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重生朱由检,再造大明巅峰

重生朱由检,再造大明巅峰 第226节

  大都城城墙还有向城外泄水的涵洞,涵洞底部和两壁以石板铺砌,接缝处勾抹白灰,并平打了很多铁锭。

  涵洞顶部用砖起券呈拱形,中部装置着一排铁栅栏,很好得起到了排水的作用。

  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明北京城,拓宽南城,开挖南海,扩大了原太液池的水面,在排水上,保留和疏浚了元大都的排水沟渠。

  周堪赓将这些说了,遂即明白了皇帝的意思,不禁苦笑道:“臣明白陛下之意,只是若每个城镇开挖明沟暗渠,加建涵洞来排水,这银子,怕也不够使的。”

  “是,朕当然知道,”朱由检指着沙盘道:“在靠近河近的城镇,只挖明沟排水,水利衙门的兵卒定期疏浚,以防万一。”

第四百一十九章 唐王

  要做到像北京城这样,怕是难了,不过好在前朝诸如唐宋,在长安、洛阳、汴梁等几个大城已是有了一套防水沟渠,所以朝廷如今也只要在几个靠河近的城镇再做些防备就好。

  银子是不会少花了,不过也好在眼下不缺银子,商贾的加税给朝廷增加了一大笔收入,待出海商贸稳定之后,又会有一笔收入进来。

  “接下来说说水利衙门这件事,”朱由检看向周堪赓,“说到底,这还是隶属于工部,因此,还是你来主管,黄卿,你为副使,除了兵卒,最重要的是发掘合适的人才充实衙门。”

  “说到人才,臣倒是有一人选。”周堪赓说道。

  “何人?”

  “朱聿键!”

  朱聿键?

  朱由检闻言一愣,也着实没想到周堪赓会推荐宗族子弟出来,而且这个朱聿键,如果自己没记错的话,此刻应该被关在凤阳皇室监狱中呢。

  朱聿键为人很是有几分戏剧的味道,少时不得祖父老唐王宠爱,和其父一起被囚禁在承奉司内,当时,朱聿键才十二岁,幸亏有小官暗中照拂,这才苟活了十六年。

  但朱聿键虽身处牢笼,但还是埋头苦读,钻研儒学典籍,没有浪费光阴。

  崇祯二年,朱聿键的父亲,也就是唐王世子被毒死,老唐王就想着封爱妾的儿子为世子,幸而陈奇瑜吊唁世子时,警告老唐王,世子死因不明,冒然改变世袭人选,说不定朝廷日后会怪罪,老唐王还怕日后追究,赶忙立朱聿键为世孙。

  同年,老唐王去世。

  崇祯五年,朱聿键继为唐王,封地南阳,此时的朱聿键锋芒毕露,在宗室换授问题上与皇帝和朝臣多有冲突,得罪了不少大臣。

  当年八月,建奴破关,鞑子入塞连克宝坻,直逼京师。朱聿键心切,上书请勤王,崇祯帝当然不许,“藩王不掌兵”一向是国规,但他竟然不顾规矩国法,私自招兵买马,自率护军千人从南阳北上勤王。

  行至裕州,崇祯帝才知晓此事,勒令其返回,后朱聿键没有遇到鞑子,倒是和流贼交了几次手,互有胜负,班师南阳。

  依照规制,藩王可以在王府内享乐,唯独不能兴兵拥将离开属地,即便朱聿键动机纯粹,仍使崇祯大怒,将其废为庶人,派锦衣卫将其押入凤阳皇室监狱。

  直到崇祯十七年北京城破,朱由崧在南京即位,实行大赦,朱聿键才从牢里出来,命他迁至广西平乐府,为南阳王。

  弘光五年,南京城破,朱聿键被几个大臣护送至福建,被郑芝龙、黄道周等奉为监国,后称帝,是为隆武。

  朱聿键是英明之主,可惜投靠的郑芝龙,虽然北伐收复了几处失地,但郑芝龙拥兵自保,后直接投降了大清,使得朱聿键遗憾被俘,最后绝食而亡。

  周堪赓见朱由检皱眉没有说话,心下到底还是惶恐,他只以为皇帝还因为朱聿键私自带兵勤王一事耿耿于怀,自己这时跳出来替朱聿键说话,还是不到时候呀!

  只是,周堪赓想了想,反正话也说了,收不回去了,看陛下这一年多来作为,说不定能听进去自己这些话呢?

  “陛下恕罪,”周堪赓一撩衣袍跪在地上,“唐王被关在凤阳牢狱,凤阳守陵太监索贿不得,对唐王用尽折磨手段,唐王病苦,还请陛下开恩!”

  “你为河南道布政使,又是如何得知凤阳的事?”朱由检对于周堪赓说的没有怀疑,这一件事在历史上也有记载,朱聿键被赦免时身上疾病甚多。

  “回陛下,河南按察司检校路振飞,原在凤阳做过县令,知晓此事,但彼时人微言轻,况且......”朱聿键犯的也的确是大罪,就算满门抄斩也不为过。

  是以,路振飞到了河南之后,和周堪赓日渐熟悉,知晓秉性后,才将此事告诉了他。

  “陛下,”周堪赓继续道:“臣为唐王求情,也是替陛下着想,唐王在治水上,的确有些才能,彼时他尚未...臣也曾同唐王说过几句话,唐王还同臣说过,洪涝必定伴随大雨,除了防江河泛滥,也要防山坡林地!”

  朱由检一听,眼睛一亮,问道:“说来听听。”

  周堪赓见皇帝发话,知道还有机会,忙道:“北方多山,干旱使林木苦死甚多,山坡泥土裸露,若遇大雨,定会造成滑坡,对山下村镇造成极大影响。”

  朱由检点了点头,的确是,大雨倾盆时,山体滑坡和泥石流极大概率会发生,而一旦发生,就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还因为灾害是在瞬间,压根就来不及施救。

  “那唐王可说了如何预防?”朱由检自然知道该如何做,可他也想听听朱聿键的想法。

  “唐王说了,第一可以继续种树,矮小的灌木也是可以,能存活就行,二来,可以制造大网,将山石松动、容易滑坡之处罩住,也能减缓灾害发生的速度,其三,可以在山坡上筑田等措施。”

  的确是个人才,朱由检不由点头,居然能想到这一点上。

  “好,此事,朕知道了,你起来吧!”朱由检缓缓开口道:“既然措施都有了,周卿和黄卿就可以实施起来,周卿刚接任工部尚书,且在京师留一留,之后再回荥阳去,毕卿啊,火器的事你得带几个人出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能什么都你自己来做,工部的事,你也得尽快上手,知道吗?”

  毕懋康一愣,皇帝这话的意思哪里不明白的,周尚书以后是要专注治水问题的,说不定重心就在水利衙门了,他走了,衙门还只剩了自己。

  唉,这么看来,苦日子还得继续啊!

  “水利衙门...”朱由检皱眉想了想,“便叫水务司吧,周卿为使司,黄卿为副使司,其余人,你们可以从民间、将作监选,也能去大明专业学院选,朕不干涉。”

  周堪赓脑中还晕晕的,他没听到皇帝对于朱聿键是允了还是没允,但听眼下的意思,也是让自己不用再说了。

  也是,如此大事,陛下总要考虑一番的。

  周堪赓心中叹了一声,想着也算是为唐王说情了,至于之后到底如何,就看他的命吧!

第四百二十章 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

  周堪赓几人离开后,内阁几人又来禀报社会保障部的执行细节,朱由检给了些建议后,便通知下去,可以在官员中试行起来了,当然,还是打一个自愿原则。

  另外,郑三俊推荐的打理退休金的人也到了京师,不是别人,正是要走了察哈尔盐湖的高成磊。

  他接手盐湖之后,大赚了一笔,用这笔银子又壮大了商行,重新组建了一支十几条海船的船队,准备出海经商。

  而因为他在察哈尔盐湖也待了不少时日,在了解了蒙古各部落的生活状况之后,再加上他是行商的身份,倒是也想着能赚些蒙古人的银子来。

  可如今,蒙古和大明不说敌对吧,但也称不上友好,他若是行此事,就怕落一个通敌叛国的罪名,因此虽然心痒,但好歹也按耐住了。

  这次进京,也想着能同皇帝谈一谈这个想法,政治上的立场先不同,如今大明和蒙古算是进入缓和期,不说开通边市,让商队互通有无总可以的吧!

  高成磊跟着引路的小内侍进京的时候,脑中还不住想着这些,想着待见到皇帝,该如何去劝说。

  “高公子稍后!”小内侍说完,转身朝殿里走去。

  高成磊站在殿外,隐约听见里面传来对谈声,好似在说江淮的战事,但细听却又听不清具体说了什么。

  高成磊站远了几步,将神思重又放在如何赚钱上,也不知过来多久,殿中一人走了出来,小内侍恭敬行礼,待那人走远后才朝高成磊示意可以进殿了。

  “你便是高成磊?”朱由检看着跪在地上的高成磊,想着是不是太过年轻了些,这么多银子放在他手上,委实有些不放心,该不该再多诏几个商贾来。

  可转念一想,他从一个小小布商,能做到如今这个地步,也的确是有些本事的。

  衡量一个人的才能,不该是年龄!

  “回陛下的话,是草民!”高成磊忙道。

  “起来说话,”朱由检抬了抬手,“都听郑三俊说了吧,此次进京的缘由。”

  “是,草民这次来,是为了——”

  “知道就好,”朱由检打断了高成磊的话,“那你说说,你都有什么想法?”

  高成磊心下明白,皇帝怕是不想大张旗鼓,起身之后斟酌了一番,才说道:“草民以为,其一,是出海商贸,如今东洋、南洋、西洋诸国仍旧喜爱我大明物什,丝绸、瓷器、茶叶等供不应求,可换千金,是一本万利的生意......”

  朱由检也料到了这一点,并没多说什么。

  “其二,”高成磊又继续道:“草民在西宁卫住了些日子,因为察哈尔盐湖之事,也同蒙古部落打了些交道,在草民看来,牧民率性天真,很多人并不希望有战事,也希望能回到从前开放边市的时候,如今,有些蒙古包甚至都没有一口铁锅,生活很是不便!”

  “你的意思,是想要同蒙古各部生意往来?”朱由检问道。

  高成磊听不出皇帝的口吻是否动怒,也不敢抬头去看皇帝神色,但话说到这份上了,也只好硬着头皮继续。

  “蒙古部落缺乏农具,也没有适合开垦的土地用以种植,粮食稀少,其余生活物资,诸如布帛、香料等,甚至...”高成磊继续道:“咱们也可将中原的开垦技术卖给他们,将中原的文化也卖给他们,草民以为,如此倒还能使蒙古各部落对我朝更亲和些。”

  高成磊的这番话,听在别人耳中,或许有些奇奇怪怪,什么卖技术、卖文化的,可朱由检却是瞬间就明白了他的意思。

  蒙古部落缺乏粮食,缘由是缺乏农具,再往上想是缺乏农业知识和技术,如果大明愿意卖给他们,不失为一笔长久的买卖。

  知识和技术迭代可快了,大明可以先卖一些原始的,而后再慢慢给他们拓宽,说不定还能利用蒙古部落广袤的土地来为自己培植一些作物。

  再说文化,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就算蒙古部落一开始看不懂经史子集的,先给一些小说话本行不行,将文化利用传奇故事散布出去,说不准能同化些牧民呢!

  什么事都讲究一个潜移默化,时日久了,当草原上的人们习惯听江南的小曲,说京城的官话,听聊斋故事...草原,还算是蒙古的吗?

  “不错,”朱由检点了点头,“但还不够!”

  “不够?”高成磊心下一惊,不知道皇帝说的不够是什么意思。

  “鸡蛋要放在不同的篮子里,但你如今却只有两个方案,还不够!”朱由检开口道:“听闻你是做布商起家的?如今是何规模?”

  高成磊忙回道:“在江南开了五六十家铺子,有自己的商船,沿运河送货,还有出海的。”

  “只是开铺子?”朱由检问道。

  “是,是啊...”高成磊想了想,又道:“本来是有个桑林,也有片棉田,后来......卖了!”

  “如何收丝?如何织布?”朱由检问道。

  “直接从机户手中收成品!”高成磊道。

  “那不成啊,”朱由检摇了摇头,“江南丝织业如此兴盛,你怎么就只从机户中收成品?”

  高成磊不知道该怎么回,他曾经也想建一个作坊,桑林也不卖,产销一体,可彼时海运禁着,后来虽然开了,可晋商也倒了,那会自己可想着要做盐商,哪有生意能比得过卖盐呀!

  那会想着要分晋商的一杯羹,为了筹银子,这才把桑林和棉田给卖了。

  “你是布行行首,这块,你做得不够,”朱由检摇了摇头,看高成磊一脸惶恐,放轻了声音继续道:“朕的意思,桑林、棉田,就交给农户去种吧,但窠丝、纺织、刺绣这些,可建作坊,雇佣工匠织女。”

  高成磊听了之后,面上却是有些为难,江南如今也有人是这么做的,最多的作坊有个五六十台纺机,可最后算利润,和自己单独去收成品来卖,也差不了多少银子。

  雇佣匠人要钱,纺机要钱,置办作坊,也要钱啊!

  既然差不了多少,费这个力气做什么,还不如将时间精力放在其余赚钱的地方。

  高成磊将自己这些疑虑朝皇帝说了,朱由检哼笑一声,“五六十台?五六十台就多了?你若是置办一个大作坊,里面放上个几百上千台的纺机,你再算算最后的利润呢?”

第四百二十一章 没有毛衣?

  说到这里,朱由检突然想到,王徵既然能造出蒸汽提水机,是不是也能造出蒸汽纺机,这样一来,效率大大增加,利润还会上升。

  海外对丝绸的需求可是大得很,不愁没买家!

  高成磊则是惊呆了,几百上千台的纺机,这得多大规模,又要雇佣多少人,如此一来,还得安排监工。

  现在薪酬是日结,可真要这么大规模,日结定然不合适了,雇佣也不能按日来,按年、按月才能保持运作稳定。

  还有薪酬该给多少合适?

  多了利润就会少,可少了,手艺好的匠人也不会愿意来。

首节 上一节 226/27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红楼:我靠福地空间,黄袍加身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