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95节

  完整的预备役和兵役制度,这玩意儿前世有个很高大上的名字,军事动员制度。

  属于国家的最高机密。

  在军校里,只有本国精英学员才能学习。

  外国学员,连摸都不给摸。

  不过陈景恪最重视的,并不是这种制度的动员能力,而是此举可以减轻百姓负担。

  没有完整的退役制度,基本就默认终身服役。

  对士兵个人和家庭,都是一个无比沉重的负担。

  有了退役制度,当兵就成了阶段性工作,百姓就有了更多选择。

  “咳……”这时,朱雄英干咳一声,并朝他使了个眼色。

  陈景恪自然知道他的意思,就说道:

  “诸位,太孙有个计划,需要军方的配合。”

  “如果能够成功,可以让朝廷绕过文官直接向百姓传达信息。”

  众人都有些惊讶,绕过文官和百姓接触?需要军方配合?

  到底是什么方法?

  朝廷治民必须靠文官,但同样也受制于文官。

  这也是士绅阶层滋生的温床。

  朝廷明知道会造成什么后果,却没有丝毫办法,只能妥协。

  如果太孙真能绕过文官集团,让朝廷和百姓接触,那带来的影响可就太深远了。

  朱元璋自然知道他要说什么,就配合的问道:

  “雄英,你有何良策?快给皇爷爷说说。”

  于是朱雄英就将自己的计划展开说了一遍。

  就是在军队和预备役里进行教化,通过士兵向他们的家人传递信息。

  也可以通过士兵,收集民间的信息。

  “通过教化,可以增加军队对大明的忠诚度,统一军队的思想,也是提高战斗力的一种方式。”

  “经过教育的退役士兵进入民间,就是一个个现成的先生,可以影响民间的风气。”

  “且此举避开了文官和读书人,让朝廷又多了一个途径了解民间。”

  “文官再想欺上瞒下,就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朱元璋将目光看向众人,问道:“诸卿以为太孙此法如何?”

  徐达赞叹的道:“太孙聪慧,此真乃良法也。”

  其他人也纷纷称赞,倒不是尬吹,他们是真觉得这个方法好。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那就依雄英之法而行,伱们可要好好配合他才行。”

  众人自然拍胸脯保证,一定好好协助太孙,将此事给办好。

  接下来众人再次回顾了整个话题,从头梳理了新军制的要点。

  并讨论了如何配合朱雄英做好教化工作。

  一个大致的框架很快就被拿了出来。

  至于细节,则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不过这些事情就可以交给下面的人去做了,他们只要把握大方向就行。

  在这里,陈景恪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文明治军。

  “退役制度一旦实施,每年都会有大量老卒退伍。”

  “如果还使用以前粗暴的管理方式,将士卒视为奴隶牲畜,非打即骂甚至残害他们。”

  “这些老卒退伍后会如何评价军队?”

  “普通人知道军队如此黑暗,还有多少人敢参军?”

  “我相信,没有人愿意被万民恐惧唾骂吧?”

  “为了军队的声誉,也为了以后能招募到足够的新兵,必须要改变治军方式。”

  “不要求军队内部多么平等,但至少不能不把人当人看。”

  “因此,我建议制定一部完整的治军之法。”

  “士卒犯了错该如何处罚,最好有一个标准,不能任由军官喜好来。”

  “如果军官残害士兵,要受到什么样的处罚,也要有个标准。”

  “诸位以为如何?”

第276章 朱标要强化内阁

  本来徐达等人对什么文明治军非常不以为然。

  士兵不打不骂他们能听话吗?

  不打不骂如何能训练出强悍的军队?

  倒不是他们野蛮短视什么的,而是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军队从诞生那天起,就伴随着暴力和压迫。

  施行的都是最严苛的管理制度,大家也都习惯了这种方式,并将之视为真理。

  你现在突然搞什么文明治军,那不是多此一举吗?

  陈景恪却用这样一番话来驳斥他们:“自古以来就是对的吗?”

  “太孙准备在军队推行教化,可是我们要怎么展开教化?”

  “告诉他们,军官欺凌你们,侮辱你们,残害你们,都是为你们好?”

  一席话说的众人哑口无言,关键是他将此事和朱雄英的教化计划联系在了一起。

  让众人又不好反驳。

  很简单的道理,你天天欺凌羞辱别人,还想让别人对你产生忠诚感,那不是扯淡的吗。

  现在反对文明治军,就是不支持太孙的计划。

  反对太孙?

  拉倒吧,给他们一百个胆子都不敢。

  所以,尽管众人并不是很支持文明治军计划,却还是只能答应了下来。

  陈景恪自然能看得出他们不情不愿,就算规则制定出来,也很难推行。

  不过他不着急,饭要一口一口吃。

  先把相关法规制定出来,以后有的是机会去贯彻。

  这场会议一直持续到黄昏才结束,陈景恪还有事情要和朱元璋他们谈,就准备留宿皇宫。

  徐达等人则起身告退离开。

  走在路上众人还在讨论军制改革的问题,显然大家都有很多未尽之言。

  这时傅有德突然说道:“以前只听闻近些年的变革,皆出自陈伴读之手。我还以为言过其实,今方知传言不虚。”

  冯胜感慨的道:“是啊,天纵奇才啊,果然不愧是应命贤臣。”

  蓝玉作为铁杆盟友,自然是没命的夸:

  “陈伴读真是当今第一奇才,古往今来能有这般才能者,屈指可数。”

  其他人竟也没有反对,纷纷附和他的话。

  徐达笑呵呵的道:“陈伴读确为大才,不过我觉得有一个人不弱于他。”

  众人目光向他看来,莫非还有这样的人才?

  徐达轻轻的吐出了两个字:“太孙。”

  众人恍然大悟,连连称是。

  汤和朝乾清宫拱拱手说道:“太孙虽然年幼,然已有圣君之风,实乃我大明之幸也。”

  冯胜恭敬的道:“也是我等之幸啊。”

  蓝玉更是骄傲的挺起了胸膛,那可是我外甥孙。

  此言引起了众人的共鸣,太孙确实关系着他们家族的荣华富贵。

  这里不得不说老朱弄的复杂联姻关系,开国勋贵相互联姻,再和皇家联姻。

  用姻亲关系将大家捆绑在了一起。

  支持皇权,就是保护自己家族的利益。

  而所有的线收束在一起,最终指向了一个人。

  这個人不是太子朱标,而是太孙朱雄英。

  很简单的道理,朱雄英的外公是常遇春。

  他的准太孙妃是徐达的女儿,也就意味着下一代继承人也有勋贵血脉。

  从任何一个角度看,他都是勋贵集团的利益代表。

  朱雄英越有能力,勋贵集团自然就越高兴。

  看着高兴的众人,徐达轻轻叹了口气。

  总算是将众人的注意力,从陈景恪身上,转移到了太孙身上。

  正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太过于聪明能干了,是会受到大家忌惮的。

首节 上一节 395/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