫森严,却并不扰民。
往来兵士精气神十足,眼神锐利,显然训练有素,绝非乌合之众。
李长安并未隐藏行踪,直接来到了气势恢宏却并不奢华的元帅府门前。
他刚报上名号,不过片刻功夫,就听得府内一阵急促而沉重的脚步声响起!
只见一身戎装、虽已年至中年、眉宇间威严日盛、却依旧能看出当年昆仑山下那个精悍汉子模样的朱元璋,竟亲自快步奔出府门!
他身后,还跟着几位气度不凡的文臣武将——常遇春、徐达、李善长等人赫然在列!
朱元璋一看到门前那仙风道骨、笑容依旧的老道,激动得虎目含泪,竟不顾身后众多下属的目光,推金山倒玉柱般纳头便拜:
“弟子朱元璋,拜见师尊!不知师尊驾临,有失远迎,万望师尊恕罪!”
他这一拜,身后常遇春也跟着下拜。
徐达、李善长等人虽不明所以,但见主公如此,也慌忙跟着齐刷刷跪倒一片:“拜见前辈!”
这一幕,引得街道上路过的百姓纷纷侧目,震惊不已!
他们眼中威严无比的朱元帅,竟然对这位老道行如此大礼?
这老道是何方神圣?
李长安坦然受了这一礼,才笑眯眯地虚扶一下:“起来吧,起来吧。都是当元帅的人了,动不动就跪,像什么样子。”
朱元璋这才激动地站起身,连忙上前搀扶李长安的手臂,语气充满了孺慕之情:“师尊说哪里话!在师尊面前,元璋永远都是弟子!您能来,弟子这滁州城都蓬荜生辉!快!快请进府!”
他亲自引着李长安入府,态度恭敬至极。
常遇春是见过李长安的,此刻也是激动万分。
徐达、李善长等人则是心中骇然,暗自猜测这位能让主公如此恭敬的“师尊”究竟是何等人物。
进入帅府大厅,朱元璋立刻命人设上座,请李长安坐了主位,自己则侍立在一旁。
李长安摆摆手:“行了,别搞这些虚礼了。我老人家就是闲着没事,过来看看你小子把这摊子弄成什么样了。”
朱元璋连忙道:“皆是依仗师尊昔日指点迷津,弟子方能有所寸进!遇春,快去请夫人和标儿他们过来拜见师尊!”
常遇春领命而去。
不一会儿,一位衣着简朴、未施粉黛、却举止大方、眉宇间带着一股英气和贤惠的妇人,领着一个十来岁、虎头虎脑、眼神聪慧的男孩,以及一个年纪稍小的女孩走了进来。
正是朱元璋的夫人马秀英和长子朱标、长女。
“秀英携子女,拜见师尊!”马秀英显然已从常遇春处得知了李长安的身份,虽心中震惊,却依旧落落大方地领着子女行礼。
朱标也有模有样地跟着磕头,好奇地打量着这位传说中的“师祖”。
第123章 指点江山
李长安看了看马秀英,点头赞道:“嗯,端庄贤惠,是个好内助。这小子有福气。”
又看了看朱标,“根骨不错,眼神清亮,是个好苗子。”
朱元璋和马秀英闻言都是大喜。
马秀英更是恭敬道:“时常听夫君提起师尊当年教诲,言及‘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九字真言,秀英虽为女流,亦觉如雷贯耳,深感师尊智慧如海!夫君能得遇明师,实乃天大的幸事!”
她这话并非纯粹奉承,而是发自内心。
作为朱元璋的贤内助,她最清楚这九字方针在过去十年中发挥了何等巨大的作用。
李长安笑了笑,受了这份赞誉。
接下来几日,朱元璋推掉了所有不必要的政务,亲自陪着李长安视察滁州军政要务——粮仓储备、军械打造、兵士操练、学堂教化等等。
李长安看在眼里,心中越发满意。
朱元璋不仅严格执行了他的策略,更在此基础上有了许多自己的发挥和细化。
其治下政令畅通,吏治相对清明,军队令行禁止,百姓安居乐业,积蓄了雄厚的力量。
这一日,视察完毕,回到帅府书房,只剩师徒二人。
朱元璋亲自为李长安奉上香茗,恭敬道:“师尊,您看弟子这十年所为,可还……可还过得去?是否有负师尊期望?”
李长安接过茶,吹了吹热气,慢悠悠地品了一口,这才抬眼看向朱元璋,目光中带着一丝赞许和前所未有的郑重:
“过得去?何止是过得去。”
他放下茶杯,声音平静却带着千钧之力:
“元璋,你这十年,墙筑得够高,粮积得够多,王也缓得恰到好处。”
“民心,你有了。根基,你稳了。实力,你蓄足了。”
李长安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窗外滁州城欣欣向荣的景象,缓缓道:
“是时候了。”
他转过身,目光如电,看向因激动而身体微微颤抖的朱元璋:
“有这个家底,可以进取天下了。”
“那‘驱除胡虏,恢复中华’的担子,该你挑起来了。”
一句话,如同吹响了决战的号角,点燃了朱元璋心中压抑了十年的熊熊烈火!
朱元璋猛地跪倒在地,声音因极度激动而嘶哑,却充满了无比的坚定:
上一篇:综武:替天捉刀,斩江湖不平!
下一篇:返回列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