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重生朱由检,再造大明巅峰

重生朱由检,再造大明巅峰 第118节

  不过,范景文是文臣,又是个御史,他们骨子里有着一股就算死也要诤言的劲头,大不了不做这个官儿,回家教书去嘛!

  “陛下,因为出海贸易一事,从成祖到如今已经惹出了多少乱子,东番如今被红毛番占着,弗朗机说租用香山澳给咱们银子,可如今呢,哪里见着银子了?再者,闽地百姓不知跑出去了多少,就算民希腊那年杀了多少人,还是照样有人跑出去,若开放海禁,此种情况岂不是变本加厉?”

  “范先生说得在理,东番、香山澳这两处地方,朕迟早是要收回来的,至于闽地百姓...”

  朱由检笑了笑,继续道:“良禽尚且择木而栖呢,何况是人?只要他们不对朝廷有所危害,他们愿意去哪生活,便可去哪生活!若他们在外受了欺负,大明自然也该护着他们,以示我朝国威,如此,才能让不管是海外的,还是我朝境内的百姓更觉安心,是不是?”

  “陛下未免心胸太宽广了些,”范景文却是不认同,“若人人都跑出去,国不成国,那还得了?他们既然选择要去海外生活,那自然就不是大明的百姓了,管他们生死作甚?”

  “此言差矣,”朱由检却是不认同,“只有出去了,经历了风浪,才能感受到我朝的好处,届时,也才会想着要回来,也会将外面一些好的技术啊理念啊经验啊都带回来,若对他们不管不顾,他们更不会想回来了,是不是?”

  范景文面皮抖了抖,想着外面哪有什么比大明好了,脸上明显不赞成的神色,想了想又道:“那船呢?咱们的船可比不过弗朗机他们的海船!再者说,造船也要银子不是。”

  朱由检点了点头,笑着看了一眼王徵,“说得是,所以...王卿,造船一事,朕便交给你如何?”

  王徵本是听着范景文和皇帝的对话,突然听到皇帝喊了自己名字,困惑得抬头,不解道:“草民...能做什么?”

  “海船啊!”朱由检说道:“你那‘火船自去’,若是给大明的海船全部配备上,可能行?”

  王徵认真得想了想,即没摇头也没点头,“草民也做了木船试验过,但在海船上,草民也不敢说行不行...还望陛下恕罪!”

  “无妨,朕欲将清江造船厂交给你,你自去试验‘火船自去’,定要造出能在海上通行的宝船来,如何?”

  “陛下,清江造船厂?是淮安府...山阳县和清河县之间的那个?”王徵忍不住站起身来,朝前走了几步确认道。

  清江造船厂,下设京卫、卫河、中都、直隶四个船厂,共有八十二个分厂,厂区沿运河一字排开,总长有二十三里,规模宏达。

  永乐至宣德年间,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等地的漕船,也都在这里打造,所造漕船占了全国漕船总量的六成以上。

  重要的是,清江船厂不仅打造漕船,更是打造海船,郑三保下西洋的大海船,便是在这里打造出来的。

  如今 ,将这么大规模的造船厂交给王徵来造船,也难怪他一副不可置信的模样了。

  便是宋应星,脸上也露出了羡慕的神色。

  造船,他也会呀,可他还得为陛下种番薯,看来是没机会同王徵一起造船了!

  真是可惜!

  朱由检笑着朝王徵点了点头,“是,你以工部侍郎衔前去督造海船,若造不出来,便不要回来了,可能做到?”

  王徵立即点了点头,心绪激荡的他忙跪在了殿中,“臣,谢陛下隆恩!”

  “海船上还要加以铜炮等武器,这些事,你同毕卿和薄卿商议便好!”朱由检又吩咐了一句。

  海船不仅是要出海做贸易,更重要的是得抵御海上随时可能出现的风险,而朱由检没有说的一点是,若这船能造出来,他便要训练一支海军,届时夺回皮岛,控制海上的防线,才能扼制住建奴。

  “陛下这意思,是海禁非开不可了?”范景文见此情景,凉凉得在旁又说了一句。

  “是,非开不可,”朱由检点了点头,“当然,朕还有一个理由,便是适才说到的赋税问题。”

  听到问题又绕了回去,郑三俊几人再次看向皇帝,听他要如何去说这事。

  “朕欲给商贾加税!”

  “陛下——”

  “不可啊陛下——”

  “你们听朕说完,”朱由检朝开口的几人摆了摆手,“你们在江南日久,该是知道江南丝绸的价格吧!”

  “知道,一匹丝绸可卖银二两!”郑三俊说道。

  “同样一匹丝绸,在京师多少?”朱由检问道。

  “五两银!”宋应星说道。

  “是,那你们可知道,这样一匹丝绸,若卖去海外,可得多少银?”

  殿中几人对视了几眼,最后还是宋应星说道:“回陛下的话,在海外,可卖十五两!”

  “是,朕要是开了海禁,本是可以赚三两银的商人,便可赚十三两银,朕就算加三两银的税,他们还能再赚十两,你觉得他们为何会不同意?”朱由检问道。

  “再说了,重开海禁,也能将外面的白银,多赚些回来!”朱由检最后说道。

第二百一十五章 铸币权

  郑三俊听了皇帝这话,却是突然明白了什么,他眼睛一亮,看向朱由检说道:“陛下的意思,是如今朝廷白银不够,便想着通过这法子,用征税的法子让外面的白银流入?”

  “这是其一,”朱由检点头,“也只能暂时缓解朝廷没钱可用的问题。”

  范景文本是反对开海禁的,听了二人对话,他皱眉仔细想了片刻,倏地一拍手,说道:“是因为我朝境内银矿少,若没有了银子流入...”

  大明不是产银的国家,银矿的资源非常有限,英宗时全国银矿征收的银两,也不过才十八万两。

  而万历时派出大量的中官做矿监,开矿求银,每年也不过四十万两,这四十万两,还不都是从银矿中所来,更多还是搜刮百姓而来。

  白银短缺的结果便是银贵谷贱,而谷贱则伤农。

  如今执行一条鞭法,农户支付税粮又是以银子的形式,结果就是农户更要贱卖粮食来换银子,又用换来的银子去交税,更是增加了他们的负担。

  朱由检对范景文能明白自己的意思很是满意,大明银矿少,如今白银又是主要流通的货币,而不管是百姓还是勋贵官吏,最喜欢干的一件事就是存钱。

  从前是存铜板,如今是存白银。

  钱少的找个破罐子就能存,钱多的如那些藩王们,找几口大箱子将银子藏起来。

  货币的作用不仅仅是交易,还有流通,将钱藏起来,哪里还能流通得起来。

  货币流通是否顺畅,直接关系到商品流通,间接影响到商品生产。

  扭曲商品交换的价格,时间久了,那是难以为继的。

  动则活,不动则死,市场也是一样。

  投入市场的钱少了,便会导致通货紧缩,从而导致经济萧条。

  而明末很有意思的一点是,以铜钱看,明末的经济是通货膨胀了,可以白银看,它却是属于通货紧缩,这就是缘于大明不是白银的出产国。

  这也是明末在白银问题上反映出得社会基本矛盾,而初看,这矛盾是个经济问题,可本职却是关系王朝生死存亡的政治问题。

  “那有了白银流入,朝廷的财政便会好起来了?”范景文想着,若是如此,重开海禁也不是不可以。

  而他说完这话,却见皇帝摇了摇头,“也是未必!”

  “为何?”范景文急急问道,陛下不是说了要白银流入就好了,怎么还是未必呢?

  “若是开了海禁,对于番国而言,我朝丝绸、瓷器和茶叶的追捧,定然会有大量白银流入我朝,在一定程度上,是能缓解朝廷对于白银需求的渴望,可是最主要的一点...”

  朱由检神色逐渐严肃,他看向殿中众人,缓缓说道:“是朝廷丧失了铸币权!”

  “铸币权?”殿中众人第一次听闻这个词汇,脸上露出疑惑来,他们朝身周众人看去,见他们如自己一般也是奇怪着,这才重新看向皇帝,等待着他的解释。

  “是,铸币权,”朱由检看向他们说道:“自秦统一发行秦半两、五铢钱,再到唐宋时通宝、宝泉等钱币,不管形式如何,都是朝廷自己铸币,并想了各种法子来杜绝造假,便是要将铸币权拿在自己手上,掌握了铸币权,市场上若是钱多钱少,朝廷都可以进行调控,而不会引发严重的危机。”

  皇帝这话,在坐众人连连点头,郑三俊作为南京户部尚书,他更是有所感悟。

  “后来,白银流入,而白银,因为比铜钱方便,它可以分割,可以化零为整,也可以绞成碎银来用,才成了如今市面上通用的货币,可是...”

  朱由检沉着脸色,“朕适才也说了,大明不是产银国,这些银子不是朝廷发出去的,而是从外面流入的,它流入的多少,便影响了我大明的经济,你们可能明白?”

  郑三俊点了点头,他明白了陛下的意思,原先大明的钱币,是铜钱和宝钞。

  和铜钱相比,银子更容易携带,也更容易交易,而和宝钞相比,白银更稳定。

  故白银才成为了现在主要用的钱币,可他们谁也没有想过铸币权这个问题。

  陛下这话说得很清楚,白银的多少朝廷无法调控,铸币权就不在朝廷,而在民间。

  一条鞭法,就是赋役合一,全部用银缴纳,于当时是有好处,对丁户而言,用银子代替赋役,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降低了民众的负担。

  可如今想想弊端,便是放任了白银的流通。

  而且,郑三俊继续想着,以白银代替实物来赋税,便会引起朝廷的粮食问题,也就才有了杨嗣昌筹粮一事,不然农户仍旧交粮赋税,哪里会需要筹粮呢?

  “也就是说,如今铸币权在民间,更具体而言,在勋贵手中,在商贾手中,这于朝廷便是风险,朝廷随时会因为白银的变动而崩溃!”朱由检继续说道。

  所有人都忍不住蹙了眉头,他们在坐之人,可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此时听皇帝说了出来,心中不免担忧起来。

  “自银子流通至今,已是过了好几十年,难道要禁止民间用银?”范景文皱眉摇了摇头,“这怕是不现实啊!”

  “若强行禁止民间用银,怕是会引起不满,况且百姓私底下交易,哪里能阻止呢?”张国维此时也开口说道。

  “这可如何是好?”

  “是啊,银子不能用,就只能用铜钱,如今不说铜钱质量,到底是不如白银方便!”

  “不用铜钱,那就...重新铸钞!”郑三俊眼睛一亮,起身朝皇帝说道:“陛下,不若再行钞法!”

  “不可,”范景文起身,继而朝郑三俊说道:“当年宝钞闹出了多少乱子,郑尚书是忘了吗?况且百姓已是对宝钞没了信心,如何还能再用得起来?”

  朱由检脸上却是展开了笑意,他听到了自己想要的回答,虽然也想到了有人会反对,但这些都不能阻碍他发行宝钞,重新拿回朝廷的铸币权。

  “朕却是以为,郑卿这建议极好!”

第二百一十六章 发行宝钞

  范景文听到皇帝同意郑三俊的话,忙又道:“陛下,元时发行宝钞,可最后因为宝钞发行过多,军储供给、赏赐犒劳、每日印造,不可数计,京师用钞十锭,换不到一斗米,最后百姓拒用!”

  范景文说的是元朝时的事,元在取得了对中原的统治之后,便建立了以纸币为主的货币体系,共发行四种宝钞,以银为本位,每一贯同交钞一两,两贯同白银一两。

  至元一朝,基本只行钞法,很少铸钱,唯二铸的两次,也是用来海外贸易。

  “范卿也说了,是他们滥发宝钞,才使得百姓弃用。”朱由检在心中叹了一声,要解释这些经济理论可真是累啊,可解释不清楚,于之后发行纸币定然有着隐患。

  “宝钞用久了,便会磨损,文字不清,是不是?”朱由检耐着性子问道。

  底下众人皆是点头,郑三俊开口道:“此类被称为昏钞,民众持昏钞,可兑换金银,或是换取新钞,可若表明面额的数字磨损,则无法兑换,回收后由朝朝廷统一销毁。”

  “郑卿果然懂得多。”朱由检老怀安慰,便如老师上课在讲一个很难的知识点,终于有听得懂的学霸来回应自己。

  “之后元代发行的宝钞,价值为交钞的五倍,二者通行使用,由于发行量过大,不断贬值,之后便是陷入了混乱之中,才有了范卿说的用钞十锭,换不来一斗米!”

  范景文听到皇帝提到自己名字,躬了躬身,继续道:“可太祖并未吸取元代教训,在洪武八年铸造大明宝钞,二十三年便遇到了问题,陛下,您此前也重设立内宝钞局,再次发行过宝钞,可最后呢,宝钞发行后,哪里有人使用!”

  范景文这话说得毫不客气,相当于直接揭了皇帝的短,可朱由检却是不在意,那是崇祯做的事,和他有什么关系。

  崇祯什么都没搞明白就冒冒然发行宝钞,能盘活这经济才怪呢!

  “范卿说得是,不过,朕这几日想了很久,为何大明宝钞发行不起来,终于让朕给想明白了!”朱由检看向范景文说道。

  “想明白了?”范景文愣了一下,“陛下想明白什么了?”

  殿中众人能被朱由检诏来,说明他们都不是愚笨之人,经过皇帝和范景文、郑三俊等的对话,也多少明白了眼下朝廷财政真正的问题所在。

首节 上一节 118/271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红楼:我靠福地空间,黄袍加身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