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南明:开局童子兵,撑起乾坤重

南明:开局童子兵,撑起乾坤重 第172节

  周庭深颇感扫兴,指着顾炎武说道:“这个先生也姓顾,昆仑顾炎武,弘光元年上乙酉四论,即《军制论》、《形势论》、《田功论》、《钱法论》,名噪一时。

  “这几年,顾先生奔走江南,联络豪杰,与弘光朝兵科给事中陈子龙、兵部主事杨廷枢……”

  食客还是无甚反应,周庭深十分尴尬,灵机一动说道:“顾先生早年为复社名士,与当今赤军左参军方以智是换帖的兄弟。”

  此言一出,满坐皆惊,众人纷纷过来搭讪。

  刘三哥已有醉意,过来向顾炎武敬酒,说道:“顾先生,我就是不明白,吴三桂世受国恩,麾下有关宁铁骑这样的劲旅,却拥兵自重,不救崇祯皇帝。

  “李自成虽是流贼,毕竟也是汉人。鞑子虽然强悍,毕竟非我族类。这吴三桂宁愿剃发做鞑子,宁愿与流贼血战,也不愿保大明的江山,真是可恶!”

  醉酒的人,说话逻辑性不强。吴三桂降清的事,也不是三言两语解释得清的。

  顾炎武却猛然意识到,国事艰难,朝廷往往强调疆臣用命、武将奋勇,对百姓无甚注意。绅衿空谈义理,同样忽视民众。江南发生奴变、佃变,绅衿束手无策,惊为变乱。

  赤军虽然脱胎于官军,却与流贼有些相似,极擅长与老百姓打交道。岑丹初更会鼓动民心,一篇《警世钟》不知胜过多少官样文章。

  “吴三桂认贼作父,执误不迷。他虽在四川猖狂一时,吾相信,吴三桂迟早要步尚可喜的后尘。那洪承畴也必将像张存仁那样,死无葬身之地。”

  顾炎武顾左右而言他,倒令众人振奋不已。

  “先生说得好,鞑子封了几个异姓王,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都见阎王去了。剩下吴三桂、耿继茂,就像秋后的蚂蚱,也蹦达不了几天了。”

  “还有一个尚之信,乳臭未干,还是个光杆司令。”

  “去年,大士李尔龙刺杀张存仁未果,慷慨就义,大家都惋惜得很。我就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们看,张存仁都遭报应了吧。”

  “还得是你刘三哥,听说李大士的墓穴,还是你寻的。”

  刘三哥满脸自豪,说道:“咱没本事刺杀鞑子,刚好认识一个风水先生,帮李大士寻了处宝地。”

  ……

  顾炎武神色一凛,对刘三哥刮目相看,劝道:“刘三哥,我看你身材魁梧,忠勇仁义,真是投军的好材料,何不去赤军中觅个前程?”

  刘三哥叹道:“可惜我已过了三十,家里又有老小。”

  众人惋惜不已,说道:“可惜了,可惜了。若不是年龄超了,刘大哥去赤军投军,将来至少也得是个总兵官。”

  “什么总兵官,赤军现在叫标统、协统、镇统。”

  有人撺掇道:“顾先生名重万里,跟左参军打个招呼,刘三哥投军还不是小事一桩?”

  刘三哥不便求情,眼中却满是期盼。

  顾炎武初来乍到,原本不愿替人请托,想到刘三哥是个忠义之士,他慨然说道:“我来试试看,请刘三哥写个名帖……”

  文人的老毛病又犯了,顾炎武连忙改口,对顾祖禹说道:“景范,你记录一下刘三哥的年龄、籍贯、住址……”

第344章 普及公学

  顾祖禹终究还是有些忐忑,问道:“曼翁,国主真的点名要见晚生?”

  方以智字密之,号曼公,又号鹿起,别号龙眠愚者。他已是军谘府左参军,是赤军中响当当的人物。真要排序的话,赤军自当以岑丹初为首,其次就是左参军方以智了。不过,方以智长期在后方留守,与赤军将领关系并不密切,影响力远不如岑丹初。

  “不错,”方以智笑道,看了下顾炎武,说道:“我也是无意间提到,说国主招徕人才,四方来仪,江南顾氏于近日来广。国主碰巧听到,很感兴趣,特意召见。”

  顾炎武也是见过大场面的人了,倒不觉得什么。顾祖禹才年纪轻轻,自幼家教甚严,不怎么出家门,这下竟要面对如日中天的南越国主,想想就紧张。

  这感觉,就像戏文里张生初见崔莺莺,一见钟情;又像新进士初上华盖殿,参加传胪大典。顾祖禹只要一想,心脏就扑通扑通地跳个不停。

  “若不是曼翁有心抬举,国主怎么召见我们二人?”顾炎武与方以智原是诗文唱和的好友,如今身份悬殊,又初见不久,亦只能称方以智为曼翁了。

  顾炎武主张“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强调探究原委,经世致用,开朴学风气之先。

  对他的学问,方以智一向是佩服的,说道:“吾忝列高位,这几年忙于杂务,于治学颇为懈怠。定人才学兼优,用功最深,吾自愧不如。

  “今日国主召见,主要是研讨音韵字体,为普及公学做准备。定人,你治学最严,有什么真知灼见,一定要讲给国主听。”

  顾炎武点点头,叹道:“战乱不休,国主竟能立志兴学,亲定音韵字体,真乃英纵之主也。”

  “国主有志于兴学久矣,在粤西时,因财力受限,只能为军士、官吏子弟提供公学。如今有了粤东,财赋骤增,国主亦雄心勃勃,决心推广公学。”

  这几天,顾炎武每日都要见方以智,对公学有所耳闻。南越国计划从永历六年开春起,在两粤全面推开公学。

  公学学制五年,七岁幼童入学,十二岁时毕业。所有适龄儿童,不分城市乡村,不分汉瑶苗侗,必须强制入学。免除学费,教师由政府统一招募、培训、发放薪俸,教材由政府统一提供。与此同时,一切私塾尽行禁止,一切教材尽行禁止。

  带着许多疑问,顾炎武、顾祖禹兄弟来到了南越王府。

  与想象中的不一样,岑丹初很年轻,也很平易近人。屋内摆了一张巨大的长方形桌子,为寻常所未见。

  丹初坐于上首,众人分坐桌子两侧,每人桌前已经摆了一叠稿纸。

  方以智向众人引荐,今日列席了不少大人物,除了岑丹初、方以智、顾炎武、顾祖禹,还有左参政俞厚基、学部侍郎钱秉镫、永安大学堂总教习毕方济、宣部尚书刘湘客、宣部司官王夫之、学部司官金堡等。

  古人重视尊卑,座位也要分出高下,议事时,绝少有一群人围坐一桌的情况。

  顾祖禹局促不安,不敢就坐。

  丹初笑道:“景范,不要耽误事了,坐下吧。赤军倡导平等,本藩也与其他人不同,习惯与他人同坐一桌,吃饭、议事,无所不可。”

  顾祖禹又惊又喜,没想到岑丹初竟知道他的表字,顿有一种得遇明主的感觉。

  丹初穿越之前,对顾炎武、顾祖禹极为推崇。历史上,这两人都是有名的明遗民,在学术上堪称一代宗师。

  尤其是顾炎武,是明末有名的经学家、史地学家、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合称清初三先生,加上唐甄,合称明末清初“四大启蒙思想家”。最可贵的是,顾炎武与方以智类似,始终不与清朝合作,终生保守气节。他曾被满清官府下狱,友人求之于钱谦益。顾炎武认为钱谦益失过节,宁愿留在狱中也不要蒙受钱谦益的恩惠。这种气节,何其可贵?

  江南顾氏来归,丹初大有一种“天下英才入吾彀中”的感觉。今日讨论音韵字体,正可引江南顾氏列席,以示尊崇。

  “诸位,音韵字体关系到普及公学,关系到国家一统,不得不给予足够的重视。今日,本藩召集诸位,为的是集思广益,决定是否采用拉丁音韵、简体汉字。”

  丹初心中早有主意,今日集会不过是统一思想,推动拼音教学、简体汉字。

  方以智早就想改革音韵,投效赤军之前就研究过音韵多年。不过,令他诧异的是,岑丹初未曾钻研音韵,却拿出了一套更为简洁实用的拼音方案,简直就是神人。

  “国主有言,音韵贵在实用,重在统一。历朝历代皆有官话,以打破方言,统一语言……”

  方以智作开场白,先介绍了官话的渊源。

  先秦官话已不可考,汉代定“洛语”为官话,洛语则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

  西晋承袭汉代,以洛语为官话。永嘉之乱,洛京倾覆,东晋迁都建康,洛阳雅音与中古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为南朝沿袭。

  隋朝一统,以金陵雅音和洛阳雅音为基础正音,整合南北朝官音,形成长安官音。

  唐朝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音,宋代承袭。

  元代法定蒙古语为国语,将汉语定为域内共同语言,称为“天下通语”,其实仍是是唐宋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中原汴洛音。

  明人以南京话为官话,源自金陵音,乃五胡乱华时,北方士族带来的洛阳读书音,与吴音融合而成。南京话清雅流畅,抑扬顿挫,流传极广,影响极大。现代流行的北京话,其实就脱胎于南京话。

  众人对南京官话并无异议,存疑的是字母拼音。

  “拉丁字母是外国文字,非华夏所专有。若用拉丁字母拼读汉字,不合于传统,恐为绅衿所不容。”左参政俞厚基擅长处理繁务,却并非治学之才。

  “我们欧洲传教士传习汉语,习惯使用拉丁字母拼读汉字,虽为外国人,亦能很快掌握汉字。国主这套拼读方案更为简便易学,适合启蒙幼童。”

  毕方济避而不谈拉丁字母,只论实用。他是意大里来亚人,于万历年间来华,资历与满清钦天监汤若望相当,官话说得相当地道。

  “中华文化博采众长,故能博大精深。想那释家源自天竺,红夷大炮源自欧洲,皆能畅行于中华。只要拉丁字母实用易学,就算舶自外洋,又有何妨?”丹初定了调子,众人只好附和。

第345章 扫除文盲

  “国主志在兴学,但南越财力拮据,只能将公学课程设定为五年。幼童七岁入学,要在五年内学会读书识字,学会基本珠算,着实困难。”方以智向顾炎武点点头,示意他说下去。

  这是个很好的表现机会,顾炎武也在音韵上下过功夫,侃侃而谈道:“珠算倒还简单,识字确有难度。汉字博大精深,但比较艰涩,学起来很难。传统识字教学,读若法、直注法、反切法最为常见。若想在五年内教完两三千个常用汉字,这三种方法都难堪大任。

  “拉丁拼音法则不然,只用二三十个字母,就能拼读出所有的汉字,简单实用,已被洋人所验证。洋人来自外国,都能用拼音学会汉字,可见拉丁拼音法确有奇效。”

  所谓“读若法”,是用音近的字注音。譬如,许慎的《说文解字》就采用“读若法”。例如“埻”字,《说文解字》解释道:“埻,射臬也,读若准”。“埻”和“准”的读音是相近的。读音相近,毕竟还有差别。差别究竟在哪里?“读若法”并不能做出解释。

  所谓“直注法”,就是用另一个汉字来表明这个汉字的读音。譬如,在“女为说己者容”中,便使用“说者曰悦”来进行注音。如果连“悦”字的读音都搞不清楚,这个解释就等于是白解释了。

  所谓“反切法”,较“读若法”、“直注法”进步许多,据说是受了梵文的启发,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和第二个字的韵母、声调合并来注音。譬如,“练,朗甸切”,即“练”的发音是“朗”的声母与“甸”的韵母及声调所拼成。

  毕方济和汤若望年纪相当,颇得养生之术,思路相当清晰,笑道:“我们洋人学会中文,有专门的音韵教材,所用便是拉丁拼音。但国主所设计的拼音,更为简洁实用,浑然天成。”

  学部侍郎钱秉镫说道:“南宁师范学堂去年找了个村塾,试用拉丁拼音都读汉字,成效显著,可见此事可行。”

  ……

  “汉字是象形文字、表意文字,是普天下最古老、最完美的文字。”岑丹初和在场的绅衿一样,对汉字充满了自豪感,说道:“放眼海外,就连日本、越南、朝鲜、琉球诸国皆用汉字作为官方文字,同时使用本国语言,并行不悖。”

  “盖因汉字不是表音文字,本身不能表音。在数千年演化、传播过程中,文字结构变化不大,语音变化却极大。譬如诗经,流传甚广,却因为古今音变而不再押韵。

  “由此而造成全国各地方言迥异,造成文化、风俗上的诸多差异,不利于维护一个大一统的国家。使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标注读音,将彻底解决汉字注音问题,统一汉字发音,促进文化上的大一统。”

  最简单易学的文字,应当是拼音文字,如英文、日文、拉丁文等。英文只用二十六个字母,就能表达所有单词。即便不认识某个英文单词,也可以根据规律拼读出单词。

  国人在近代时,曾有一股废除汉字、改用拼音文字的思潮。日本、韩国、越南诸国也争相把汉字改为拼音文字,这固然是出于摆脱汉化的考虑,客观上也因为汉字艰涩,不易学习。

  但拼音文字的内涵、表现力远远不如表意文字。并且,汉字有其独特性,字数太多、同音太多。譬如,“张”与“章”读音相同、“逝世”与“世事”相同。如果创造拼读汉字,难以绕开这么多的同音词。

  问题是,汉字虽美,学习起来比较艰涩,这在客观上并不利于教育的普及。

  明人思想活跃,教育远较前朝发达。方以智、顾炎武等人都注意到了这一点,留心音韵之学,思索扫盲之道。

  他们已在探索使用拉丁字母拼读汉字,但岑丹初走得更远,不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拉丁拼音,还决定从官方层面简化汉字,进而推动教育的普及。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结晶,当今明末之际,虽然明室倾颓,汉文化仍在东亚有着不可撼动的地位。若能推广拉丁拼音、简体字,也就能扩大汉字、汉文化的影响力,更好的羁縻外藩。远的先不说,近者如越南,内战不休,南北对峙。赤军日渐强大,羁縻越南当无问题,甚至可以摆上日程了。

  相比于拉丁拼音,简化汉字的阻力倒不大。

  丹初说道:“商朝的甲骨文变为周朝的金文,秦篆变为汉隶。从汉字的历史发展看,简化字体一直是大势所趋。在民间非正式场合,人们也习惯使用简体字,喜欢用简体字。

  “官方多用繁体字,普通人学起来太吃力,耗时太长。大概,这也是当权者刻意为之,使少数人垄断识字的权利,便于他们实施愚民政策。

  “天下是民众的,文字也是民众的。只有简化汉字,让汉字简单易学,才能普及汉字。只有普及汉字,汉字才具有活力,才是有价值的文字。”

  明朝比历朝历代都重视教育,但文盲率依然高得惊人。两广僻居岭南,少数民族众多,文盲率更高。有了打丁拼音、简体字,扫除文盲也就有希望了。

  作为一名穿越者,岑丹初可以轻松写出数千个简体字,亦可以利用小学知识,使用拉丁字母为汉字标注上精准的读音。

  左参政俞厚基佐理政务,说道:“国主用心良苦,于百忙之余,留心音韵字体,设计出拉丁拼音、简化汉字。其巧夺天山,浑然天成,即便是孔圣人再世,也得自叹弗如。明年开春之后,政府必全力以赴,在两广普及公学。”

  “教师、经费这块,有困难吗?”

  “困难有,但可以克服。”俞厚基说道:“师范学堂一共有四百多名在校生,利用六个月时间开展培训,足以掌握拼音、简体字。

  “这批毕业生,预计可挑选出三百名合格者,准备派往各府州县卫所担任督学。这批督学将利用一年时间对所在州县老师组织轮训。最晚到永历七年春,即可在岭南全面推广拉丁拼音、简化汉字。

  “至于公学,学堂主要征用村塾、祠堂、寺庙、道观等。教师由塾师田转任,乡村教师按照战兵步兵标准供应,城市教师按照战兵骑兵标准供应,经费上有保障。”

  “甚好,甚好。”俞厚基办事,岑丹初还是放心的。

首节 上一节 172/1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落榜美术生,开启S3赛季!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