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491节

  说的更直白点,议政和执行两大权力,都变相的交给了这个小组。

  等群臣适应了这种模式,就可以顺理成章的将驳斥权交给内阁,完成最后一步改革。

  对于朱标的手段,陈景恪叹为观止。

  “看看,陛下这手段才叫高明啊,一切都是那么的丝滑,将变革带来的动荡降到最低。”

  朱雄英也是同样的看法,但嘴上习惯性的反驳道:

  “磨磨唧唧,换成皇爷爷,这会儿新内阁已经正常运转了。”

  陈景恪吐槽道:“换成太上皇,这会儿也已经血流成河了。”

  朱雄英摇头晃脑的道:“咔嚓一刀,所有的反对声音都消失了,多省事。”

  陈景恪知道这货是叛逆期到了,习惯性的嘴硬,也没当真。

  ——

  大明第一期五年计划的事情,很快就传开。

  民间的反应,再次出乎了大家的意料……主要是出乎了陈景恪的意料。

  老百姓多持担心态度,认为朝廷又要折腾了。

  反而是读书人群体,态度比较两极分化。

  有人认为这都是善政,新皇是个有作为的君主。

  证据自然是史书上那些名臣的例子,基本都有修桥铺路,建设水利设施的事迹。

  这说明啥?

  说明这种事情是利国利民的,要不然为啥会被史书重点记载?

  既然是利国利民的好事,朝廷主持去做,有什么不对?

  更何况,为了支持新政,新皇每年还从内帑拿出六百万贯补贴国库。

  这要不是有作为的君主,啥才是?

  也有人反对,认为这是劳民伤财。

  现在百姓最需要的是休养生息,朝廷的计划虽好,但太过于理想化了。

  而且允许截留赋税,简直就是助涨贪腐之事的发生。

  两派不停的打嘴炮,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都说服不了谁。

  朝廷一直在收集舆情信息,相关情报很快就汇总到了朱标手里。

  朱标等人看过之后觉得很正常,事情在可控范围内。

  而且竟然有那么多读书人支持,反倒是意外之喜。

  陈景恪没太关注读书人的看法,两派互喷口水,前世互联网上他见过太多了。

  什么事情都能争,什么事情都要争。

  你要真把他们的话当真了,就什么事情都不用做了。

  他更关注的是百姓对变革看法,基本都是反对。

  明明是造福当地的良策,百姓却不支持。

  理由很简单,怕朝廷折腾。

  怕折腾,所以宁愿什么都不变。

  这个现实,让他非常的无奈。

  因为百姓的担忧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

  变革或许会让世界变得更好,可期间产生的波动,却可能让很多人家破人亡。

  谁都不想成为被牺牲的那一批人。

  所以大家宁愿不变。

  可不变……永远都不会变好。

  这就是矛盾所在。

  想到这里,他由衷的说道:

  “治大国,若烹小鲜,先圣真至理名言也。”

  朱标好奇的问道:“哦,景恪有何感触?”

  众人也都看了过来,不知道他从这份情报里看到了什么东西。

  陈景恪就趁机将自己的感悟说了一遍,在说这话的时候,他的眼睛始终是看着朱雄英的。

  因为这个道理朱标和李善长等人肯定知道,只有朱雄英不太了解。

  事实也确实如此,听到他的分析,朱雄英很是有些不以为然:

  “变革总会有牺牲,但会让大部分人变得更好,这些牺牲都是值得的。”

  朱标等人其实也都认同这一番话,陈景恪自己又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但他有更深的想法:

  “话虽如此,但我们却不能将这种牺牲当做理所当然,要想办法降低变革对百姓造成的不利影响……”

  末了,他说出了前世互联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

  “时代的尘埃,落在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

  听到他前面的话,众人其实都有些不以为然。

  什么都考虑,会增加变革的成本。

  既然走了这条路,那就要做好一往无前的准备。

  朱标也是同样的想法,不过对于陈景恪说出这番话,他并不觉得意外。

  这一直以来都是陈景恪最大的弱点,心太善。

  也是皇家对他放心的真正原因。

  你自污就能打消皇帝的怀疑了?天真。

  可你心善,是真没威胁。

  但陈景恪的最后一句话,却让所有人都忍不住心中一沉。

  这句话实在太贴切,太形象了,是对变革的最好总结。

  不,甚至可以说是对所有历史变迁的最好总结。

  让人情不自禁的产生代入感。

  朱标开口说道:“此言甚妙,百姓在变革面前是如此的渺小。”

  “而我们在时代洪流面前,又何尝不是微不足道的呢。”

  “人同此心,诸位在施政之时,要多加考虑,尽量减少对百姓的伤害。”

  李善长等人齐声说道:“是。”

  陈景恪心中长舒了口气,有朱标这句话,今天这一番话就没有白说。

  至于朱雄英……呵,小子,你思政课上的还是不够啊。

  朱雄英没来由的打了个寒噤,他疑惑的四处瞅了瞅,没有漏风的地方啊。

  ——

  下班回家,刚到门口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那个波斯人阿扎萨。

  阿扎萨也看到了他,立即迎上来,用娴熟的官话说道:

  “陈伴读,冒昧来访还请海涵。”

  陈景恪听着他那,比很多官吏还正宗的官话口音,笑道:

  “我的朋友,能见到你我也很开心……你的官话说的不错。”

  才两年时间,就熟练的掌握一门语言,这天赋确实很高。

  难怪之前在中亚的时候,他能游历诸国。

  两人寒暄了几句,陈景恪就把他迎到家中,聊起了这段时间的经历。

  这两年阿扎萨再次发挥了他的能力,游历了大半个大明,对生活在这里的古老国度进行了调查。

  考察的结果让他无比的震撼。

  果然不愧是让祖先都心悦诚服,甘愿以藩属自称的族群。

  强盛、辉煌。

  不过他也知道了很多华夏的历史,知道这个族群并不是一直强盛,而是存在着周期。

  有秦汉隋唐那样的强大帝国,也有两晋两宋那样的屈辱时刻,还有被异族统治的历史。

  大明是驱逐异族之后,建立的全新政权。

  这非但没有让他小觑华夏,反而让他更加感到不可思议。

  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这种坚韧是其他族群所不具备的。

  至少他知道的族群,只有华夏做到了。

  波斯曾经创造过辉煌,跌倒过很多次,也爬起来过很多次。

  可是在数百年前那一次跌倒,他们就再也没有爬起来过。

  非但如此,他们还丢失了祖上传下来的习俗文化,被迫接受敌人的文化。

  而华夏族群,即便是在最低谷,依然没有丢失自己的传统。

  两相对比,让他更加的钦佩。

  于是他摒弃了宗教观念,开始全面了解华夏文化,试图从中找到复兴波斯的机会。

  然后他就发现了一件事情,大明正在推行的种种善政,出现的时间并不长。

  最让他感到不可思议的那一部分政策,基本都是最近几年才出现的。

首节 上一节 491/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