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南明:开局童子兵,撑起乾坤重

南明:开局童子兵,撑起乾坤重 第13节

  标兵队编制由岑丹初拟定,已在标营推广。

  全队设队官三人,下辖三哨,每哨三十一人,全都是骑兵,重甲骑兵与轻骑兵混编。另有旗手一伍十人,为队官亲兵,执旗司鼓;火夫一伍十人,保障饮食。

  重骑兵全都是陕北老兵,加上岑丹初共四十五人。其余为轻骑兵,全部是新兵,主要来自俘虏、死囚、山民。

  全队应编战马一百六十二匹战马,轻骑兵、火夫一人一马,其余一人两马。实有一百一十匹战马,缺五十二匹战马。

  今天是小操之日,标营一、三、五队出城操练,放养战马;二、四、六队守城,互相轮换。

  旭日初升,旌旗烈烈。三个标兵队共三百多人,近四百匹战马,陈兵阳江北岸,看起来倒也壮观。

  三队出来得最早,面南背北,已经列队完毕。战马拴在河边,正悠然啃食河草。

  岑丹初训前讲话,说道:“诸位,今天机会难得,每个人都有机会跨上战马,训练队形。你们要认真训练,不得分心懈怠。”

  队副冯琳主持训练。今天主要练习队形,根据旗帜辨别方向,合队行进。

  先分伍考核,每伍考两个旗号。

  旗手伍最先训练,其余人观阵。

  旗手全都是重甲骑兵,相当于队长的亲兵,各执旗帜、锣鼓、喇叭等物。战时紧随队官,传递军令,作用至关重要。

  十名旗手面南背北,列队完毕。

  队头陈伍点火放铳,此为变更号令,提醒官兵注意旗帜、鼓声等信号。旗手各执武器,一字排开。

  队副陈琳手执黑旗。黑,五行为水,方位为北。

  十名旗手调转方向,面北而立,正对队伍。陈琳点起战鼓一声。旗手向前走十步,尔后停止。

  此刻,旗手距队伍已在五步之内。他们身着重甲,已经开始出汗,个个神情肃穆,如临大敌。

  队伍里有些新兵未经战阵,不免有些敬畏。

  一声钹响,此为结束收队的意思。

  旗手都是积年老兵,对旗号非常熟悉,没一人犯错。

  结束后,旗手转身来到队官面前,辅助队官指挥。

  很简单,很枯燥,也很辛苦。烈日下穿着四五十斤重的铁甲,不管是走路还是站立,时间久了非常疲惫。

  接下来是第一哨第一伍。

  冯琳打出青旗。青,五行为木,方位为东。

  第一伍有重骑兵也有轻骑兵,轻骑兵着棉甲或藤甲。

  有个新兵一时紧张,记错了方向,转到了西面,被一旁的老兵一把纠住。

  冯琳示意放手敲锣,此为就地坐下休息的意思。又有一名新兵做错,没有及时坐下。

  岑丹初宣布考核结果:“第一伍,错误两人次。伍长杖四,士卒每人杖二。”

  第一哨哨长吴捷,手持军棍来到第一伍面前,先杖责伍长四下,骂道:

  “怎么教的,平时练得好好的,一考试就出错。上了战场,还不乱套了?”

  伍长挨了打,接过军棍,又把士卒杖打一遍,骂道:“练,再练,把所有旗号全都给老子熟记下来。”

  第一遍考核结束,旗手伍、第二伍、第五伍、第六伍第八伍全部正确,火夫伍错误最多,挨打最重。

  上午巳时,开始第二遍考核。

  这次考核仍不骑马,难度加大。队伍调整为面东向西,各伍根据旗号辨别方向,做出动作。

  其要诀是把背面当成北方,正面当成南方,左为东,右为西。

  简而言之,就是不论地处何种方位,见红旗就往前,见黑旗就往后,见青旗往左,见白旗则往右,见黄旗则往中央收缩。

  再结合铳、鼓、锣、喇叭、孛罗等,可以创造出许多信号。

  古代通讯条件差,旗号是战时指挥的最重要工具。它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看似无足轻重,实则至关重要。训练新兵,约束队伍,战时指挥,莫不以旗号为要务。

  第二遍考核结束,错情增加,只有旗手伍、第六伍全部正确。

  丹初集合队伍,说道:“刚才,分伍考核了两遍,只有旗手伍、第六伍完全正确。这两伍,晚上每人赏食三两米饭。

  “旗号统一军令,约束队伍,至关重要。各伍皆要严加训练,确保每人熟记信号,临阵不得有误。休息一刻钟,喝水的喝水,撒尿的撒尿,一刻钟后合哨训练。”

  合哨训练,效果看起来比分伍训练要好。集体动作,士兵杂处其中,前后左右都有人,即便不会也可以模仿身旁的老兵。

  三队组织训练,每练必有评比。第二哨好于第一哨,第一哨好于第三哨。

  最后是合队训练,结束时已近中午。

  火夫烧火做饭,各哨带开休息,给战马更换草地。

  午后,将士们终于上马,同样是练习队形,先分伍,再合哨,再合队。

  过了申时,复放战马吃草。三队以伍为单位,组织刺杀、博斗训练。

  新兵的进步是缓慢的,但总归是在进步。久而久之,就能水滴石穿,等他们上了战场,活下来,也就成老兵了。

  一个人的武艺再强,也比不了一队人。要把一队人凝聚在一起,就要靠旗号,要靠军法。

  岑丹初又有收获,悟到些许书本以外的知识。

  傍晚,战马吃饱了肚子,将士收队回城。夕阳西下,为兵马镀上一层古铜色。兵马的影子都被拉长,仿佛高大了许多。

第22章 内讧

  四月下旬,满清怀顺王耿仲明率部抵梧州,与恭顺王孔有德、智顺王尚可喜会师,目标遥指桂林。

  满清广西巡抚耿献忠遣使来桂林,妄图劝降瞿式耜。

  这位耿献忠也是陕西人,选贡出身,去年还是南明官员,任广西布政使。清军入广西,耿献忠投降,被满清授为广西巡抚。

  不得不承认,清廷很擅长“统战”“人才”。为引诱明朝文武官员投降,常常不吝官爵。

  譬如,清初有段时间,汉臣党争,围绕是否失身于大顺政权,互相攻讦。清廷很快结束了这场党争,并颁布了一项政策:“明朝官员曾仕于大顺政权者,投降清朝后,一概不予追究,并以在两朝中较高的官职相录用”。

  再譬如,满清入关后,起用阉党余孽冯铨。冯铨在天启、崇祯两朝已成过街老鼠,为士林所不齿。然至清朝,冯铨最后竟然仕至中和殿大学士。要知道,中和殿大学士为诸殿大学士之首,清朝两百多年才有五个。

  冯铨这种贰臣已经失节,为世人所不耻,反倒无所顾忌,甘为满清的走狗。

  面对耿献忠的诱降,瞿式耜当然不为所动,命人焚其书,斩其来使。

  一场大战又将拉开序幕。

  然而,可悲的是,就在清军即将大举进攻之际,明军内部又出了幺娥子。

  武冈公刘承永带领三千人马,先前驻守在白石潭。四月二十三日,刘承永带兵叩门,要求入城。

  刘军纪律败坏,瞿式耜屡次拒绝他入城。可这一次,刘承永带有永历帝的诏书。诏书说刘承永忠勇可嘉,要瞿式耜调和诸将,共卫桂林,云云。

  不用说,刘铁棍把持朝政,逼迫永历帝写下了这封诏书。

  瞿式耜明知不妥,只得迎接刘承永入城,把他的三千兵马安置在北城一带。

  却不料,刘承永根本不安好心,一入城就开始找茬。

  二十五日,刘部军士哗变,抢劫市集。焦琏派兵弹压,两军发生摩擦,但都很克制,没有出现伤亡。

  二十七日,刘承永变本加厉,怂恿军士到留守府索取军饷。

  四百多名军士,把留守府围得水泄不通,逼迫瞿式耜供应军饷。

  瞿式耜无奈,搜索府中库藏,得四百余金。军士不足,哗如故。

  妻邵氏、妾金姬捐献首饰,合两百余金。军士仍旧不肯罢休。

  焦琏闻讯大怒,乃召集标营,备齐军械,前往留守府解围。

  岑丹初为瞿式耜门生,忧及老师安危,率三队先赶至留守府。

  刘军围府甚紧,皆盔甲鲜明,显然有备而来。府中不通消息,外界惊疑不定。

  岑丹初率队冲突向前,必欲冲入府中。他深知,刘承胤、陈邦博心术不正,清军一到,很可能就会投降。

  这种人,什么事都干得出来。这些哗变的军士,莫不是要劫持留守?若留守有个三长两短,则桂林危矣!

  刘军一员裨将,人高马壮,身披金甲,身材魁梧,拦住丹初,说道:“武冈伯派人与阁老议事,事涉机密,闲杂人等不得入内!”

  能身披金甲,想必是皇帝所赐,身份定然不凡,十有八九是刘承胤的亲信。

  丹初年轻气盛,却不惧他,怒气冲冲地说道:“我乃阁老门生,要十万火急的军报,非入见阁老不可。”

  那裨将欺他年轻,一把推开丹初,说道:“我乃堂堂总兵官,宿卫皇上,受赠金甲宝剑。尔乳臭未干,哪敢出言不逊?”

  丹初气急,又碍于他的身份,指着他的鼻子说道:“尔围困留守府,实乃叛逆!”

  裨将被激怒,抽出宝刀,指向丹初,说道:“你冒犯上官!你……”

  既已出刀,丹初也不客气,拔出长刀,与之交战。

  论实战性,双手持刀比单手持剑要好得多。不过三个回合,裨将便挨了一刀。

  “啊!”他惨叫一声,退后一步。

  原以为只是军士之间的斗殴。这种事情军中常见,只要不伤人性命,后面都可设法弥合。

  因此,裨将麾下的军士都已拔出刀剑,却无人上前。

  岑丹初如同凶神恶煞,却不相饶,上前一步补刀,切开了裨将的喉咙,喝道:“兄弟们,刘军谋逆,意欲劫杀留守。诸君为民除害,杀!”

  标兵得信,纷纷拔刀刘军。两军械斗,留守府前顿时一片血海。

  战不多时,岑丹初冲进留守府。见瞿式耜安然无恙,师徒两个抱头痛哭。

  看着府内外乱七八遭的尸体,瞿式耜悲愤交加,说道:“坏了!这下惹了刘承胤!坏了!”

  岑丹初提醒他道:“老师,刘承胤心术不正,一向以保存实力为能事。刘承永在桂林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派兵围攻老师,反心已昭。请老师下令,许我等诛其元凶,将刘军逐出桂林!”

  不久,焦琏赶到府内。三人略一商量,决定不惜内讧,驱逐刘承永。

  焦琏行事磊落,不要留守手令,毅然下令出击。将士们既能为民除害,又能抢夺刘承永军中的辎重钱粮,自然奋勇争先。

  刘承永不敌,退出桂林,大掠而去。

  刘承胤闻讯大怒,一不作而不休,竟谎称桂林失陷,挟持永历君臣到武冈。

  紧接着,刘承胤升武冈州为奉天府,敕命号令自出,内阁票拟先呈刘承胤,再进永历帝。自此,军国大事皆决于刘承胤矣。

  五月十二日,奉天行在送来两份敕书。

首节 上一节 13/175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我,落榜美术生,开启S3赛季!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