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重生朱由检,再造大明巅峰

重生朱由检,再造大明巅峰 第225节

  “虚话就不用多说了,朕只问你,你想不想干,能不能干?”朱由检打断周堪赓的话,大声问道。

  周堪赓听到皇帝这么直白的问话,反而是愣了,他下意识觉得,如果自己再说些什么废话,陛下定毫不犹豫得换个人来做工部尚书。

  周堪赓立即跪在地上,大声道:“臣定竭尽全力,为陛下分忧!”

  这就是应下了!

  朱由检看着周堪赓的脑袋,嘴角扬了扬,原先和这些大臣说话,总是要绕一番圈子,可够累的,这样多好!

  “行了,起来吧!”朱由检笑着抬了抬手。

  “只是陛下,”周堪赓起身之后,神色又有些为难,“臣这汴河还未治理好,怕是离不得臣。”

  朱由检点了点头,摆手示意周堪赓不要着急,“黄守才,周卿可知道?”

  “黄守才?”

  黄守才一升的主要事迹,就是治水济民,伊河、洛河流域和黄河中下游经常发生水灾,他亲眼目睹洪水泛滥造成的灾难,便下定决心学习治理河道的知识和技能。

  黄守才能得张国维推荐,自然是相识的,而周堪赓也曾在南京任职,还同张国维一同治水,《吴中水利全书》也有他的一份功劳。

  二人凭借张国维,倒也见过一面,印象却是不深,此时听皇帝提起这人,才想起来黄守才来。

  “黄守才于治水上很有本事,朕封他为河道使,这两日还在京中,你大可同他探讨治理汴河之事,定下一个方案,让他去施行,若有问题,再行商榷。”

  “可治水不比其他,很多都要实地勘验,之后再行决议,若只通过信件往来,怕是不尽祥实,耽误甚至影响到治水大事。”

  周堪赓这说话也有道理,朱由检点了点头,想着这倒是两难了,说到底,还是专业人才太少,大明朝廷这么多书生,可一门心思去考进士,只希望去年科举变革之后,大明能多一些专业技术人才吧!

  “传黄守才、毕懋康!”朱由检突然朝王承恩吩咐完,才继续朝周堪赓道:“你说得不错,这些问题,咱们一起来解决!”

  皇帝说了个“咱们”,周堪赓听在心里,激动莫名,自己居然有资格被陛下引为“自己人”,这是莫大的荣耀啊!

  殊不知在朱由检这儿,只不过是顺口罢了!

  很快,毕懋康和黄守才就进了武英殿,二人行礼之后,同样被皇帝赐了座。

  大明做官,遵循着一套标准的流程,多数是经过科举,京中官宦子弟更多的是通过恩荫。

  黄守才两边都不是,他是被皇帝直接提拔的,而且这一提拔,是直接可以进宫面圣,可以说是一步登天了。

  黄守才没敢多看,坐在椅子上也显得畏畏缩缩,遍布沟壑的脸庞,以及粗糙的双手都彰显着他的身份,让他虽然得了官身,可看着也仍旧是个农民的模样。

  “毕卿,”朱由检首先朝毕懋康道:“这位是周堪赓,朕刚封他为工部尚书!”

  毕懋康闻言,脸上露出轻松的笑来,忙起身朝周堪赓行了一礼,“下官见过周尚书!”

  毕懋康是工部侍郎,一般而言,一部缺了尚书,由原部门侍郎中提拔一人是最便捷的事了,不管是对衙门事务,还是人员,都是最了解的,上手也最快。

  他本还想着,自己做了这尚书,工部两个侍郎可会因此有意见。

  可现在一看,毕懋康脸上的轻松喜悦,和对他的欢迎是真心。

  毕懋康的确是真心,他本好好的研制火器,自从去了一趟船厂,看到了王徵研发的蒸汽机,他就一门心思想着能否运用到火器上来。

  也的确是发明了些蒸汽武器,可不是动力太小,打出去的子弹穿透不了目标,就是打着打着就卡住了,反而是引起了一场小规模的爆炸。

  眼下正是试验的关头上,蔡尚书致仕,王徵不在,衙门里竟然自己成了老大,好多事虽然主事在做,可要用印或者签发,还得自己上。

  一日总要耗费不少时辰来处理琐事,自己的正事反而没了进展,如今可终于来了一个尚书,能不高兴么!

  “周卿虽然为尚书,但汴河治理也离不开他,所以毕卿啊,朕是想同你说,怕是还要累你一段时日。”朱由检又道。

  毕懋康的笑容滞在脸庞上,看了旁边两眼,倏地道:“陛下,治水可以交给黄大人嘛!”

  “是,所以朕也将黄卿一同诏来了!”朱由检点了点头,看向黄守才和周堪赓二人,“你们二人商议一下,若可以,黄卿回河南去,若不成,毕卿啊,那就没法子了!”

  “陛下,在这儿?”黄守才惊讶道。

  “对,就在这里,商量出个结果来,之后朕还有事同你们说!”朱由检说道。

  “这...”黄守才想了想,又问:“陛下可有沙盘?或者舆图也行!”

  黄守才说了这话,周堪赓赞许得朝他看了一眼,说是治理汴河,可又不仅仅是汴河,汴河沟通黄河和淮河,汴河的治理,自然也要考虑到黄河和淮河的水文情况。

  而黄河又是发源于三江源,三江源除了孕育出了黄河,还有长江和澜沧江,可以说,治水一事从来都是简单的治理一条河。

  “宫里可有沙盘?”朱由检朝王承恩问道。

  “御马监有,”王承恩忙道:“坤兴公主这两日常常往御马监去,奴婢还问过,是方掌印教公主沙盘演练呢!”

  “让人取来!”朱由检命道。

  趁着取沙盘的功夫,黄守才已是同周堪赓谈论了起来,起初还拘谨,可后来兴起时,更是忘了自己身处何处,声音也渐渐大了起来。

  朱由检也不管他们,随手在纸上画了个图形,唤来毕懋康,说道:“你看看这个,能不能造出来!”

  “这是什么?”毕懋康看着纸上奇怪的图案,枪不是枪,炮不是炮的,中间是个蒸汽机倒是能看得明白。

  在现代,这应该被称为蒸汽朋克,漂亮国曾经制造出来,并且在战场上投入使用过。

  “应该算枪吧,”朱由检点着图纸道:“中间放子弹,蒸汽带动弹夹,可以连发,若是能完美制造出来,一次当可以连发百枚子弹!”

  “百枚?”毕懋康闻言惊呼,他重新低头看向图纸,若是能制造出来,只要有一人,不,最多两人操作这东西,就可以比得上一队燧发枪队了!

  “只是,或许它威力不够大!”朱由检想着从资料上看到的记载说道:“你试着研制一下,若最后实在鸡肋,那便算了,咱们好好研制火器吧!”

  毕懋康明白了皇帝的意思,是自己最近太过魔怔了,一心要研制出个蒸汽武器,这才让陛下亲自绘制了图纸吧!

  毕懋康一方面心中感动,另一方面也觉得愧疚,陛下没有叱责,还殚精竭虑为自己绘制图纸,天底下,哪里还能有这么体恤臣下的皇帝啊!

  “是,臣遵旨!”毕懋康双手捧过图纸,将它小心叠好,贴身收在身上。

  看着一脸虔诚的毕懋康,朱由检忍不住摇头苦笑,还不知道行不行呢,就奉若圭杲了,万一最后失败,还不知道他要如何失望。

  沙盘被抬进殿中,“咚”得一声放在青砖上,周堪赓和黄守才转到沙盘前,指着沙盘上河道继续商议,朱由检听着,也不由走下御座,站到他们身旁。

  “这一处容易堆积淤泥河沙,每隔半年就要疏通一次,”周堪赓指着一处河道说道:“清理出来的淤泥,可以用作农田肥料。”

  黄守才点了点头,“下官以为,这条堤坝得继续修缮,而且,在堤坝的后方,”黄守才指着沙盘的某一处道:“可以再挖一条备堤河,若是起来洪水,可以对洪水起到消纳防范的作用。”

  周堪赓眼睛一亮,练练点头道:“好办法,若堤坝抵挡不住洪水,还有一条备堤河可以缓冲,是个好主意。”

  “朕以为,还可以在备堤河内,再修内土备堤坝,其高度可根据所在地地势高低来决定,地势越低,备堤越高!”朱由检突然想起曾看过的一条记载,清时就有人在长江口修建过三重堤坝,有效得防范了洪水的侵袭。

  “陛下英明!”二人齐声应道。

第四百一十八章 水利大事

  “这法子是好,可也不好都这么施行,”周堪赓朝皇帝拱了拱手道:“中原河道遍布,若是都如此建三道堤坝,怕是国库不堪重负,最后受苦的还是百姓!”

  “周尚书说得是!”黄守才也点头附和。

  朱由检自然知晓这个道理,“是,所以朕的这个提议,也只是给你们一个参考,只在河道容易泛滥之处施行。”

  “另外,”朱由检继续道:“朕要同你们说的重要的事,便是关于北方治水。”

  后年,也就是崇祯十四年,全国的干旱将会结束,取而代之的便是北方严重的洪涝,而南方继续干旱。

  还有一年多的时间,朱由检要做的,就是北方疏通河道、修筑堤坝,动用一切手段防治洪涝的发生,减轻百姓和朝廷的损失。

  “治是其一,防,也很重要!”

  “臣以为,可以仿唐宋时重建水文站,检测河道水文情况,若有异常,可提前示警以作准备。”周堪赓说道。

  “白鹤梁?水则碑?”朱由检脱口而出。

  白鹤梁,有“保存完好的,世界唯一古代水文站”之称,它是重庆涪陵城北长江中的一道天然石梁,因相传唐代尔朱真人在此江边修炼,于此乘鹤仙去,故名“白鹤梁”。

  当时白鹤梁的梁脊仅比长江常年最低水位高出二到三米,常年被淹没在水中,只有在长江进入枯水期的时候,才会露出水面,所以,当时古人就根据白鹤梁露出水面的高度位置来确定长江的枯水期。

  到了唐代,为了更加准确的得知长江的枯水水位,唐廷就在白鹤梁上以“刻石记事”的方式,来记录长江的枯水水位,刻“石鱼”来作文水文标记。

  而水则碑,则是在宋朝的时候,为了检测太湖流域的水文情况,在太湖旁立了水则碑,分为左水则碑和右水则碑,其中左水则碑记录历年的最高水位,右水则碑用来记录一年中个旬、各月的最高水位。

  碑上刻度表示可能的受灾情况,从而朝廷进行相应的对策。

  如此,朝廷便可根据江河水在水泽碑的变化,来进行相应的抗洪准备。

  “是,可在各处江河施行,监测河道。”黄守才说道。

  “可!”朱由检点了点头,“另外,有了监测,预警也要跟上!”

  不然前面发现了异常,可预警来不及,还是起不到应该有的作用。

  “臣倒是想了一套法子,”周堪赓拱手道:“也是借鉴了先人,才有的想法。”

  “哦,说说看!”朱由检问道。

  “臣分为这几种情况,”周堪赓指着河道缓缓说道:“若是汛情不是很紧急,可由报信人乘着羊皮筏子、舟船等顺流而下,然后在途中将刻有水文信息的水签扔到河中,之后,下游各段的防汛守卒就会在缓流处收集水签,一段一段传递下去......”

  “地方官根据水签提供的水险程度,迅速做好抗洪、抢险、救灾等各项准备......其次......”

  周堪赓又道:“若是汛情紧急,则利用快马报讯,让情势能在短时间内让各地所知,如此的话,朝廷需要在沿河县、镇、城准备充足、能日行百里的良马,方便送信人骑乘。”

  “那村庄呢?”黄守才突然问道。

  周堪赓是官员,说的方法都是官员所习惯的,不管是乘羊皮筏子报信,还是骑马报信,都是通过朝廷的体系。

  可沿岸城镇多,其下辖的村庄就更多了。

  城、镇收到消息,再传递到下辖村落,所需时日更长,若有耽搁,后果不堪设想。

  “莫急,”周堪赓朝黄守才笑了笑,“村庄之间离得近,有些就隔一条河,有些隔一片田,还有隔一个小山头的,都有,臣还记得潘大人一个方法,利用悬旗、挂灯、敲锣发出信号,通知百姓,一个个村庄同样可以收到消息。”

  潘大人,即潘季驯,是万历年间工部尚书兼右都御史,他的才能主要展现在治理黄河上,前后四次出任总理河道都御史,发明“束水冲沙法”,也便是收紧河道,利用水的冲力,冲击河床底部泥沙,从而达到清淤防洪的目的。

  黄守才闻言,这才点了点头,心中对周堪赓多了几分信服。

  “如此一来,人手上就不够了,”朱由检皱了皱眉头,“得成立一个专门的水利衙门,从建筑堤坝、水闸、疏通河道、传讯、守卒等各方面安排人手。”

  “陛下,要征役?”黄守才低声问道。

  黄守才心中并没有将自己看做是官吏,他自认为还是个普通的百姓,因此对于筑堤,他首先想到的是役夫,若是因为治水而征役,百姓还是一个“苦”。

  “不,”朱由检摇头道:“给工钱招募,愿意来的来,若表现出色,可以在水利衙门安排职位。”

  比起征役来,如此举措少了民间对朝廷的怨怼,也能真正招收到一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来。

  河道的防治说完后,朱由检又看向殿外,开口道:“你们觉得,京师的防洪好在何处?”

  这有什么好问的,京师是帝王所在,一切自然按照最高标准,比如宫殿的建造,就是在地势高的地方,就算洪涝,也淹不到宫里来。

  还有,便是城中的明沟暗渠了。

  元大都在建设时,就很好得规划了排水系统,依北高南低的地势,大都城的南北主干道两侧,都有排水干渠,沟渠两旁还有东西向的暗沟,引胡同内的雨水排入干渠。

首节 上一节 225/27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红楼:我靠福地空间,黄袍加身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