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历史 >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第394节

  宋朝政府采用了最粗暴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将流民中的青壮全部招入厢军。

  冗兵问题就是这么来的。

  “大明目前有多少军队呢?一百六十万。”

  “诸位,你们可知道一百六十万军队,对朝廷意味着什么吗?”

  徐达眉头微皱,说道:“等大明解决了边患,自会缩编军队。”

  陈景恪却说道:“不,大明必须保证百万以上的常备军。”

  众将都很惊讶的看向他,本来以为陈景恪是迫不及待的想限制军方发展,没想到他竟然反对缩军。

  更让他们意外的是,朱元璋竟然认同的说道:

  “想要实施帝国计划,百万常备军可能还不够。”

  闻言,众人都震惊不已。

  帝国计划?这是什么东西?竟然要维持百万常备军。

  要知道,这百万常备军可都是战兵,不是宋朝那种厢军。

  随即就兴奋起来。

  虽然不知道帝国计划具体是什么,但养活百万战兵肯定不是用来防守的。

  这意味着什么?

  对个人来说,意味着军功。

  对于群体来说,意味着军方不会遭到太大的打压。

  对他们来说,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消息了。

  然后他们就升起无限好奇,这個帝国计划到底是什么?

  只是很显然,知道这个计划的人并没有给他们解释的打算。

  陈景恪说道:“还是刚才那句话,百万常备军对朝廷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压力。”

  “但更大的问题还是来自于军方自己内部。”

  “要如何保持这百万大军的活力?”

  “人的想法是会变的,一开始他想去军中谋一个出身。”

  “三年五年之后,他的想法变了,可能就不想当兵了。”

  “有些人有那个野望,却没有那个能力。”

  “当兵五年十年还是寸功未立,这样的人留在军中真的合适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池塘如果没有活水注入,就会发臭变成一滩死水。”

  “军队也是一样的,如果不能及时吸纳新人,也会变得死气沉沉。”

  “可是军队人数是有上限的,如果没有退役制度人数始终是满的,新人如何加入?”

  “最后就会造成,想进来的新人进不来,想出去的老卒出不去。”

  “军队也是需要人才加入的,人才在哪?”

  “在民间。”

  “如何将民间的人才吸纳入军队?只能通过广撒网的方式。”

  “每年都招募一批新兵,总有一部分是适合军队的人才。”

  “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加入,军队才能保持良性发展。”

  众人不禁点头认同,听起来似乎真是这么个道理。

  但他们也有疑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极大的行政成本。

  朝廷真的能负担的起吗?

  陈景恪喘了口气,继续说道:

  “退役制度,还能有效防止军头的产生。”

  “士兵常年和军官待在一起,双方会形成很深的私人关系,很容易拉帮结派。”

  “长期下来,会动摇国家的根基。”

  “如果保持士兵的流动,三五年更换一批,军官想拉拢士兵也没有机会。”

  朱元璋眉头一挑,好像还真是这个道理啊。

  没想到退役制度竟然还有这好处,看来真的要重视起来了。

  徐达代表军方提出了一个疑问:“实践证明,老兵的战斗力就是远强于新兵的。”

  “在退役制度下,如何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陈景恪说道:“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纠正一个不正确的观点。”

  “魏国公你此言,往深处想就是不把人当人看。”

  徐达想要辩解,被他伸手阻止:“先听我说完。”

  “老兵战斗力更强,就活该一辈子生活在军队吗?”

  “就因为他战斗力强,就要剥夺他过普通人的生活吗?”

  “好用就往死里用,这种思想是要不得的。”

  徐达脸色露出一抹苦笑,深究起来他那句话确实有点这个意思。

  朱元璋的表情则有点不自然,你小子指桑骂槐是不。

  “虽说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可作为统治者,如果我们不把人当人看,而是当做数字当做筹码,那将是天下最大的灾难。”

  “追求荣华富贵,追求个人荣誉,这没有错。”

  “可作为华夏子孙,作为大明的统治阶层,我们理当有点更高的追求。”

  “在座的诸位已经确定要青史留名。”

  “但史册上会如何评价我们,还要看我们做了什么。”

  “想要更高的评价,不在于你个人取得了多高的成就。”

  “而在于你为华夏文明,为大明,为天下万民做了什么。”

  本来不少人对他前半句话很不以为然,什么把人当人看。

  将领就应该铁石心肠,士卒就是工具。

  要是对士卒感情太深,打仗就会畏手畏脚,反而会害死更多人。

  这是他们通过实践得出来的结论,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扭转的。

  可是听到后半句,所有人都露出了深思。

  还是那句话,对于推崇祖先崇拜,擅长记录历史,文明未出现过断层的华夏人而言。

  青史留名,是一个人最高的追求。

  而历史也已经证明,只有为国为民之人,才能获得最高评价。

  从这个角度来看,陈景恪的话确实有几分道理。

  不论我们本心是怎么想的,不论应不应该把士兵当人看。

  为了身后名着想,都必须表现的仁慈一点。

  陈景恪停顿了一会儿,给众人思考时间,才继续说道:

  “再说说战斗力的问题,大明百万常备军,不可能所有军队都同时投入战场。”

  “只要我们能保证,正面战场有足够的老兵就可以了。”

  “大明即将推行预备役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兵源素质。”

  “等这些人将来参军,稍加训练就可以上战场。”

  “先去低烈度战场磨炼几次,就能蜕变成老兵了。”

  “只要合理安排好,并不会影响战斗力。”

  众人不禁颔首,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如此。

  但这么做还是会造成一个后果,增加行政成本。

  毕竟不停地退役征募新兵,还要安排他们训练上战场等等,会很麻烦。

  直接用老兵,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

  对此,陈景恪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起了退役制度的另一个好处:

  “退役的老兵转入预备役,如果有需要,朝廷可以随时重新征召他们参军。”

  “如果大明有五百万上过战场的预备役老兵,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朝廷不用花一分钱,多养活了五百万大军。”

  众人愣了一下,立即反应过来,还真是如此啊。

  这些退役老兵,平日里不用朝廷花一文钱,去了地方还能维护治安,还能投入生产。

  如果朝廷有需要,可以随时征召他们参军,到时候稍加训练就能形成战斗力。

  没有退役制度,大明永远都只有百万常备军。

  有了退役制度,大明就能拥有数百万乃至千万大军。

  这哪是削弱军队战斗力,简直是将军队的战斗力拉满了好吧。

  想通了这个道理,众人的态度立即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纷纷认为退役制度好,必须要弄起来。

  眼见众人的意见统一,陈景恪也终于松了口气。

首节 上一节 394/679下一节 尾节 目录

上一篇:抗战胜利后,我在金三角当军阀

下一篇:返回列表

推荐阅读